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到,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啥意思?為啥馬瘦?

2021-01-16 老張侃三農

唐代詩人杜甫有詩: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意思簡單:往年臘八,冰天雪地,距溫度回升有段時間。今年臘八,冰融雪消,山野中萱草冒出嫩芽,柳條在微風中搖曳。

今日農曆臘月初一,距2021年剩一個月時間。進入臘月,意味著冬季快結束,春季拉開帷幕。現在既是三九,也是小寒,正是整年中最冷時期。日常生活,要注意保暖,避免溫度變化,給身體帶來病痛。年紀大的老人尤其要保暖,老人身體素質差,寒冷天氣最易生病。

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意思很簡單:臘月初下雪,家裡馬會瘦,而牛不瘦。牛馬是古代重要生活工具,牛用於農業生產,是生產力代表,馬用於日常出行,是交通工具代表。二者定位不同,雪打臘月頭,得到待遇就不同。

寒冬時節,牲畜飼料缺乏,牛馬飼料供應緊張。面對飼料供應緊張,主家人會保證牛飼料,而馬飼料供應量會減小。待冬季結束,牛能保持入冬時體重,能立刻投入到生產中,馬體重會下降,耐久力不如入冬前,不能遠行。同樣是牲畜,冬季待遇卻是天上地下,根本原因是定位不同。

用途來看,牛是生產力,開春就要投入到耕作勞動中,馬是交通工具,開春溫度尚低,人們不會遠行。食性來看,牛對飼料不講究,粗細都吃,馬對飼料很講究,只吃精飼料。地位來看,六畜排名是豬和牛、羊、馬、雞、狗,牛在馬前,說明牛地位比馬高。綜合以上三點看,馬在冬季變瘦是必然,牛能獲得飼料的前提是開春就投入生產。

我國是農耕文明,牛有極高地位。六畜中只有牛是生產力,其餘都是食物或者消耗品。假設有選擇題,冬季一百斤飼料肯定是先保證牛供應,而不是馬。真的遇到大饑荒年,人們先吃的是馬,最後吃的是牛。某種程度上,馬是詩和遠方,能載著人到達想去的地區;牛是現實生活,詩和遠方再好,都不如吃飽飯實在。

從另個角度看,同樣能解釋通。雪打臘月頭,說明冬季寒冷,是冷冬,不然早就冰雪消融,萱草冒頭,柳枝搖擺。冷冬對農業生產有利:一是土壤中的病蟲害會被凍傷,春季不會破壞莊稼生長;二是雪覆蓋在莊稼上,形成天然保溫層,能避免凍害產生;三是發生春旱,冰雪消融,能減小春旱對莊稼生長影響。冷冬預示莊稼豐收,莊稼豐收,牛作用就更大,自然要給牛多吃飼料。

農諺:「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是古人生產經驗的總結,放到現代社會不是很適宜,因此要辯證對待。牛馬不再是生產生活工具,主要是肉類製品,現代機械代替牛馬原有的工作。啟示是: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被社會淘汰,不然被社會拋棄都不知道原因。

