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認同危機

2021-01-12 媒介之變

懇請您點擊左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頭條號。

白惠元

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兩岸少數民族電影在文本層面的諸多裂隙,恰恰令殖民記憶滲入現實情境。在電影《紅河谷》中,「放風箏」段落的鏡頭語言有趣地呈現了俯/仰關係,俯視與仰視之間卻又寓言般地回應了現代歷史,折射出第三世界少數民族被捲入帝國主義世界市場的全過程。

漢人雪兒用瓊斯帶來的英文畫報剪成風箏,嘎嘎放飛風箏的同時,也使得面目冷酷的英國貴族畫像在天空中俯視西藏。飄動的風箏與沉默的大地,時間權威居高臨下地鳥瞰著第三世界空間,而幸福洋溢的漢人是剪刀手,是牽線者。

在這其樂融融的畫卷背後,竟是第三世界少數民族如此觸目驚心的困境:正因為主流族群掌握著話語權,正因為「漢族中心主義」的存在,所以《紅河谷》可以令全部藏民說漢語;可以將漢民族「天仙配」的民間故事完全移植至藏族語境,建構出「女神珠穆朗瑪與放牛小夥兒」的感傷神話,製造出文化共享的意識形態幻象;而墜入急流中的漢族女孩雪兒,也可以奇蹟般地違背自然規律,由下遊漂流至上遊,只為實現漢藏團結。這一切不合邏輯的劇情,卻又可以非常邏輯地嵌入當代中國的現實危機之中。

在現實危機的映射之下,所謂「少數民族反侵略」的故事便有另一種讀法——它是封閉靜止的空間遭遇時間的過程,是被遺忘角落不得不捲入世界歷史的過程,它成為有關「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這個「少數民族」屬於「第三世界」,因而他們還要面對本土「主流族群」的壓迫。

當我們沉浸於藏民的反抗血性之時,別忘了,這份對於邊緣者的理解與欽羨,不過反證著我們自身的「中心」位置,這是一個「中心—邊緣」論的套層結構。而第三世界少數民族作為「邊緣之邊緣」,則會呈現出對外國人與本國主流族群的雙重拒斥。

《賽德克·巴萊》則更為深刻地回應了這個問題。在花岡一郎切腹自殺前,電影呈現了一個景深鏡頭:前景是望向弟弟二郎已經跪倒的一郎,後景是已經自縊懸空的部落婦女,而中景焦點處則是雨中站立的花岡二郎。一郎問二郎:「我們到底該是日本天皇的子民?還是賽德克祖靈的子孫?」二郎回答:「切開吧!一刀切開你矛盾的肝腸吧!哪兒也別去了,當個自在的遊魂吧。」

這個景深鏡頭用前、中、後景及環境空間呈現的方式,達到了複雜的表意效果。景深作為一種鏡頭組織形式,它表達的是「距離」,是用形式上「疏離」表達三類人的內在差異:前景中的一郎,中景焦點處的二郎,與後景的自縊婦女們,形成了三處不同空間,象徵著其認同方式的殊異。部落婦女魂歸於樹,這是賽德克祖先的方式;一郎與妻子花子則切腹自殺,這是日本人的方式;二郎彷徨其間,位置尷尬。

而二郎的尷尬位置又無意識中回應了一個當下事實——與一郎不同,二郎始終未能被追認為「忠烈」,至今沒有入祀「忠烈祠」。二郎被擠壓的畫面位置,似乎暗示著他才是真正被歷史抹去的「無名者」,這才是「賽德克」的「現在時態」。

與此相仿,臺灣作家舞鶴的小說《餘生》同樣回應了這個問題。舞鶴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切入,充滿了當代尋訪者對歷史的反思與質疑。他揭示出當下臺灣原住民的糟糕境遇:他們本寄希望於通過「反抗」擺脫奴役,卻真的淪為今日資本主義社會的他者。

故《餘生》中姑娘的表妹會譏嘲道:「我們原住民這麼小有什麼好研究的,你們漢人可以研究的可多呢,為什麼不回去研究你們自己?」「好好研究研究清楚大漢的民族性,無聊時晃到山上看看我們這些小番怎麼生活在你們大漢之中」。

