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聲疊韻在詩詞中的運用及其韻腳問題

2020-12-23 沉默如豬007

在我以前寫過的詩歌格律的作文裡,我早已說過了什麼是雙聲與疊韻的問題。

那麼現在我們回顧一下:

雙聲就是兩個字同聲母,疊韻就是兩個字同韻母且聲調一致。

當然也有非雙聲、非疊韻,那就是不完全相同,甚至是相近的。對於這個,我也沒搞懂,下面會有非雙聲與疊韻的詞語出現,請留意就是了。

現在我們看看雙聲的詞彙有哪些:

丁(dīnɡ)當(dānɡ)、淋(lín)漓(lí)、輾(zhǎn) 轉(zhuǎn)、顛(diān) 倒(dǎo)、

躊(chóu) 躇(chú)、踟(chí) 躕(chú)、鴛(yuān) 鴦(yānɡ)、參(cēn)差(cī)、

蟋(xī) 蟀(shuài)、囁(niè) 嚅(rú)(這兩個是非雙聲)等等,不一列舉。

疊韻的有:

慘(cǎn)淡(dàn)、人(rén)生(shēnɡ)婆(pó)娑(suō)

逍(xiāo) 遙(yáo)、猖(chānɡ) 狂(kuánɡ)、優(yōu) 遊(yóu)、

蹉(cuō) 跎(tuó)、逡(qūn) 巡(xún)、依(yī)稀(xī)

彷(pánɡ) 徨(huánɡ)、徘(pái) 徊(huái)、綢(chóu) 繆(móu)、

其中加粗的字體就是非疊韻。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一點,疊韻的「韻」一般也不計較韻頭。如婆娑裡,我們只算o,,慘澹裡,我們只看n。等等。

那麼什麼是韻頭?

就是把韻母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韻頭、韻腹、韻尾。

我們拿上面的例子舉證,彷徨的「徨」huang拼音裡的u就是韻頭,韻腹是a,韻尾就是ng。

有人會疑問了,為什麼不說p,這是聲母啊。

在呂叔湘先生撰寫的《語文常談》一書裡,他已經將這些分門別類了。

現在我們來看下:(配圖)

在這章截圖裡,我們看到了聲母與韻母,其中韻母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三部分

這些都是要記的小知識點,對以後看懂詩詞的規律和想寫近體詩很有幫助。其實,我個人認為,並不難記。我們小學一年級就學過了聲母與韻母。

閒話不多說。

現在我們拿一些詩詞來驗證:

在李商隱《落花》裡,我們逐一分析裡面的雙聲與韻腳:

高(ɡāo)閣(ɡé)客(kè)竟(jìnɡ)去(qù),小(xiǎo)園(yuán)花(huā)亂(luàn)飛(fēi)參(cēn)差(cī)連(lián)曲(qǔ)陌(mò),迢(tiáo)遞(dì)送(sònɡ)斜(xié)暉(huī)腸(chánɡ)斷(duàn)未(wèi)忍(rěn)掃(sǎo),眼(yǎn)穿(chuān)仍(rénɡ)欲(yù)歸(ɡuī)。 芳(fānɡ)心(xīn)向(xiànɡ)春(chūn)盡(jìn),所(suǒ)得(dé)是(shì)沾(zhān)衣(yī)

在第一、三句裡,我們看到高閣、參差兩詞,它是雙聲。

韻腳我已經用粗體表示了出來,在二四六八句的句末。

他們分別是飛、暉、歸、衣。韻尾是i.

附加一句:這是一首七言平起式首句不入韻律詩。

我又舉一首我小學四年級學過的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dú) 在(zài) 異(yì) 鄉(xiānɡ) 為(wéi) 異(yì) 客(kè),每(měi) 逢(fénɡ) 佳(jiā) 節(jié)倍(bèi) 思(sī) 親(qīn)。遙(yáo) 知(zhī) 兄(xiōnɡ) 弟(dì) 登(dēnɡ) 高(ɡāo) 處(chù),遍(biàn) 插(chā) 茱(zhū) 萸(yú) 少(shǎo) 一(yì) 人(rén)。

從中我列出了加粗字體,「佳節」是雙聲,「茱萸」是疊韻。至於他們的韻腳,先不急。

從這首詩標註的拼音來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仄起式首句不入韻的唐詩。

有人會疑問了,我怎麼知道的?

