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實的朋友)
形意五行的打法千變萬化,並不只是一成不變的單式,五行拳所練是身、步、勁、心法,各行有側重。修煉順序為,劈拳乃入門必練,是找勁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勁的最好方法,鑽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現。而最後以橫拳合一,練好了可以將五種勁合而為一,而不必轉練所謂五行合一的功夫,所以橫拳最難練。
在這五拳中,身法、步法是修煉的第一階段,勁法是修煉的第二階段,心法是第三階段。其中第二階段最難練,真正練好了,除了要在橫拳中達到五行合一,還要再從劈拳練起,是五行拳拳拳合一才能轉心法的修煉。
五行拳的勁在於身法,比如崩拳就是胯勁,就是練過招中基本的進攻方向的攻與守,另外通過發聲、呼吸與意感來鍛練身體,達到力量的積畜培養與發送。氣練好了,力量練好了,出招用招,都是隨機的,就不拘泥於形式了。
五行拳差別的不只是拳的姿勢,這裡面藏有身法,看看劈拳和橫拳的身法是否一樣,五行拳各式身法都不一樣,拳法好練,而身法不好練。身法練不好,就沒有工夫。
五行拳不是練招,是練勁的,先要把拳練好了才行,如果拳都沒練好,練的不整,身上不合,那練的就不是形意拳。劈、崩、炮三拳打出來的是整勁。但鑽、橫兩拳則獨具特色,只能打出架式和整勁,你才能感覺舒暢自然,沒有辦法不打出整體勁力,你只用手臂局部發力,你自己都感覺不順暢,發不出勁。真正的形意離不開鑽、橫兩拳,練勁、找勁、防禦、保持間架,都能從這兩拳中體會到。五行拳練的是內勁,絕不是死的招數,例如崩拳可以向上下左右變化。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有一位就會一個三體式和五行拳,別的套路都不會,但是把拳裡東西練到了身上,一般人根本動不了他,和人交手,也沒什么招式,一接上手對方就出去了。
劈拳重在練身打,一個劈拳練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將對手打倒。劈拳練好了,虎撲就可以不打自通。劈拳練習其實內有三勁在其中,而非簡單的推勁或劈勁,還有一拔跟勁。要一式含三勁,但外型不可帶出。拔跟勁是在劈及對手身上後,對手本能將產生向上之頂力,此時順勢而發,可使其騰空而出,發人之時要注意腳踏中門,最好能插過其體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體前。運用得當,至少可將人騰空發出1至2米遠。
劈拳的練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後向前,一分一分的緩緩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長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掄斧,山民掄斧劈柴,跟掄鞭子一樣,要個脆勁,否則斧就只能砍進木頭裡,無法一下劈成兩半。
劈拳如斧之劈也,練時眼看平,或看前手,頭向上頂,胸任開展,小腹鼓氣,臀向前挺,兩膝稍屈,而兩胯相夾甚緊,足隨手前推前進,其前進之形如箭,蓋其進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則如箭之中物,足趾緊扣住地,步之大小,隨身之長短,前腿雖有前進意,而亦含後扣意,在後之腿雖屹立不前,而頗有前催意,前後相夾,收回手時,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復變為拳矣,於是更自心口發出。須留意者,凡後拉而變掌為拳時,其掌皆含有下壓之力,凡拳前伸時,皆含上挑之力,蓋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處,較心口稍高也,進大步時後足即上墊,使兩足距離有定,以免不穩,凡隨拳而出之步,皆屬墊步。
劈拳起鑽落翻比較鮮明,雙臂翻轉,劈敵之力由三節勁經臂旋劈出,腕掌翻轉(勁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軌跡為一弧度很小的拋物線,這樣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勁。練習劈拳時,發出去的勁透出掌指的方向前下方才正確。如偏向下方則勢不穩力不連,殺傷力小且易被敵牽帶;如偏向上方則力浮且易被敵乘隙而入;直對前方則無劈意。
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不是練姿勢練打法練發力。劈拳就是練息,呼吸的氣。開始練劈拳,要找個開闊地帶,猶如人登上高山,視野一開,會禁不住地長呼一口氣。在開闊地帶,氣息容易放開。劈拳的姿勢是手的一探一回,猶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氣息越來越綿長,越來越深遠,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動作激發了全身,漸漸感到氣息鼓蕩,全身毛孔開合。練拳的人要學會體呼吸。體呼吸的妙處在打劈拳時可以體會到。而且人一上了歲數,身體會虧空,就要通過練息將氣補足。氣息充沛,這是習武的基礎。所以形意先練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鑽拳的姿勢,練好劈拳接著練鑽拳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學一個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較困難。
