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剔骨早已成為哪吒的經典事跡。很多人堅信這是反抗父權的標誌。也有人因此主張,去掉了割肉剔骨的哪吒,就不再是哪吒,比如最近的爆款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口說無憑,咱們不妨翻翻文獻。哪吒要割肉剔骨,相關敘述至少得包含三項內容:1. 哪吒。2. 哪吒的父親。3. 父子關係。比如怎麼走到的割肉剔骨這一步。第三項可繁可簡,就看作者怎麼對待了。前兩項是必備要素。接下來,本文就按這個標準,篩選梳理下有相關記載的文獻。哪吒原本叫作那吒。那吒是梵文Nalakuvara或Nalakubara音譯過來的簡稱。也有譯成那羅鳩婆的。漢末大亂,三國歸晉。晉室昏聵,致有八王之亂。五胡並起,九州分裂。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就在大分裂的十六國時期,北涼的曇無讖禪師翻譯的《佛所行贊》記載:曇無讖的事跡,記載在《高僧傳》裡。這是南朝梁的慧皎禪師編撰的一部僧傳,因此又叫《梁高僧傳》。它收入了東漢到南朝梁期間、跨時四百多年的四百多個僧人。前秦苻堅先盛後衰,淝水失利。北魏拓跋氏崛起,再度統一華北。南北朝並立,民族大融合。隋文帝統一南北,二世而亡,李唐建國。開元年間有個不空禪師,和玄奘並列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不空翻譯過很多佛經,其中就有毗沙門天王和那吒太子的記載。(北方大毗沙門天王)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
再如,不空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記載:
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
白佛言:我護持佛法……爾時毗沙門孫那吒。
再如,不空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記載:
毗沙門神……其塔奉釋迦牟尼佛。教汝若領天兵守界,擁護國土,呵護吾法。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汝眼毒惡,恐損眾生。從這三部經文看,那吒是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或孫子,日常捧塔,護法護國。依然沒什麼父子矛盾。有趣的一點是,後兩部經文都突出了那吒「惡眼」的形象。佛教諸神大都善心惡貌,這也不足為奇。不過這倒算為魔童版哪吒的煙燻妝提供了幾分典籍依據。安史之亂爆發,有唐一代,自盛轉衰。唐末黃巢起義,天下大亂。在晚唐時期,有個叫鄭綮的詩人兼宰相,寫了《開天傳信記》這樣一部書,收入了很多奇聞軼事。其中有這麼一段: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顧視之,乃少年也。宣律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這個故事講的是那吒太子為有道高僧護法。依然沒父子矛盾。宣律就是道宣禪師,生於隋文帝開皇年間。他認為慧皎的《高僧傳》遺漏較多,為了補充,編撰了一部《續高僧傳》,收入從南朝梁到唐貞觀年間、跨時一百多年的五百多個僧人。因為成書於唐,這部書又叫《唐高僧傳》。北宋的贊寧禪師拿下這個接力棒,編撰了《宋高僧傳》,收入唐貞觀到宋太宗年間、跨時三百多年的六百多個僧人。這部書也照收了上文那吒太子為道宣護法的故事,記載與《開天傳信記》基本無差。這個故事似乎很受歡迎,成書於北宋初年的《太平廣記》也收錄了它。上文我們瀏覽了一些唐代佛經和僧傳的相關記載。現在我們來看兩宋的燈錄。燈錄是一種介於僧傳和語錄之間的文體,由禪宗在唐代創立,用來記載佛門高僧傳燈講法的言行事跡。北宋真宗年間的道原禪師,在他編撰的《景德傳燈錄》裡收錄了這樣兩個故事:問: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
