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白到彩色,興寧這家照相館定格著羅浮「面孔」最美好的記憶...

2021-02-14 家在興寧







來源:今日興寧

在興寧市羅浮鎮圩鎮上,住著一位頭髮花白、高高瘦瘦的老人黎天福,街坊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天福師」。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從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作為羅浮鎮較早開私人照相館的攝影師,黎天福拍下的上千張照片如光影世界的「時光機」,讓人們看到了過去,也看到了社會的滄桑巨變。

年輕時的黎天福。(天然照相館供圖)

機緣巧合  畫床師變攝影師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人家裡添置了新床,都會找「畫床師」對新床的圍欄進行刷漆並繪上圖案,以提升床的耐用性和美觀性。黎天福就是當時較有名氣的「畫床師」。

1973年的某天,他像往常一樣去僱主家裡畫床。完工後,僱主送了個二手木盒照相機給他抵工錢。「拿到照相機的我,像撿到寶貝一樣,立馬鑽研著怎麼拍照。」回憶自己第一次拿照相機的場面,今年78歲的黎天福仍記憶猶新。說完後,他從相館的角落裡翻出個大箱子,裡面裝有10多部他曾用過的照相機。他拿出其中一個「大塊頭」向記者展示:「這就是當時僱主給我的照相機,很笨重。」據黎天福回憶,起初他只是自己琢磨拍著玩,後來他拍的人像照片,街坊們看到後都讚不絕口。名聲也隨之傳開,大家都知道了羅浮鎮有個會拍照的「天福師」。

▲黎天福用過的部分老相機。(吳海清 攝)

在當時,羅浮鎮只有一家供銷社開設的照相館,但該照相館不提供下鄉拍照的服務。有很多偏遠鄉村的村民有拍照需求時,就會在「圩日」的時候找到黎天福,跟他約定時間,請他拍照。

就這樣,黎天福開始從「畫床師」轉行做攝影師。回憶起曾經下鄉拍照的經歷,黎天福很是感慨:「以前拍照片是件苦差,設備重,背著走一天後背全溼透,而且事後洗照片更苦,膠片不能見光,要在密不透風的暗房裡經過顯影水浸泡、定影等工序才能洗出來。」

過去,照一張1寸黑白照片市場價是4毛5分錢,在那個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經常吃不飽的年代,花上幾毛錢照相,對平常百姓來說略顯奢侈。「很多人走一兩小時山路就為了來約拍照或者來拿照片,而且一年就拍一張全家福,所以大家都很珍惜每一次拍照的機會。」黎天福說。

見證變遷 老照片藏舊光陰

「『天』是取自我名字,客家話『然』和緣分的『緣』同音,寓意與拍照群眾的緣分,這就是我照相館名字的由來。」1984年,拍照技術日益精湛的黎天福,在圩鎮開了80平方米的天然照相館。

照相館開了,黎天福的拍照設備也跟著換代。更輕、更小巧的膠片機取代了木盒照相機,大家也不用再赴圩約拍,直接到店,便可在有布景的棚內拍照。「那時候拍照可是件大事,大家都穿著最好的衣服去天福師店裡拍。」天然照相館的老熟客劉阿姨回憶道。從滿月照到工作照,從畢業照到全家福,從老式結婚照到時裝藝術照……天然照相館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印記。

在照相館的一個角落裡,堆著一大沓老舊照片,記錄了羅浮鎮百姓的過去生活。「當時拍下這些畫面,想著以後再看看變化,是很有意義的事。」說話間,黎天福翻出兩張羅浮圩鎮全貌的對比照片,一張是1987年拍的,另一張則是2018年拍的。

▲20世紀70年代初羅浮圩鎮面貌。(天然照相館供圖)

1987年,還沒有航拍機的黎天福跑到鎮裡最高的山上拍下了圩鎮全貌圖,照片裡的圩鎮還略顯荒涼,低平的瓦房,被一大片裸露的土山坡和農田包圍著,鄉道狹窄而又彎曲。2018年的圩鎮全貌則是出自黎天福之子黎明暉之手。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景象。航拍機下的羅浮圩鎮,商場、學校等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瓦房不見了蹤影,街道寬敞整潔,四通八達。

▲2018年的羅浮圩鎮全貌。(天然照相館供圖)

延續故事 子承父業守老店

「以前我父親那個年代,洗照片需要十天半個月才可取,現在照片列印最多一分鐘就可以拿到。」在店裡忙活的黎明暉告訴記者,近年來,因父親黎天福年事已高,體力較差,手拿相機也拿不穩,照相館經營的接力棒便交到他手中了。

黎天福正在看老照片。(吳海清攝)

