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畫家傳#
01張路與明代畫壇的浙派江夏派淵源
浙派是指以戴進為代表的活躍於江浙一帶的一個畫派,畫風上與宮廷山水畫派一樣,主要取法南宋院體,兼學郭熙,畫風剛強躁動。其主要成員還有吳偉、張路、蔣嵩、汪肇等人。
戴進、吳偉等也曾一度服務於宮廷。在繼承傳統和藝術追求上,浙派與當時的院派(亦稱院體),同受南宋院體山水畫的影響,但不同的是,浙派畫家在繼承的同時,更注意個人筆墨技法與畫風的變化。浙派作品中雖然也顯露出師承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等南宋院體畫家的痕跡,但構圖、筆墨等表現形式均有個人風格。
他們的筆墨更為粗簡放縱、灑脫爽勁、酣暢淋漓,富有較強的節奏感。所繪物象,結構嚴謹,描繪準確。
同是浙派畫家,其風格亦各有不同,如戴進之勁爽精微,於淋漓暢快中顯出秀逸之致;而吳偉則以豪邁簡括,縱逸灑脫為特徵;至於張路、蔣嵩、汪肇等或爽健,或恣肆,各有區別。
作為繪畫流派,浙派在明代前期與院派同為畫壇主流,追隨者甚眾,影響頗大。因浙派中的吳偉是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故畫史亦稱他及其追隨者為江夏派。到了明代中期以後浙派畫家由於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於草率,逐漸失去畫壇主流地位,而被新興的吳門派所取代。
所以江夏派可以稱為浙派的分支,而張路因為先學戴進,後又學吳偉,所以可以認為其既是浙派又是江夏派。
02浙派健將名家張路人物簡介
張路(1464-1538,一作1464—1537),明代著名「浙派」畫家字天馳,號平山,大梁(今河南省開封)人。「以庠生遊太學」,未入仕途,遊情於繪畫創作。繪人物,師法吳偉,筆勢狂放而草率。山水學戴進「狂態」,用筆豪放縱逸,水墨酣暢淋漓,與朱端、蔣嵩、汪肇等同為「浙派」名家。少年聰慧,見吳道子、戴進所畫人物,臨摹肖其神,以畫成名,是明代追隨戴進、吳偉的重要浙派畫家,在人物上師法吳偉,但秀逸不足,狂放過之,山水上有戴進的風致。傳世畫作有《山雨欲來圖》、《山水人物圖》、《溪山泛艇圖》、《吹蕭女仙圖》、《蒼鷹攫兔圖》等。
03張路繪畫特點及藝術成就
景致簡略,筆墨遒勁,風格豪放,行筆勁峻頓挫,力可扛鼎,然少秀逸和蘊藉之致;為浙派健將,亦開後來學者粗率之風。亦工鳥獸、花卉。早年畫學戴進,臨摹能肖其神,畫法工細。至南京後,又宗法吳偉,變為粗筆寫意。他善畫人物,多繪神仙、士子、漁夫,形象質樸,神態清朗,具高昂向上的氣質。
他具有典型風貌的水墨寫意作品較多,人物多用頓折的重墨線條勾勒,山石以粗獷的筆觸作大斧劈皴,運筆迅捷,水墨淋漓,具有豪放動蕩的氣勢。亦能畫寫意花鳥。明朝詹景風盛讚他「足當名家」。張路的繪畫藝術很受世人讚譽,在當時(弘治年間),朱謀垔在《畫史會要》中說:「(張路)人物似吳小仙而有韻,亦有戴文進風致。一時縉紳鹹加推重,得其真跡,如拱璧焉」,即在當時,縉紳們對其畫作非常推崇和重視,得到其,非常珍重。他的畫名僅亞於吳偉。【延伸閱讀:浙派戴進和吳偉】
戴進(公元1389-1462),字文進,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早年宣德間(公元1426-1435)被薦進入宮廷,官直仁殿待詔,因遭妒忌放歸故裡,後以賣畫為生。當時,在宮廷內外特別是江浙地區影響極大,成為明代前期畫壇主流、形成獨具特色的畫風,畫史稱作「浙派」,他即是這個流派的創始人。(詳細見:明畫家傳:浙派開山鼻祖戴進,一代聖手寫天下美景)
吳偉(1459-1508),字次翁,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好飲酒,憲宗時待詔仁智殿,一日被詔正醉,命作松泉圖,跪時打翻墨汁,即信手塗抹成形,憲宗嘆曰:「真仙筆也!」孝宗命畫稱旨,授錦衣百戶,賜印章曰「畫狀元」。畫人物出自吳道子,縱筆不甚經意,而奇逸瀟灑動人,白描尤佳;山水樹石俱作斧劈皴,畫法與戴進相似,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名將,追隨者眾,形成興盛一時浙派山水中的「江夏派」。傳其畫法的有張路、蔣嵩、宋臣、汪肇、鄭文林等,吳偉逝後,江夏派由另一主將張路支撐局面,當時追隨者甚多,後因吳門畫派憑藉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而崛起並最終取代了院體、浙派的主導地位,他們的名字亦被掩沒。
