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抽訪「空心村」地災隱患點防災人員 有人對答如流 有人不置可否

2021-01-14 四川新聞網

電話抽訪

訪 問 時 間

8月11日17時至8月12日凌晨1點

訪 問 對 象

「空心村」隱患點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地災監測員

電 話 提 問

●你們有多少隱患點?是什麼類型?威脅多少人?有沒有預案?

●隱患點有沒有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如何幫他們?

●現在雨情如何?是否24小時值班?雨中巡查、雨後核查怎麼做?

8月11日起,四川迎來今年汛期最強降雨。當天,省地質災害指揮部發布了入汛以來最大範圍的地災氣象風險橙色預警,成都、綿陽、雅安等地的18個縣(市、區)進入預警範圍。四川的山區、偏遠農村一直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中之重,「空心村」的地災防範更是重點和難點。我省現有「空心村」地質災害隱患點共3936處,分布於全省各個市州。

8月11日17時至8月12日凌晨1點,記者選擇了都江堰市、平武縣、青川縣、汶川縣等橙色預警區域縣(市、區)的「空心村」隱患點,另外還選擇了中江縣、合江縣、榮縣等5處非橙色預警區域的「空心村」隱患點,隨機撥打了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地災監測員的電話。□本報記者 寇敏芳 邵明亮

●對隱患點情況掌握嗎?

大部分防災人員對答如流,個別人不熟悉情況

我省地災防治體系分為省、市、縣、鄉、村五級,鄉村是防災的「最後一公裡」,無論是發現隱患險情、預警信息傳達還是避險轉移,都需要鄉村防災體系快速高效反應。目前,我省已實現隱患點監測員全覆蓋,監測員主要由本地有經驗的村民擔任,村幹部為相應的監測責任人,鄉鎮主要負責人為防災責任人,組建起基層防災網絡。記者撥打電話的對象主要是以上三級防災人員。

電話中,絕大多數防災人員都能說出隱患點的基本情況,包括隱患類型、受威脅人群數量、避險轉移措施、防災預案等。在非橙色預警區域,記者抽訪的5個縣(市、區)防災人員也能夠較快接起電話,說出所轄區域隱患點情況,並表示均在按要求巡查、排查。

但記者在詢問中也發現,一些鄉鎮幹部對受威脅人數較少的小型隱患點情況熟悉度不夠,作答反應時間較長。個別村幹部對本村隱患點情況還表現得十分陌生。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三溪社區書記施志軍是該社區12組鄧家槽崩塌隱患點的監測責任人,當記者向他詢問情況時,他先是否認了當地有該隱患點,記者再三詢問後才改口說「有」,但仍然說不出基本情況。隨後,電話那頭傳來施志軍小聲向他人詢問的聲音,經過了漫長等待,施志軍才答出了隱患點的基本情況。

作為石棉縣回隆鎮石龍村國光組光頭山溝泥石流的監測責任人,村組幹部鄧聯華面對記者的詢問同樣不置可否,沉默幾秒鐘後,直接掛掉了電話。

●特殊群體有沒有人幫?有的人了如指掌,有的人回答籠統

記者電話詢問的隱患點均在「空心村」,這些隱患點或多或少威脅著老年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

打給防災責任人的電話中,對方基本都能識別受威脅特殊群體的情況,但具體到數量和人員情況,各地反應參差不齊,有些人回答較為籠統,如「有老年人,但是腿腳都好,可以自己跑」「老年人不多,都有人管」……

有些防災人員則能對受威脅老人「畫像」,並且成立了工作組負責老幼群體的轉移安置。安州區千佛鎮鎮長吳維維告訴記者,該鎮外出打工人群較多,居家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小朋友。以該區大水溝泥石流隱患點為例,此處居住有一個90多歲的獨居老人,腿腳不便、行動遲緩,是重點關注的對象。8月11日上午,千佛鎮已經會同村上,安排專人提前將老人送到了鎮敬老院安置。其餘60歲以上老年人,則實行差異化管理,根據不同的情況開展幫扶。「20多位老年人原本集中安置在敬老院,但後來發現地勢太低不安全,又把他們都轉移到了地勢較高的衛生院。」

在抽訪中,記者了解到,各地均按照省級相關要求落實幫扶工作,對老幼等特殊群體結對幫扶。結對的形式不一而同:平武縣平通羌族鄉採取了鄉鎮領導分片包幹制度,一個分管鄉鎮幹部對應一個片區,對片區老年人開展幫扶;青川縣騎馬鄉將村裡的老幼群體「分包」給村裡的民兵、村幹部,遇到危險由民兵幫助轉移;中江縣普興鎮新星村4組碉堡坡滑坡隱患點,受威脅人群較為集中,幫扶老年人的工作主要由監測員何小明承擔,但他的年齡也已接近60歲。

記者在抽訪中還發現,監測員老齡化現象部分存在,除了何小明,都江堰玉堂街道三溪社區12組鄧家槽崩塌隱患點的監測員董軍,年齡也在60歲上下,他既是監測員也是該點位受威脅的群眾。

●暴雨暫歇,會放鬆警惕嗎?

