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靠五筆阻止了漢字「拉丁化」的英雄,卻遭盜版殘害終淪為古董

2021-02-23 SME科技故事

在一代80、90後「中年人」的童年裡,都曾日思夜想過一臺「小霸王」學習機。

只要在塑料外殼中,插上一張遊戲卡,就能讓人連玩三天三夜不停歇。

那麼問題就來了,你到底是怎麼才讓父母同意買下這麼臺「誤人子弟」的機器?

想必大家還是小學生時,就早就看穿一切——媽,我想學五筆打字

就是這麼個一擊必殺的理由,讓多少「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父母中了我們的詭計。

成龍代言的小霸王

然而,五筆輸入法的出現,可不是止拯救了大家的童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還真切地拯救過漢字,化解了漢字被廢除的危機。

 

文字出現以來就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有的文字得到了傳承,有的文字卻悄然消失。

而在近代的中國也有過一段,想以拼音文字取代方塊文字的「漢語拉丁化」改革。

漢字拉丁化產物

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拉丁字母更因易於輸入,讓方塊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

是發明家王永民,創造了「王碼五筆」締造了漢字與26個西文按鍵的「無縫連接」,才化解了此次危機。

只是現在五筆輸入法已被拼音輸入法基本取代,很少再有人提起王永民這個名字。

 

王永民

1943年王永民出生在河南一個貧困農家。

但在那個年代,知識也真切地改變了他的命運。

通過刻苦的學習,他以6門功課均分99.75的高分,考上了當時科技泰鬥匯聚的中國科技大學

馬大猷的電子學、嚴濟慈的普通物理、華羅庚的數學、錢學森的力學,這些大師的課他都聽過。

在這人才濟濟的地方,王永民也馬上向這些大師看齊,想爭取在30歲前當上教授,為現代科學做貢獻。

但人算還是不如天算,大學畢業那一年他就趕上了那個特殊的時期。

按照指示,他種了兩年水稻後,便被分配到四川永川山溝裡的一家研究所工作。

當時瘦弱的王永民,再加上水土不服,就染上了肝炎腎結石


整整8年時間裡,他就在病床上地躺了6年。

而原本打算趁年輕打拼出一番事業的王永民,現在是人到34歲還一事無成。

到1978年,王永民才被調回老家河南南陽,在科委當一名低調的辦事員。

印刷業用的照相排版植字機

當時科委裡面,就有一臺日本人發明的漢字照相排版植字機

這臺用於印刷的排版機,雖應用到了當時較先進的光學技術,但其本質還是與鉛字排印無差。

當時工人還是需要從碩大的字模盤上,逐字挑選漢字,確認無誤後印在紙上製版。

所以這種方式,也稱為排字,分「採字」和「植字」過程,還不能稱之為打字

 

採字過程

此外,這臺機器在輸入漢字時還不能校對,只要一出錯就要重新照相製版,非常麻煩。

當時川光儀器廠是花了9萬元,才解決了校對這個問題。

但是負責改良排版機項目的王永民,卻對這種大鍵盤深惡痛絕。

當時他就對總工直言不諱地說,「能改錯又怎樣,誰又能記住24個字模盤中的上萬個漢字,你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姓嗎?」

 

大型字模盤

這話馬上把總工激怒,他大罵王永民,「你想給我當徒弟,還得再學三年!」


王永民好歹也是中國科技大學出來的高材生,他也受不了激將法,便心一橫地想發明一種更簡易的鍵盤

當時南陽科委就撥給了王永民3000元,先讓他搞搞試驗,找到好的漢字輸入方案再從長計議。

那時,計算機初入中國,漢字還因難以輸入電腦面臨著生死劫難。

因為計算機本來就是從英語世界發展起來的產物,其鍵盤自然也是按照西文思維設計,26個字母即能拼出所有英語單詞。

但是想要用它來輸入數以萬計的漢字,在那個時期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時候,國內外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稱中國的方塊字必將消失中國文字註定要走上拉丁化道路。

