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霖:誤讀就誤讀,我從來不解釋

2021-02-17 新京報

「我自己是蠻輕鬆的,其實李大仁這個角色跟我本人也並沒有那麼相似。他就是一個角色而已,跟我不太像。」

▲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陳柏霖喜歡講「隨緣」,就像他之前做的很多決定一樣,出演新劇《鱷魚與牙籤鳥》,也是一個隨緣的過程。起初,陳柏霖並不知道「牙籤鳥」是一種什麼動物,查過資料後才知道是負責清理鱷魚牙齒殘渣的一種鳥類,與鱷魚之間相互依存,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以此為名字的愛情故事,也讓陳柏霖感到十分有趣。劇中男主角「周爾文」是一名高冷學霸,而演學霸則是陳柏霖一直的夢想。陳柏霖出道很早,20歲後發現需要知識儲備,從那時開始他看了大量的老電影,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要進入這一行,就必須知道它的前因後果,以前哪位演員很厲害,哪些電影很經典。還有電影或表演的一些理論論述書,可以作為參考和指引。我不是專業學表演的,看這些書和電影就像做了一些專業訓練。」陳柏霖是一個喜好廣泛的人,他喜歡電影,書籍,會畫畫也會烹飪。十幾歲時喜歡音樂,甚至出過唱片組過樂隊,聲稱「No Music No Life」,但苦於哮喘和聲線,也只處在愛好的範疇裡。他愛聽的是The XX、Radiohead、Coldplay和坂本龍一的鋼琴曲。生活裡最大的樂趣是吃和旅遊,每到一地,他都會尋遍當地最好的館子。讀書對陳柏霖的性格養成影響不小,他喜歡村上春樹、加繆、雷蒙德,還喜歡伍迪·艾倫。雷蒙德筆下的馬洛是陳柏霖最想嘗試的角色,抽雪茄、喝威士忌,一切都渾然天成、盡在掌握。大概在這個有點孤獨,有點冷淡,既幽默又自負的人物裡,陳柏霖找到一種興趣,也在探索自己的影子。

▲視頻製作:新京報動新聞

━━━━━

《鱷魚與牙籤鳥》

曾因「年齡差」,而猶豫

陳柏霖說,剛拿到《鱷魚與牙籤鳥》的劇本時他很猶豫,因為角色年齡和他的實際年齡有很大差距。「周爾文25歲,我能演那個年齡嗎?而且飾演我兄弟和朋友的演員平均年齡才24歲。不能符合自己的年齡感又不能太年輕,要達到平衡,挺難的。」後來他跟主創團隊開會,了解到故事想要傳遞的核心訊息是環保和綠色建築,陳柏霖有些心動了。進一步推動他接下這部劇是因為將有一半時間在法國波爾多拍攝,雖然去過法國很多次,但從沒在那兒拍過戲,對他來說這是一次很有趣的旅程。拍攝前期,演員們每天都在苦練法語,「零基礎」的陳柏霖這次也花了大力氣去學習。

劇中的周爾文性格高冷、理性,經常會用一些物理、化學常識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也讓陳柏霖感到很有意思。「他是一個在學術上很厲害的工科男,但從沒談過戀愛,不喜歡笑,講話都帶刺。只會通過創作、讀書、畫畫、建築的方式去傾訴,跟我本人差別挺大的。」和所有人一樣,陳柏霖小時候擁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夢想:成為太空人、去NBA打球,但演員卻從來不是其中之一。高中時期的他是個典型的理科男,生活中很低調,也很怕生。「我小時候是比較害羞的性格,就喜歡打打籃球,逛逛美術館,偶爾看看賣座電影,過著很簡單的生活,也不知道什麼是苦惱。」彼時的陳柏霖只覺得青春很長,未來太遙遠了,有大把的時間。他也曾設想過人生的其他可能性。2002年幾米的繪本正火,他拿起畫筆。別人提供文字,他來作畫。現在回頭看,他覺得那段白天拍戲,晚上畫插畫的日子就像人生中一個四分音符的小插曲,倒是越演越覺得好玩。「我叫張士豪,天蠍座,O型,遊泳隊,吉他社……」在易智言導演的鏡頭裡,這位18歲的少年騎著單車,風吹起他的藍色花襯衫,笑起來時臉上掛著兩個深深的酒窩,臺北的夏天也因這懵懂的情愫讓人著迷。很多人初識陳柏霖都是從電影《藍色大門》開始的。關於運氣,他不否認,但還是要說一句「我並不是沒有努力過。」至於這些年的經歷,他歸結於性格。「我這人目的性不是太強,覺得有趣就會去做。」從出道就一直被機會推著往前走,但陳柏霖還是做了兩次重要的決定,一次是2004年到香港發展,另一次則是2006年到日本發展。片約找上門,一句日語也不會說的陳柏霖毫不猶豫地踏上了說走就走的旅程。

