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一時爽,全家火葬場!」
這話很多人不陌生,豆瓣影評文首標明是否有劇透或劇透程度,沒有類似「預警」,你都等著網友問候你家先輩吧。在知乎關於劇透的回答中,有人甚至說刷微博或瞎逛時瞥到新片的重要信息,立馬想自戳雙目撞牆失憶。一旦遭遇劇透,「簡直是一場慘案,整部片子都毀了」!
一切都表明人們對劇透深惡痛絕。但對書,人們是完全相反的態度!
當你翻開一本書,絕大多數人都會先讀導讀、序言、名人推薦等等,即便被編輯貼心地放在整本書的結尾,人們仍會找過去先睹為快。遇到大部頭,不少人會選擇讀縮寫本——一本書最糟糕的劇透者。現代社會,很少人願意為了了解「鄧蒂斯的復仇」去讀大仲馬八十萬言的《基督山伯爵》,他們更樂意讀不到10萬字的縮寫本,甚至是幾千字的故事梗概。
人們對電影電視劇和書籍劇透完全不同的態度,彰顯了人類難以言說的多變和複雜。
以上是我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想到的。從小到大,我們讀過的書(包括課本)難以計數,到進入社會時我們仍很難說我們精通閱讀。「到五六年級之前,閱讀是被有效教導過、學習過的……就算進了大學,他的閱讀能力也都只會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程度。」上世紀40年代墨塞爾提到的現象至今仍然存在,實在是糟糕。甚至,還不如六年級時,那時你還有認知的好奇心,現在你連這也沒有了,有的是對一切習以為常。
現代社會是商業消費的時代,報紙、新聞app二十四小時地播發資訊,電視、社交軟體時時製造娛樂信息,商場、購物網站天天都在打折促銷,圍繞我們的讀不完的資訊,看不完的花邊,無止境的購買慾。商家們對獵奇、折扣、事件營銷方式駕輕就熟,以圖片、聲音、視頻等手段讓我們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這些就像藥品一樣,一旦習慣之後,需要的量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將你吞噬。所以,你的朋友圈一直刷不完,購物車永遠清不空,永遠都有新的劇等你去追……
相比之下,以文字為媒介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文字單調、抽象、冷漠,帶給人的刺激也是單一的,需要想像轉化才能被人感知和接受,遠不如圖片、聲音、視頻那麼簡單、熱鬧和易於接受。在後者的世界裡,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接受信息並作出反應,自然就沒興趣再去碰冷冰冰、需要動腦子的文字或書籍了。
我們成天嚷著「社交軟體綁架了我們的生活」,也打心底裡渴望著「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但我們仍然放不下愛豆,丟不開購物車,控制不住自己要追劇……畢竟身處這個商業消費環繞的時代,誰也無法倖免。
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我們的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如果我們沒有內在的生命力量,我們的智力、品德和心靈就會停止生長,一旦如此也就邁向了死亡。雖然可能才剛上大學,剛參加工作,或者身體健壯如一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