在練劈拳的階段,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覺得身上皮膚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覺得手指粗得象胡蘿蔔,兩個手心像有兩個小旋渦,十根手指自發地緊緊握起,不願意打開,這都是錯覺,因為身上的氣充足了,情緒也變得活躍,忙了這個忙那個,小孩一樣幹什么都要興致盎然。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發現自己變成這樣了,就說明功夫已上路了。此時就不必再到開闊地去練拳了。練好了劈拳,自發性地就會打虎形了。
劈拳似斧,打的是一個俯衝勁,虎撲、馬形的勁力都是一樣。練習瞬間收力,收得快,發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還要抓回來,才叫劈拳,因為有個迴旋勁,一去不回頭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腳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雞形步,後手前移,順於前臂後內側,呈鑽拳狀。此為蓄勁過程,然後邁懸空的那支腳,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時後手前伸下翻。側身,後腳墊步,呈三體式。從開始到蓄勁,速度由慢變快,注意松跨,松肩,用身體打人,手上動作不要太多。主要是個墜勁,撞勁。在落胯的瞬間,後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後背向後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後靠,項自堅。開始還是不要使勁,因為開始身體各部分還不協調,亂發勁,會導致氣血不暢。先把動作練準確了,練順了,再加勁。然後再一點勁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來了。發勁前要裹,發勁時要翻,手腳齊到,頭要頂,舌要頂,手要頂,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還要六合,把樁功練好,多練活步,和對方接觸時,一欺身對方必退,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慣性打人。練好了不僅僅是身體的慣性撞人,而是隨意定步全身皆可發力,有時身子稍微一扭,力從腳發,就能傳到手上,此時是以不變應萬變。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軀幹打劈拳就是熊鷹合形了。不但要用軀幹,還要用軀幹裡面打劈拳。要練功,不要練拳。形意劈拳以掌為用,以鑽為軸。形意拳應敵,須搶先出手,劈拳之前,先以鑽拳誘敵,隨即可變劈掌劈擊敵之面頸頭項等部。形意拳貴在整,手腳齊到,發揮趟勁,將對方連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勁。劈拳以線打點。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勁,而且劈完還要有回帶的勁。
劈拳,身子和步法是整體一致的,步一到位,身體一個急剎車,利用慣性,如射箭般將前掌劈出去,後手回拉反襯,當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帶的勁。其掌之下,如斧之劈也,練時眼看平,或看前手,頭向上頂,胸任開展,小腹鼓氣,臀向前挺,兩膝稍屈,而兩胯相夾甚緊,足隨手前推前進,其前進之形如箭,蓋其進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則如箭之中物,足趾緊扣住地,固而不易拔矣,步之大小,隨身之長短,前腿雖有前進意,而亦含後扣意,在後之腿雖屹立不前,而頗有前催意,前後相夾,不亦穩乎,其餘各部,其用力始終依前所云,收回手時,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復變為拳矣,於是更自心口發,出須留意者,凡後拉而變掌為拳時,其掌皆含有下壓之力,凡拳前伸時,皆含上挑之力,蓋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較心口稍高也,進大步時後足即上墊,使兩足距離有定,以免不穩之患,劈拳中凡隨拳而出之步,皆屬墊步,在劈拳內手足皆相隨而為一。(江山闕裡)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您的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