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侯麥電影對我的穿衣風格有如此影響……

2021-02-08 賽LaVie

第一次看《Call me by your name》是前年冬天,看「甜茶」Timothée到最後,面對火焰潸然淚下的鏡頭也讓我泛起淚光,一是被電影中的青春氣息與感傷打動,二是想起自己高中時的情景。

高二的暑假,因為當時理科差到覺得應該考不上大學了,就索性不學了,沉浸在電影世界中。也是那時我結識了侯麥。好萊塢看多了,就開始看歐洲電影,在開始看侯麥(Eric Rohmer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引領人之一)的時候,我都已經妄想自己可以出道去當導演了。因為覺得,自己怎麼都能忍住看這麼無聊的電影了,肯定成才了。

當時看侯麥的「四季系列」等等總是我午後最好的催眠法,在那些再平凡不過的情節中睡著成為我夏天的記憶。看《Call me by your name》的時候,我又看到了侯麥的影子,後來才讀到說導演Luca Guadagnino深受侯麥影響。

成長之後再看侯麥就越覺得喜歡。有影評人說:「侯麥的戲劇性不在於把主角放在……跨度很大的悲歡離合,侯麥的電影其實往往是人生自然不過的東西,那是每個人心裡都會存在、真正屬於個人化世界中的生活細節。」

雖然高中看侯麥的夏日沒能把我培養成導演,但侯麥電影中的色彩搭配與運用,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部分塑造了我自己簡單、自然、雅致的穿衣風格。那天看豆瓣上的侯麥影評,看到居然都在說衣服好看,也讓我「莞爾一笑」。

侯麥電影中的色調都是這樣的,這是《女友的男友》(L'Ami de mon amie)的劇照,男人女人的頭髮都是凌亂的……

穿著方式都是灑脫、自然的。

寬大的毛衣隨便配下水洗牛仔,手邊不經意地一挽都覺得很好看。

跟侯麥的電影情節一樣,我深深地覺得衣服搭配好看、時尚不在設計、配搭得「跌宕起伏」,而在於平凡的細節中。柔和的力量是不是更大?

我在翻2019秋冬Uniqlo U系列的Look Book時仿佛看到了侯麥電影的Style。

後來看Christophe Lemaire(前愛馬仕創意總監,現在的Uniqlo U系列就是他領銜設計的。)的採訪說:「這個系列從1970年代早期由侯麥執導的電影中汲取了靈感。侯麥電影所呈現出的獨特的天真爛漫質感讓我非常著迷……」

「羅紋毛衣,大圓領,棉質雨衣,藍色牛仔褲,設得蘭圓領毛衣。經典之中略微洋溢著青春積極樂觀的氛圍」。

跟侯麥風格如出一轍的還有日本著名插畫師大橋步的作品。Christophe幾年前在東京中目黑的COW BOOKS二手書店無意中發現了《平凡Punch》雜誌,而大橋步為雜誌繪製的獨特封面給了Christophe靈感。

多說幾句,《平凡Punch》對我這個愛雜誌的人來說是神一樣的存在。它1964年在日本創刊後(話說當時創刊伊始就敢讓24歲的大橋步畫封面也是夠有種。)就成為講時尚、生活方式等等的熱賣男性周刊,到1966年曾創下周發百萬冊的佳績。這本雜誌其實也為之後的《Popeye》奠定了基礎(後來平凡社名改為Magazine House,並陸續發行了Popeye、Brutus等知名雜誌。)

因為跟大橋步心有靈犀,Christophe將她作品中的顏色都運用到了此次Uniqlo U系列的設計中,你能找到牛油果綠、酒紅、天藍這樣的顏色。用這些打底或疊穿,讓秋冬穿著不那麼單調。