如今的天然照相館,從老街區搬到了新街區,店面擴大了一倍,聚光燈、場景布等拍照設備一應俱全。黎明暉告訴記者,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也都不一樣了,同時對拍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黎明暉對老店進行了改造升級,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高科技數碼技術不斷湧現,加上新興業態的衝擊,昔日天然照相館人滿為患的繁華已不再。

在黎明暉看來,他內心有一份和父親一樣的執著和堅守。「天然照相館已經不是一枝獨秀,但還有許多兩三十年的老顧客,會特意找回我們店來拍照,他們說他們相信這塊老牌子,這讓我很感動。只要我還能拍,就要把這個相館一直開下去。」現在的黎明暉,閒暇時也會跟父親年輕時一樣,拿著相機走遍大街小巷,繼續用光影講述著照相館和這個時代的故事。

本報記者:吳海清

相關焦點

  • 從黑白到彩色,廣東興寧這家照相館定格著羅浮「面孔」最美好的記憶...
    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從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作為羅浮鎮較早開私人照相館的攝影師,黎天福拍下的上千張照片如光影世界的「時光機」,讓人們看到了過去,也看到了社會的滄桑巨變。 過去,照一張1寸黑白照片市場價是4毛5分錢,在那個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經常吃不飽的年代,花上幾毛錢照相,對平常百姓來說略顯奢侈。「很多人走一兩小時山路就為了來約拍照或者來拿照片,而且一年就拍一張全家福,所以大家都很珍惜每一次拍照的機會。」黎天福說。
  • 松江這家「幸福照相館」,用相機定格最美「夕陽紅」
    松江這家「幸福照相館」,用相機定格最美「夕陽紅」 2020-09-30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營照相館:定格時代的美好記憶
    照相館,承載著一個人、一座城市的記憶和情懷。在上世紀50年代至本世紀初期,韓祠街頭有一家名叫「紅日」的照相館,曾為老揭陽的文化與風情留下無數影像,多少普通百姓的第一張生日照、工作照、結婚照、全家照,都在這裡「出品」。在人們的心裡,這個名字響亮的「老字號」,不僅僅是一個拍照的地方,更是一位忠實的記錄者,見證著幾十年來揭陽人民生活的巨變。
  • 再見,豔芳照相館!
    時代不斷在變,想要留住的東西越來越多它是中國攝影界的一個神話;是普通百姓一個儲存快樂記憶的地方;是一個技術與潮流首屈一指的攝影城;是歷史風雲的瞬間定格者。環境和現在豪華的照相館沒法比,但是最讓人暖心的是攝影大哥~
  • 與萬華照相館的情結
    沿扶梯上樓便是攝影室,裡面有繪製的大幅彩色布景,有山水樹木,房間擺設,還有一幅是天安門城樓,畫得很逼真。一個可以前後推拉移動的立地式的車架上,裝有照相機,攝影師在拍照時,用左手按快門,右手做手勢,如同「導演」啟發調動「演員」神態姿勢,在最佳瞬間,攝影師眼明手快按下有連線的快門,第三天即可取照。
  • 這家百年照相館,為3代廣州人拍過照!連魯迅、孫中山都是它的忠實粉絲...
    (圖·廣東廣播電視臺今日最新聞) 現在的彩色照片能玩出很多花樣,但印象君還是喜歡老式的黑白照片,人看起來更加的深刻、立體。 而老式黑白照片的所謂「修圖」,其實是「修補」,把黑白照片中的那些不足、顆粒洞洞給修復,還原最真實的一面罷了。
  • 韓國最奇葩照相館,一次只能拍一張,但照片背後的故事真的太好哭了!
    在韓國桂洞,有一家很老舊的照相館,在靜靜地聆聽著照片裡的故事。 外觀上,這家照相館走的是極簡風格,白色的牆上欠著黑色玻璃門,門上寫著:傳統黑白照相館。 這家照相館只拍黑白色照片,而且堅持使用傳統膠捲拍攝。 在這裡拍照,每次只能拍一張,而且不能PS,更無法修復。 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方式? 店長兼唯一的店員李敏靜說:「和常見的彩色照片不同,黑白照有一種復古的感覺,當天的天氣,拍照人的心情、溫度、氣息都會記錄在這張照片上。」
  • 漢口1872年就有了照相館
    漢口和武昌的照相館增加到13家,漢陽還是空白。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所設照相館增加,競爭激烈,日商所開的照相館相繼歇業。1919年開設的真光照相館,以其設備富麗堂皇,技藝先進精湛而著稱一時。20世紀20年代初期,顯真樓、品芳擴建四層樓的新型照相館,更新設備和技術,業務進一步發展。1931年武漢大水,照相業頗受影響。
  • 「幸福照相館」 定格春運笑臉