禪師面對這個提問的反應是「放下手中杖子」,在後世《五燈會元》的收錄記載中則是「放下拂子,叉手」。莫名戳笑點。
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於蓮華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南宋理宗年間的普濟禪師,融合前人的五部燈錄,編撰出《五燈會元》,其中也收入了上述《景德傳燈錄》的兩則故事。
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從這兩套燈錄來看,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事跡已經出現。但記載中仍然沒有父子矛盾。相反,那吒這樣做,只是現出蓮花本身,然後為父母說法。蓮花是佛門聖物。佛門講究出家,出家就要與俗家親緣割斷聯結。析骨還父只是一種出家斷聯的形式,與父子仇怨無關。
叢林有析骨還父,析肉還母之說。然於乘教無文,不知依何而為此言。愚未之知也。同樣是北宋,蘇軾弟弟蘇轍著作的《欒城集》裡有這麼一首詩:這首詩應該吸取了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一些傳說故事。可以看到,那吒變成了「狂子」。狂到什麼程度呢?「拜佛不拜父」。而託塔天王的寶塔也有了著落:佛祖為了教化那吒,賜父寶塔,用來降服逆子。可算是有了一點父子衝突,但是還談不上反抗父權。一句拜佛不拜父只不過顯示了那吒太子的愚痴狂妄,無有其他。看完北宋再看南宋。南宋嚴羽著作的《滄浪詩話》裡有一篇《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其中提到:嘗謁李友山論古今人詩,見僕辨析毫芒,每相激賞,因謂之曰:「吾論詩,若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友山深以為然。小聖乃那吒神是也。為因小聖降十大魔君……為降眾多妖魔,加小聖八百八十一萬天兵降妖大元帥。手下有副元帥野馬貫支茄,首將是藥師大聖。統領天兵,鎮玉結連環寨。這個降妖大元帥是玉帝敕封的。可以看到,那吒已經逐漸演化為道教神祗。元明之際,哪吒神跡流傳較廣,另有《哪吒神力擒巡使》、《哪吒太子眼睛記》、《猛烈哪吒三變化》等雜劇,部分劇本已佚失。元末明初的戲曲家楊景賢,創作過一部長篇雜劇《西遊記》。注意,這個《西遊記》並不是四大名著的那個《西遊記》。四大名著的《西遊記》是成書於明代的神魔小說,而這個是六本二十四折的元雜劇《西遊記》。小說《西遊記》融合吸收了之前的大量民間故事,再由作者加以改寫增補而成,其中應該也包括雜劇《西遊記》的一些內容。雜劇《西遊記》說的也是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也有那吒。它是這麼寫的:(觀音)老僧為唐僧西遊,奏過玉帝,差十方保官,都聚於海外蓬萊三島。第一個保官是老僧,第二個保官李天王,第三個保官那吒三太子,第四個保官灌口二郎……這裡提到了那吒太子和李天王,他們都是唐僧取經的保官。這個身份,和後世小說《西遊記》的人設大體一致。一自乾坤生我,二親教誨多能……九重天闕總元戎,十萬魔王都領袖。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吒是也,見做八百億萬統鬼兵都元帥。奉玉帝敕父王命,追捕盜仙衣、仙酒妖魔。有神報來,是花果山紫雲羅洞主通天大聖。則就今日往下方走一遭。這裡沿用了那吒是毗沙門天王之子的說法,又同時起用了李天王的叫法。可見,毗沙門天王和李靖的形象已經逐漸被融合。但是雜劇《西遊記》仍然沒提那吒的父子矛盾。一句「二親教誨多能」,是受教,不是反叛。而在小說《西遊記》裡,這一點發生了變化。我們後文再提。