所以不少人也預言「計算機將是漢字的掘墓者」,而要用拉丁文代替漢字的呼聲也此起彼伏。

當時懷揣著3000塊的王永民,便踏上了將無數漢字塞進26個按鍵的奮鬥旅程。

那時他跑遍了上海、蘇州、杭州等各個情報所查閱資料,但都收穫甚微。

當時,他能找到的只有美國電腦大王王安基於三角編碼法*99鍵輸入法

*註:三角編碼法:是由臺灣的胡立人等提出的編碼方案,根據字形特點將漢字分為三個部分,取角順序為從左到右,自上而下。而每一角對應三個基本符號(共六位數)。如下圖,「角」字用「72 78 41」表示。

三角編號法示例

雖然它只用數字鍵即可操作,但卻並不是只用9個鍵就能完成輸入,而是真的共有九九八十一個鍵位

而且它的每個鍵位都包含了好幾個字根,還需要用輔助鍵的方式,才能精確選字。

毫無疑問,王永民對這種鍵數龐大,難以記憶的輸入法,並不決定採用。

三角編號法99個基本符號表

當時王永民還找到了主編《英華大辭典》的鄭易裡,拿到了其研究多年的「188鍵漢字編碼方案」

然而當他把《現代漢語詞典》中的12000個漢字,根據編碼圖將字根分好類才發現,也竟有800對重碼

鄭易裡先生

沒有辦法了,找不到現成的編碼方案,王永民只能決定從零學起自己來做。

他一頭扎進各種文字工具書中,開始對12000個漢字的字源和結構規律進行分析研究。

經拆分排列、反覆檢查,這12000多個漢字才化成了600多個字根

把漢字拆成字根,尚算有章可循,在這之後的合併字根才是最繁雜最讓人崩潰的。

600多個字根,一個字根便代表著一個按鍵。

只有把字根不斷歸納合併,才能實現鍵位的壓縮和鍵盤的小型化。


然而每減少一個字根,王永民就得把國家標準的7000多個漢字重新編碼並多次檢查。

而每壓縮一個鍵位,他又必須把之前排好的數以萬計的卡片推倒重來。

 

此外,漢字輸入法還不是單純的將漢字和詞根排列。

他除了要像人形電腦一樣不斷試錯外,還需要在bug——重碼出現的時候想出新的方案解決。

例如「汪」跟「汗」字,最後的一筆都是橫豎,而「只」跟「叭」只是組成位置不同。

所以他就提出了「末筆字型識別原則」,在同一類字的最後加上一個「識別碼」,讓輸入時不用選字就能實現盲打。


138鍵、90鍵、75鍵、62鍵、36鍵...

他用了整整4年時間,終在1983年摸索出我們熟悉的26鍵五筆數輸入法。

這消息一出,馬上引起了華人世界的轟動。

在那個大多數人都在為漢字輸入電腦造「新鍵盤」和「大鍵盤」的年代。

王永民這堪稱「中國第一軟體」的五筆輸入法就直接實現了漢字與26個西文按鍵的「無縫連接」。

五筆字型的5個區域鍵位

五筆輸入法雖名為「五筆」,但其實每個字最多只需四碼便能完成輸入。


之所以叫五筆,是因為王永民將其字型按第一筆筆畫「橫、豎、撇、捺、折」分為5種,並在26個字母鍵上劃分了5個區域。

而他的最大的優點則是重碼率低幾乎不需要選詞,就可以直接實現盲打。

領導在視察了「五筆字型」

這個方案,是直接堵住了那些說要廢了方塊字,將「漢字拼音化」的人的嘴巴。

在領導檢驗了「五筆字型」後,中央也直接否定了「漢字走拼音化」的道路。

當時新華社還將五筆字型譽為,中華文化史上「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重要發明。

而靠著這項發明,王永民也獲得了印刷界的最高獎——畢升獎。

 