【藝術泛舟說:】中國繪畫上的門派崛起往往是因為師法古人並能吸引同一時代的所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各大畫派實際都能找到其它畫派的痕跡的或者技法、手法,中國繪畫能在明代形成繁榮的現象,雖然其它原因也是非常重要,但是海內百川、兼收並長才是是最主要的原因。吳門和浙派都是這樣崛起的。經濟原因也有一定的作用,到了明末經濟開始沒落,董其昌的「繪畫言論「能佔據主要地位實際就是點了經濟急劇衰敗便宜。吳門畫派時江南正是最為富庶時期,民間富商和百姓的藝術需求很大,而且有很多作品很接地氣,很有生活氣息,浙派也是如此。而到了董其昌時期,繪畫已經成為了文人孤芳自賞的時代,繪畫僅是上流社會的交流的作品了,越發的不接地氣,脫離民間,看不起百姓,高高在上,自然就形成了董氏的理論也讓當時的文人們奉為至上理論,說到底還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所謂『假傲骨』導致這樣的結果。從此中國繪畫真正沒落了,缺乏學習借鑑、高高在上、脫離百姓,歷史證明在任何行業領域都是致命的,敗落是必然的!晚明的沒落往往就是這種文人大臣們脫離百姓導致的後果。
04張路作品賞析
張路作品有些來源不清楚,我上面文章中已經穿插上傳並注意來源不詳。
因為其作品並不多,拍賣行作品和民間收藏作品也進行講述。
01、【明 張路 山雨欲來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設色,縱147釐米,橫105釐米。
此圖為張路水墨山水畫代表作之一,寫山雨欲來前狂風大作,烏雲滿天的情景。此畫作圖在筆墨形成上亦有獨到之處,充分運用絹不易暈化的特性,多用溼筆和濃墨,恰到好處。山石畫法近似馬、夏及戴進的帶水斧劈法,但又有所不同。畫樹則多以短筆橫向畫出,自然生動。全幅筆墨健拔淋漓,氣勢壯闊。
02、【明 張路 騎驢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紙本設色,縱29.8釐米,橫52釐米。
此畫一老者騎驢而行。老者穩坐驢而行。老者穩坐驢背,悠然自得,任驢子快步嘶叫,耐人回味。人物衣紋線條簡練而又瀟灑流暢;小驢用墨筆直接以沒骨之法寫出,造型準確,神態生動。畫雖簡逸卻更見功力。
03、【明 張路 停琴高士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墨筆,縱155.5釐米,橫88.7釐米。
圖繪高士獨坐兀崖之上,停琴仰望,似隨著山谷中的天籟之音而逸思飛揚。琴音雖斷,而遺韻飄蕩,令人回味無窮。本幅採用「L」形構圖,構思巧妙,裁剪精當,多用大筆側鋒,墨水充沛,簡潔酣暢。人物衣紋用筆奔放豪爽,線條方折頓挫,富於疾遲濃淡的變化,是比較典型的「浙派」畫法。畫面在明快爽朗中蘊含幽遠之思,意境悠然恬淡。
04、【明 張路 吹簫女仙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墨筆,縱141.3釐米,橫91.8釐米。
署款:「平山。」鈐「張路」印。
圖繪水際岸邊,一妙齡少女坐於蒼松下,正專注地吹簫自娛。悠揚的簫聲與澎湃的濤聲組成抑揚頓挫、剛柔相濟的樂章。少女身旁所置的碩大無比的仙桃點明了此為仙人、仙境,為畫面增添了幾許虛幻的情調。圖中少女與顧愷之筆下的洛神或莫高窟唐代壁畫中仙女的形象相比有著顯著的差異。她面龐飽滿,高鼻大眼,形象樸實無華,缺少仙女們瘦骨清像的容貌和高逸脫俗的神態;身材墩實豐滿,缺少仙胎道骨的輕盈體態;身著寬大的粗服布衣,缺少飄飄欲飛的衣帶。她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宛如鄉村女子,昭示出的是人間女性的自然美。圖中人物的畫法用粗細不同的筆墨分別表現。面部以中鋒細筆勾勒,線條工細流暢。