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2020-12-23 虎嗅APP

微信也要「付費」了。

1月15日,微信宣布訂閱號付費功能正在進行灰度測試,符合條件的運營者可以對原創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設置付費閱讀,也讓「知識付費」再度成為知識賽道的熱詞。

不過微信並非是第一個炒熱「知識付費」概念的玩家,僅僅在2020年的跨年節目中,就有羅振宇、吳曉波等知識分子的「跨年演講」,各種付費內容層出不窮。

與之對應的背景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下,本以為新知識的獲取迎來了「電梯模式」,只要連接了網際網路就有源源不斷的信息湧入。可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裡,想找到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卻等同於「攀巖模式」。

同時信息的急劇膨脹和極其迅速地傳播,讓「知識就是力量」的舊秩序面臨被異化、崩塌的威脅。而在求知慾的本能驅使下,越來越多人患上了「知識焦慮症」,在無限非我信息的洗禮中,像是一個恐懼黑暗的孩子。

流量左右的市場:都在琢磨如何「殺時間」

問題出在了哪?

網際網路成了連接人與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同時也是商業的修羅場。

過去20多年中,網際網路讓人印象深刻的無外乎一代又一代巨頭的崛起與衰落,以及一個又一個造富神話的出現,而流量始終是左右格局變化的關鍵力量。

可在2016年前後,網際網路的用戶規模逐漸飽和,在「流量=用戶數×用戶時長」的規則中,儘可能多的佔領用戶時長成為一種共識,「殺時間」也就成了產品經理們討論的焦點,內容娛樂化等趨勢漸漸盛行。

2015年,由「GIF快手」變身而來的快手,終於趕上智慧型手機普及和移動流量成本下降的東風;2016年,網紅papi醬憑藉3分鐘短視頻的市場價值,獲得了1200萬的投資;同樣是在這一年,今日頭條內部孵化出了抖音,6個月後日活突破百萬。

隨之而來的,百度推出了好看視頻和全民小視頻,騰訊也再次啟動了微視......

快手和抖音的快速崛起,代表了基於算法和短視頻內容的「殺時間」模式的成功。這種方法論在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進入視頻時代之際,風頭正勁:號召億萬網民參與者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中,只要你的作品夠「奇葩」,在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分發機制下,就有機會在平臺的助推下走紅,然後賺到遠比普通工作豐厚的回報。

在這樣功利性的模式激勵下,一場全民性的「造富夢」被喚醒。

結果就是,只要你打開某些短視頻APP,無須刻意選擇和搜尋,一個個活色生香、動感搖曳、搞笑逗趣的視頻就被推到眼前,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獲得愉悅感,可謂是現實版的「自嗨五分鐘,人間兩小時」。

一些人不自覺陷入了娛樂的「陷阱」,閾值被不斷提高,不斷尋求更「刺激」的內容得到快感,最終活在了精心編織的「信息殼」裡;另外一些人試圖打破既有規則,摒棄那些對知識結構無益的內容,進而在過載的信息中「掙扎」。

其實布熱津斯基早就用「奶頭樂」的理論警示過我們:

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將不用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填滿,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避免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大多數底層人士的衝突。

赫胥黎也曾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過這樣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只是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在商業利益的誘惑下,在「殺時間」成為網際網路新法則的時候,「娛樂至死」早已盛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卻遲遲沒有到來,全民性的知識焦慮卻是事實。

知識膠囊只是藥引,一個「羅振宇」遠遠不夠

短視頻初興的2015年冬天,羅振宇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自己的一場重要演講。當年12月31日晚上,羅振宇登上舞臺,以「時間的朋友」為題,開始了他的第一場跨年演講,也開創了「知識跨年」的新範式。

某種程度上說,「羅振宇」成了知識付費的代名詞,同行者還有吳曉波、樊登、李善友等等,他們信誓旦旦要「讓知識成為每一個人的力量」,用高頻發布的產品和巡演,按摩公眾知識焦慮的痛處。