因為,我是根據首句的第二個字與末字得知為仄起式和首句不入韻。

又因為這首詩只有四句,所以的絕句,這些都是很基礎的小知識。

那麼現在,就到了韻腳部分。

韻腳就是指押韻的字。判斷一個字在句中位置是否押韻,除了看平聲外,還得看韻尾。

我們來看看二四句的句末字是不是平聲,結果發現「親」與「人」都是平聲,但是除了這個呢,還要看它的韻部——也就是in/en。在這裡面是沒有韻頭的,只有韻腹和韻尾。

那麼他們的韻尾是n.

最後我們得出這兩個字是押韻的。

再看一首我小學六年級學過的詩:

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jiàn)外(wài)忽(hū)傳(chuán)收(shōu)薊(jì)北(běi),初(chū)聞(wén)涕(tì)淚(lèi)滿(mǎn)衣(yī)裳(shɑnɡ)卻(què)看(kàn)妻(qī)子(zǐ)愁(chóu)何(hé)在(zài),漫(màn)卷(juǎn)詩(shī)書(shū)喜(xǐ)欲(yù)狂(kuánɡ)白(bái)日(rì)放(fànɡ)歌(ɡē)須(xū)縱(zònɡ)酒(jiǔ),青(qīnɡ)春(chūn)作(zuò)伴(bàn)好(hǎo)還(huán)鄉(xiānɡ)即(jí)從(cónɡ)巴(bā)峽(xiá)穿(chuān)巫(wū)峽(xiá),便(biàn)下(xià)襄(xiānɡ)陽(yánɡ)向(xiànɡ)洛(luò)陽(yánɡ)

在這首詩裡,我們看到了什麼?

我之前說過的什麼平仄起式啊,首句入韻不入韻的問題,大家回顧一下,應該很容易能看出來的。

首先這是一首律詩,念過小學的都知道,因為有八句,哈哈。

其次,就要回顧我之前提過的小知識點了,因為首句第二個字是仄聲,所以是仄起式,又知道了末字是平聲,所以,我們不容置疑地說,這是一首仄起式首句入韻的律詩。

另外,我們也知道「詩書」是雙聲。

最後,我們來看看二四六八句的韻腳,看他們是不都是平聲而且同一韻尾。

裳、狂、鄉、陽抽出來,結果發現它們都是平聲,而且他們的韻味也相同,是ng.

上面兩首是古人的詩,我們來看看現代人寫的詩,譬如偉大的毛主席的詩詞《卜算子·詠梅》:

風(fēnɡ)雨(yǔ)送(sònɡ)春(chūn)歸(ɡuī),風(fēnɡ)雪(xuě)迎(yínɡ)春(chūn)到(dào)。 已(yǐ)是(shì)懸(xuán)崖(yá)百(bǎi)丈(zhànɡ)冰(bīnɡ),猶(yóu)有(yǒu)花(huā)枝(zhī)俏(qiào)。 俏(qiào)也(yě)不(bù)爭(zhēnɡ)春(chūn),只(zhǐ)把(bǎ)春(chūn)來(lái)報(bào)。 待(dài)到(dào)山(shān)花(huā)爛(làn)漫(màn)時(shí),她(tā)在(zài)叢(cónɡ)中(zhōnɡ)笑(xiào)。

我們看到二四六八句的字末都押仄聲且同韻,都是押o的韻,到(ao)/俏(iao)/報(ao)/笑(iao).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只需要記住i/o/u/n/ng這五個韻尾,然後根據詩詞的字在各自的位置裡是不是押韻即可。

這期就到這裡,下期再見,我是沉默如豬!