相關焦點

  • 後殖民主義視域下的《賽德克巴萊》
    雖然電影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正如導演的獲獎感言所說的,他做的還不夠好,比如特效太假,情節拖沓,但題材和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早已超越了電影本身。我相信每一個看過《賽德克巴萊》的觀眾都或多或少會想去了解一下「霧社事件」這段歷史,而這恰恰也是這部電影存在的最大意義。
  • 荷蘭大選背後的文化認同危機_澎湃研究所_澎湃新聞-The Paper
    荷蘭大選背後的文化認同危機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張舒語 2017-03-16 16:03 來源:澎湃新聞
  • 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關係
    內容摘要:近年來世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個背景之下,「文化認同」就成為了人們經常提及的一個詞語,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之下,人們已經產生了文化認同危機。我國文化認同危機問題出現較早,並且在當今時代這個問題愈發嚴重,所以就現階段的任務來看,文化認同重建的過程實質上可以將其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立足於現階段我國實踐的實際需求,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重構文化認同以成為現階段人們認同的主流文化。
  • 勇士精神難敵文化侵蝕——願我們都是賽德克巴萊
    歸根結底,是臺灣的根基被日本侵略時帶來的文化侵蝕了,雖然沒有完全的被掩蓋,但內質已經搖搖欲墜。 賽德克族是臺灣高山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深山,靠打獵為生。他們信仰勇士精神,堅信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走上彩虹橋(賽德克族的精神橋梁),到達祖靈之家(類似天堂,賽德克族死後的最終歸宿)。族民要成為勇士,就得必須砍下敵對部落成員的首級,才能在臉上刺下象徵已能獨當一面的圖騰。
  • 真正的人——《賽德克巴萊》
    如果說華語電影《霸王別姬》《活著》兩部高峰後,最好的電影,我個人認為要頒獎給《賽德克巴萊》,另外還有一部是《讓子彈飛》,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兩部電影
  • 推薦電影《賽德克巴萊》
    ——題記   《賽德克巴萊》,較之其他大片,叩擊我眼帘的那一幀幀畫面,褪掉了奢靡的包裝、洗盡浮華,如清醇的輕羽梳理著我心房的雜草。  同樣的抗日,同樣的民族守護,它沒有《金陵十三釵》中日軍擢髮莫數的罪行,連激起人們不由自主的泣數行下也寥寥無幾,更沒有《舉起手來》中塑造的一個個呆童拙夫、愚昧無知的日本人,無法讓我們語笑喧闐。
  • 電影:《賽德克巴萊》野蠻的驕傲
    最近刷了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當然是被朋友推薦來的,片名就叫做《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刪減之後的大陸版本只有一部
  • 粵海風 | 劉萍:論葛亮小說《朱雀》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筆者首先對於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身份認同何以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並進而影響到葛亮的創作進行了闡述,之後具體分析了由《朱雀》中三位男性主人公形象所彰顯的,葛亮對於自身文化身份進行確認與追溯的三種方式,一是在異域與本土碰撞的空間維度尋找身份認同;二是在傳統與現代、後現代碰撞的文化價值維度上尋求身份認同;三是在民族記憶與當下交互的時間維度上確認身份認同。
  • 想去走走《賽德克巴萊》之路
    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賽德克巴萊可以輸掉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     魏德聖導演為了拍這部電影,籌劃了十幾年,歷盡了很多艱辛,甚至最後拍電影時連買子彈的錢都沒有了,期間也被很多人不看好,然而憑藉心中對這段歷史的熱愛,最終他硬是把電影拍了出來,只為這段歷史可以被展現在大家面前。
  • 臺灣的百年漂泊之賽德克巴萊
    這部電影在臺灣上映於2011年,後來在內地公映被刪減了130分鐘,不過幸而在一個聊臺灣民謠電臺節目中聽到它,現在看來好像也不算太晚。花岡一郎和花岡二郎,他們身上流著賽德克先靈的血,但是從小在日式學堂上課,接收著日式教育,學習武士道精神,說著日語,穿著日服,最後娶了日本女人為妻,這一切都表明著他們已經被日化,一郎有著警察中最高的學歷,但卻拿著日本警察一半的薪水,他們在文明與野蠻的夾縫中生存,卻也沉迷在這不可言說的文明之中,當得知族人想要起義的時候,他跑去勸說莫那魯道,「反抗沒有出路,最後等來的只有滅族!
  • 《賽德克巴萊》 戰鬥吧,成為「真正的人」(1)