那吒在什麼時候變成了道教的神祗呢?一個正式的記載是成書於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該書收集儒釋道三家聖賢諸神的神話事跡,其中就有那吒太子這一條: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託胎於託塔天王李靖。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而戮之。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袖,
怒其殺之以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元領袖,永鎮天門也。2. 哪吒在東海沐浴踏殿,與龍王發生衝突,殺九龍,再殺龍王。之後又殺石磯。這一段正式宣告了哪吒道教神祗的身份。以成書時間而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早於《西遊記》早於《封神演義》。不難看出,西遊和封神裡哪吒的故事,就是在搜神大全的基礎上演化而來。這一段還提出了父子矛盾——惹禍累父。但是這個矛盾比較簡單,更像是意氣之爭。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哪吒沐浴踏殿,龍王索戰。起因是私人恩怨,索戰是公開決鬥。只不過這個決鬥是一群龍神打一個剛出生七天的孩子、結果不但沒打過、還從嘍囉到主子都被打死了,比較窩囊而已。江湖規矩,打死無怨,談不上什麼權力的傾斜。石磯案件同理。這裡哪吒割肉剔骨,看著更像跟父親慪氣。因為從後文看,哪吒的敵人都被他親手殺光了。他本就是玉帝的人,佛祖也賞識他。他打死這麼多人,天庭也沒懲罰,依然賜封。他的全部負面壓力都來自於他的父親。這裡的李天王看著怕事,而且能力有限,畏懼魔兵。相反,哪吒就遇神殺神,至於割肉剔骨,純粹出自自願。而他肉身毀去之後,也沒有更多父子關係的交待。
這是一場洗澡引發的血案。跟反抗父權勉強搭得上一點兒,但關係不大。大多數中國讀者熟悉的哪吒形象,實際上來自明代的神魔小說。其中又以《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知名度最高。基本上大家眼中的哪吒,都來自這兩部小說及其衍生影視作品。在正式參考西遊封神前,不妨先看看其他神魔小說的記載。比如明末的《南遊記》是這麼說的:文曲星餘珂出班奏曰:臣保一人,乃是毗沙宮天王李靖之子,名叫哪吒,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南遊記》作者餘光鬥是明末萬曆年間的書商兼小說家。這個人自撰自版了《南遊記》和《北遊記》兩部小說,又找來另兩部《東遊記》和《西遊記傳》(依然不是四大名著那部西遊記),合稱《四遊記》,刊行傳世。
《西遊記》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有世德堂本刊行。它的哪吒形象和《封神演義》有所不同,《封神演義》的哪吒像是還吸取了《西遊記》中紅孩兒的部分形象,比如火尖槍,這在《西遊記》中是紅孩兒的兵器而不是哪吒的。說不了,天王輪過刀來,望行者劈頭就砍。早有那三太子趕上前,將斬腰劍架住,叫道:「父王息怒。」天王大驚失色。噫!父見子以劍架刀,就當喝退,怎麼反大驚失色?原來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天王知道,
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逕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
