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個人是挺喜歡電影中有這種原生態的味道。就是一種「人味」(人情味)吧。就是那種沒有經過算法推導,精裝包裝出來的人設故事。我更喜歡像土耳其、伊朗電影中人與人之間樸實無華的交流交往的故事。甚至早期香港TVB劇裡一些三姑六婆日常 都比一些現代的小鮮肉的人設網劇要來的有「人味」。賈樟柯早年的電影素來畫面感都是灰頭土臉的。越到彩色豔麗的時期越受到大眾的接受。我想這符合電影作為娛樂產品的屬性——好入眼(入口)。
這部2000年的《站臺》或許就是分水嶺,界於灰頭土臉和彩色豔麗之間。之前《小武》,後來的《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到《山河故人》《江湖兒女》……於是走出汾陽走向了大眾。我想這就是失去了它本來味道的過程吧。部分的加總不等於一個原本(原創)的總體。
於是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之後的電影和故事讓我再也找不到那種生猛的「腥味」了。倒像是標準化了的賈家庒連鎖羊肉煲店。不是覺得味精太多,就是添加的其他調料太過。再也沒有了期待。電影《站臺》末尾的水壺燒開了模仿火車叫聲的設計,或許是在表達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年輕人已經沒有了對未來的一種憧憬和期待吧。
不也正預言到了2020年的如今這個「即用即刪」的網絡時代:目的地的精準才是最重要。過程的風景,努力,憧憬都TMD的沒有意義,後期都可以合成拼湊。何時笑何時拍手何時落淚,好的成功學老師也會直播傳授。人們都盼望著最好支付寶一掃,VR設備穿戴一套,就可以瞬間達到人生的幸福高潮。
關於walden小木屋
我們是一個喜歡自然、喜歡電影、主題分享、讀書交流的線上+線下的社群。我們的交流態度源自《瓦爾登湖》小木屋自然好客的理念。在如今物質趨於過剩的時代,社會的傳統經濟正在從「佔有物質」向「如何使用物質」轉變。追求「極簡生活」比追求「更奢更多的生活」難。瓦客社群2011年成立於中國溫州的瓦爾登客廳,聚集了一幫純影迷,2013年與艾力影音會館進行聯合定期進行電影沙龍,2015年正式升級為2.0的瓦客生活空間,2017-2018年初完成了瓦客硬體3.0的升級,2019年繼續推進電影沙龍4.0的升級回歸簡單的waden小木屋。2020年我們將繼續聯合各種社群場地舉辦電影沙龍、達人分享會、音樂、詩歌、戶外等沙龍活動
新浪微博:@瓦爾登客廳
以影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