    電影中,莫那魯道(居中者,林慶臺飾)一直守護著歷代相傳的獵場土地,面對日本人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最終決定以一種玉石俱焚的慘烈完成使命。電影開場,年輕時莫那魯道非常善戰;歷史上的他也是高大驍勇(右圖中者,歷史圖片)。
  • 《賽德克巴萊之莫那魯道》素描肖像步驟解析|徐忠磊
    徐忠磊 徐忠磊素描 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之莫那魯道》素描肖像 作者:徐忠磊材料:木炭,碳筆,水彩尺寸:二開時間:20180615我喜歡英雄,莫那魯道是我鍾愛的英雄之一《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我也是看了不下十幾遍。很多鏡頭和經典臺詞總是會在腦中盤旋迴蕩。《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導演是魏德聖,他的其他作品也非常的優秀。這部電影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熱血,勇猛,男人氣魄,精神,靈魂,都難以形容電影帶來的震撼與衝擊。我喜愛裡面的很多英雄人物,尤其是莫那魯道。這幅作品是去年起的稿子,中間由於工作,中斷了很長時間,今年6月重新拿起筆,把它進行了完成。
  • 野蠻的驕傲——賽德克巴萊番刀
    「如果你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真正的英雄《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莫那魯道砍下了人頭,成為了合格的賽德克巴萊——族人眼中的英雄,人們說他會繼承父親的位置成為首領,母親在他的臉上刻下象徵族人的刺青,告訴他死後靈魂會到達彩虹橋的彼岸,成為永恆。自從這群文明人來到這裡,生活在世外桃源的賽德克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任人打罵,稍有差錯就被扣掉工資。女人被派遣幫傭不能編織彩衣。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轉眼日本統治臺灣已三十年,中年莫那終日以酒精麻醉自己,他每天都看著族人生不如死的日子,真的熟視無睹嗎?不,英雄還是英雄,只是英雄學會了隱忍和妥協,學會了等待時機。
  • 《賽德克巴萊》在臺灣電影史上的地位如何?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部本土製作大片,也是最後一部本土大片,因此它是臺灣電影史上唯一一部大片。《賽德克巴萊》上下2部合計在臺灣取得約8億票房(新臺幣,下同),人民幣和新臺幣匯率近年來一直穩定在4.5-5之間,也就是說,《賽德克巴萊》票房相當於人民幣1.7億左右。咱們說說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
  • 《賽德克巴萊》為自由而戰!
    《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臺灣版為完整版,長達276分鐘。該片改編自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大和民族,力量的懸殊讓賽德克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要服苦役不可狩獵、女人幫傭不可編制彩衣。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在忍辱負重30年後聯合其它六個部落以三百人對抗三千日軍。
  • 賽德克巴萊—莫那
    賽德克巴萊是由魏德聖導演執導的一部史詩級電影,意為真正的人。該電影原型為真實發生的「霧社事件」。看了這部電影感觸最深的人物有3種人。一是關於主人翁莫那這一類。無論是從首祭的快準狠還是以後為反抗日本壓迫蟄伏20年,甚至到最後出草,都展現了一個領導人該有的魄力和民族靈魂。他為了民族的領地、族人安慰和信仰等等原因一直糾結到底要不要進行反抗。
  • 推薦一部民族史詩級大片《賽德克巴萊》
    這部電影的名字來自賽德克語,賽德克的意思是「人」,巴萊的意思是「真實」,賽德克巴萊的意思是「真實的人」《賽德克巴萊》,早在2011年就已經上映,是臺灣電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這部電影從最初發想、史料匯整、劇本企劃,到拍攝後制完成,前後長達12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
  • 文化戰爭新前沿:性別自我認同
    2018年10月,川普政府洩露了一則消息,美國聯邦政府正在計劃撤銷對所有多元化性別認同的認可。然而與此同時,性別認同在民主黨控制的城市和州正迅速被寫入法律。這意味著單一性別設施的準入,例如廁所、更衣室,甚至家庭暴力庇護所和強姦危機中心,都將依據人們的性別自我認同。加拿大也是如此。2017年,政府在人權法中表明,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與性別、種族和宗教享有同樣的地位。
  • 賽德克巴萊:我在彩虹橋的另一端等你?
    賽德克巴萊的製作成本堪稱臺灣史上最高,達七億新臺幣,但是換算成人民幣,其實這算不上是非常大的大製作,與那些動不動就好幾個億的內地商業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看完這部片子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詫異於這豆腐塊般的寶島竟然可以拍出這樣的片子,實在是驚喜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