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臨期口紅塞進盲盒、做「改娃師」年入百萬,年輕人的錢有多好賺?

2020-12-19 和訊

  

  年輕人又把一家公司「買」上市了。

  Pop Mart上市後,一則數據顯示,近20萬年輕人在購買盲盒上花費過萬。

  和「盲盒」有關的搜索信息裡,人們都在詢問"入坑」和「出坑」的方法。而看到機會的商家,則借著熱風推出護膚盲盒、數碼盲盒……

  打開盲盒的期待、未知,構成了盲盒生意的核心,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和博彩生意擁有著相同的邏輯和刺激。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一群買盲盒和賣盲盒的人,他們之中:

  有的人一年花了20萬買盲盒、為了抽中隱藏款不惜10點守在商場「擦玻璃」、「端盒」;

  有的人是見證了「炒盒組」和「改娃師」等盲盒衍生職業的暴富;

  還有的人把盲盒作為了「割韭菜」的形式,通過在盲盒內放三無產品、回收手機以達到清庫存的目的。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楊佳

  編輯 | 卡門

  靠盲盒「清庫存」

  臨期化妝品、回收手機靠盲盒最好賣

  運營   老K   29歲

  盲盒熱後,各行各業都開始做盲盒,但大部分的盲盒都是「割韭菜」。

  為了清庫存,商家會把賣不出去的東西放在盲盒裡銷售,再利用盲盒「售出不退不換」的規則,讓用戶投訴無門。

  我在文化公司、數碼公司都做過運營,這兩家公司都推出過盲盒。但針對用戶群不同,玩法也不同。

  文化公司的盲盒針對年輕女性,裡面多是一些護膚品、小商品。

  護膚品多是來自廣州的代工廠,價格低到幾塊錢,甚至有的是三無產品。小商品則以眼罩、拼圖等小玩意兒為主,從義烏等地進貨,成本也只要幾元錢。

  根據盒子大小,盲盒標價20-30元不等。我們對外說盲盒可能抽到大牌口紅、名牌包、手機,但其實我們都沒放進去過。

  緊接著我們在網上放一些水軍,曬那些手機、口紅,吸引不明真相的女生前來購買,一度幫我們清了大量庫存。

  由於銷量太好,許多商家都請我們幫忙清庫存,為此我們還開發了新的合作渠道和收入模式。

  數碼公司推出的盲盒針對男性用戶,有200元手機盲盒、100元電子產品等多個價位的盲盒選擇。

  圖 | 圖片來自網絡

  手機盲盒肯定有手機,只是沒有值錢的新款手機。

  盲盒裡的大多是回收來的二手機、翻新機——一臺功能完好的手機回收價格低至幾十元。

  圖 | 我見過行業裡最"黑心」的賣家

  而且利用盲盒去庫存,賣二手,很少有維權。就算有維權,補發一個快遞也依舊是賺錢的。

  靠著這條門路,我們公司一年收入上千萬。

  每次看到有用戶諮詢盲盒並小心翼翼許願(留言,希望有什麼)時,我腦子裡都會浮現那句話:買的不如賣的精。

  「改娃師」年入百萬

  被改成手機殼、掛墜的娃娃身價翻十倍

  二手平臺運營   cc   24歲

  我在一個興趣社區做運營。

  我們平臺上可以交易和分享盲盒,每天都有玩家展示自己的「娃」,交流拆盒經驗。

  用一個字形容這群玩家,那就是「壕」;如果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任性「。

  我把這個成為「快樂經濟」,為了一時開心,他們真的願意花高價來換一時爽。

  雖然盲盒大多是59元,價格透明,但在二手交易平臺上,除了隱藏款,開盒的都只買五折——少了開盒的過程,盲盒的價值就少了一半。

  而那些隱藏款,因數量少,有的可以炒到近千元。

  人人都愛隱藏款,一些炒盒黨為了限量款和隱藏款一箱箱買,還衍生了一個小眾詞語「擦玻璃」——商場10點才讓顧客進去,許多玩家會假裝成保潔說「擦玻璃",就為了搶首發或者大量囤貨。

