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中的周恩來為何突然張開嘴唱起了《國際歌》

2020-12-24 金臺資訊

【中國青年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繫】

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來生命的最後600天裡,共做大小手術13次,離世時體重不到60斤。周恩來生命最後的歲月,伴隨著病痛、負重、傷感與離別,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事業。本書資料翔實、內容真實、語言生動感人,作者顧保孜經過長達兩年時間的採訪、整理和寫作完全成書。書中圖片90%由周恩來專職攝影記者、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聞組組長、中央外事攝影協作小組組長杜修賢所提供。(陳苑)

精彩書摘(五)相濡以沫

在這生離死別的最後時刻,周恩來更加關心鄧穎超。他們之間卻嚴於律己,遵守組織原則,將他們認為不應該談論的其他「心裡話」埋藏在各自的心底。

從11月起,周恩來的身體已非常虛弱,只能躺在床上大小便,後來消化道發生部分梗阻,經鼻飼管輸入胃腸道的營養物引起腹部脹滿不適,只好改為每天除靜脈輸入抗菌素等治療外,同時輸入必要的營養物質以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熱量需要。但是,大量各種廣譜抗菌素的應用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引起腹瀉,大便量和次數都明顯增加,進而發生黴菌病,全身高熱持續不退,心臟與腎臟功能漸漸衰竭,給治療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

周恩來躺在病床上,大部分時間都是靜靜的,很少說話。他已經沒有氣力說話了,但是他的神志非常清醒。

也是最後一次手術的這一天,鄧穎超決定將真實情況告訴在西花廳值班的四位秘書——錢嘉東、趙茂峰、紀東和趙煒。

鄧穎超對他們說:「組織決定告訴你們有關恩來同志的病情。他是得了不治之症──癌症。據醫生判斷,不會超過明年春節,你們思想上應有所準備。」

聽鄧穎超這麼一說,四位秘書頓時覺得天旋地轉,淚流滿面。儘管他們知道總理得了重病,但決然沒有想到如此嚴重,而且不久就要和大家生離死別,陰陽兩隔。

手術後不久,周恩來從醫院打電話來,點名要女秘書趙煒今後陪著鄧大姐去醫院。因為他躺在病床上,看見鄧穎超不管颳風下雨,幾乎每天都來,而且都是獨來獨往,有時隔著窗戶望著鄧穎超花白的頭髮迎風飄動、步履蹣跚的背影,此情此景,周恩來心裡湧上的不僅是溫暖也有心痛。畢竟鄧穎超也過了七十歲,他多少有些放心不下,於是主動提出讓一位秘書陪著她來醫院,多少有些照應。但鄧穎超卻不願意麻煩秘書,第二天還是一個人來了醫院。

周恩來一見有些不高興。他特意打電話囑咐趙煒,要她以後一定陪鄧大姐一塊來醫院。

趙煒是比較早到西花廳的一位秘書,十幾年下來,和周總理、鄧大姐相處得就像一家人。自從總理住院後,她不能多問總理的病情,幾次想去看望,但是鄧穎超怕秘書們去了,看見總理憔悴的樣子會控制不住感情,反而影響周恩來的情緒,一直沒有答應。但這次周恩來一定要趙煒陪鄧穎超來醫院,使得趙煒有機會到醫院看望總理了。

當趙煒走進周恩來的病房,才叫了聲「總理」,就快管不住自己的眼淚了……因為她眼前的總理已經病得脫了形,顴骨突出,鬍子很長,那雙曾經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深地塌陷在眼窩裡,骨瘦如柴的身軀在病床上顯得那樣單薄弱小。她在西花廳工作十幾年了,什麼時候見過周總理如此模樣?她的心顫抖不止,不知道再說什麼是好。這時周恩來看見趙煒,臉上露出了少許笑容,伸出手來要與趙煒握手。

趙煒進門沒有洗手,怕手不乾淨,就說:剛從外邊來,不用握手啦。

周恩來的手堅持伸著,說:還是握個手吧!

趙煒只好伸出手與周恩來相握。

周恩來拉住趙煒的手,緩緩地說:你今後要照顧好鄧大姐!

