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兢
珠璣巷,位於廣東南雄與江西大餘交界處,自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開鑿梅關古道後,這裡成為中原人氏翻越五嶺南遷廣東以至下南洋的必經之路。該巷風貌古樸,姓氏駁雜,不足400戶居民,竟存159個不同的姓,經這裡繼續南遷的族姓,曾絡繹不絕回來尋根問祖。明末,皇帝愛妃胡清蕙厭惡皇宮生活,逃出南宋都城臨安,避於珠璣巷。後被朝廷偵知,派兵欲血洗珠璣巷。胡貴妃為救珠璣巷百姓於血泊之中,自動現身並跳井自盡。
溫燕霞的長篇小說《珠璣巷》,以此為依託而繁衍伸展,繪就一幅波瀾起伏、盪氣迴腸的畫卷。此書以穿越的手法展示明代末世風情、百姓遷徙、社會動蕩……既有如臨其境的逼真描繪,又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蒙太奇演繹。小說的敘述模式,以當地才女羅偉琳致應邀前來講課的胡書雅教授的書信形式展開,其後,各色人物輪番出場,紛紛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回憶和追述,呈現時空交錯的特點,但故事主線卻銜接緊密不顯凌亂。該書的分標題本身即帶有穿越性質:「2015年秋」「鹹淳六年」「鹹淳七年初春,清水寨」……這些看去近似乃至雷同的標題,反反覆覆出現在書中各個章節,展示著時序、事件、人物、情節的推移和變遷,猶如電影鏡頭的搖移推拉,但其焦點卻始終如一,並不零散。作品的開端,胡書雅用一篇研究論文,講述「珠璣巷在廣府人南遷歷史中的地位與意義」,最後呼應的是大難未死的胡清蕙領著珠璣巷居民繼續南遷,在一個叫「底」的地方篳路藍縷、開基立業,掀開珠璣巷發展史上新的一頁。這一頭尾相銜的呼應,不能不讓人嘆其用筆的佳妙。
小說還以思辨的內蘊寄寓作者對人性、命運乃至家國天下的憂懷與希冀,具有難能可貴的理性高度。作者歷來重視對細部的描摹、情節的鋪排乃至景物的刻畫,處處靈動活潑。在《珠璣巷》這部小說中,她藉助民俗記錄、場景摹寫、戰爭描述等,講述了人的生存、人性的意義,傳遞出一種對家國與命運的思考,滲透了主人公某種帶有價值哲學的思考與情懷。就像小說中的人物羅松所說,只要有一顆勇敢的心,帶著愛、帶著敬畏、帶著嚮往與回憶去生活,我們的血脈依然會像江水一樣千載流傳。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17日 12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