這兩個都是秋冬搭配好範本,男生棕色外套內搭橘色立馬年輕了好多。這兩年還特別流行襯衣內搭高領打底衫,男女都可以(後面我也是這麼穿的)。

喜歡炫技的優衣庫此次也是為Uniqlo U帶來了黑科技,它首次將3D針織工藝運用在男裝上。這個技術說簡單了就是一件衣服完全是一次性編織完成。相比以往針織衫製作需要將各個編織好的部分縫合成型,3D針織能通過精準計算得到三維立體的優美款型。

簡單說,你可以享受到的好處就是:一體成型,增加舒適感,也更貼合身體曲線。去年巴黎時裝周期間,我還在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看了優衣庫首個公眾大展,展覽亮點技術就是3D針織。

這是我穿今年的Uniqlo U系列。毛衣領子有些小設計細節,褲子也是闊腿的。我這件上衣也是用了3D針織技術。

你能在今年的U系列中找到成套的燈芯絨西服,燈芯絨材質是我秋冬最愛的材質之一,穿上很雅致。之前我買過深藍燈芯絨外套,今年補上了棕色的。

可能部分受高中一直看侯麥的影響,我平時穿衣也是自然、舒適,看起來不辣眼睛的風格。怎樣在無聊和過分有趣找平衡是最大考驗。我覺得最簡單也最有效的就是不同材質的搭配。比如我穿的西服外套是稍有光澤的面料(正好也是出自之前的Uniqlo U系列),裡面我就配了比較輕盈的泡泡紗襯衫和比較厚重的呢子面料馬甲。雖然三件衣服都是灰色調,但看起來卻不單調。

還是那個同色調但用不同材質(肌理)的搭配。一般都會覺得夏天可以穿些鮮豔的顏色,但其實冷下來以後,也可以內搭鮮豔一點的衣服。

看完侯麥靈感引發的服飾,咱最後回到導演本人。

侯麥一生深居簡出。「他有很獨立的性格,現在是什麼潮流,什麼故事賣座,什麼明星賣座,他通通不理睬,我想這是他做人最寶貴的所在。哪怕到了現在這個社會,他也知道怎樣做可以保存自己的獨立性和自己的自由,這對真正的創作者來說恰恰無比重要。半個多世紀裡他堅持著小團隊小製作的原則,因為越做大電影,需要的觀眾越多,賣座肯定也要成為鑽營的方向,這顯然不是他想要拍電影的意義。他知道自己有自己的觀眾這就夠了,這也是侯麥的明智,他懂得取捨……」

You are what you wear。做人、穿衣都一樣。找到自己所向,並堅持自我,不為潮流所動,我覺得甚是可貴和重要。

我幾乎每季都會買的Uniqlo U系列9月20日就要上市了,全國線上線下同步發售……因為高性價比和很好的品質,Uniqlo U系列很多單品都會很快賣斷,你可以識別下面二維碼,提前加購。