趙煒心頭一熱,總理病成這個樣子,心裡還時時惦念著鄧大姐。她點點頭,哽咽地說:總理你放心。我會照顧好大姐的。

周恩來似乎完成了一個心願,閉上眼睛,不再說話了。

趙煒一離開病床,眼淚便奪眶而出。

這段時間,沒有會見,沒有會議,也沒有文件,更沒有不速之客造訪,周恩來和鄧穎超兩人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周恩來和鄧穎超1925年在廣州結婚,在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裡,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相濡以沫,堪稱一對模範夫妻。在這生離死別的最後時刻,他們之間該有多少要說的話啊!可是,他們談論的仍然是如何嚴於律己,遵守組織決定。至於他們認為不應該談論的其他「心裡話」,始終沒有講起。

鄧穎超回憶說:有一次,我們在一起交談,他對我說,「我肚子裡還裝著很多話沒有說。」我回答他,「我肚子裡也裝著很多話沒有說。」

鄧穎超經常守候在丈夫身邊,從精神上給周恩來很多的關懷和慰藉。在充分估計到自己「時間不長了」的時刻,對於「後事」的安排,自然成了他們商量的共同話題。

有一天,周恩來感覺自己精神還不錯,他讓妻子坐到病床邊,兩人又說起話來。

周恩來主要說自己的病情,他讓鄧穎超問吳階平院長,他的意思是說,我走以後,不僅不要責怪任何人,而且要感謝醫療組和關心照顧他的所有人。

這些話說完,重病中的周恩來突然張開嘴唱起了《國際歌》——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卻也讓在場的人都感動不已。唱完這兩句,他向在場的服務人員一一表示感謝,最後,他面向妻子深情地說了一句:「一切都拜託你了。」

此時的周恩來自知病已無治,因此提前向大家致謝。最讓人感動的是,即使到了生命的倒計時時刻,周恩來也沒有露出一點悲觀失望的情緒,也沒說過半句沮喪消極的話。

秘書們知道周總理得的是癌症,而且已是晚期,便要求去醫院看望總理。作為年紀最小的秘書紀東,他在兩個月前還經常出入醫院,為總理處理公務,他那時看見總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他始終覺得總理會好起來的,一定會出院回西花廳的。因為他清楚地記得,總理住院前他幫助總理整理文件時,總理看見一份涉及林彪調兵的文件,就將文件留下對紀東說:這份文件留下來,這件事情我是知道的,等我出院親自處理。這句話給紀東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留下了很大的希望,這份文件紀東一直為總理留在辦公室的保密櫃裡,希望有一天總理會回來親自處理。

誰也沒有想到,這份等著總理出院回來處理的文件,最終也沒有等來主人批示的筆跡。

秘書們經過等待,終於獲準在12月31日去醫院看望總理。

他們到醫院時,正好趕上周恩來從昏迷中醒來,他一眼認出朝夕相處多年的秘書們,他抬起手揚了揚,用十分微弱的聲音招呼大家:「你們來了。」秘書們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眼中永遠不老從不喊累的總理,此時已經瘦弱不堪,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大家心痛萬分卻不能表達,只能努力地屏住急促的呼吸與一眨眼就落下的眼淚,靜靜地望著總理,在心裡與他告別。

周恩來停息了一會兒又說:問家裡同志們好——我累了——

周恩來說完這句話,慢慢合上眼睛又昏睡了過去。秘書們一出病房門,再也控制不住,紀東哭得蹲在地上,久久無法起身。

在周恩來去世一周後,鄧穎超在同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醫務工作者以及親屬的談話中,作了這樣的回憶:

我自己是共產黨員,我用無產階級的堅韌性,高度地克制我內心的痛苦,在他病中還要用愉快的精神和恩來一起同疾病作鬥爭。當他知道自己的病不能挽救時,一再叮囑我,死後不要保留他的骨灰。這是我和恩來在十幾年前共同約定下來的。

1958年,恩來首先把他死去的父親,我把自己死去的母親以及重慶辦事處的一些死去的同志的墳墓平掉,進行深埋。恩來還把他在淮安幾代親人的墳墓,也託人平掉,改為深埋,把土地交公使用。在中央作出人死後實行火葬這個決定不久,我們二人共同商定,互相保證,把我們的骨灰撒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去,撒到水裡、土裡去。

他自己就曾經講過:人死後為什麼要保留骨灰?把它撒在地裡可以做肥料,撒在水裡可以餵魚。他還主張人死了以後應該作屍體解剖。在他病重住院期間,他曾專門交代醫務人員:現在癌症的治療還沒有好辦法,我一旦死去,你們要徹底解剖檢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為國家醫學發展作出一點貢獻,我是很高興的。

恩來對他的後事,曾經對我說過,喪儀要從簡,規格不要超過中央的任何人。

一定不要搞特殊化。

當時雙方都知道,最後的訣別不久就會殘酷無情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然而雙方把沒有說的話始終埋藏在各自的心底,而且是永遠地埋藏在了心底。