抽訪人員均在崗,24小時值班排查

按照我省地災橙色預警響應要求,防災人員要做到24小時值班值守,並對地災易發地段加密巡查、排查。記者特意選擇11日晚間至12日凌晨打電話給防災人員,此時各地降雨暫歇,又正值夜間,防災人員會不會因之「打盹」放鬆警惕?

在記者撥打的10個橙色預警縣(市、區)的防災人員中,電話均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接通。防災人員均表示,根據預警的要求,做到了24小時值班值守。部分鄉鎮防災責任人告知記者,正趁雨後空隙查看災情、組織排危除險。

平武縣平通羌族鄉易陽村易陽溝泥石流隱患點防災責任人、鄉長楊波介紹,易陽溝泥石流治理工程經歷汛期多次強降雨,庫容已經飽和,再遇強降雨容易發生翻壩。「趁著雨停,我們趕緊把溝口的沙子石頭清理一下,免得堵塞河道。」楊波說,該鎮已經準備了兩臺挖掘機,停放在橋涵洞附近,如果有泥石流衝進河道,可以保證第一時間清淤。

「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核查」是我省地災防治排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橙色預警後,這一點各地做得怎麼樣?

記者抽查的10名地災監測員均表示按要求開展了排查。汶川映秀鎮桃關村溝頭組桃關溝泥石流隱患點監測員郭發忠告訴記者,每天上午固定時間,他都會沿著溝道巡查一遍,向上遊水電站了解水情。記者打電話的時間為11日23時20分,當時沒有降雨,他說自己正準備到河邊看看,「今晚上不睡覺了,多往河邊跑幾趟,看看水渾了沒有,如果水渾了,馬上打電話給鎮上。」

記者將郭發忠的回覆向映秀鎮防災責任人、鎮長周波求證,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他說,考慮到夜間可能有大暴雨,該鎮已經要求各鄉鎮監測員加密巡查,要求24小時值守,確保第一時間發現險情。