━━━━━

從不給自己設定目標

享受自由,感受各種可能

回憶起早年異國拍戲的經歷,有令陳柏霖印象很深的記憶,比如韓國的道具、美術上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資金有限,如何把空間利用到最大。他記得在韓國拍戲時有一場打鬥橋段,劇組造了一棟大廈,樓梯全部是軟的,不管怎樣在樓梯上打鬥都不會受傷。而泰國影片的拍攝節奏真的非常緩慢,「可能因為是文藝片,大家都『活在那個Moment』,他們還沒喊『Action』就已經在『Action』,也不用去『演』。」「日本啊……那裡很安靜,也很乾淨,有種禪意。工作人員都不太講話。」陳柏霖在日本拍的第一部電影是和田中麗奈搭檔的《在黑暗中等待相遇》,拿到劇本時他當場倒吸一口涼氣,因為有滿滿三頁紙的日文臺詞,他只能一邊拍戲,一邊學日文一邊標上音硬背,同時連比帶劃,倒也成功地交流著。他的語言天賦在「國際化徵程」中幫了大忙,英文流利,韓語、日語、法語有所掌握。然而,陳柏霖學語言的初衷總是讓人出乎意料,僅僅因為菜單。「我在韓國、日本不會念我想吃的東西,那時沒有手機翻譯,所以只好自己學了。」無論在哪裡拍攝,接演什麼類型的角色,他從來都不會給自己設定目標,也不會對未來有過多的憧憬,「我希望是自由的,設定目標會缺少很多可能性。」出道十多年來,陳柏霖出演的電影範圍很廣,塑造過眾多的角色卻沒有一個是重複的。「我不是怕被定型而無法突破,只是單純地覺得重複沒有任何意義。」在陳柏霖看來,一部戲裡探討的內容與傳遞的訊息所佔的比重更大,他並不只滿足於在愛情片中扮演人畜無害的王子。無論是貼心暖男的李大仁、單純善良的江河老師、青春自在的少年張士豪、《大灌籃》裡狂野不羈的扣籃手丁偉、《追愛大布局》裡駝背邋遢的技術宅吳全順等,都展示出了豐富的可塑性和不設限。陳柏霖是一個戀家的人,前幾年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為了能讓爺爺「在電視上看到自己」,2011年,他拍了那部火到街知巷聞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並親自作曲演唱同名主題曲,摘下金鐘獎最佳男主角。「千年修得李大仁」自此誕生。這是一次演員與經典角色的互相成就,因其太過深入人心,觀眾會將演員等同於角色,至今在他的微博評論下,仍有許多人喊著「大仁哥」。但在陳柏霖看來,他既不是「張士豪」,也不是「李大仁」。在陳柏霖二十出頭的時候,也曾為了體驗不同角色而使過勁兒,去國外拍電影的時候,就想著這次一定要演得和以前不一樣,也因為這件事焦慮過。但後來他發現,只需要平靜下來,準備好、表演好,才是最純粹的。「如果太在意回報,拍攝的時候就會有很多雜念,只要專注在當下走的每一步,不用管它腳印深還是淺,總有一些會留下來的東西。」「少年感」是始終加在陳柏霖名字前面的前綴,這是一種玄妙而迷人的氣質,有的人從青春期就失去,有的人在成年後保有至今,陳柏霖顯然屬於後者。「所謂少年感,是因為我還對很多事情抱有好奇心,還有求知慾。」在他看來,少年感算是一個禮物,也是一個魔咒,有利有弊。「每個男人心裡都有一個男孩,因為大家都經歷過男孩的階段,但模樣卻不是以前了,現在只是比較老的男孩而已。」▲外界對於陳柏霖的演技以及他的生活種種有著不少質疑和解讀,但他好像總是一副「Who care」的態度。「誤讀就誤讀,我從來不會去解釋。某個人的問題對別人來說只是一個5分鐘的話題而已,要去解釋給你不認識的人聽,我覺得很怪。」陳柏霖說,生活是用來過的,不是用來解釋的,「那些不順心的人和事都會過去。」

