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但僅僅如此,不足以承載文學的母題。 用中國式傳統語境來記錄中國的文學尋根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游離於淺表,淹沒、稀釋在現實的煙火氣息中,少了文學深邃幽遠的肌理,以及超現實的豐盈和溢出感,這種遺憾交織在紀錄片的一二三五集。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文學的故鄉》尋找文學的故源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文學的故鄉》,它是以故鄉為源泉,講述了當代知名作家的成長曆程,並重點分析了故鄉這個特殊成長環境,帶給了作家不盡相同的文學啟蒙。紀錄片的節目組執著於刨根問底,他們無比痴迷於作家的成長環境,試圖將這些極具偶然性的成長經歷復盤為一個方法論,以便於儘可能從邏輯上,解釋一代名家寫成傳世經典的原因。
-
《文學的故鄉》感受每個作家的認知
看《文學的故鄉》,看到了六位作家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文學之路,看到他們各有著重點的認知。這部紀錄片至少是完整的寫實的記錄了這六位作家的視角裡的故鄉。這個故鄉,最後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文學上,他是作家筆下的世界,是一個深刻的文學符號。故鄉的文學 世界可見,文學的故鄉 是萬萬個不可計數又無所不達。片中一些從作家嘴裡說出的話,或是隨筆或是文章之言,讓我感動到想要流淚。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這些作家的創作豐富、駁雜,在那個年代裡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主題、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啟發性,但同時也是難解、費解的。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
-
《文學的故鄉》故鄉
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它值得你反覆去看。你會對我們中國的作家,我們本土的文學有更多的了解和熱愛,我們身邊就有著那麼多好的作品。看完《文學的故鄉》,只覺得自己的文學底蘊如此的薄,甚至談不上有什麼文學底蘊。其實,自己對本土的文學作品讀的並不多,以前總想著去觸碰世界的,外土的東西,如今才發現,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就有著這麼多偉大的作品,它們才是能讓我熱淚盈眶的東西。
-
《文學的故鄉》阿來老師
是個具有文學天賦的作家,出身雖貧寒,可是從兒時就對文學有極大的興趣2. 喜愛讀書,只要有半小時空閒就讀書,有一小時時間就寫作,每天起得很早,糧食寫作,然後早餐,去上班。3. 小說對他意味著什麼?「文學讓我遇見了最偉大的人,遇見最美的情感,遇見最寬廣的胸懷!文學是我的信仰,我的宗教。把我從一個簡單、急於求成的人變成一個不慌不忙、處變不驚,以平靜的心去感受世界。」小說中,故鄉被放大,可以說整個川西北 ,都是我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觀後感
我覺得能長期往返在黃土高坡、秦嶺以及那些森林,河流海拔很高的藏地,和高粱地,去採集,看,感受這種行為,給我一種溫暖感,唯有這樣才能寫出真正的有溫度的鄉土文學作品。要寫就寫最好的,不然就別寫。遲子建太優雅和真實了,像個少女,終於知道她經歷了什麼才寫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而且她很有品位,從她佩戴的胸針,穿的白羽絨服,粉毛線帽,以及家裝布置即可看出。她也是一個非常有愛的女性,十多年保持獨居生活,把和逝去的丈夫一起吃的最後一罐醬菜瓶子、喝的最後一瓶酒的瓶子保留收藏。言談舉止也特別親切。
-
【新聞快車】加區組織文學愛好者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新聞快車】加區組織文學愛好者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2020-07-23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從作家返鄉開始說起
賈平凹:父母不在的故鄉其實也不算是故鄉了,和村裡的人其實也比較生疏了,但仍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勤奮刻苦的寫作,廢都的起落讓他體會頗深。兒時的朋友的遭遇讓人感覺這命運就是這麼無常,當兵失敗,但憑自己努力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阿來:藏族作家,對故鄉感情並不深,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恩怨交錯,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興趣廣泛,喜歡聽音樂玩攝影,還是植物識別小能手。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文學的故鄉》不見文學,不見故鄉
而且,這部片子連普通人返鄉的真實和細膩感都沒有達到,簡直像成功人士返鄉記:訪客 會友 回老宅 敷衍潦草溝通 假模假式做點農活, 這是真正回家鄉的人嗎?太遺憾了,主人公幾乎都處於「失真」狀態,遠沒有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真誠。那拍紀錄片意義何在?從創作角度,用情景再現(演員扮演)煽情;用跟拍人物走訪的過程和面對面訪談構成全片 ,人物完全沒有落在真實生活的情境中。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莫言 當代頂尖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變為文學的故鄉?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以作家與故鄉的關係為切入點,通過對莫言、賈平凹、阿來、劉震雲、遲子建、畢飛宇6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訪談,探討作家如何把故鄉的生活體驗與文化資源轉化為藝術創作,從而創造出藝術傑作,解密其心理動因、轉換機制與文化密碼。
-
我看《文學的故鄉》
兩天看完,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這節目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推薦。先來說形式:且不論用「名人歸鄉」的方式是否恰當、合適,但至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接近作家的方式,單憑這一點就值得看看,若是在過去的時代有更多記錄的形式和視角,我真的願意以多種方式來閱讀歷史上的文學大師們本人。再來說節目: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作家都要找一片土地為自己的文學藝術生根發芽,那麼故鄉就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 《文學的故鄉》是中國紀錄片人第一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以真實記錄為手段,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對於每一位創作者而言,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從故鄉中汲取養分,不但構建自己文學世界的人,更是幸福的。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對於每一位創作者而言,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從故鄉中汲取養分,不但構建自己文學世界的人,更是幸福的。
-
《文學的故鄉》一片冰心
記得《一堂好課》中王蒙先生曾說過「文學是對時光的一種挽留,文學就是讓你的青春不老」。我懂了,原來是這樣的一種力量,一種文學和時光積累下來的力量。我又想起了《你好,生活》中董卿老師和尼格買提老師一邊插花一邊漫談的情景。當聊到「生活中什麼狀態下會表現出少女的一面」這個話題的時候,董卿老師篤定的說「是相信」、「容易相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