相關焦點

  • 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為什麼不做愛?
    《慕德家一夜》儘管時至今日,當年新浪潮的所謂風格之「新」早已成為影史遺風,甚至當下評論界在「吹捧」戈達爾時還常常會引用梅爾維爾曾經說過的話,「新浪潮沒有特定的風格可言,如果說新浪潮確實有某種風格,那就是戈達爾的風格
  • 埃裡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人間侯麥,四季男女。關於侯麥,我們似乎總是知道的太少。他的電影裡有最繽紛的色彩,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幅幅傑作,動靜之間吐納著世界的精巧。每次看侯麥的電影,都會驚訝於他對於色彩的運用是如此臻入化境。亞瑟 · 佩恩在其執導的《夜行客》(1975) 中描繪了私家偵探吉恩 · 哈克曼的妻子蘇珊 · 克拉克邀丈夫一同觀看侯麥電影的一幕 :「我不想看,」哈克曼慢吞吞地回答。「我看過一部侯麥的電影,感覺就像等待油漆變幹那樣漫長乏味。」
  • 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人不做愛?
    那個午後,他放棄了與情人做愛的機會,早早地回家對妻子說,「你是那麼讓我感到不安,因為我愛你。」©️ 電影《女收藏家》時至今日,新浪潮的風格之 「新」 早已成為過去式,評論界在「吹捧」戈達爾時還常會引用梅爾維爾曾經說過的話,「新浪潮沒有特定的風格可言,如果說新浪潮確實有某種風格,那就是戈達爾的風格。」
  • 侯麥,春夏秋冬又一年
    《帕西法爾》是一部充滿力量,也的確很重要的電影,即便如此,它不如侯麥許多其他的電影那樣引人注目。它的陌生化製造了一種震懾力遠大於行動力的距離。然而,《帕西法爾》絕對是一部侯麥電影。它有許多令人稱奇的特質,不了了之便是其中之一。帕西法尓,格溫和克裡斯託這三個獨立的故事,無一走向傳統意義上的結局。
  • 洪尚秀與侯麥
    按照如一的製作模式與風格,觀眾開始帶著期待的視界來觀看每一部新的洪尚秀電影,自然他們也必將獲得滿足。可以說,洪尚秀自覺不自覺地創造了自己的觀眾,這些人組成一個獨特的群體,每年一部的洪尚秀電影成為他們的例行期待。雖然洪尚秀已經被認定為是具有獨創性的風格導演,但卻不是完全的。正如影迷不斷在指出的,洪尚秀的電影與侯麥的電影具有相似性,而後者無疑是洪尚秀所繼承的前輩中身形最為高大的一位。
  • 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
    這是屬於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屬於你,屬於我。埃裡克·侯麥,法國著名電影人。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慕德家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喜愛侯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歡他的簡約。對於如今的影迷來說,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侯麥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過百萬人次觀影。
  • 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 埃裡克·侯麥
    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我與慕德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侯麥的電影其實往往是人生自然不過的東西那是每個人心裡都會存在真正屬於個人化世界中的生活細節侯麥終其一生受到巴贊的影響選擇非常紀實的呈現方式作為自己的電影語言
  • 重溫埃裡克·侯麥的風花雪月
    法國的侯麥導演十年前就去世了,但他的影響力持續存在,而且他所影響和塑造的電影脈絡十分清晰。按說他是一個冷門導演,他的電影表達過於內斂了,基本都是著力刻畫人的內心世界。電影的戲劇性在於人物的動作性、行動性,侯麥電影人物的行動性是十分微弱的,就像評論家所說的,他的電影是「思考的而非行動的」。
  • 有一種電影叫「侯麥」|梅雪風專欄
    在那些躁動不安的靈魂中,侯麥顯得過於安靜。1968年席捲全世界的左派風潮,對他似乎毫無影響。當巴黎的學生在街頭築起街壘時,他仍然在心無旁騖地為他的《慕德家的一夜》尋找演員。當然,他並不是和稀泥,在他極少的對於政治立場的表態當中,他說:「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右派?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絕不是左派⋯⋯左傾意味著贊同某些人、某黨派、或者某些政權的政治。