━━━━━

讀書:起初的動機,很幼稚

不工作的時候,陳柏霖喜歡待在家裡,看電影、看書、打遊戲,享受清閒時光。他會看伍迪·艾倫,也會看美劇、看漫畫,他會讀村上春樹,還喜歡讀充滿哲學的加繆。文學對陳柏霖來說是療愈的。看書是他的功課,因為《藍色大門》的導演易智言從找陳柏霖拍戲時,就鞭策他讀書,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會給他開書單。「一開始的動機非常幼稚,就想耍帥,人家問什麼我都能講出一些,有一種飽讀詩書的感覺,可以賣弄一下。但是真正讀下去會覺得很有趣,還是很難懂,不過也會在一瞬間領悟。」

▲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

美食:只要想學,都會成拿手菜

陳柏霖喜歡烹飪,他會親自下廚,招待朋友來家裡吃飯。一口氣做十幾道拿手菜,義大利麵、拉麵、義大利燉飯、西班牙海鮮燉飯、牛排、蘑菇湯、蔬菜湯、烤雞,差點停不下來。陳柏霖平時會花很多時間在研究美食這件事情上。坐飛機時別人都在看電影,他卻在看美食節目,他會很認真地看烹飪一道菜都需要什麼食材,做法是怎樣的。「只要是我想學的,最後都會變成拿手菜。」每次吃到好吃的食物,他都會特別開心。平時大家的手機上使用頻率最多的可能是社交APP,陳柏霖的手機裡使用頻率最高的卻是美食軟體。

━━━━━

運動:最好的運動,就是少吃

「平時會做什麼運動來保持體形?」這個問題倒是難住了他。「我會……我會嗎?我會走路!我覺得最好的運動就是不要吃太多。」說完他自己也沒忍住大笑。又強調了一次「不要吃太多」之後,他還是給出了認真的回答:打籃球、跑步、遊泳、走路,這些都是他喜歡的運動,只是不喜歡去健身房而已。

━━━━━

「我和李大仁並沒有那麼像」

新京報:「暖男」是貼在你身上的標籤嗎?會有壓力嗎?陳柏霖:這是觀眾給我的標籤。我自己是蠻輕鬆的,其實李大仁這個角色跟我本人也並沒有那麼相似。他就是一個角色而已,跟我不太像。新京報:大家都說你有「少年感」,你覺得保持戀愛狀態能讓人有少年感嗎?陳柏霖:不會,我覺得這和個性有關係,還是得看狀態。比如前幾個月我外婆走了,那一陣子就覺得我長大了,但並不是365天都是「長大」的狀態。新京報:最近大家都看到了一些關於你的新聞,是不是馬上要有好消息和大家分享了?

新京報:如果現在讓你和20年前的自己面對面,你會對自己說什麼?陳柏霖:我跟你說個有趣的事,小時候我最討厭我爸抽菸喝酒了,高中時實在忍不住就吼我爸,「你不要再抽菸了,我以後也絕對不會抽菸的!」結果我21歲開始抽菸,我爸又開始罵我。再比如,雖然我現在不抽菸了,但三四年前我還在抽菸,那時對自己很失望,感覺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可現在我身體很健康,也沒有什麼壞習慣,不再討厭自己了。所以我的每個階段都很跳躍、很隨機的,如果非要說什麼的話,我應該會說「陳柏霖,希望你可以再更好一點。」

