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杜甫有詩: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意思簡單:往年臘八,冰天雪地,距溫度回升有段時間。今年臘八,冰融雪消,山野中萱草冒出嫩芽,柳條在微風中搖曳。
今日農曆臘月初一,距2021年剩一個月時間。進入臘月,意味著冬季快結束,春季拉開帷幕。現在既是三九,也是小寒,正是整年中最冷時期。日常生活,要注意保暖,避免溫度變化,給身體帶來病痛。年紀大的老人尤其要保暖,老人身體素質差,寒冷天氣最易生病。
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意思很簡單:臘月初下雪,家裡馬會瘦,而牛不瘦。牛馬是古代重要生活工具,牛用於農業生產,是生產力代表,馬用於日常出行,是交通工具代表。二者定位不同,雪打臘月頭,得到待遇就不同。
寒冬時節,牲畜飼料缺乏,牛馬飼料供應緊張。面對飼料供應緊張,主家人會保證牛飼料,而馬飼料供應量會減小。待冬季結束,牛能保持入冬時體重,能立刻投入到生產中,馬體重會下降,耐久力不如入冬前,不能遠行。同樣是牲畜,冬季待遇卻是天上地下,根本原因是定位不同。
用途來看,牛是生產力,開春就要投入到耕作勞動中,馬是交通工具,開春溫度尚低,人們不會遠行。食性來看,牛對飼料不講究,粗細都吃,馬對飼料很講究,只吃精飼料。地位來看,六畜排名是豬和牛、羊、馬、雞、狗,牛在馬前,說明牛地位比馬高。綜合以上三點看,馬在冬季變瘦是必然,牛能獲得飼料的前提是開春就投入生產。
我國是農耕文明,牛有極高地位。六畜中只有牛是生產力,其餘都是食物或者消耗品。假設有選擇題,冬季一百斤飼料肯定是先保證牛供應,而不是馬。真的遇到大饑荒年,人們先吃的是馬,最後吃的是牛。某種程度上,馬是詩和遠方,能載著人到達想去的地區;牛是現實生活,詩和遠方再好,都不如吃飽飯實在。
從另個角度看,同樣能解釋通。雪打臘月頭,說明冬季寒冷,是冷冬,不然早就冰雪消融,萱草冒頭,柳枝搖擺。冷冬對農業生產有利:一是土壤中的病蟲害會被凍傷,春季不會破壞莊稼生長;二是雪覆蓋在莊稼上,形成天然保溫層,能避免凍害產生;三是發生春旱,冰雪消融,能減小春旱對莊稼生長影響。冷冬預示莊稼豐收,莊稼豐收,牛作用就更大,自然要給牛多吃飼料。
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是古人生產經驗的總結,放到現代社會不是很適宜,因此要辯證對待。牛馬不再是生產生活工具,主要是肉類製品,現代機械代替牛馬原有的工作。啟示是: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被社會淘汰,不然被社會拋棄都不知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