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武順把「京都老蔡記」開到了離家更近的地方之後,他往店裡跑得愈加頻繁了。
有時候鑽進自己的「小密室」;有時候親自下手包包餛飩和蒸餃;或者就是給客人上個菜,順便與老主顧打趣幾句……
他是京都老蔡記的第三代傳人。
老蔡記的創始人名叫蔡士俊,河南長垣人,曾是清宮御膳房的廚師。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逃出宮外,帶著一身好本領,做起了餛飩和蒸餃的生意。
1919年,蔡士俊在西二街開了鄭州的第一家店,百年長河中,老蔡記歷經風雨飄搖,這個曾被毛主席、梅蘭芳光顧過的小店,並在鄭州這片土地上,始終光芒未減。
靠著餛飩和蒸餃,「京都老蔡記」在鄭州,早就成了無人不曉的品牌標識。它這樣讓人著迷,到底好在哪裡?
冬雨冰涼入骨,路上耗費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我才來到京都老蔡記。
剛到店裡,大廳幾乎還沒上客,看起來有些空蕩,卻不覺得冷清。復古風的裝修,青磚白牆,牆上繪著小橋流水、女子古裝圖案,讓人恍惚置於江南;桌椅發黃、配上明亮的燈光,寒夜裡頓時心生暖意;氤氳的餛飩和蒸餃的香氣,讓這裡處處充滿生活氣息。
只是環境,就已經讓我心生好感。
在等待食物的間隙,忍不住跟著蔡武順先生,一探後廚的故事。
第一次看到這麼「敞亮」的後廚!幾位手法嫻熟的阿姨,坐在透明的玻璃房中,和面、擀皮兒、包餡,分工有序,一隻只玲瓏小巧的蒸餃出現在籠屜裡。
蔡武順略帶自豪地說:我們從來都不怕客人參觀。果然,既然標榜了自家的飯是純手工,就處處經得起別人好奇和驗證。
在玻璃房中,一道隔板的後面,是蔡武順先生的「密室」,配料、剁餡、打餡,他都在這裡完成。京都老蔡記的蒸餃和餛飩之所以正宗,是因為從配料開始,就極為「講究」。
肉,只選用上等的豬後腿肉;調料,只放最基礎的調味品,從不放醬油;打餡,要邊打邊加水,直到水肉交融合為一體;至於面,更是只用燙麵,且人工反覆揉搓,最大限度達到筋道;籠屜,只墊用馬尾松針……
從最初的豬肉蒸餃,到現在又增加了的香菇肉、小茴香肉、蝦仁肉、素蒸餃,無論食材怎樣變化,這些工序和堅持,從開始就沒變過。
說著,蔡武順親自上手,為我們包了一籠屜的蒸餃。「雖然現在都忙得過來,但每次我到店裡都心痒痒,忍不住想上手包上幾個」。
我這才知道,京都老蔡記的蒸餃上,連多少個褶子,都是有原則的。
在他們最傳統的做法中,褶子都是12個。至於為什麼這樣,已經沒了確切的說法,也許是跟中國人自古偏愛數字「12」有關,也許只是單純地使蒸餃更好看。
而這樣的雨夜,只有蒸餃是遠遠不夠了,想要暖起來,還需要一碗雞絲餛飩。
小小的一碗餛飩背後,更是一份大大的「細緻」。
為了熬得一手好「雞湯」,蔡武順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雞,都已生長了3~5年,這樣的營養價值,才是最高的。簡單宰割之後,重頭戲才算來了。
剁好的肉塊,扔到水中浸泡,血絲和部分雜質被清理出來,血水卻被留下來。隨後雞塊被扔到一桶大鍋裡煮,翻滾、沸騰,原本清澈的水開始變得混沌,細小的雜物淺淺飄在水面上,撈是撈不乾淨的。
這時候,那盆血水才派上了用場:把冰涼的血水驟然倒入熱氣騰騰的湯裡,涼水和熱湯混合交融,裡面任何微小的雜物,都在這個過程中被吸附。拿一把勺子,一次性把這些濁物舀出來,餘下的湯,瞬間清澈可見。
裝餛飩的碗裡,備好了紫菜、白胡椒、香菜等材料。幫廚阿姨用手把雞絲一道道細緻撕好,捏起一撮放進去,倒進滾燙的湯水,飄香四溢。
蒸餃和餛飩同時端上來,我們早已迫不及待。嗅覺是最為靈敏的,聞到的鮮味兒,叫醒了嘴巴和肚子。
先來一口湯,胃裡瞬間升起一團小小的溫暖,向四肢發散。薄薄的餛飩皮兒在舌尖,綿柔得不像話,咬出餡兒,真正的味道,才算來了。
蒸餃也要趁熱吃,一個個玲瓏剔透地躺在籠屜裡,隱約能看見裡面的餡兒。
小心翼翼夾起一個,生怕筷子把皮兒戳破。跟一般的蒸餃相比,它們的湯汁顯然更豐富了一些,嘴巴被填滿的那一刻,更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不消片刻,身體就暖和了。店裡的客人也漸漸多起來,來來去去,好幾個人看到蔡武順先生都會來打聲招呼,不像是老闆和顧客,更如老友一般。
人們常說的「賓至如歸」,在這百年傳統老店裡,就是面前的這幅場景吧。
文|郝楠楠 編|徐穎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328期匠心內容
新朋友搜索微信號haoshiji001或掃描二維碼關注
歡迎轉發朋友圈,歡迎提供美食線索。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投稿及商務合作,請留言微信後臺或發郵箱:370829586@qq.com
或者加微信yanyanbaby0606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