文/新京報記者 劉瑋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吾彥祖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新京報Fun娛樂」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被嚴重誤讀的「潛規則」
    可能是因為我對「潛規則」一向心存反感,所以一直都從內心排斥看創造這個詞的吳思老師的書。前幾天因為想看《我想重新解釋歷史----吳思訪談錄》,被搭售了一本《潛規則》,打開一看就發現自己原來是多麼孤陋寡聞,自以為是。我也發現原來"潛規則「這個詞是被嚴重誤讀了。        先看看360百科對「潛規則」的注釋:"潛規則"是一個漢語詞彙。
  • 臺灣人誤讀的大陸
    但看久了,發現臺灣人對大陸的誤讀還是挺深的。 以前是臺灣人覺得大陸人都吃不起茶葉蛋,廁所都很髒,現在是陷入兩個極端,一種是覺得大陸哪哪都比臺灣強,諸如大陸年輕人很拼拉,行動支付很方便拉。另一種是覺得大陸哪哪都不如臺灣,諸如大陸大媽嗓門很大拉,大陸到處都是戰狼拉。
  • 陳柏霖:生活是用來過的不是用來解釋的
    劇中的周爾文性格高冷、理性,經常會用一些物理、化學常識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也讓陳柏霖感到很有意思。「他是一個在學術上很厲害的工科男,但從沒談過戀愛,不喜歡笑,講話都帶刺。只會通過創作、讀書、畫畫、建築的方式去傾訴,跟我本人差別挺大的。」
  • 歌手張懸陷「臺獨」風波 回應:我的言論被誤讀
    壹讀:【張懸陷「臺獨」風波 回應:我的言論被誤讀】歌手張懸10月份時在英國的演出中,展示「中華民國國旗」遭到了中國大陸留學生的質疑,一名留學生氣憤地記述了事件經過。當然張懸自己也有所回應。還有一些娛樂媒體以「張懸臺獨宣言」為標題進行了報導。
  • 常被誤讀誤解的中國文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常被誤讀誤解的中國文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可是世界上不修身的人比比皆是,有幾個人是出門被雷劈電擊,或者走路遇塌陷被活埋了?
  • 劉濤這次在微博中的感慨,大家誤讀了她的意思
    這次,眾人誤讀了如果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內心,只發現,也許努力到最後,我的與眾不同也只是因為有勇氣. 。」面對一些網友的誤讀,劉濤在第二天下午也就是9月16日 17:19再發布一條微博,解釋她此前的感慨文字。
  • 二月二理髮寓意好兆頭 "正月剃頭死舅舅"系誤讀
    二月二理髮寓意好兆頭 "正月剃頭死舅舅"系誤讀 近日,有媒體報導「正月理髮死舅舅」是誤讀,原意是「思舅」。  年輕人不講究「正月不理髮」  民間一直有著「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說法,正月不理髮一度成為許多人遵循的傳統。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老習俗逐漸被年輕人摒棄。  網友小周就認為,二月二理髮店裡慣例會排長隊,等三四個小時不新鮮,一些理髮店還會趁機漲價,感覺挺不划算的。
  • 中國第四代導演們真的誤讀了巴贊嗎?
    如果把"中國第四代導演"比作一個人設的話,那麼這個人的人設一定是:誤讀巴贊。翻開任何一本中國電影史都能見到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幾乎就像是釘子一樣把第四代釘死在歷史這塊巨石之上。而今四十年過去了,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第四代,重新翻開那些被學生們一遍又一遍記憶背誦的電影史,然後用粗重耀眼的紅筆划去這個"汙名",再在旁邊為第四代們寫上些真正公正客觀的評價。其實第四代們從未誤讀過巴贊。相反,是那些認為第四代誤讀了巴贊的人,在誤讀巴贊的同時,也誤讀了第四代。
  • 這次,眾人誤讀了劉濤的感慨,應該是與王珂財務狀況的傳言無關
    這次,眾人誤讀了如果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內心,只發現,也許努力到最後,我的與眾不同也只是因為有勇氣. 。」面對一些網友的誤讀,劉濤在第二天下午也就是9月16日 17:19再發布一條微博,解釋她此前的感慨文字。
  • 「君子好逑」的誤讀(圖)
    遺憾的是,都將「好逑」(hǎoqiú)誤讀為「好求」(hàoqiú)。如:京韻大鼓《大西廂》中的紅娘唱道:「我們姑娘窈窕淑女將你等,你就該君子好逑到那廂;關關雎鳩見了面,在河之洲配鸞凰。」評劇《花為媒》中的張五可唱道:「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把應讀成上聲的「好」字,唱成去聲,意謂「君子追求窈窕淑女」。  在《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中,「逑」的釋義均為「配偶」。
  • 孫皓暉:《大秦帝國》是對誤讀歷史的糾正
    孫皓暉 孫皓暉,1949年生於陝西。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壹儒家陳舊歷史觀導致後世誤讀大秦羊城晚報:《大秦帝國》共六部504萬字,前後花了您16年時間,這個過程是不是非常艱辛?修訂版有哪些刪改內容?孫皓暉:在中國文明史上,我認為有兩點在很長時間內被大眾誤讀。首先是秦帝國,秦帝國為我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功勞最大,但從西周到現在,秦國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暴秦」、「暴政」,秦始皇作為「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我想說,那是因為大家不了解這段歷史。