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讎。所以稱為託塔李天王者,此也。今日因閒在家,未曾託著那塔,恐哪吒有報仇之意,故嚇個大驚失色。卻即回手,向塔座上取了黃金寶塔,託在手間問哪吒道:「孩兒,你以劍架住我刀,有何話說?」不難看出,這裡繼承了部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說法,比如沐浴踏殿、佛祖讓哪吒重生、哪吒降魔,其中的描寫文字基本照搬三教搜神大全而略加修改。三教搜神大全並沒有說李靖要殺兒子,只是說「怒其殺之」,生氣他輕易殺人惹禍,但西遊記這裡直接寫上了「恐生後患,欲殺之」,天王這是要直接殺子了。如果說三教搜神大全的割肉剔骨,尚且是父子慪氣的義憤行為,那麼西遊記的割肉剔骨,就多了幾分逼子自殺的意味。所以後面哪吒復生要殺天王,才說是「報那剔骨之仇」。後來佛祖賜了寶塔,讓哪吒以佛為父,這又與蘇轍那吒詩的「拜佛如拜父」的敘述相吻合。名為化解,其實跟武力強壓沒差別。寶塔在手,「不服我就打到你服」。所以才有了文中這場對手戲:哪吒僅僅是架住了天王的刀,天王就嚇得大驚打色,生怕他又要報仇,非得拿了寶塔再跟兒子說話。
以為自己可以對熊孩子生殺予奪,結果把自己弄成了PTSD。這就是西遊記的託塔天王。xs這一段仇怨形式,可以算反抗父權。封建綱常講究君臣父子,父要子死,子不死是為不孝。但哪吒壓根沒搭理這一套。他沒有心甘情願地就死,而是設法復生後,再找天王報仇。但是西遊記的哪吒報的是剔骨之仇。這說明他不認為自己割肉剔骨真的是「還債」,只是一時被逼。這與封神演義的哪吒復仇區別很大。封神的哪吒故事應該是幾個文本中最詳細的。在西遊裡,哪吒只是個打醬油的配角,在封神裡,哪吒是姜子牙的先行官,唱的重頭戲。這位神聖下世,出在陳塘關,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靈珠子化身。封神演義一上來就點出了哪吒的顯赫身世。靈珠子化身,神聖下凡,天命讓他做姜子牙的先行官。這下子,
李靖成了貨真價實的代孕爸爸。哪吒洗澡,不覺水晶宮已晃的亂響……夜叉分水大叫曰:「那孩子將甚麼作怪東西,把河水映紅、宮殿搖動?」……哪吒曰:「你那畜生,是個甚麼東西也說話?」夜叉大怒:「吾奉主公點差巡海夜叉,恁罵我是畜生!」分水一躍,跳上岸來,望哪吒頂上一斧劈來;哪吒正赤身站立,見夜叉來得勇猛,將身躲過,把右手套的乾坤圈,望空中一舉……那寶打將下來,正落在夜叉頭上,只打得頭腦迸流,即死於岸上。敖丙大叫道:「是甚人打死我巡海夜叉李艮?」……哪吒答曰:「我乃陳塘關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親鎮守此間,乃一鎮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與他無幹,
他來罵我,我打死了他也無妨。」三太子敖丙大罵曰:「好潑賊,夜叉李艮乃天王殿差,你敢大膽將他打死,尚敢撒潑亂言?」太子將畫戟便刺,來取哪吒……哪吒搶一步,趕上去一腳踏住敖丙的頭頂,提起乾坤圈照頂門一下,把三太子的原身打出,是一條龍,在地上挺直。哪吒曰:「打出這小龍的本像來了。也罷,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條龍筋絛,與俺父親束甲。」乾坤圈和混天綾都是天地寶物,所以哪吒洗個澡就會晃動東海和龍宮。這一點歷屆鬧海版本的敘述都一樣。區別於西遊的是,封神詳細敘述了哪吒鬧海的過程細節。夜叉上來問話,只問緣由,並未主動攻擊。哪吒卻一圈直接給人打死了。敖丙上來問話,也還是先問緣由,哪吒卻覺得打死個夜叉沒什麼,又接著打死了敖丙。
敖光聽報大驚曰:「吾兒乃興雲步雨、滋生萬物正神,怎說打死了?李靖你在西崑侖學道,吾與你也有一拜之交,你敢縱子為非,將吾兒子打死。這也是百世之冤,怎敢又將我兒子筋都抽了,言之痛切骨髓。」……敖光曰:「賢弟你錯見了!我豈錯見?你的兒子在九灣河洗澡,不知用何法術,將我水晶宮幾乎震倒。我差夜叉來看,便將我夜叉打死。我第三子來看,又將我第三太子打死,還把他筋都抽來了。」龍王敖光與李靖有舊交,喪子之餘,仍然口稱賢弟,可以說禮數周全。龍王甚至說,兒子被打死「這也是百世之冤」,這說明他對江湖鬥毆死傷難免這一點可以理解。他不能忍受的是哪吒竟然打死了龍太子還要抽走龍筋,可以說辱人至極。龍王先禮後兵,這番詰難可算是處處佔理。
李靖頓首