資料來源:呂叔湘《語文常談》

相關焦點

  • 詩詞賞析,如何正確劃分詩詞的節奏及找準詩詞韻腳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藝術寶庫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詩詞,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詩詞賞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在賞析詩詞的時候離不開朗讀,正確的朗讀就需要正確的劃分詩詞的節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在語文學習或者詩詞賞析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劃分詩詞的節奏及找準詩詞的韻腳
  • 作詩填詞之韻腳運用
    因此,在選用韻腳時不能隨意,必須根據詩詞所要表達的意思情調去用韻,還有看你的作品所表達的氣氛來決定。 欲作詩詞者,必須先尋佳韻,未有佳詩詞者而無佳韻者也,韻有宜於甲而不宜於乙者,題韻要選得得當,若合涵蓋者,唯有在構思之初善巧哲選,作者一旦能夠隨情而用韻,那麼其作品就得在取得聲律上悅耳和諧,前後呼應之處取得佳句,還能使詩詞的情感情意與韻腳和諧搭配,才能體現使詩詞的情籍著韻腳所體現的感情基調獲得進一步的表達。 那麼韻腳的選擇是怎樣確定的那?
  • 《詩詞疏議(二)詩詞的韻》
    關於韻書各個朝代的政府都編有韻書,韻書的作用跟普通話是一樣的,就是官方語言。最早的韻書成與南北朝時期,當然並沒有流傳下來。著名的韻書有隋朝陸法言編著的《切韻》,宋末平水人劉淵依據唐人用韻情況編著的《平水韻》,現多數詩人格律詩多用此韻。至於詞的用韻則是清人戈載依據前人詞的用韻情況編著的《詞林正韻》了。
  • 詩詞出韻是怎麼產生的?看後不覺令人拈花一笑
    詩詞出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或落韻,或竄韻,或走韻,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要求一韻到底是不相合的,應是詩家大忌。我認為詩詞出韻的產生可能有三種以下情況:第一:初學詩詞者練筆時,可能出韻。他們對韻腳或平仄的概念模糊,再加上也不熟練,在寫作實踐中可能偶爾有出韻現象。
  • 京劇中的歸韻問題(二)
    (文化中國網)(友情提示:京劇中的歸韻問題(一))在京劇的吐字咬字中,很容易被一般人忽視的問題是收尾
  • 是蘇軾不會押韻,還是我們在用滯後的《詞林正韻》去看宋詞
    那是我們在用滯後的韻書去看宋詞文|鄭萬才經常有詩友問我,如何看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韻腳「壁」字出韻的問題。甚至有人以此為由,說蘇軾的這首詞就出韻。那麼,真的是蘇軾不懂得押韻,連出韻都不知道嗎?>知道了韻腳後,我們就應該知道這些韻腳上的字,到底屬於什麼韻部。
  • 那是我們在用滯後的韻書去看宋詞
    那是我們在用滯後的韻書去看宋詞文|鄭萬才經常有詩友問我,如何看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韻腳「壁」字出韻的問題。甚至有人以此為由,說蘇軾的這首詞就出韻。那麼,真的是蘇軾不懂得押韻,連出韻都不知道嗎?下面,我們來先看看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吧: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詩詞課堂|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
    六、擠韻擠韻也叫犯韻,是說在某詩句的韻腳字前用了與韻腳字同韻的字,比如我有一句「龍泉亭下洞天涵,水韻山音一闕諳」,第一句的「泉、天」與韻腳字「涵」同韻,第二句的「山」與韻腳字「諳」同韻,這就叫「擠韻」。這樣讀來的確稍感拗口,但我認為這不是大忌,在實際創作中儘量避開,實在避不開也不算錯誤。
  • 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詩詞選韻知多少?
    有人可能會說,選個韻能有多難,就像挑白菜,一次到底就成了! 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花間詩囊開篇提到格律詩的兩個關鍵點,意和趣。組合起來就是:詩要有妙趣橫生的深意。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落到實處,需要有字句來承載。字句構架詩骨,詩韻成就詩魂。《文心雕龍·聲律》中提到「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