衣紋用筆則奔放豪爽,線條方折頓挫,富於、疾遲、濃淡的變化。從張路灑脫快捷的運筆中可見,他在承襲唐代吳道子,宋代梁楷等人疏體狂放的寫意傳統的基礎上,追仿同時代人吳偉的畫風,筆墨愈加狂放不羈,正如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所記:張路「畫法吳小仙,雖草草而就,筆絕遒勁,然秀逸處遠遜小仙。」明徐沁《明畫錄》亦記張路:「傳偉法作人物,雖少秀逸,然頗遒勁可觀。弘治間名亞於偉。」將張路此幅人物畫代表作與吳偉的《武陵春圖》作一比較,的確能發現張路揮灑嫻熟的筆墨中缺少吳偉清雅秀逸的書卷氣。
05、【明 張路觀瀑圖扇頁】北京故宮博物院
扇頁,金箋,墨筆,縱18釐米,橫50.4釐米。
扇頁有自題:「平山。」鈐「張路」朱文印。
圖繪二人登山觀瀑的情景。畫中的山石雜木以飽含水分的潤墨表現,用筆奔放豪爽,線條方折頓挫,富於緩疾、濃淡的變化,顯然受到宋元時期粗筆水墨一派及吳偉等人水墨寫意畫風的影響。此作是張路在山水題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小而精之作。
06、明 張路 老子騎牛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紙本設色 101.5x55.3cm
張路 《老子騎牛圖》不寫背景,老子坐於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經》卷,正抬眼注視著一隻飛蝠。在表現手法上,張路受吳偉的影響很大,筆勢狂放而草率,但筆墨變得愈加雄奇,人物結構準確而又穩妥,基本合乎人體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畫得非常傳神,衣紋的穿插也靈活巧妙,整個人物給人一氣畫成之感,形象生動而富有情致。顧愷之曰:「傳神寫照,在阿睹中。」 阿睹指的就是眼睛,人物畫眼神最不好畫,眼神不對,反映不出人物的心靈、情態,這幅畫就失敗了。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張路《老子騎牛圖》相比,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幅張路 《老子騎牛圖》中的老子眼神安詳,而故宮藏老子圖人物眼神則略顯呆滯無神。因此有人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張路 《老子騎牛圖》才是真正的張路真跡。據考,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16年。劉向《列仙傳》:「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云:「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列仙傳》)老子乘青牛出關說的影響很大。在後人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鬚髮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態安詳,乘青牛而隱逸的老者。歷朝歷代許多著名的畫家留下了以這段故事為題材的作品,畫家們的《老子出關圖》上那位老成持重、飄逸達觀的得道老者也多是這副形象,如宋晁輔之《老子騎牛圖》、明陳洪綬《老子騎牛圖》、清任伯年《老子騎牛圖》等等。老子為何乘青牛,而不乘黃牛、黑牛、白牛或其它什麼顏色的牛?我們還是順著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讀。這或許是古代神仙家或佔星家的五星佔有關。在太陽系中,繞日公轉的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將五星分別看作是五行的精靈或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學、白帝、赤帝、黑帝、黃帝。「天有五帝,五星為之使。」(《唐開元佔經》卷十八引《春秋緯》)「五星者,天之五佐。」