雖然有媒體用「降溫」來形容2020年的知識跨年,但百度搜索指數誠實的反映了民意:「吳曉波」的指數環比增長了152%,「羅振宇」的指數環比增長更是高達477%,遠高於去年跨年演講時的搜索數據。也就是說,「跨年演講」並不是一些媒體口中的討論驟減、頹勢立顯,反倒是遠遠超過了去年的聲量。

其次是門票的銷售。吳曉波跨年演講的票價從1980元到12800元四個檔次不等,並且還吸引到了獨家冠名商,收入恐怕不低於2000萬,絕不遜於一線的頂流明星。而有電視直播加成的「時間的朋友」,內場席位賣到了4580元,即便是看臺門票也高達880元,加上8個首席贊助和特約贊助商,收入可以比肩明星雲集的跨年演唱會。

金錢可能無法衡量知識的價值,卻是知識焦慮最直接的風向標,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知識付費可能就是「掙扎者」眼中的稻草。

許知遠曾經這樣評價羅振宇的生意:「一個賣膠囊的人,他把知識放在膠囊裡面。」這句點評不可謂不精確,「知識膠囊」所針對的正是知識焦慮症。

羅振宇們提示了一種信息爆炸的生態景象和娛樂至死的危機,只不過他們搭建的還只是空中樓閣,而不是基礎設施。這樣的藥終究只是治標,而不治本。

一方面,「知識膠囊」代表的二次販賣的知識,並非知識本身,它起因於信息的碎片化,卻不解碎片化的問題——那些音頻課程本來就是碎片化的產物而非解決方案,所以註定不是知識的完整面貌,甚至不是本來面貌。

另一方面,「知識膠囊」很容易生產大眾與精英之間的「夾生飯」,對於垂直深入的需求它營養不夠,對於廣泛而不帶功利目的的知識普及,它不接地氣。

當然這不意味著「知識付費」這股風潮颳得沒用。「知識焦慮」乃至「販賣焦慮」或者說「知識付費」是一場合謀,是需求端與生產端的共識。雖然一定程度上可能藏著個人功利的私心,但到底是針對「娛樂至死」的一場抗戰。

只不過,它不是「終極答案」。

關於「終極答案」:基礎設施與劣幣良幣之爭

贏得戰役勝利的「終極答案」在哪?

或許存在於一個所有秩序的底端——基礎設施。

時間回到新千年的開端。樸樹在《new boy》中唱到:

快來吧奔騰電腦,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穿新衣吧,剪新髮型呀,輕鬆一下WINDOWS98。

2000年的《New boy》,可以毫不費力地把熱愛獻給奔騰電腦和Windows98。在他的世界裡,網際網路還是那麼新奇。那時候,網際網路代表的是打開新世界的窗口,是包藏著遠方的信息和知識的信封。

正是在2000年前後,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相繼建立。1997年網易成立,1998年搜狐、新浪、騰訊成立,1999年馬雲創立阿里巴巴,2000年,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創建百度。

網易、搜狐、騰訊、新浪四大門戶,以及以搜索起家的百度,他們解決的,正是人與信息的連接問題,是入口和距離的平等——讓每一個PC終端的用戶,都平等擁有獲取信息的權利和機會。

在此後的許多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經多次講述百度的創業初衷,他提到「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就是百度從創立之初要實踐的使命。

2010年,搜索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第一大應用,印證了搜尋引擎作為PC網際網路時代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基礎設施的地位,以及中國網民的信息與知識獲取已經切入「電梯模式」。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移動時代的App風暴來襲,網際網路生態從開放走向封閉,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內容生態的分化。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基礎設施,不再是「搜尋引擎+整個網際網路」,而是多個「搜尋引擎+超級App+自營生態」的不確定合集。

百家爭鳴,自然是好的,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夾雜劣幣的流量之爭。從這個意義上講,碎片化、低質化是移動生態競爭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過程性現象。這個過程性現象帶來的,就是「知識焦慮」的規模性顯現,以及信息獲取的「攀巖模式」。(當然這不意味著PC時代不存在信息噪聲,但移動時代內容生態競爭帶來的信息爆炸,到底是PC時代所不能比擬的。)