    ↑1月10日,龔小梅帶著7歲的兒子來到杭州東站「幸福照相館」留影。龔小梅原籍江西,現已在杭州定居,此行是帶著孩子去寧波玩幾天。 當日,2020年春運啟幕。鐵路杭州東站在候車廳內臨時設立了一座「幸福照相館」,由志願者為走進攝影棚的旅客免 費拍攝照片,定格旅途中的喜悅。
  • 松江當年響噹噹的兩家照相館,你知道嗎?
    傳統的照相館,似乎已從我們生活中淡出,而照相館中多少「咔嚓」聲中瞬間定格的真與美,卻永久留存於人們的記憶中,珍藏在千家萬戶的相冊裡。 翻看我的舊相冊,許多照片上都有「群藝」或「新藝」二字,這是當年松江城裡響噹噹的兩大照相館。再往前推,群藝照相館原先叫「泰山」,新藝照相館之前叫「良友」。
  • 憶說上海最早的幾家照相館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在老上海人的記憶中,照相館最有生活的儀式感,走進照相館必定是要記錄某個重要事,
  • 西藏山南這家「照相館」 免費為村民拍攝全家福
    中國日報網拉薩6月2日電(記者 達窮 華旦尼瑪)近日,西藏山南市瓊結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組織志願者到該縣瓊結鎮白日、雪康、仲堆、雪巴、東嘎5個社區開展「瓊結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全家福』照相館走進群眾公益活動」,為全鎮236戶貧困戶拍攝了全家福合影,用溫暖的影像定格廣大農牧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瞬間
  • 走進射洪這家老相館,帶你回到那個黑白照片的年代
    文|申申用照片記錄我們生命中最年輕美好的日子,是我們留住時光最好的辦法。(曾經的東方紅照相館,1990年,解放上街)「我到照相館參加工作才12歲,人都還沒的照相機的三腳架高。(範師傅學徒時期相館合影,1968年——一排右一為範師傅)
  • 《歡樂谷》黑白與彩色衝撞中的世界
    導演蓋瑞羅斯就是更加戲劇性地用顏色去敘述色彩與文化記憶之間的關係,創造了一個視覺敘事上更為直觀的電影世界。電影用代表當代現實世界的色彩入侵了黑白代表的被媒體理想化的過去,賦予顏色更重要的敘事功能。文化記憶並不是對歷史的複述,它更多的是當我們提到一個時代的時候,浮現出的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特色的特殊的記憶點。
  • 《八月照相館》:定格的美好
    珂通是道具角度、嘉豪是人物角度,都談及了愛與死以及平淡的美好。以下為正文。電影《八月照相館》是一部關於死亡的愛情片。影片中沒有刻意煽情的生離死別,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山盟海誓,有的只是自始至終對生命的溫情告別,對愛情的含蓄委婉。在這場波瀾不驚但詩意柔軟的告別中,最令我動容的,是男主角用照片定格了他獨屬的所有美好,包括他冰淇淋式的愛情。
  • 老人遺像照片為何要選擇黑白?梨園照相館告訴你不知道的秘密
    在採訪梨園照相館攝影師了解到,遺像照片及相框尺寸規格非常有講究,在翻拍時一般都是寬203mm,高254mm或者300mm X 400mm,像素要求要高,解析度最好是600dpi
  • 這家照相館可以免費給你拍一張價值2萬的手工照片
    在如故照相館,你能找回久違的拍照的儀式感。老闆是在電影學院學到膠片工藝的最後一批人,為了讓這種紙上的古老奇蹟, 能夠以最優雅的姿態不絕於世,花費了巨大的心思。這正是如故的設計,讓你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在最終的這張紙上,你會看到巨大的8x10 黑白底片記錄的細膩層次,以及銀鹽相紙像肌膚般柔軟的膠質表層上滲透出的婉約的灰度,
  • 上海社區「幸福照相館」 :用相機定格最美「夕陽紅」
    【解說】11月2日,在上海松江方松街道祥和居委會的「幸福照相館」裡,老人們換上了漂亮的衣服,精神矍鑠地坐著等候拍攝「夕陽照」。在拍照現場,80歲的陳美華和82歲的李道生這對已經攜手走過60多年的老夫妻倆格外高興。
  • 世界的美意他們的照相館給劉燁一家拍了張民國時代的全家福
    當從朋友那聽說白夜照相館後,對中國許多的「老一套」萌生好感的安娜便決定要帶著自己的四口之家來身臨其境。在過去的兩年中,兩千多名客人慕名前來拍照,他們多是女性,老照片中展現的優雅吸引著她們前來親自體驗。迷上中國傳統文化的法國攝影師安娜伊斯·馬田為此還帶上了一家四口欣然來訪,在這裡留下了獨屬於他們的美好記憶。45度角,嘟嘟嘴,磨皮柔膚加濾鏡,最後PO到朋友圈,當相機隨著手機融入日常生活,再去關心「留影的意義」顯得完全沒有必要了。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