放聲大哭:「這禍不小。」……夫人又淚如雨下,指哪吒而言曰:「我懷你三年零六個月,方生你,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誰知你是滅門絕戶之禍根也?」哪吒見父母哭泣,立身不安,雙膝跪下言曰:「爹爹!母親!孩兒今日說了罷:我不是凡夫俗子,我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此寶皆是師父所賜,料敖光怎得敵得我?我如今往乾元山上問我師尊,定有主意。常言道:
一人做事一人當。豈肯連累父母?」
這裡開始出現哪吒與父母的衝突。李靖和殷夫人都責罵哪吒,因為怕他闖禍連累。哪吒卻自恃神仙下凡,毫無悔意,只想著找師父撐腰。他的觀念還是要仗勢壓人。他在這裡唯一的可取之處是至少打算自己解決問題,一人做事一人當。
我們再看太乙真人的反應。
真人自思曰:「雖然哪吒無知,誤傷敖丙,這是天數。今敖光雖是龍中之王,只見步雨興雲,然上天垂象,豈得推為不知?以此一小事,幹瀆天庭,真是不諳事體。」哪吒跟太乙真人一番訴苦,太乙居然很快就幫著哪吒說話。太乙說敖丙之死是天數,這勉強也說得過去。但太乙認為龍王告狀是「不諳事體」,這就是分明不把別人當人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同為神仙,太乙拿龍王家的命不當回事,也就難怪哪吒也不當回事了。
哪吒看見敖光在此等候,心中大怒,撒開大步,提起手中乾坤圈,把敖光後心一圈,打了個餓虎撲食,跌倒在地。哪吒趕上去一腳,踏住後心……哪吒被他罵得性起,恨不得就要一圈打死他。奈太乙真人吩咐,只是按住他道:「你叫!你叫!我便打死你老泥鰍,也無甚大事!我不說,你也不知我是誰。我非別人,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靈珠子是也。偶在九灣河洗澡,你家人欺負我。是我一時性急,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你就上本。我師父說來,就連你這老蠢物打死了,也不妨事!」
哪吒阻止龍王告狀,連龍王也打了。而且他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甚至覺得打死了龍王也不要緊,完全沒把其他人的性命當回事。
四海龍王敖光、敖順、敖明、敖吉正看間,只見哪吒厲聲叫曰:「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李艮,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罪?」乃對敖光曰:「我一身非輕,乃靈珠子。是奉玉虛符命,應運下世。我今日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你們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齊到靈霄殿見天王,我自有話說。」敖光聽得此言:「也罷!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心。」四海龍王便放了李靖夫婦。哪吒便右手提劍,先去一臂,後自剖其腹,刳腸剔骨,散了三魂七魄,一命歸泉。這是封神演義的自刎情節。可以看到,哪吒割肉剔骨跟父子矛盾沒啥關係。他想找師父走後門解決問題,但事情鬧大了,沒法收場,這才用自殺的方式謝罪和還恩。就連仇人敖光都說,這算哪吒「有孝心」。所以,封神演義的割肉剔骨,
其實是一片孝心,而不是反抗父權。當然,結果搞得這麼慘烈,李靖的慫包態度難辭其咎。攤上事兒了只會哭,完全由著熊孩子繼續胡來。李靖指而罵曰:「畜生!你生前擾害父母,死後愚弄百姓。」罵罷提六陳鞭,一鞭把哪吒金身打的粉碎。李靖怒發,復一腳蹬倒鬼判,傳令放火燒廟宇……李靖罵曰:「你生的好兒子,還遺害我不少。今又替他造行宮,煽惑良民,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倘有人傳至朝歌,奸臣參我恨降邪神,
白白的斷送我數載之功。」這一段才是封神演義裡