  囤貨是有技巧的,最好出手的是節日限定,在特殊節日大量買入後轉賣,可以賺一些錢,一個盲盒能多賺幾十塊。

  但萬一沒賭對砸手裡,就只能賤價甩賣了。

  圖 | 改娃師的日常

  還有些高端玩家熱衷於「改娃」——將娃娃改裝成手機殼、把娃娃零件互換做成新的娃娃、或者自己噴漆上色,現在都有專門的「改娃師」了。

  曾經有個改娃師,一天能改接近5隻娃娃,光改造費就是200起,算下來每個月輕鬆過萬。而被改過的娃娃身價翻10倍,直接漲到200多元。

  盲盒也有鄙視鏈。進口IP鄙視國內IP,鄙視盜版抄襲。很多不知名的商家聽聞盲盒銷量好,推出了9.9元包郵盲盒,最後卻賠掉底褲。

  說到底,盲盒也是一種消費文化,文化就是需要培育的。

  一年花20萬拆盲盒

  每天10點在POPMART門口「擦玻璃」

  小Q  上海  27歲

  盲盒太適合我這種收集癖和強迫症了。

  當聽說POP MART上市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和我一樣的人還真不少。

  我從小就愛收集東西,彩妝、馬克杯、包包,為了收集各種珍藏版花費近20萬元。我媽看我有收集癖,還專門給我騰了個房間放這些寶貝。

  前幾年,我開始發現同事桌上總有幾個不同造型的手辦娃娃。有次我還圍觀了她拆盒,桌上堆滿了包裝一樣的盒子,大家都得想知道裡面是啥,能不能開到限量版。

  尤其是工作後,每天枯燥重複的工作更讓人急於尋求一些新鮮感和刺激。圍觀她拆了幾次盲盒,我也忍不住去POP MART買了一些,就這樣入坑了。

  不到4個月時間,我就通過門店和網上購買擁有了180多個娃娃,還買了專門的架子來收納這些娃娃。

  圖 | 亞克力盒子價格要200多元

  某些款特別難抽,還容易抽到重複的娃娃,所以我開始買二手娃和「明盒」。

  盲盒有許多專屬交易平臺。在上面,普通娃價格低,隱藏娃娃會炒到高價。我一般查漏時買普通娃娃,有時能用半價收到想要的款。

  圖 | 明盒娃娃價格是盲盒的2倍

  但這樣也失去了玩盲盒的新鮮感。知道自己會收到什麼,開盒時完全沒有緊張感,有時快遞到了都懶得拆。

  這時,圈裡的娃媽教了我新玩法「端盒」——整個系列一鍋端。這樣不僅不會抽到重複的,也能體會到的拆盒的樂趣。

  我第一次體驗端盒是購買的點心labubu系列,一共12個款一次性端走,在拆開的時候享受了「不知道這個會拆出什麼」的刺激感。

  圖 | 我買過的端盒系列

  「端盒」讓我體會到財大氣粗的感覺,我還將端盒當作生日禮物送給朋友。

  最多的一次,我端了12盒送給朋友,還下單了幾個隱藏款、購買了放置娃娃的產品架,花費接近上萬元,就為了打造屬於娃娃們的樂園。

  沒玩過盲盒的永遠無法理解,對於我們這些「打工人」來說,在娃娃的世界我們才是真正的主宰,那是我的另一個寧靜天堂。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玩盲盒年入100萬,年輕人的錢有多好賺?
    根據阿里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天貓上每年有20萬消費者,在盲盒花費超過2萬元。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2019年12月1日在港交所上市,股價從38.5港幣漲到現在96港幣。盲盒經濟不可小覷啊!之前的文章,也跟大家分享了盲盒經濟下,我們普通人可以參與的小副業。但是,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今天,我們就來解鎖更多玩法。
  • 「退坑出」的盲盒去哪了?閒魚年盲盒交易額接近1個泡泡瑪特
    「退坑出」的盲盒去哪了?閒魚年盲盒交易額接近1個泡泡瑪特 iwangshang / / 2020-12-18 摘要:Z世代佔玩家總量四成,頭部潮玩玩家年入超200萬。
  • 盲盒為什麼會讓年輕人上癮?