重新回到命題本身。知識焦慮的解決,說到底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內容,二是分發,換言之,即入口與生態。

巨頭與大戶們都在行動。

騰訊將內容和社交關係鏈融合,比如微信中的「看一看」,嘗試幫助人們與自己的社交好友建立相同的認知體系,繼而緩解與社會脫節的焦慮。而今訂閱號付費功能的灰度測試,則在嘗試提高知識獲取門檻,繼而將優質內容進行人為篩選的路徑。

百度在擁有知道、百科、文庫等知識產品矩陣的基礎上,推出了信息流,嘗試著主動檢索加智能推薦的方式,幫助人們獲取信息。

知乎等知識付費平臺希望用戶可以專注於讀書,並發明創造出了領讀模式:在別人的引領和監督下,驅動用戶在一定的時間裡讀完一本書……

或是回歸最傳統的學習方式,或是利用社交關係指引方向,又或者是在讀書等活動中轉移注意力,這些方法論都不缺少存在的根據,然而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知識從來都不是洪水猛獸,焦慮的根源仍在於分發過載,導致人們在煙塵化的信息中難以找到有價值的信息,解鈴還須回歸到內容的分發路徑上。

「2019百度知識峰會」上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百度知識內容的日均搜索量已達到15.4億次,百度知識垂類產品每天服務用戶突破2.3億,用戶日均瀏覽總時長超過6.3億分鐘。

從中可以讀出的有效知識點是:搜索仍是多數網民獲取信息和知識最高效的渠道。對比單日15.4億次的搜索量,宣稱有3000萬用戶的「得到」,無疑屬於知識分發的垂直方向,而搜索則是更加大眾化、市場教育成本更低的選項,也是解決信息過載問題更有普適性的方案。

另一方面,優質內容才是根除知識轉化效率低下的不二法門。哪怕是在尼爾·波茲曼筆下娛樂至死的時代,優質內容從來都不缺少規模龐大的消費群體。或許這也是巨頭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拒絕功利主義的學習,通過搭建與時俱進的知識與信息平臺,為用戶降低觸摸優質內容的門檻。

簡而言之,知識焦慮的「終極答案」從來都不是建立一個新世界。而是以更高效的渠道收攏需求,以優質內容對抗劣質信息,以優質的、高規模化的內容生態擔綱信息和知識獲取的基礎設施的核心架構,進而讓生態的免疫系統和共識性規則,去驅逐劣幣。

比如當視頻成為新的信息媒介時,優質內容也會順勢視頻化,當劣質內容佔據了流量變現的話語權,百度、騰訊等頭部平臺以及得到等知識垂類平臺也需加緊對優質內容進行更大的補貼。

「攀巖模式」之後,或許仍有一路風光的青雲梯。

寫在最後

按照QuestMobile在一份用戶報告中披露的數據: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每天花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已經高達6.2小時,阿里、騰訊、百度等頭部玩家佔據了70%以上的網際網路流量。