1983年的報導

在這之後,王永民則開始投入到五筆輸入法的推廣階段。

然而推廣一項發明,可不比發明本身簡單。


他在北京租的一處地下室,有時連一天7元的房租都交不起。

日復一日地,他都踏著破舊的單車,不厭其煩地登門各個機關、部門、工廠作宣傳演示。

因過度疲勞和營養不良,身體本來就不好的王永民也經常受到病魔的折磨。

嚴重的時候,王永民還在兜裡揣了一份6000字的遺書,以備不時之需。

還是在1986年底,靠著美國DEC公司的20萬專利款,王永民才搬出了陰暗潮溼的地下室。

王永民(左)與友人羅幹

在這之後,隨著電腦業的迅速發展,「五筆字型」才得天獨厚地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最厲害的時候,其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的用戶,使全社會步入了全民學五筆的時代。

被嵌入微軟Office組件中的「王碼」

當時王碼還一度被嵌入了微軟Office的組件中,且成了用人單位招聘的一項重要指標,大量五筆學習班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就連那個自帶五筆字根鍵盤的「小霸王」學習機,也頗受青睞,成為許多人童年的回憶。

所以上個世紀90年代,「王碼」這二字倒過來念也是完全成立的,是毋容置疑的「碼王」,普及程度極高。

然而達到了全民五筆的境界,王永民卻越發感覺力不從心

在推廣過程中,王永民就算日夜操勞他都不覺得有什麼。

畢竟身體上的累,怎麼也比不上被盜版的心累。

當時許多生產計算機和漢卡的廠商都預裝了五筆,但就是不願向王碼公司支付專利款。

而為了智慧財產權,王永民是打了近5年官司,最終都還是以敗訴收場

此外,由廠商們發起的「倒王永民俱樂部」還趁火打劫地,再次起訴王碼公司侵犯了其榮譽權。

結果竟也是王碼公司敗訴,並賠出了一大筆巨款。

在這之後,王碼便徹底地淪為「免費的午餐」

現在市面上的各種五筆,也絕大部分都是採用的86版本的五筆編碼標準。

從那時起,王碼公司的經營也一落千丈,公司的銀行帳號、辦公地點也被牽連查封。

當年流傳著一句話「陽光、空氣和王碼,是中國三大免費使用的東西」,便是對此事最大的諷刺。

而王永民也只能自嘲,「我是一介書生,不善於經商,不善於管理。」


其實後面王永民也苦苦掙扎過,更新到了98版、新世紀版王碼五筆和靠單手輸入的「王碼滑鼠」。

但「86版五筆」已足夠優秀,能滿足日常需求,誰又願意再多花一分錢去選擇有專利的版本。

而在免費使用「王碼」時,誰又可曾想過其發明人的艱辛。

到後來隨著智能拼音輸入法的出現,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少有人使用五筆輸入。

現在只有政府機關、銀行和會計等領域中,五筆才是這些需要大量錄入文字的專業人員的首選。

而早年意氣風發喜歡用「中國的比爾·蓋茨」來形容自己的王永民,到最後只能謙虛地評價自己:

「我最大的貢獻不過是參與了漢字渡過世紀難關的科研項目,並發明了五筆,使我們的漢字沒有走入死胡同。」

*參考資料

何志勇、張勇林.當代發明家:王永民[J].中州統戰 .2002.06

齊忠.「中國第一軟體」王碼五筆專利敗訴內幕[J].科技中國.2007

_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相關焦點

  • 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此人發明一種東西,成功阻止漢字字母化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殊符號,從古至今已有5000年,更新迭代多次,也曾歷經數次重創,但每一次,都有中華兒女突破重重障礙,拯救漢字於危難之中。20世紀就湧現了兩位愛國志士,一個靠凝練優美的文筆,一個靠先進前沿的科技,一路帶領漢字勇闖至今。
  • 拋卻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
    這兩次「廢除漢字」,表面上是漢字和英語的對抗,實際上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洪流中,浴火重生的標誌。歷史證明:漢字的先進不能只靠嘴上說說,而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拼命爭取的。第一次大危機:民族存亡下的漢字拉丁化漢字拉丁化是漢字自創造以來,所遭遇的最危險、最可怕的一次大危機。漢字拉丁化一旦成功,你現在看到的文章,可能是用這樣的語言寫的: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但漢字更多的演變是為適應實用需求,適應時代不斷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比如,隋唐時期,因科舉制度的產生而促進了楷書的發展。周恩來曾在一九五八年以《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為題發表講話,這段講話中點出了漢字一定會發生變化的實質,他說:「…漢字在歷史上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在這一點上我們大家的意見都是一致的。
  • 廢除漢字,推行拉丁化文字?魯迅先生為什麼對漢字有如此怨念
    然而在上個世紀早期,我國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卻在他的一篇雜文中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裡,中國正在遭受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魯迅先生看到了舊中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文盲率實在太高了。而當時我們國家還在運用繁體字,其無論是認讀還是書寫都比現在的簡體字複雜的多,這讓教育出現了很高的門檻。
  • 湛曉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漢字拉丁化運動勃興考述
    一些研究者也認為,魯迅之所以堅定地支持漢字拉丁化,與他留日期間見證了日本當時方興未艾的日文拉丁化論爭有直接關係。 二、本土化之契機:大眾語論戰與漢字拉丁化結合 1934年前,有關蘇聯文字拉丁化的消息僅極為零星地見諸國內報端。這說明,發生在遠東地區的漢字改革並未引起主流媒體的關注。
  • 此人一心想廢除漢字,還想用拼音文代替,差點全國人都說南京話了
    雖然漢字在越南也受「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的影響,但是用漢字表達,幾乎當時的人交流毫無困難。然而,這種情況到了19世紀中後葉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中法戰爭後,中國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後,法國人在越南開始推廣拉丁文字。法國殖民者要求越南當局禁止使用漢字,用拉丁字母書寫,越南人美其名曰「國語字」。
  • 五筆輸入法徹底輸了!曾風靡全國大受追捧,如今卻遭年輕人嫌棄
    五筆輸入法徹底輸了!曾風靡全國大受追捧,如今卻遭年輕人嫌棄推薦語: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工作生活與網絡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過去的手寫方式也逐漸被電腦、手機等智能電子產品取代。而輸入法領域發展至今,或許很多人都沒發現,曾經風靡全國的五筆輸入法,似乎已經被人遺忘。五筆輸入法曾經有多火?一方面各大中小學上計算機課程,必教的一部分技能;另一方面,在社會上還有各種五筆輸入法的學習班,更為誇張的是,當時學五筆輸入法還一度成為吸引異性的必備技能,可見五筆輸入法的火爆程度。
  • 漢字的變與不變和正統的爭與不爭!
    與「第一次危機」發生時有人不惜以自毀家珍為代價的「拉丁化」主張不同,王永民先生發明的「中國第一軟體」——五筆輸入法,採取的則是以漢字為武器主動迎戰「拉丁化」的戰略戰術,並直接實現了漢字與26個字母按鍵的天然對接。