哪吒與李靖結仇的真正所在。哪吒死後,起初讓母親打造金身、享受人間香火,希望藉此復生。但李靖一鞭打下,毀了哪吒的金身。李靖的指責不無道理,但這次行為就跟哪吒結下了死仇。李靖回家跟夫人的抱怨很有趣。他東說西說,最後的落腳點卻是「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的斷送我數載之功」。搞了半天,他是為了烏紗才那麼痛恨逆子。結合前文的痛哭,
一個懦弱又貪利的官僚形象躍然紙上。哪吒曰:「李靖!我骨肉已交還與你,我與你無幹礙的。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燒我的行宮?今日拿你,報一鞭之恨!」……哪吒大叫曰:「李靖休想今番饒你!不殺你決不空回。」……木吒上前喝一聲:「慢來!你這孽障好大膽!子殺父,忤逆亂倫。早早回去,饒你不死。」……哪吒把翠屏山的事,細細說了一遍:「這個是李靖不是,是我不是?」木吒大喝曰:「胡說!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哪吒這次的詰難跟之前的龍王很像。他沒把剔骨算在仇恨裡,只是清算毀壞金身火燒行宮這比帳,倒突然講起道理來了。木吒說「子殺父忤逆亂倫」,又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是赤裸裸地宣揚「父要子死,子不死是為不孝」的封建倫理了。如果說反抗父權,木吒在這裡口播的才是哪吒反對的父權。道人把哪吒罩在玲瓏塔裡。道入雙手在塔上一拍,塔裡火發,把哪吒燒的大叫:「饒命!」道人在塔外問曰:「哪吒你可認父親?」哪吒只得連聲答應:「老爺!我認是父親了。」……道人曰:「哪吒你既認李靖為父,你與他叩頭。」哪吒意欲不肯,道人又要祭塔。哪吒不得已,只得忍氣吞聲,低頭下拜,倘有不平之色。道人曰:「還要你口稱父親。」哪吒不肯答應。道人曰:「哪吒!你既不叫父親,還是不服,再取金塔燒你。」哪吒著慌,連忙高叫:「父親!孩兒知罪了。」哪吒口內雖叫,只是暗暗切齒,自思道:「李靖!你長帶著道人走。」道人喚李靖曰:「你且跪下,我秘授你這一座金塔。如哪吒不服,你可將此塔祭起燒他。」燃燈道人送給李靖寶塔,讓他在哪吒不聽話的時候就燒哪吒,強行把父子倆綁在一起。哪吒武力上敵不過,只能低頭服軟。這一段跟西遊記的敘述又一致了:
寶塔是李天王唯恐哪吒報仇、用來鎮壓他的武器。雖然在情節上,這些上仙用法寶強迫哪吒跟父親和好、扶周滅商,但哪吒的心意並沒有扭曲。他反叛君臣父子的核心性格依然成立。所以,
封神演義有反抗父權,但不在割肉剔骨這。封神的反抗要比西遊的反抗更體現權力的意志。西遊把父子仇恨落在剔骨上,摻雜了濃厚的私人恩怨成分。封神演義的哪吒故事最為成熟完整,可以被視作影視改編的原著文本。關於哪吒的影視改編有很多。有基於封神的,也有基於西遊的。基於西遊的一般都不怎麼渲染鬧海弒父的情節。《哪吒鬧海》成片在wg結束後。該片對封神演義的故事做了巨大的改動,把龍王改成一個
專吃童男童女的反派。在這個基礎上,哪吒打死夜叉和敖丙完全變成了鋤強扶弱的遊俠行為。《鬧海》的父子矛盾也只是李靖抱怨了一句連累父母。李靖提劍欲砍,但又於心不忍撤了劍。基本上可以認為他只是在生氣。而哪吒自刎的說辭是:這一版哪吒,僅就割肉剔骨的動機而言,倒是跟封神演義高度一致。哪吒是為了不連累父母而盡孝。甚至因為是當年的動畫片,
它連割肉剔骨都沒拍,僅僅是自刎以還骨肉。然後呢?然後哪吒就直接復生回去打妖龍了。打完妖龍,全劇終。父子關係沒有後文。《鬧海》的哪吒,是個反貪官反豪強的俠客,但跟反父權關聯不大。這種改編,或許跟當時的意識形態有關。《哪吒傳奇》流傳度也很高,這裡不加詳述,只提兩點:1. 《傳奇》的哪吒自刎的動機跟《鬧海》差不多,都是為了不連累父母。2. 《傳奇》的寶塔竟然是用來制服哪吒送他去太乙那學道的。讓人一臉黑線。
鎮壓逆子防止復仇的暴力機器成了押送熊孩子上學的教鞭,也算是非常貼近當時社會意識的改編了。
哪吒仍然有扶周滅商的天命在身,但他在李家出生後,經過了一段豐富的成長過程。哪吒本是個肉球,被李靖看成妖邪。哪吒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父親的認可。但在三歲時,因為被商王夢見會顛覆大商,李靖要為君殺子。殷夫人不讓,最後折中,讓哪吒在山裡自生自滅。哪吒活了下來,在青年時學成本事,打死調戲民女的敖丙,並公開與李靖作對。這時候,哪吒與李靖的仇,實際是棄子之仇。而哪吒之所以割肉剔骨,也是受殷夫人管教所逼。這可能是