相關焦點

  • 周恩來在上杭兩次領唱《國際歌》
    1927年9月上旬,流淌著祖輩血淚的汀江,漾起了希望的笑靨。人們從汀江河畔的各個山村湧向上杭縣城,從縣城的大街小巷走向街頭,手舉五色三角旗,敲鑼打鼓、興高採烈地歡迎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第一槍的南昌起義軍。
  • 國際歌的N個版本
    所以我們知道歐仁·鮑狄埃是巴黎公社的委員,巴黎公社起義被鎮壓後,他在激憤中寫下這首後來真正具有了國際性的歌——難怪歌詞裡說「這是最後的鬥爭」,難怪充滿悲愴、激越之情。說我們是在《國際歌》歌聲中長大的,就像說我們聽著《東方紅》長大一樣,半點兒也不誇張。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兩個最重要的權威信息發布時段,早上六點半「新聞和報紙摘要」;晚上八點整「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
  • 《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屬瞿秋白
    首先是歌名,在筆者見到的文獻中,將L'Internationale歌名譯為「國際歌」的,是瞿秋白1920年11月起撰寫至1921年10月稿竟的《餓鄉紀程》,經友人改以《新俄國遊記》為名在國內初版於1922年。 有報導的在中國最早公開傳唱《國際歌》的,是瞿秋白。
  • 為什麼聽《國際歌》的時候總有一種不怕死的感覺?
    為什麼聽《國際歌》的時候總有一種不怕死的感覺?因為《國際歌》是革命的宣言,是無產階級戰鬥的號角,她的旋律悲壯,才能激奮人們為理想奮進,就正如你提出的有種不怕死的精神去為實現同一地球村而奮鬥終生!《國際歌》分三段,貫穿一段旋律,前奏一響起,就有種悲壯雄厚深沉的感覺,讓人感覺革命志士不屈不饒的英雄氣概,後段展現出通過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才能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 重溫《國際歌》的政治文化意蘊
    今年是《國際歌》詞作者歐仁·鮑狄埃逝世130周年,同時也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在這個時刻,我們重溫《國際歌》,有著特殊的政治文化意蘊。  在中國共產黨近97年的奮鬥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追求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
  • 國際歌完整版(中法文對照),看看國際歌裡怎麼談稅這件事的
    《國際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
  • 軍報紀念巴黎公社誕生:聽到《國際歌》資產階級就渾身發抖
    鮑狄埃墓的格調一如他清貧、戰鬥的一生,簡樸而莊重,怡然而堅毅,但在整體環境中略顯冷清。獻花時,我耳畔仿佛響起了莊嚴雄壯的《國際歌》聲,眼前似乎站立著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和詩人。導遊說,她來巴黎做導遊20來年了,還沒見過有人來這裡。我們聽後低頭不語。這讓我想到了陶淵明一篇祭文中的話:「嗚呼哀哉!寒往暑來,日月寢疏。梁塵委積,庭草荒蕪。寥寥空室,哀哀遺孤。」
  • 【還原真相】還有一半歌詞的《國際歌》
    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在將《國際歌》譯為中文時,出於音樂節拍的考慮,將歌中的「Internationale」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是一個重要貢獻。瞿秋白曾對曹靖華說:「『國際(英特納雄耐爾)』這個詞,在西歐各國文字裡幾乎是同音的,現在漢語用了音譯,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時可以和各國的音一致,使中國勞動人民和世界無產者得以同聲相應,收萬口同聲、情感交融的效果。」
  • 《國際歌》
    《國際歌》中文版歌詞(完整)  第一段: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 「五一」獻歌《國際歌》,經典絕倫,一定要聽!
    《國際歌》的由來1871年5月28日,凡爾賽反動軍隊攻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的最後一個堡壘——貝爾-拉雪茲神甫公墓,導致革命失敗。全城開始了大屠殺,無數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對著這一片白色恐怖,法國詩人鮑狄埃(1816-1888),懷著滿腔熱血,奮筆疾書,寫下了國際歌氣壯山河的歌詞。
  • 中文版的《國際歌》歌詞只有原文一半!