相關焦點

  • 四川2020年地災防治:災害同比增長2倍,但有效避免4000餘人因災傷亡...
    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汛期,全省累計避險轉移受威脅群眾94萬餘人次、成功避險152起、有效避免4000餘人因災傷亡,18個市(州)實現「零死亡」。我省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3.6萬餘處,不同程度威脅147萬人生命、850億元財產安全,是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威脅人口、威脅財產比重均超過全國10%的唯一省份。
  • 青神縣念好五字經 念出地災防治新成效
    構建「領導包片、屬地管理、條塊結合」包保責任機制,落實「縣領導包鎮、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幹部包戶」的包保責任制,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實行關口前移,以村為主體、村民為群測群防員,做到「點點有人抓,處處有人管」的地災防治責任體系。嚴格堅持領導帶班、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加強各鄉鎮、村組值班值守抽查檢查通報,確保應急值守到崗到位。
  • 雲南切實抓好冬春地災防治
    本報訊 (特約記者 郭岸英 通訊員 周趙興)新年前夕,雲南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於做好今冬明春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各地各單位要深刻認識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逐級分類壓實防災減災責任,做好地災隱患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探索建立「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機制。
  • 入汛以來四川共發生地災301起 從這8起成功避險案例中找找方法
    達川區結合區氣象信息,通過電話、簡訊、微信群和QQ群將天氣預報信息和防災減災信息通知到各級相關單位和責任人,區、鄉(鎮)、村、社、點五級監測體系相關人員迅速組織排查。6月13日16時,華陽村村書記蔣玉祥等村幹部在巡查中發現一農戶房屋後山體出現變形現象,立即組織該區域4戶在家6名群眾全部撤離至安全地帶,並將處置情況上報相關部門。14日4時10分,滑坡災害發生,造成4間房屋垮塌,未造成人員傷亡。
  • 地災治理「誰受益、誰投資」
    「管行業必須管地災」是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威脅水利、交通、市政、企業等行業和領域的地災隱患點應當由相應主管部門和責任主體承擔。而威脅城鄉居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主要由自然資源部門負責,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投入。在防災實踐中,有些隱患點屬於「混合型」,既威脅城鄉居民也威脅企業或其他行業設施。過去,這類隱患點的治理資金主要依靠中央、省級財政資金投入。
  • 四川探索地災工程治理新模式
    本報訊 (首席記者 趙 蕾 通訊員 劉 洋)近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經審議將樂山市金口河區和平溝泥石流治理項目納入省級特大型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補助範圍,改變了過去僅靠中央、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開展地災防治工程建設的傳統做法,根據工程治理保護對象劃分工程投資比例,探索建立「誰受益、誰投資」地災工程治理模式
  • 四川探索地災治理工程「誰受益、誰投資」 企業不願出錢,怎麼辦?
    「管行業必須管地災」是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威脅水利、交通、市政、企業等行業和領域的地災隱患點應當由相應主管部門和責任主體承擔。而威脅城鄉居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主要由自然資源部門負責,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投入。在具體的防災實踐中,有些隱患點屬於「混合型」,既威脅城鄉居民也威脅企業或其他行業。
  • 讓災害遠離家園 ——陝西出臺《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
    《意見》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綜合減災,統籌抵禦各種自然災害;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廣泛參與;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 九寨溝地震災後重建三周年:「傷痕」已抹平 地災防控插上「科技...
    :「傷痕」已抹平 地災防控插上「科技翅膀」  記者 嶽依桐  碧藍的海子如明鏡般鑲嵌在大地上,不時有鳥類掠過水麵,蕩起一片漣漪。同年11月8日,九寨溝災後重建工作正式啟動。2019年9月27日,九寨溝景區試開園,再度迎客。8日,中新社記者於九寨溝災後重建三周年之際探訪了這個聞名世界的景區,發現地震造成的「傷痕」早已抹平,而完善的地災防控系統也插上了「科技翅膀」。遊客在諾日朗瀑布前拍照。 嶽依桐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地震中受損最嚴重的諾日朗瀑布和火花海早已恢復昔日風採。
  • 「命沒了,兩百塊算個啥」|全國防災減災日
    大夥也都很給力,最後全部都撤離成功,沒有人員受傷。張大哥表示,自己從小生活在這裡,對這裡的地形情況非常了解,泥石流、山洪、滾石等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只要他有時間,就會去多了解些,有機會的話他還經常報名參加各種災害相關的培訓。通過平日裡各種培訓,張大哥學到了很多防災減災的應對技能。
  • 永福縣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 做好防災救災工作
    廣西新聞網永福12月17日訊(通訊員 譚霖 宋天偉 實習生 何佳)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切實提高災情信息報送的及時性、規範性和準確性,桂林市永福縣應急管理局以績效考評為抓手推進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一支覆蓋全面、專兼結合、精幹高效的「縣-鄉-村」三級災害信息員隊伍
  • 防災減災日是哪天幾月幾日 5月12日是什麼日子
    去年7月9日,該村遭遇暴雨引發洪災,正是他發現國道垮塌並立即設置路障,日夜值守,解除了過往車輛重大安全隱患,避免了人員傷亡和損失。  當前正值汛期,全國70餘萬「蘭海軍們」正奔波在城鄉社區、風雨一線,履行著災害「吹哨人」的職責。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是近年來全國應急管理系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一個縮影。
  • 有那麼一群人|鄭日勝:地災防治「急先鋒」 哪裡有難衝哪裡
    國慶長假剛過完,一通緊急電話就打來,受降雨影響,桑植縣洞口村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裂縫出現新變化。身處張家界市區的湖南省地勘局405隊副總工程師鄭日勝早飯都沒來得及吃,就召集技術隊伍第一時間趕往事發現場。這樣的生活對他而言,早已習以為常。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張家界地區,山高坡陡,地質災害頻發,是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戰場。
  • 廣西洪澇災害致百萬人受災 多地加強預警疏散隱患點群眾
    中新網南寧6月9日電 (記者 林浩)廣西應急管理廳9日通報,截至6月8日19時統計,發生在廣西的洪澇災害共造成109.1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6人,因災失蹤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2.36億元人民幣。
  • ...黃志堅一行到我市調研時強調:在防災減災和提升信息化水平上下...
    當日上午,調研組一行先後來到龍川縣老隆鎮兩渡河龍山公園山腳下地質災害隱患點、龍川縣四都鎮政府和龍川縣應急管理局,實地調研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應急管理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和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等情況。關於下步應急管理工作,黃志堅副廳長提出四點要求:一是在防災減災體系上下功夫。要立足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進一步推進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災害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治理,不斷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防範能力。二是在夯實責任體系上下功夫。
  • 夯實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三道防線」丨閃電評論
    今年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旨在順應國民對於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訴求,並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同時提醒全體人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從而使全社會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努力減少災難發生,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 有人說還珠格格抱的孩子是小瀋陽,多年後的今天答案不置可否!
    對於還珠格格這部劇來說,很多人肯定都聽過,也都看過,甚至這是一部全民都喜歡看的影視劇,每年也都會重播很多次,算是重複率非常高的一部成功的經典影視劇作品,而且拍攝了不止一步,其中的主角自然就是還珠格格趙薇,據說這部20多年前的影視劇曾經還珠格格懷裡抱的孩子,有人說是小瀋陽小的時候,這個話題迅速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
  • 擔使命守一方 貴州地礦111隊築地災防線
    一個電話,納雍縣新房鄉副鄉長方茜心頭的石頭總算放下了。12月21日11時,新房鄉大河壩村嚴家巖組發生崩塌地質災害,落石滾落堵塞在公路上。方茜正為此發愁時,突然想到省地礦局111地質隊駐納雍地災防治工作組組長徐一帆。「真沒想到他答應的那麼爽快,畢竟他們還有其他任務」方茜說。
  • 阜陽又一城市綜合公園將開建 集休閒遊憩防災避險等功能於一體
    這座位於城區西北的七漁河防災避險公園,將集市民休閒遊憩、防災避險、國防教育訓練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大致位置↓↓↓主入口南側規劃有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集養老、醫療、健身、服務、文化於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災時起到救災指揮的作用;生態休閒區主要以植物造景為主,在災時可隨時改建為棚宿區,可供約7.5萬人臨時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