笑,舞,殺戮。
就像三原色一樣,這三個意象構成了這部電影。
電影開始導演就拋出了亞瑟患有顛笑症的畫面。笑容貫穿了亞瑟的形象,然而亞瑟笑容的寓意在電影的前後也有很大不同。電影前半部分,亞瑟的笑是不合時宜的,可悲的笑容。第一次看心理醫生的時候,導演給了傑昆面部笑容一個較長鏡頭的特寫鏡頭,然而在鏡頭給到心理醫生時,醫生卻絲毫沒有感到奇怪。第二次的笑是亞瑟在公車上逗一個小孩,結果受到孩子母親的指責,這時亞瑟的笑讓人們都投來了詫異的目光。他遞給孩子母親一個小卡片,解釋了他笑的原因,導演也已將亞瑟笑病的定義植入觀眾大腦。第三次亞瑟在地鐵上的笑,招致三個華爾街男人的毒打,也同時激發內心小丑黑暗的一面,結束了那三個男人的生命。第四次是亞瑟終於有機會登臺表演自己的喜劇無法抑制的狂笑。第五次的笑是亞瑟在慈善晚宴上與託馬斯韋恩的對峙。
以此作為一個節點,前幾次笑亞瑟是自知不合時宜的,所以每次笑都有捂嘴的細節,說明他還有克制的想法。每次亞瑟露出笑容,都是他想獲得認可或是理解的時候。面對心理醫生時希望能得到理解,在公車上與小孩玩耍,表演時希望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以及面對韋恩時想被接受。
但是這些善意的笑容在亞瑟離開阿卡姆療養院後都消失了。看到佩妮的檔案後的笑,是放肆,毫不遮掩的。再次被關進精神病院時的笑,是玩味,不屑的。
亞瑟嘴角揚起的弧度,亞瑟愈發不加掩飾的笑容,是小丑慢慢覺醒的序曲。
電影中舞蹈的場景不少,可以看作小丑轉變的有三個。第一段是亞瑟初次殺人後慌張的逃入公廁後那段迷離的舞步。對於第一次看這段的觀眾或許有點莫名其妙,但是再次觀看電影時就有渾然天成的感覺。公映後導演也表示這段舞是傑昆聽到音樂後不由自主的舞步。這段廁所的獨舞可以看作是亞瑟心中小丑的覺醒。第二段舞,也是本片中最經典的樓梯上的舞蹈,則預示著亞瑟不再壓抑自己內心的小丑。此時的亞瑟結束了對內心小丑的排斥。最後一次舞蹈出現在片尾的精神病院裡,亞瑟在日光中翩翩起舞,他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被生活折磨的不能自已的亞瑟了,小丑成了他心中的日光,或者說解脫。
亞瑟全片所殺的人都極具代表性,地鐵上的三個白領、佩妮、蘭道、莫瑞、蘇菲。
殺白領是社會底層對欺凌的反抗,也暗示著貧富階級之間的矛盾。
過去關心和愛著母親的亞瑟選擇殺死自己的母親,是亞瑟轉變為小丑的信號。亞瑟感覺自己的一生都活在謊言裡。「我一開始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個悲劇,現在我才意識到,他應該是一個喜劇。」亞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也親手殺死了過去善良的自己。
儘管影片沒有明確給出信息,但亞瑟下一個殺死的人應該是蘇菲,在亞瑟幻想中與自己相愛的鄰居。蘇菲在亞瑟的幻想中,是唯一讓他感受到溫暖的人。妄想症被點破,亞瑟成為一個正常人的想法也隨之破滅,亞瑟回家後救護車的鳴笛就是蘇菲死去的喪鐘。
蘭道象徵著社會上戴著面具的人,而他的死代表了亞瑟對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們的報復,也代表亞瑟的理智正在逐漸被鮮血吞沒。
亞瑟曾在日記裡寫下「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其實看出亞瑟最初的想法是在莫瑞的節目上自殺。我不認為莫瑞是亞瑟的偶像,他更像亞瑟的引路人,更像是父親,更像是亞瑟生命中支撐他繼續生活的信念。但在幻想逐個破滅後,莫瑞在節目中用了亞瑟表演失控的片段並加以嘲諷,這成了我們常說的最後一根稻草,完全激發了亞瑟心中的惡念。這時,殺死莫瑞成了亞瑟死去,小丑重生的最後一步,莫瑞的死確是情理之中了。
拋去小丑的定義,本片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精分電影典範。
片中亞瑟意識到自己的妄想症的那段拍攝與《搏擊俱樂部》有異曲同工之妙。小丑實則為亞瑟的第二人格,癲笑和舞蹈都是小丑人格佔據主導的表現。而電影中有些細節也可以推測出亞瑟具有雙重人格。比較明顯的是亞瑟在家中寫日記時鏡頭。
『The worst part about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cep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
這段話的前半部分是亞瑟用右手寫的,而後半段卻突然換成左手書寫,這句話中亞瑟的塗鴉和後來殺蘭道前在牆上的塗鴉相同,可以看出小丑在這段時間佔據了亞瑟的身體。左右手是貫穿全片的一個小細節。亞瑟在片中有多個用右手抽菸的鏡頭,也就是說亞瑟本人的慣用手是右手,而亞瑟幾次槍殺人時用的手卻是左手。結合之前的鏡頭,不難看出右手代表亞瑟的人格,而左手代表小丑。
這部電影收穫的諸多褒獎和傑昆的演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演技,電影中的音樂和光影的使用也堪稱完美。大提琴的背景音樂貫穿大部分重要場景,對於營造混亂癲狂的場景有極強的渲染作用。燈光和自然光的交叉使用也很獨到。亞瑟地鐵上殺人時的燈忽明忽暗,快速的明暗變化既加強了緊張感,也可以看作是兩重人格交替過程的外部表現。而在階梯舞中,亞瑟在自然光中起舞,明亮的陽光中起舞的已不是那個只有夜晚才回家的亞瑟,而是將小丑視為救贖之光的亞瑟。
關於小丑中的虛實真假的問題最近一直在被熱議。這也是涉及精分電影繞不過的彎。除了影片中明顯表現的妄想片段以外,還有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片頭亞瑟第一次和心理醫生見面的鏡頭,背後的時鐘是11點10分。然後鏡頭突然閃回到神病院的鏡頭時,牆上鐘的時間也是11點10分,並且鏡頭閃回精神病院時的場景和最後的場景也相同。再之後亞瑟被結果,重拳打下的時鐘的時間也是11點10分。如果把這三個細節連接的話,或許整個電影都是一個虛假的過程。
我想傑昆版小丑和希斯萊傑版小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角色的寓意。希斯萊傑版小丑代表著神秘、邪惡、混亂、瘋狂和殘忍,而傑昆版小丑呢?代表的是生活在絕望中的每一個人。
欺凌,貧窮,謊言,冷漠,虛偽.
無數平凡人在絕望中努力露出的善意笑容在片尾哥譚市的大火中消逝。
你看哥譚衝霄的火光,像不像小丑逐漸上揚的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