算一筆時間帳的話,除了工作、休息和基本生理活動佔用的時間,用戶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貢獻給了網際網路。「知識就是力量」到底仍然是網際網路的核心秩序,在信息與非我信息的洗禮中,我們都會是穿越黑暗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娛樂致死*
    正如我上面所說,它豐富了我們的娛樂方式,給予我們不同的快感,並且能很快給予我們快感。但是正因為太快了,不久就揮發掉了,我們又不得不再次尋找這些快感,周而復始,連綿不絕,刷著B站、刷著抖音、打著王者、看著八卦又一天過去了。影像技術令很多人迷失了自我,甘願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快樂,卻不想在現實中尋找更長久的快樂。那麼影像技術就是不折不扣的壞媒介嗎?
  • 「娛樂至死」不等於「娛樂致死」!
    書名譯為「娛樂至死」,非但沒有譯錯,反而應該說譯得漂亮極了。人們在採用波茲曼的說法時,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娛樂至死」變成了「娛樂致死」,似乎娛樂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於死地。 我們高雅的有關部門經常以「健康」為理由幹涉媒體節目的製作,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文人也喜歡從旁搖唇鼓舌,高喊「娛樂至死」,指責媒體上的娛樂化傾向、某些娛樂節目的低俗化,反對迎合市場,鼓吹加強思想審查,以教育人民為導向製作精品節目。 尤其是選秀節目的崛起,民間曲藝的復興,那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就更憂患了,「娛樂至死」的聲浪就更喧鬧了。
  •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的驚世警語
    娛樂唱K很多人都聽過「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可以說是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聽書名就頗有驚世駭俗之效。乍一聽,似乎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但仔細一想,似乎「過度娛樂化」確實成為越來越值得關注的問題。細說來,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後繼者。麥克盧漢是誰?是大名鼎鼎的現代媒介傳播學派的創始人。
  • 「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不得不說,1935年的他就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了主流媒介的變革對大眾以及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認為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以及泛娛樂化對人類族群帶來的負面影響。
  • 皇帝微信群與「娛樂至死」
    01 有趣=意外驚喜+熟悉將這篇趣文純當做笑話來看,是需要基礎的歷史知識積累的。但對於那些熟讀歷史或者對中國歷史有了解的人來說,這篇文章的趣味性會打個折扣。因為大家都懂,缺少了意外性,也可以說,這部分讀者並不是此文的目標讀者。那麼這樣帶一點點知識性的有趣的文章,它的受眾讀者是哪部分人群呢?答案是半瓶醋玩家。
  • 主播年銷售額超商場,「娛樂至死」的年代,隱藏著何等財富?
    在一項針對全國132家商場的數據調研中,超百億的商場不過3家,這意味著薇婭憑藉網際網路直播,便以一己之力超越了大部分商場的銷售額。一邊是動動手指帶來的巨額財富,一邊是一己之力撬動一個行業,這到底是稀缺性帶來的價值,還是娛樂至死的大眾在自我「毀滅」?
  • 十歲的知乎抵達IPO路口,「曲高和寡」亮劍「娛樂至死」?
    2013年,剛開放公眾註冊的知乎因為初期受邀大V們高質量的專業問答而受到眾多科技、網際網路愛好者的追捧,從而被打上了小眾、圈層感以及極高的認知門檻的烙印,在開放註冊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註冊用戶數量從40萬增長至400萬。然而現在的知乎在維護初始調性和犧牲內容質量換流量之間選擇了流量,已經從單純的圖文內容,開始擴展到集短視頻、直播於一體的內容聚合平臺。
  • 「娛樂」何以「至死」?尼爾·波茲曼在流行文化中的誤讀
    自1985年出版以來,《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暢銷至今,成為傳播學經典著作中不多的流行文本。這本書寫於電視時代,對於媒介形態的解讀已與我們的生活略顯疏遠,不過,「娛樂至死」這四個字卻一直印刻在流行文化之中,作為「警句」反覆出現。
  • 娛樂至死,年輕人的慢性毒藥
    在他們看來,綜藝、電視劇、遊戲、直播都是一樣的,娛樂而已,管他真還是假。讓年輕人變得浮躁、焦慮、思考力退化,甚至進入「娛樂至死」的境地。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些形象動用了化妝、P圖、濾鏡等變美3大邪術。 但總有人不死心,認為專業的明星網紅肯定有天生麗質,比普通人要漂亮的人。