  • 民間借貸新規出臺,有人「誤讀」「誤用」企圖鑽空子
    記者採訪了解到,該新規施行以來,有人試圖借「誤讀」「誤用」鑽新規空子。法律界人士表示,民間借貸有了新規後,還需要監管規制以及司法方面的調整。「本金100萬元,利息15萬元,已經超過了最新司法保護上限,我的當事人不應支付超過的部分利息。」11月5日,一場民間借貸糾紛案庭審中,借貸連帶責任人孫娜的代理人說。
  • 鋼琴家趙曉生:貝多芬被誤讀 《月光》不是為愛而奏
    以《C小調鋼琴大奏鳴曲(悲愴)》為例,趙曉生撕下了貝多芬的勵志標籤,從種種現代人對貝多芬的誤讀入手,還原了一個壓抑、柔弱、充滿血肉的貝多芬。而其中比較著名的也是被誤讀最嚴重的有四首:《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黎明)》《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每一個上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有印象,《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裡有一篇課文,講述了在萊茵河邊閒逛的貝多芬為一個買不起演奏會門票的盲女演奏《月光》的故事,溫情動人,也讓無數人記住了這首曲子。
  • 哈羅德·布魯姆: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對前驅作品的強力誤讀
    哈羅德·布魯姆: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對前驅作品的強力誤讀 2019-10-16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關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種種誤讀…
    (簡體:親愛)下面說一說網絡上對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種種誤讀,我們反對那些鼓吹繁體字的人,都是在反對什麼?誤讀一,簡體字是新中國政府創造的?」——林安梧其實蔣公就是個傲嬌受:你用簡體字,我偏偏不用,我就要用繁體字,繁體字才是中華正統,娘希匹的。日本與新中國同期進行漢字簡化,新加坡曾於1969年自行漢字簡化,在1976年後則改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誤讀二,簡體字代表了文化的退步?
  • 經典也經不起誤讀--法國電影《洞》
    這部1960年的電影,大概是這類題材的鼻祖,在我的電腦硬碟上擱置了不下十年,才得以收拾心情認真看完。的確是一部好片:我斷言技術再如何發展也不能拍出這鐘鏡頭的美感了。黑白影調下樓道粗糲,堅實;小小房間內狹窄卻有序;五名罪犯滿身塵土卻舉止乾淨;雖是罪犯卻彬彬有禮、睿智、公平、樂意分享。影片情節簡單,鏡頭真實,五個人挖洞越獄,過程不緊不慢,卻看得人精神緊張,心情複雜。
  • 被臺灣誤讀的「韓國鏡子」
    除了第一段曲解了韓國電影《herstory》外,該臺灣網友的認識大體沒錯8月23日,我看到韓國獨立媒體「打破新聞」製作的紀錄片《共犯者們》Facebook主頁上傳了該片在中國豆瓣網獲得9.2分好評的截圖,韓國媒體人顯然看出了這部揭發韓國輿論問題的影片在中國引起了共鳴。
  • 恨不相逢未嫁時:因誤讀而悽美
    這本是一套關於拒絕別人的絕佳話術,卻因被誤讀而成為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中唐時期,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割據一方,權傾朝野,為了拉攏文人裝點門面,他向文名頗盛的張籍發出邀請,希望他加入自己的幕府。張籍是朝廷命官,又是韓愈的弟子,同韓愈一樣堅決反對藩鎮割據,對李師道的邀請不屑一顧。然而李師道的權勢炙手可熱,如果斷然拒絕必將招致禍端。
  • 《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原標題:《咬文嚼字》「咬」春晚:張國立誤讀成語   《咬文嚼字》指出,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節目結束後,張國立顯然有些激動,深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ēn)張啊!」「此處未出現字幕,有人認為應該寫成『血脈賁張』,但正確的寫法是『血脈僨張』。無論是『賁』還是『僨』,張國立讀pēn都是錯的。
  • 《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已經與你無關,不過是我的誤讀而已
    這本《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看得很快,的確是一本「好讀」的書,並不會磕磕絆絆讀不下去,可也是一本「並不好讀」的書,因為我已經太習慣了作者去講一個故事,我們去讀一個故事,我一直努力去試圖理解,似乎抓到了什麼,但是又似乎一切只是我的「自認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