相關焦點

  • 臘月將至,「臘月見三白,來年好收麥」是啥意思?有道理麼?
    過了陽曆年,臘月將至,也進入2021辛丑無春年春節倒計時。老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就是指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個月。只是臘月並不一定單指農曆十二月,因為一旦農曆一年中出現兩個十二月,則第一個月叫「十二月( 臘月)」,第二個十二月叫「閏十二月( 閏臘月)」。
  • 小雪節氣俗語:「小雪雪打頭,瘦馬不瘦牛」,為啥?今冬冷嗎?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意思簡單:冬季時節,層巒疊嶂鳥兒不見蹤影,路上看不到任何人;就只有老叟獨自一人在寒江邊垂釣,形單影隻。詩人用簡單語言描繪出深冬季節的寥落,逸趣橫生。
  • 老人常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到底啥意思?為啥初一要吃剩飯
    老人常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到底啥意思?為啥初一要吃剩飯呢?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臘月忌尾」,要好好準備牢記禁忌 臘月就是要好好準備辭舊迎新。臘月是舊年最後一個月,一年即將結束,不好的事情就讓它過去。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二十六,還有3天的時間就要進入到臘月。臘月是農曆月的最後一個月,隨著臘月的到來,也意味著新一年馬上就要到來。臘月最為一年的結尾,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臘月和正月有什麼禁忌呢?
  •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為啥這樣說?有根據嗎?
    以前,農業生產還沒有機械化,大家種地全靠人力,其實那時候農村人家有不少養牲口的,能幫著幹些活,像牛、馬、驢以及騾子等等,那時候這些牲口是特別寶貴的,是農民家裡的一大筆財產,要是被人偷了,或者是生病死了,家裡面的就特別著急,花錢請醫生也是常事,平常餵養更是小心翼翼。
  • 今日冬至,農諺:冬至西北風,老牛瘦一春,啥意思?為啥老牛瘦?
    意思簡單:冬至當天,白居易想到思念多年的心上人無法相見,冰冷棉被給不到半點溫暖,身體接觸到都會瑟瑟發抖。冬至的夜是一年中最長的,這一夜註定無法睡眠,想必心上人是同樣狀態。在白居易詩中表現出冬至兩個特點:一是冬至是合家團圓,親朋相聚的日子,獨在外地的人會感到孤獨;二是冬至當天,太陽正好是照射到地球南回歸線上,北半球的夜晚最長,白晝最短。
  • 轉眼又到臘月,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的講究,也該知道了!
    從26號開始,已經正式進入臘月了,意味著隆冬正是到來。有些地方已經明顯可以感受到臘月的氛圍,寒風刺骨,溫度驟降。在這寒冷的季節,養生也正是時候,老祖宗也留下了不少關於臘月養生的秘訣,其中有一句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即臘月忌尾,正月忌頭。
  • 農村老話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具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這句話是個半截話,因為每句話後面還有半句,但也不排除地方不同,所以講法不同,像是我們這邊,說的就是「男怕八月——忙斷腰;女怕臘月——不離刀」。這麼一看,意思就比較明白了,可是還是多少讓人不解。那麼這具體是啥意思呢?現在還有沒有道理?
  • 進入臘月,農村俗語:「臘月的兔和正月的雞」都不能揀,啥意思?
    農村俗語 ,是經過千百年來老農民傳下來的經驗教訓,就是告訴後人們必須遵守的,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 ,臘月裡的死野兔不能揀,春天裡的死野雞不能吃 ,動物死亡都是有原因的,不明真相千萬不能揀。
  • 【東方詩韻詩刊•臘月梅開】‖ 自有人生千裡志,獨懷天下一枝春【2021003 總第313期】
    臘月梅花張幼鳴(上海)牆角橫枝與月鄰,羅浮夢境遇花神。多情鳥雀常隨意,幾度犬貓皆認真。前世修來今世景,十年悟到昔年春。上蒼天數即時約,初臘深寒香滿晨。梅開臘月張長春(武漢)(一)梅開臘月報新春,瘦影疏枝不染塵。蕭瑟霜天凝聖潔,蒼茫雪野綻清純。銀裝向日含羞色,素裹凌寒展笑顰。賞盡江南山水畫,此花入眼最精神。(二)出園向臘一枝新,點點鵝黃悄報春。玉魄清芬仙苑客,冰肌瘦影百花神。
  • 農村俗語:「臘月不建房,七月勿挖塘」,是啥意思?
    由於在下才疏學淺,雖然我對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仔細揣摩了好久,但還是沒有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臘月不建房臘月是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按照《風俗通義》中的解釋,臘月的「臘」有兩層意思。