(《史記天官書》)「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於列舍,以司無道之國。」(《唐開元佔經》卷十八引《荊州佔》)「列舍」指二十八星宿。五星還被用來分別象徵五方、五帝、五事等神靈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稱歲星)是東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東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來自東方,後世人稱「東方聖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徵東方之意。 拍賣行及其它渠道作品
07、【明 張路 對奕圖】 拍賣 成交價74.75萬元
款識:平山。
此圖寫山中石壁之下二老者對弈,一老者旁觀。空山靜寂,心無旁騖,悠然自得,畫境十分安寧。而畫筆卻很粗獷,挾水挾墨,驟若風雨,一氣呵成,可見張路駕馭筆墨的能力已經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08、【明 張路 月下暢飲圖 】成交價368萬元
《月下暢飲圖》,即是張路傳世諸多畫作中的一幅精品與巨製。該畫縱324公分,橫98公分。約合28.6平方市尺。水墨淡彩。絹本。立軸畫中近處坡上,一塊巨石突出溪岸,有如石崖,下停兩小艇,艇中各有一童子:一個爐前溫酒,一個似乎是疲乏了,伏在船舷上鼾然而睡。巨石上面較為平坦,其上有三長者坐:一人背水,兩人靠山與之對,中有杯盤酒食。一邊開懷暢飲,一邊論古談今,說者揮手,聽者側耳。其中一人坦腹箕踞,半仰面、傾一耳、睜雙目,但覺微醺恍惚,或聽二人爭辯,或看溪上雁行。後面坡道上來一童,手捧食盒……此是畫的中心部位,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中景山丘交錯,溪流彎環,石際雜樹叢生,水面平靜如練。遠景群峰聳峙,天空如洗,一輪皓月高懸於兩山之間。嵯峨高嶺,層疊而下。或易衡山詩而詠之曰:「明月當空數峰間,清流輸與醉翁閒。就中消受無人會,滿耳溪流滿眼山。」總觀全圖,幅面開闊,氣勢宏偉,情景逼真。藏之者嘗謂:「一峰陡然矗立,上拄天庭。遠山如侍,皓月當空。水明似鏡,崖樹倒映。泊者靜,飲者動……
09、【明 張路 山麓重樓 】 成交價80.5萬元
張路為「江夏派」健將,行筆勁峻頓挫,天真率意,比之吳偉更為狂放。此畫構圖一如傳統布局,但山石多以水墨塗之,遠山以淡墨簡筆表現巨石的質感,與中景的濃墨山巒、樓閣形成了鮮明對比,使畫面的前後空間感非常強烈,再以粗筆重墨寫枝椏橫出的老樹,增加畫面的靈活感。在樹石的掩映中,有漁舟正靠岸停泊,而對於船體的表現,先以重墨勾勒外形,緊接著再以水筆暈開,間以水紋來表現船體的動感,並且刻畫出漁人對語以及收網的情景。王仲武題詩所評此畫極為形象:「平山筆墨此神奇,塗抹縱橫任所之。山川河流乘舟人,雲杯玉屏有雄姿。」此作在許多拍賣公司多次買進賣出,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林泉歸舟圖」 、「崇山雲起」 、「泛舟訪友」等。本文資料綜合諸家。
10、明 張路 渭濱垂釣圖 成交價115萬元 尺寸 98×142cm
此圖寫石壁綠蔭下一老者臨流垂釣,江靜水闊,遠處有沙鷗擦水而過。畫境十分安寧。而畫筆卻很粗獷,挾水挾墨,驟若風雨,一氣呵成,可見縱控筆墨的能力已十分純熟。
11、明 張路 訪友圖 成交價166.75萬元
12、明 張路 山水人物圖冊 成交價517.5萬港元
張路作畫風馳電閃,傾刻而成,然意氣自是,風調別具。此冊筆意瀟灑,收放自如,士人倦讀之態,漁父歸來之狀,以及蘇子赤壁邀月,二老泛舟訪友,皆情狀畢現。而意境之悠遠疏寬,筆墨之蒼茫淹潤,動而寓靜,頗具詩意。晚明文人畫家每以粗鄙貶浙派,讀此冊,則可知其功力之深,情韻之高,可見並非浪得虛名。是其傳世畫作中之極佳者。
13、張路神仙圖冊 來源未知
中國神話中的八仙及福、壽、山、海。共計十八幅,上面均標明神仙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