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好的朋友,我們稱之為「管鮑之交」。
別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但管鮑的小船不管風吹浪打,永遠穩如泰山。
管仲和鮑叔牙是齊國一對很要好的朋友。
管仲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管仲沒有錢,本錢幾乎都是鮑叔拿的,但是賺錢以後,管仲拿的卻比鮑叔還多。鮑叔手下人不服,說管仲「揩油」。鮑叔卻笑著說:「沒有的話,小管家裡困難,等著錢使,我樂意多分點給他,這有什麼奇怪呢?」
管仲和鮑叔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逃跑卻是跑得最快的一個。大家就痛罵管仲,說他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又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了,小管哪裡是怕死,他是一個大孝子,他得留著命去照顧老母親呀。」
再後來管仲與鮑叔各為其主,管仲還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但公子小白後來擊敗公子糾繼位,成了齊桓公。鮑叔做了宰相,但卻堅決讓賢,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
齊桓公說:「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鮑叔說:「那會兒他是公子糾的人,自然幫著公子糾。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要是能夠用他,他準能給您做大事,立大功。」
後來齊桓公任命管仲做了宰相,鮑叔做了管仲的副手,兩個人配合得天衣無縫,一同成就了齊桓公春秋霸主的位置。管仲的成就連孔子都為之讚嘆不已。
管仲自己也非常感慨,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
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親。
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很多人成為有名的大夫。
後世把最好的朋友稱之為管鮑之交。但在我看來,還有比管鮑更好的朋友,這就是寒山和拾得。
這次假期,小舅子送丈人和丈母娘來蘇州,我帶著他們幾個人去蘇州轉轉。說起來好笑,我在蘇州呆了十多年,迄今還沒有去過寒山寺、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算是欠了張繼一筆債,這次一併還了。
在車上我擔任講解員,給他們講解寒山和拾得的故事。
據說,寒山是一個窮苦人,住在一個小村莊裡。有一年村民外出,撿到一個小孩子。農村人沒有文化,就給這個孩子取名「拾得」。拾得與寒山一塊長大,成為最好的朋友。長大成人之後,寒山玉樹臨風,拾得一表人才。特別是拾得,因為自己是撿來的,所以更加勤勉,更加感恩,也更加自律自尊。
但萬萬沒想到,兩人同時愛上村裡的芙蓉姑娘,彼此都不知情。直到芙蓉談婚論嫁,寒山才知道拾得和芙蓉兩情相悅。寒山得知真相後,十分難過。輾轉反側之後,他決定自己退出成全拾得。畢竟拾得自小就苦命,他更應該享受生活的饋贈。
寒山離開家鄉後,長途跋涉,來到蘇州「妙利普明塔院」,前路渺茫,萬念俱灰。放棄了最好的姑娘,紅塵中已無眷念,於是寒山落髮做了和尚。再說拾得,寒山突然人間蒸發,拾得十分想念,在寒山家發現寒山留給自己的一封信。
在信中,寒山勸他與芙蓉早點成婚,並祝兩人幸福美滿。拾得也不傻,恍然間大悟,痛悔不已。他深感對不起寒山,便決定離開芙蓉,去尋找寒山。拾得越過無數的山,無數的嶺,趟過無數條河,一路走一路問,但都沒有音訊。
一路上拾得住宿最多的就是寺廟。拾得想,莫非寒山做了和尚,於是到處找寺廟詢問。終於打聽到姑蘇「妙利普明塔院」有一個和尚叫寒山。拾得大喜過望,就折一株荷花前往相見。寒山見拾得來,急持一盒齋飯出迎。兩人見面,相向而舞。從此都不願再下山,拾得也出家為僧。人們念及這兩人的深情高義,把「妙利普明塔院」叫做「寒山寺」。
很多年之後,唐朝一個考砸了文人張繼在楓橋夜泊,那天晚上他失眠了,但這是一次偉大的失眠,他寫了一首不朽的詩歌《楓橋夜泊》,最後兩句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從此聲名大振。可惜唐朝的那口鐘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人運回國了。
直到現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裡還存著一塊青山碑,碑上刻著兄弟倆的形象,上面寫著寒山、拾得的名字,兩人一個拿「荷」,一個拿「盒」。
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聖」從此名揚天下。和合二仙自此成為民間的愛神。荷花是並蒂蓮的意思,盒子象徵「好合」的意思,盒子裡飛出的五隻蝙蝠,寓意著五福臨門,大吉大利。人們藉此來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答對,談玄論古。
最著名的是:寒山某天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兩人的這段對話,深刻蘊含著面對人間是非的處理之道,蘊含著達觀淡泊的人生情懷,千百年來一直給人們深深的啟迪。如果成都大學的毛書記懂得了這個道理,可能就不會自尋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