  • 侯麥誕辰100周年:他的電影中的文學與哲學
    2020年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誕辰一百周年。雖然關於侯麥的生日說法不一,十分注重隱私的他給出了不同的日期,有說是1920年3月21日,也有資料顯示是1920年4月4日、12月1日,但百年誕辰是無疑的。
  • 侯麥是一個破折號
    「閱讀」是觀看侯麥電影的必要環節。尤其對於聽不懂法語的外國觀眾,以文學閱讀的體驗來讀「冗長」的字幕,構成了領略侯麥魅力的一個不言自明的秘密。六個道德故事常以男主人公第一人稱視角展開敘述,旁白提示重要的心理活動。侯麥並不介意旁白的笨拙,這甚至是他有意的「間離」,既然有雷內 · 克萊爾《間奏曲》的電影詩,有劉別謙或霍華德 · 霍克斯的電影戲劇,為什麼不能有電影的小說?
  • 映後回顧 | 雪美蓮與阿曼達·朗格勒:侯麥的「電影家庭」
    de l'aviateur ,1981)這部影片開始跟侯麥導演合作的,這個合作持續了數十年,在這過程中,您如何建立自己剪輯風格?隨後,主剪輯師退休,侯麥開始跟其他剪輯師合作。(在法國南部生活了八年之後)我回到巴黎,他邀請我來做他的剪輯師。我向侯麥導演學到了很多,比如影片拍攝的節奏,如何在預算中省錢,還有講述故事的方法……其實在與他合作的時候,我還沒有自己的剪輯風格,我是按侯麥導演的風格去剪輯的。
  • 侯麥:如果能成為小說家,為什麼還要做電影導演?
    2010年03月04日 ~ 26日,中國電影資料館曾舉行侯麥學術放映精品展。隨後的4月17日~25日,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外國電影展映單元——法國電影大師埃裡克﹒侯麥影展放映共11部作品。「導筒」也將於近期帶來一些列關於這位對法國電影新浪潮及藝術電影作者電影產生巨大影像的導演 ——埃裡克·侯麥的文章。
  • 侯麥去世 11 周年:他種下的玫瑰,準時盛開
    語言與畫面一起創造了另一種東西,電影。但電影是一個模糊的術語(無聲電影當然是電影),它提出了畫面運用的概念,而非這樣的聲畫結合。為他的《六個道德故事》辯護時,侯麥寫道:......無論是這些評論文本,還是我的對話文本,都不是我的電影:不如說,他們是我拍攝的對象,正如風景,肖像,行為和姿勢......我不說話,我表現。我表現行動和說話的人們。
  • 侯麥百年丨隱匿的故事_有戲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這篇《電影,空間的藝術》是侯麥重要的論文,所以仍被戈達爾列上。這部片拍攝於1951年,相較於《手冊》同事們早了很多,可見侯麥很早就顯現出他對拍電影的執著。然而,《紀念侯麥》有一段還提及了《蘇珊娜的故事》中男主角在一場戲的行動,在篇幅這麼短的紀念影片中,特地花這個篇幅,難道想暗示主角與侯麥之間的關連性?或,僅僅只是為了提醒觀眾「第一部」真正的侯麥電影?
  • 侯麥書單 | 生活就是電影,愛情也是哲學
    今年正值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誕辰一百周年。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將於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1日為深圳、廣州兩地影迷帶來侯麥百年誕辰回顧展,邀請觀眾共同回味這位愛情哲學大師曾給予我們的點滴智慧。
  • 侯麥的愛情箴言
    亨利與瑪利恩很快便熱絡並有了一夜情,皮埃爾陷入嫉妒中。即便有瑪利恩這樣的女神亨利還是沒有放棄周圍的花花草草,他邀請賣糖果的姑娘來家裡,並和她上了床。對於此,亨利是這樣跟西爾維解釋的:「對於男人而言,那種女人(賣糖果的女孩)才是真正的刺激,我一生愛過也被愛過,現在我累了,我要生活在激情中。」西爾維對亨利露出男孩般的神情。
  • 中國的侯麥——《電影手冊》評《星溪的三次奇遇》
    作為導演竹原青的處女作,《星溪的三次奇遇》致敬了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侯麥,為此,影片特意邀請了侯麥的御用演員帕斯卡·格裡高利(Pascal Greggory)出演,曾憑藉《那年花開月正圓》為人所知的許芳銥、馬來西亞的歌手/演員黃若熙也參與了演出。
  • 餘文樂的穿衣是什麼風格?
    他的整體穿衣風格又比較簡潔乾淨,國內很多男生對衣服搭配的風格啟蒙也會受到餘文樂的影響。 電影之外的餘文樂也經常以純色T恤、牛仔褲、襯衫、皮夾克、工裝褲加帆布鞋示人,這些都是他標配的基本款,沒有什麼駕馭難度,對模仿者的要求也不算太高。
  • 【影視沙龍 本周放映】侯麥《秋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