  • 又逢臘月(1月同話題詩下)
    新春未至,臘月先臨。臘月,說不盡的詩意,寫不完的情懷。
  • 距離秋分還有3天,3句老農話在農村流傳近100年,啥意思?
    眾所周知農曆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節氣日,自2018年起,它還是國務院為咱們農民設立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秋分八月廿五(2019年09月23日),關於秋分在農村流傳著許多有意思的習俗及農人老話,這不我的家鄉有這麼3句老農話在農村流傳近100年,一起來看看您有聽說過嗎,又是啥意思呢?
  • 進入臘月,農村俗語:「臘月兔和正月雞不能揀」啥意思?
    農村俗語 ,是經過千百年來老農民傳下來的經驗教訓,就是告訴後人們必須遵守的,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 ,臘月裡的死野兔不能揀,春天裡的死野雞不能吃 ,動物死亡都是有原因的,不明真相千萬不能揀。臘月的野兔不能揀現在野兔是受保護小動物,它們在秋天的時候 ,已經是吃飽喝足了 ,因為秋天的時候,正是各種農作物豐收的季節,野兔每天的食糧都很充足,它們養的膘肥體胖,把自己的毛都換成冬裝,準備迎接寒冷的冬天 ,野兔在冬天有抗寒能力 ,就是在下大雪天它們也能在外邊行走,在雪地底下尋找野草 ,就是在三九天都凍不死它們。
  • 農村俗語『正月莫撿雞,臘月莫撿魚』,啥意思,有道理嗎?
    每年到了臘月期間,農村老人就開始坐在一起,用地道的方言討論當前的熱點話題,如村裡誰家的姑娘多醜都有人娶,多帥的小夥子找不到媳婦,誰家外出打工賺多少錢等等,有時會說做人啊千萬別貪小便宜,尤其這年關,更要注意,老話說的好『正月莫撿雞,臘月莫撿魚』,這又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男怕五月,女怕臘月」說的啥意思,為什麼要怕呢
    農村俗語:「男怕五月,女怕臘月」說的啥意思,為什麼要怕呢今天是5月31日,農曆的閏四月初八,由於今年是雙月年,情況比較特殊的,如果按照往年的這個時節,應該進入了農曆的五月份。而五月這個季節,不冷也不是太熱,我還是比較喜歡這個五月份的。
  • 為何俗語說:「驢馬同槽,瘦馬不瘦驢」?背後是什麼道理?
    為何俗語說:「驢馬同槽,瘦馬不瘦驢」?背後是什麼道理?愛情、親情和友情是人生在世最難割捨的三種情感。關於愛情,我們想要找到一個能與之白頭偕老的人並不容易,但也並不難;關於親情,從一出生就註定了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家人;關於友情,高山流水知己難求,友情需要尋找也需要經營。
  • 農村老俗話說「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說「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先說結論:「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帶有很強的歷史時代性,在古時候農耕文化下,這句話是人們長期的經驗實踐總結出來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新時代的現在,反而就沒有那麼大的指導意義了。
  • 老話「臘月遇三白,豬狗也吃麥」,三白是個啥?今年你遇見了嗎?
    再過一個多月就到臘月了,臘月裡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叫做:臘月遇三白,豬狗也吃麥。說到三白啊,我不知道大家會聯想到什麼?在歷史上,三白可是很有名頭的,比如《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字三白,所以也叫沈三白。還有一個關於三白的典故與蘇東坡有關。話說,有一次東坡好友錢勰邀請他到家做客,而且還特地發了一張請帖,上面寫著:將以三白待客。
  • 農村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是啥意思?
    千百年來,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民俗俗語,雖然現在很多民俗俗語已經消失了,但是還有一部分還保留著,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正月佔歲」習俗,以及與之相關的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雞犬豬羊牛馬,其實都是老鄉們稱之為六畜,早在遠古時代,先民根據自己的需要,根據對動物世界的認識程度,先後挑選了雞、狗、豬、羊、牛、馬,經過馴化,便成為現在的家畜。鄉下諺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就是根據這六種家畜在人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進行排序,並得出正月初一是雞日、正月初二是狗日、正月初三是豬日,以此類推,正月初六是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