    你買盲盒了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盲盒開始慢慢深入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在微博熱門話題上,「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閱讀量達到4.6億,有1.3萬討論。從小眾到大眾,有人說,盲盒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收藏欲和賭博心不僅不會缺席遲到,還會愈演愈烈。
  • 改娃愛好者:扭曲小人、鏡中畢卡索,引網友驚嘆膜拜
    改娃作為一個興趣或一個行業,其實很早就有了,最早甚至要追溯到芭比娃娃時期。那個時候改娃還不叫改娃,叫改妝。芭比娃娃的改妝比如說圖上這個,其實就是把一個經典的芭比形象改成了Frozen裡面的Elsa的形象。但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改娃,更多的是盲盒改娃。
  • 星巴克們的「快過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萬
    星巴克們的「快過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萬 2020-11-30 10:26
  • 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統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 年輕人眼中的盲盒到底是什麼?
    而在這場關於盲盒是不是智商稅爭議背後,卻有一個根源問題要先搞清楚:當下年輕人都是怎麼看待盲盒的。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找了三個年輕人,聊了聊他們對於盲盒的真實感受。作者 | 卓 宇「IP入坑,但拆盒子也真的很刺激」被問到當初為什麼會入坑盲盒時,坐在對面的95後女生雯雯抿了抿嘴,說道:「因為有喜歡的IP吧。」在她身後書桌上,擺著一排造型各異的手辦,都是日本動漫和遊戲裡的人物。
  • 盲盒是「小愛好」還是「智商稅」?
    「盲盒的價格設定就巧妙在這裡,它不至於讓你吃不上飯,但也會讓你不知不覺花費掉不小一筆錢。」盲盒愛好者嘮嘮說,她是從2019年初進入潮玩圈的,至今一共購入了300多個盲盒產品,其中更是有8隻單價近千元的「大娃」。而嘮嘮的「戰績」在潮玩圈中不算拔尖,曾有玩家為了抽中某款單價約999元的限量版玩偶,一次性買了500隻盲盒,單次消費就高達三萬多。
  • 潮玩店一月賣出一千多個人物玩偶 催生「改娃設計師」新職業
    潮玩不僅具有超千億元的巨大零售市場規模,而且催生了「改娃設計師」這個全新的職業。  成人也有自己的潮流玩具  瀋陽的邱女士將50個「馬面裙」系列人物玩偶交給快遞小哥發運,這是12月份發送的第5批人物玩偶,一個月可賣出一千多個,「生意還不錯,買人物玩偶的基本都是為了收藏,而且基本都是成年人在購買。」
  • 鳳凰網文創《文化風向標》發布盲盒報告:盲盒出路在何方?
    有報導稱,一位宅男家裡的盲盒公仔能擺滿一整面牆,平均每個月在盲盒上的花費要40多萬;一對夫婦4個月花了20萬在盲盒上;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萬元購買盲盒;還有運氣爆表的人,通過轉手盲盒一年賺了10萬……  「萌既正義?」「抽中限量款!」
  • 27歲年入千萬的李佳琦:以為錢很好賺,是年輕人的最大錯覺
    李佳琦賺錢太容易了,這個時代賺錢太容易了,這是很多年輕人的想法,我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為我看到太多文章拿李佳琦為噱頭,賣各種教你做直播的課、做抖音的課、做網紅的課,仿佛賺錢真的有這麼容易。李佳琦紅了後,有人說他運氣好,高顏值鮮肉,打著性別反差,選對了風口,有賣貨套路,一夜爆紅,靠動動嘴皮子就能抵得過別人幾十年的努力,賺錢無數。所有偏見,源於不了解,這篇文章希望帶你認真了解一下這個看起來像一夜暴富的故事。以為錢很好賺,是年輕人最大的錯覺。