  • 娛樂至死的年代,別讓碎片化的「知識」成為摧毀你的武器...
    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滋曼曾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寫道: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娛樂得以達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的說法有點嚴重,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度娛樂對我們而言,是絕對有害的。
  • 娛樂至死誇張嗎
    《娛樂至死》由美國尼爾·波茲曼所著,主要是說現實社會(書中主要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可悲嗎?
  • 抖音快手崛起之謎 在「娛樂至死」聲中走向何方?
    來源:澤平宏觀文:恆大研究院 沈明輝 孫婉瑩後起之秀「短視頻」已成時尚新潮,抖音、快手在短時間裡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熱門應用,在「娛樂至死」的爭議聲中,短視頻走向何方?自2016年起,短視頻平臺開始初步探索廣告、導流電商、品牌活動等多元變現模式。隨著短視頻流量井噴、營銷效應顯著,預計未來一兩年內將在商業化發展上取得突破,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0億元。短視頻「過度娛樂」引爭議,或以精品化、知識型定位脫下「娛樂至死」的帽子。
  • 娛樂至死:殺死我們的將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在「媒介即隱喻」一章中,波茲曼談到當時的娛樂之城拉斯維加斯時說「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當電視媒介走向人們關注的視野時當時很多美國人對電視給文化生活帶來的改變表示出了擔憂,他們看到了公眾話語的解體以及向娛樂藝術主導的趨勢轉變。
  • 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
    今天弘禾師兄就和你聊聊,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的話題。 缺乏深度思考,你將永遠待在社會的最底層 《反全球化》這本書中提到: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的舊金山舉行了一次重大的會議
  • 娛樂至死的年代,譚維維們該何去何從?
    有才華的人往往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昏庸愚蠢之輩總能在朝廷做高官。在這個流量當道,娛樂至死的時代,真正的精華反而更容易被埋沒。那些糟粕,反而大行其道。那些詞不達意,毫無邏輯和內涵的歌詞,甚至還有不堪入耳的歌詞充斥著大街小巷,但是傳播之快、之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到底是這個時代,聽眾審美下滑,還是我天朝江郎才盡。
  • 推翻「娛樂至死」?知識短視頻成2018一匹黑馬 抖音播放量近3400億
    內容低俗、娛樂至死——過去一年風光無限的短視頻平臺,也面臨著無數難題。自2017年起,短視頻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但是,也曾為了吸引眼球、快速擴張而一路狂奔猛跑,卻無暇顧及公序良俗。  去年,「快手」「火山小視頻」直播短視頻平臺傳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被國家網信辦依法約談相關負責人,責令全面整改。
  • 有人追求娛樂至死,孟非卻能娛樂「治癒」
    曾經,娛樂圈的人和事就一個硬核——娛樂。當大眾偶像從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英雄,變成天王、影后、小鮮肉之後,「娛樂至死」已然流行起來。圖片來自百度搜索「娛樂至死」對「娛樂至死」的反思與質疑逐漸佔了輿論上峰,其實,沒有誰給了大眾當頭棒喝,就像觀眾讀者自己慢慢從夢中醒來了一樣。
  • 毀掉羅志祥的,是娛樂至死的臺灣演藝圈
    準確來說,羅志祥會因周揚青的爆料事業受損,可真正毀掉他的是娛樂至死的臺灣演藝圈,當標題黨與瞎編消息成為博取版面的手段時,臺媒已經不在乎羅志祥渣男的本質。 煽情是臺媒的慣用套路,此事以羅志祥在《娛樂百分百》上的痛哭告終。果然,這一期節目播出後,羅志祥非但沒有被黑,而且洗得白白的。
  • 抖音快手們在「娛樂至死」的爭議聲中將走向何方?
    文:恆大研究院 沈明輝 孫婉瑩摘要後起之秀「短視頻」已成時尚新潮,抖音、快手在短時間裡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熱門應用,在「娛樂至死」的爭議聲中,短視頻走向何方?短視頻總月活躍用戶破5億,三四線城市滲透率更高。
  • 電影《黃金時代》:一部充滿悖論的片子
    可是當我走進影院去感受《黃金時代》時,3個多小時,三分之一的上座率,整個片場鴉雀無聲,觀眾不能容忍弄出哪怕一點點聲音來破壞觀影氛圍,更別說逃離了。坐下來細細品味,覺得整部片子從拍攝到觀影群到蕭紅的一生,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