唯一由母親出場促成割肉剔骨的版本。哪吒殺死龍太子,闖下大禍,朝廷要處罰他。殷夫人救出哪吒,但又在雨中暴打他,哪吒不服,殷夫人說:哪吒自問從小被拋棄,李靖夫妻沒盡到撫養的責任,只是在遺棄他時留下了五百錢。所以哪吒說:你沒欠我?你的骨是我的,你的肉也是我的。我這一世都是你阿娘。正因為殷夫人這番話,哪吒決定割肉剔骨。他對收屍的女友說:我是天生天養,李家人口口聲聲說我欠他們。現在我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連同李靖養過我的五百錢,都一次還給他們。你把我的骨肉帶回去,告訴他們,我沒欠他們的。說這番話的時候,鏡頭給了一些割肉剔骨動作的回放。背景甚至出現了刀子拉肉的配音。之後,殷夫人為哪吒塑金身建廟宇,被李靖毀去;哪吒得蓮花化身。這些都和封神演義的文本一致。不同的是,這版封神榜中,哪吒並不是靠寶塔施壓就和李靖和好,而是各為其主,雙方長期拉鋸,殷夫人甚至中途犧牲。到最後,哪吒父子才擯棄前仇、共同伐紂。TVB版《封神榜》分為上下兩部,各有一個別名。上部叫《愛子情深》,下部叫《忠義乾坤》。先家後國,循序漸進,哪吒是主角。TVB版的哪吒做到了徹底的反抗父權。除了割肉剔骨的情節和對白外,另有一處佐證。TVB版將陳塘關「軒轅弓」「震天箭」的傳說加以發揮,打造成忠孝義三枝神箭。忠箭和孝箭幾欲對哪吒穿心而過,義箭認了哪吒作主人,並化為火尖槍。這基本是大白話地告訴觀眾哪吒什麼屬性了。哪吒叛商叛父,君要臣死、父要子死,這正是傳統封建綱常的要求。但哪吒全不理會。君臣父子其實是同一套秩序,
哪吒一次性打破了名義上的忠孝大關,可以說在反父權的道路上走得非常徹底。插句題外話:同是規範化的倫理,「忠」「孝」是不平等的上下秩序,而「義」更接近平等的契約秩序。從這個角度,我私心也非常喜歡TVB版的設定。
魔童版的李靖成了苦心教子甚至不惜犧牲自我的慈父。割肉剔骨的情節也被刪去。哪吒是死了,但卻是死於天雷,也就是魔丸的天命。而這版哪吒的口號是「不認命」,反抗的是階級和命運。我個人對這個改編可以接受,既符合當下現實,又邏輯自洽。遭雷劈只是一個結果,甚至不是最終的結果。魔丸的命應該是一道軌跡,這道軌跡的核心邏輯是
基因決定論:生為魔丸,就會魔性大發、大開殺戒,然後被天收。生為魔丸,也就會遭到人類的唾棄和敵意。當哪吒選擇不當魔頭而去斬妖除魔乃至拯救村民的時候,他就已經完成了不認命。認不認命,關乎態度和選擇,不在結果。但是這一版對哪吒身處的價值觀拉扯比較輕。他雖是魔丸,但在社會裡僅僅需要承受來自村民的偏見,而不需要解決為魔服務還是為神服務的價值觀難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敖丙的命運比哪吒沉重得多。敖丙要振興龍族,就要趁亂搞事,龍族的利益和天神的利益、村民的利益,都有衝突。敖丙面對的才是價值觀難題。哪吒需要做的只是認清他自己,不用背上沉重的家國負擔。西遊記,有割肉剔骨事,跟反抗父權搭得上邊,但私人恩怨色彩較濃。封神演義,有割肉剔骨事,有反抗父權,但反抗父權在毀金身殺李靖,不在割肉剔骨,割肉剔骨反而是不累父母的盡孝。而且哪吒初期鬧海是一副仗勢欺人的仙二代官二代嘴臉。以上是割肉剔骨的文獻記載演變。可以看到,
除了西遊記能搭上一點邊,割肉剔骨從來和反抗父權關聯不大,尤其是在作為影視改編主要原著依據的封神演義裡。TVB版,有割肉剔骨,有比較徹底的反抗父權,且反抗父權跟割肉剔骨直接相關。哪吒傳奇,割肉剔骨有形無實,父子大仇成了熊孩子不上學的胡鬧。魔童版,直接刪去了割肉剔骨和反抗父權,代替以反抗階級和命運。僅就割肉剔骨及其內涵發揮而言,我最喜歡TVB版和魔童版的故事。割肉剔骨不必和反抗父權綁定。要綁定,可以參考TVB;不綁定,可以參考魔童的大換血。
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