  • 盲盒經濟興起!「未知的喜悅」引年輕人追捧(組圖)
    如果在你面前有一臺販售機,通過掃碼支付就能獲得一個盒子,而且你無法預知買到的這個盒子裡裝的是什麼玩具,你會購買嗎?很多年輕人的回答是:「會!」正是這種「不確定性」,靠著充滿神秘感的包裝營銷方式,讓盲盒火了起來。那麼,買盲盒買的是什麼?為什麼盲盒會受眾多年輕人追捧?
  • 摳門的年輕人,成就了上千億的臨期食品市場
    臨期食品有多便宜呢?原價十幾塊的依雲水,只要5毛錢一瓶;三隻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禮包,淘寶價 148 元,臨期賣價僅為30元 ,直接打了2折。看著這些白菜價食品,很難不被喚起購物需求。開店不到一年時間,小唐的臨期食品店已經有了一群忠實粉絲,有平常就對價格格外敏感的老大爺老大媽,但更多的是80後、90後等年輕群體。
  • 盲盒當道,韭菜橫行
    超多網紅和大V都在玩,幸運如他們開出了智能手錶、拍立得、電視機、阿瑪尼口紅之類。我好羨慕啊,花30塊錢就有可能開車價值幾千上萬的東西,而且看大V們的中獎比例,好像比買彩票中獎容易多了。搏一搏,30變3000,簡直賺翻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 90後玩家親述:我對泡泡瑪特盲盒的狂熱上癮,勝於故宮文創
    執惠找到幾位90後玩家聊了聊,他們之中,有人自2015年就開始關注泡泡瑪特,有人去年才剛剛「入坑」;有人為此已花費數萬元、「集娃」上百件,有人則在收藏10餘件娃娃的基礎上,以平均每月2-3個盲盒的消費頻次迅速「補給」。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
    她有5年「玩娃」經歷,自稱入坑盲盒之前,是專業娃娃機和潮流玩具玩家。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林曉家裡收集了400多隻盲盒娃娃,花費上萬元。林曉認為自己是一位理性玩家,「只買自己喜歡的系列,不盲目。」而她身邊不乏三天「入坑」,就花費上萬元的「瘋狂玩家」。
  • 混音師一年能賺多少錢?網友:年入百萬不是夢!
    音樂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歌喉天生就能唱出很好聽的歌曲,有些都是要通過後期的處理的,把唱出來的聲音變好聽的過程就是混音師的工作了,現在只做音樂的成本是越來越高,混音師作為歌曲成型的關鍵人物一年能賺多少錢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
  • 20萬人掏錢,千億港元市值,年輕人眼中的盲盒到底是什麼?
    而在這場關於盲盒是不是智商稅爭議背後,卻有一個根源問題要先搞清楚:當下年輕人都是怎麼看待盲盒的。帶著這個疑問,我們找了三個年輕人,聊了聊他們對於盲盒的真實感受。01 「IP入坑,但拆盒子也真的很刺激」被問到當初為什麼會入坑盲盒時,坐在對面的95後女生雯雯抿了抿嘴,說道:「因為有喜歡的IP吧。」在她身後書桌上,擺著一排造型各異的手辦,都是日本動漫和遊戲裡的人物。
  •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錢包被「掏空」?
    盲盒真的火了。故宮、星巴克、匡威等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盲盒賽道,盲盒出圈了。而最初在國內引入盲盒玩法的泡泡瑪特,也將於近期登陸港交所,被稱為「盲盒第一股」。然而,盲盒究竟是什麼,怎麼火起來的,行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等問題值得深思。「上癮」的盲盒「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