  • 古詩詞中今讀不押韻的字,怎麼破丨強迫症請進
    《滿江紅》中的韻腳字「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在宋代嶽飛時都是入聲字,在宋代官修的一部有名的韻書《廣韻》中,都屬於入聲月、薛、屑韻。在清代人戈載根據前代詞人用韻情況所歸納的韻書《詞林正韻》中,都屬於第十八部。所以當時是押韻的。
  • 原創歌詞創作韻律十三轍與韻腳押韻方法
    歸韻不要完全依照「u」的發音位置去唱,要用「嗷」的感覺去唱「嗚」音,即可改變聲音的響亮度,發音也比較容易。(6)、韻腳懷來轍:韻母是ai和uai。同韻字如埃、哀、埋、懷等。這個轍屬聲音最響的寬韻之一,「ai」音位置居口腔中前部,有較理想的聲音效果。但收聲要有「收」的感覺,要逐漸收斂,以防強音到底。(7)、韻腳灰堆轍:韻母是ei和uei(ui)。
  • 「詩詞與音樂」詩詞中的音律之美——山水悟道(黃莽)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有的詩詞讀了使人慷慨激昂(如辛棄疾《破陣子》,嶽飛《滿江紅》),有些讀了豪情萬丈(如毛澤東《長徵》《沁園春 長沙》),有些詩詞讀了使人幽幽寡歡,有些讀了使人惆悵萬分(如李清照《聲聲慢》,杜甫《石壕吏》等)。因為詩詞本身帶有音律,如果說文字組合的情感影響到了你,那麼把這種情感延伸到音律上,還有「音樂情感」。
  • 詞唱春秋新舊韻,詩吟歲月古今聲;淺談填詞作詩,該用哪種韻書
    關於寫詩填詞究竟依據何種韻書,這原本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目前卻爭論比較激烈,分歧也比較大。其焦點就是新韻和舊韻問題。古韻乎?今韻乎?習慣於使用舊韻的人,以為舊韻已經定型,再來新韻,多此一舉。且作古詩填古詞,就得使用舊韻,也就是古韻。
  • 詩詞寫作怎樣入門
    詩詞起源於歌唱,也就是古時候的歌詞,後來與曲譜脫鉤,變成了口頭吟誦和書面交流,但仍然保留了它的音樂特性。與新詩相比,詩詞格律規定了字數、平仄、節奏、韻腳,還有對與粘、起承轉合等等。這些看似很難的要求,反而給我們閱讀、記憶詩詞帶來了好處。倘若我們不把學習詩詞當成一件難事,並且能夠正確認識學習詩詞有哪些現實意義,那將大大有利於我們培養和形成對詩詞寫作的興趣愛好。
  • 《詩詞格律》:熟讀唐詩三百首,又會作詩填詞又會吟
    01詩律和詞律兩者都講究押韻、平仄以及對仗:①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比如,「冬」dong,「同」tong,「龍」long,「總」zo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都是同韻字。
  • 【小馬學詩詞】漁歌子
    【小馬學詩詞】第二節 漁歌子【簡介】始於唐代的詞體之一,也稱「漁父」、「漁父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人據此填詞,成為詞牌名,是文字最少的詞牌之一。原為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後來此調多用為雙調。
  • 風撩曉野千重韻,日拂春江萬裡波;下平八韻春詩,惹我情濃頌墨多
    《七律·頌春》(平水韻下平五歌)一樹黃鵬對唱歌,滿山翠黛疊巍峨。風撩曉野千重韻,日拂春江萬裡波。詩裡凝香爭綻放,畫中尋句慢琢磨。韶光總愛催花語,惹我情濃頌墨多。詩詞寫作小常識:平水韻是由南宋平水人劉淵編制的(又有認為金朝王文鬱者,也是平水人),是依據唐代詩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是更早206韻的《廣韻》的略本。
  • 如何使用《詩歌常用十三轍同韻字表》
    1、閱覽詩詞查韻腳(1)同韻的音節不一定是指韻母完全相同的音節,只要韻母中的韻腹(也稱主要元音)相同,就可以押韻。這首詩是首句入韻。「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韻腹都是ɑ,它們在押韻的韻母「a、ia、ua」之內,這三個字是同韻。押發花轍「啊」韻。從《詩歌常用十三轍同韻字表》中查得:「麻、家、瓜」三個字出現在表內的左欄「發花轍」,屬平聲「啊」韻。 (2)韻母中如有韻尾的話,則要求韻尾也相同。
  • 初學者必看:關於詩詞「押韻」,你應該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1、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2、避免同義字相押: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3、避免出韻: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