  • 五筆字根口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1000個常用漢字詳解解釋、拼音、讀音、五筆、部首、筆畫、筆順
    1000個常用漢字上圖強教育網查找1000個常用漢字的詳細詳解解釋、拼音、讀音、五筆、部首、筆畫、筆順、註解。1000個常用漢字大全是根據198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字表中收集的3500個常用字的1000個常用字,《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可以視為是現行規範漢字的依據之一,中國漢字數量多達十幾萬個,但是常用的漢字不多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圖強教育網漢語字典中的每個漢字都有拼音註解
  • 韓東育:漢字的變與不變和正統的爭與不爭
    可是,當我們了解到20世紀80年代漢字被拉丁化的危險再度襲來後中國人的應對手段時,簡體字的作用和意義,卻反而給國人帶來了意外的驚喜。與「第一次危機」發生時有人不惜以自毀家珍為代價的「拉丁化」主張不同,王永民先生發明的「中國第一軟體」——五筆輸入法,採行的則是以漢字為武器主動迎戰「拉丁化」的戰略戰術,並直接實現了漢字與26個字母按鍵的天然對接。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要求對漢字進行改革,甚至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聲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
  • 曾風靡中國的五筆輸入法,為何敗給了拼音,3點原因發人深省
    ▲QWERT 五筆輸入法的創始人是王永民 1943年出生河南大學畢業後的他開始是回家奮鬥了兩年 ▲如今的王永民 王永民用了將近四年的時間,終於研發出了可以將26個英文字母變成漢字,也就是五筆輸入法,這個輸入法靠的是筆畫將漢字打出來,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導致當時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無法避免的當時的情況下,支持者他們認為漢字字數眾多,並且就連字體,字的寫法也是各有師承,形式眾多。 在西方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種種先進近代科學的衝擊下,漢字變得不夠使用,也難以普及識字率。那麼既是要廢除漢字,那麼,就一定要想辦法找一種替代漢字的文字。於是他們決定將漢字拉丁化,字母化。希望可以藉此大幅度的提高當時中國人民的識字率。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 五筆秒殺拼音 不服就來比比
    比賽現場:  五筆輸入法「秒殺」拼音輸入法  本屆大賽於7月6日正式啟動,經歷了海選、複賽及現場總決賽三個階段,各行業人士踴躍參賽。據了解,有16支團體代表隊、12名個人選手共57人入圍本屆漢字輸入大賽總決賽。  在21日上午的決賽中,57名選手一人一機坐定,隨著裁判長發令,鍵盤的敲擊聲響徹近千平方米的賽場。
  • 五筆輸入法使用技巧 讓你日常打字錄入更加給力!
    3、提高輸入效率   在默認情況下, 五筆的輸入方案是系統多元詞庫,如果你是五筆熟練用戶,這顯然重碼太多,輸入效率下降!右擊 五筆圖標,然後選擇「選擇輸入法」下的「五筆輸入法」項,這樣可以僅使用 五筆內置的五筆模塊來輸入漢字,可以減少重碼,大大提高輸入漢字的速度。
  • 技能教育:零入門學會五筆字型打字第4課,五筆全字及成語輸入
    第4課:五筆全字輸入及成語輸入一、全碼輸入所有的漢字分為兩大部分:1、在字根表中的字3、四字成語五筆字型 gtpg直接輸入每個漢字的第一個字根代碼4、多字成語:中國共產黨 klai直接輸入前三個漢字的第一個字根代碼
  • 風靡一時的五筆輸入法,為什麼敗給了拼音,其實原因很簡單!
    直到1983年,有一位叫王永民的人推出了一款名為五筆的輸入方式。這種輸入法按照人們平時寫字的習慣將漢字拆分成不同的偏旁部首然後分配在各個按鍵上,用戶想要輸入某個漢字只需要按照對應的筆畫輸入就好了。經過用戶的體驗,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好用,王永民的五筆輸法也逐漸被大家認可。
  • 曾經風靡中國的五筆,為什麼敗給了拼音輸入法?原因其實很簡單
    比如被譽為「中國人的輸入法」的五筆輸入法,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把時間推回到1983年,來自河南南陽科委的王永民歷經5年時間,研發出了一套靠筆畫輸入的漢字輸入法,也就是五筆輸入法。這一套輸入法根據咱們的漢字發明,只要打字者熟練之後,就可以實現超快的盲打,所以新華社還稱讚其為「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重大發明。王永民本人更是名利雙收,成為響動一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