    這首歌后來被稱為《國際歌》,大抵與此有關。《國際歌》在傳播過程中曾被譯為多種文字,由於各國歷史、文化的差異,今天的《國際歌》,其用語和表達較之原文已有較大出入。比如「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在法文中「熱血」應為「理性」;「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在法文中「一無所有」應為「一錢不值」等。
  • 翻譯|信實而完整的中文版《國際歌》
    今天我就為大家翻譯一下《國際歌》。啥時候我能寫出來這麼一首歌呢?全世界都在唱,光靠著作權收錢就「可得永年」了。聽說《國際歌》著作權所有者還向卡斯楚要過錢,慘遭拒絕。當年BBC做希特勒的節目,還通過中立國給希特勒轉帳呢,想來倒也有意思。今天期末考試,翻譯這首歌給大家鼓舞士氣。
  • 1939年,周恩來為何秘行皖南?
    中共中央根據周恩來的建議,積極做葉挺回新四軍的工作。葉挺於1939年2月初到重慶,同周恩來、葉劍英長談後,於2月16日陪同周恩來飛抵桂林。周恩來和葉挺回雲嶺,主要是向東南局和新四軍軍部傳達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肅清王明右傾錯誤在新四軍中的影響,共商在大江南北全面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的戰略對策。同時,力促新四軍內部團結,也是周恩來此行的一項重要使命。
  • 周恩來修改文藝節目
    周恩來陷入一段深深的回憶中。隨後,他又親切地指出,戲劇必須有矛盾衝突,只有通過矛盾和各種衝突才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舞臺上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之後,周恩來還說了一些其他慰勉筱文豔的話才匆匆離去。 改動關鍵四字 升華歌曲主題 藏族歌手雍西是當代歌手韓紅的母親,她年輕時曾是昌都被服廠的一名工人,她嗓音甜美,藏族民歌唱得很動聽。
  • 周恩來專機機長張瑞靄:一九六九年周恩來空中遇險記
    代表團乘坐周恩來的伊爾—18專機,執行飛行任務的是為周恩來服務長達15年的特級飛行員、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長張瑞靄。 然而,當周恩來的專機飛到南寧上空時,機組卻突然接到河內方面的通知,說由於靈堂尚未布置好,暫時不能接待這架專機,要專機次日上午再去。 當時,中、蘇、越三方在國家和黨際關係上出現了複雜的局面。中蘇關係緊張,胡志明生前的態度是傾向於中方的,至少是嚴守中立。而他的後繼者,卻恰恰相反。中方的弔唁安排,本意是避開蘇方,先一步弔唁。
  • 周恩來為何說:我不進,那不是我的家?
    1962年6月,周恩來順道去鞍山市視察,當時鞍山市剛建好一座新賓館,當地負責人準備讓周恩來住到那裡去,可周恩來到賓館一看堅決不住。周恩來說:「賓館為何要蓋得這樣好?要知道現在全國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困難哩,我不能住在這裡!」
  • 還原《國際歌》本來面目:中文歌詞是閹割版的
    只需點擊手指上方《人民影像》來源:鳳凰歷史《國際歌》原本是法國工人詩人、巴黎公社戰士歐仁·鮑狄埃於1871年公社失敗時創作的一首長詩。在鮑狄埃去世的第二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以滿腔激情為長詩譜曲,從此,這首歌唱遍全世界。
  • 何寶珍:劉少奇原配,在雨花臺被處決時唱《國際歌》,年僅32歲
    有的人,一生很短暫,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重要的一筆,民國時期,很多戰士為了革命英勇就義,劉少奇原配何寶珍就在其列。1902年何寶珍出生於湖南省道縣城梅花鎮的一個農村,家裡是做小生意,賣些水果油鹽之類的東西,不過這也只能維持溫飽。
  • 揭陳奕迅為何幫唱韓紅:父親重病時獲助聯繫北京醫院
    多個採訪的版本說,陳奕迅最初到內地人生地不熟,都是韓紅在頒獎禮後臺領著他認識朋友,陳奕迅父親重病時到北京就醫,也是韓紅幫忙聯繫醫院。兩人此前也多次合作,2005年在中文金曲頒獎禮上唱《站在高崗上》,2010年的中歌榜串燒唱了《漫步人生路》、《野百合也有春天》,這回唱的《十年》兩人七年前就在某中秋晚會上唱過,那是一次比較慘烈的現場,韓紅高七度試圖壓倒eason,結果一首娓娓道來的歌聽起來像吵架,昨天韓紅吸取教訓,唱得極力往溫和靠,但記者還是想說一句,eason是歌王。
  • 周恩來為何會因為跳舞發脾氣
    《走近周恩來》作者 權延赤 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推出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權延赤編寫的「權延赤紅色經典書系」三冊。包括作品《紅牆深處》、《衛士長談毛澤東》、《走進周恩來》。《走進周恩來》是一部長篇紀實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