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
皓月初現。
諸事成圓。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歲月流轉,人事翻新,古今大有不同,但上元的燈,卻亮了千年。
從錦繡一般的宋代,到鮮花著錦的大清。在這一夜,無論老幼,無論男女,無論貧富,無論貴賤,所有的人摩肩接踵,於街市之上,燈火映照著眾生的笑臉。所有人歡喜著,為了這太平盛世;所有人的心,都被這仰望的火所照亮。
火樹銀花燈如晝。元宵節來臨之際,我們帶你看花燈、賞非遺。願所有夢圓,所有愁消。
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地回春……正月十五是新年裡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此時,無論在都市商圈,抑或在郊區街頭,一場場慶祝元宵節的民俗活動將如期舉行,成為市民歡度節日的重要節目之一。今年,非遺項目展示及互動活動將成為一大亮點,帶領更多申城市民走進非遺,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走九曲橋吉祥如意
過年走走九曲橋,一年煩惱都掃光。正月十五元宵節,除了吃湯圓、賞圓月外,逛豫園、看花燈、猜燈謎等傳統習俗,「走一走九曲橋」也成為很多家庭的固定節目。
磚砌門柱、中間拱券門、歇山式筒瓦飛簷頂、裝飾鬥拱……走進九曲橋,遠遠地就能看見一座步高裡的裡弄門頭造型花燈,寓意著人們在新年裡步步走高;在九曲橋的另一側,還有一座幸福裡門頭造型花燈,祝願每位市民遊客幸福滿滿。
豫園民俗藝術燈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豫園燈會特地還從上海城隍廟「請」來了門神,在進入豫園商城的道口顯得格外威武喜慶;九曲橋橋身、湖心亭以LED染色燈亮化升級,裝點上「新春的色彩」;以「福、喜、祿、運」為主題的四大門頭和凝暉路、豫園老街等主路上空的氣氛燈組,則彰顯了傳統中國年的魅力。主入口是一組「祥福中國年」以賀年元素烘託新春氛圍,上空的「十二生肖迎新春」掛燈喜氣洋洋又憨態可掬;在3號入口,月老與愛心的組合寓意「歡天喜地」,道路上空的燈籠演繹著中國24節氣;笑容滿面的「天蓬元帥」站在5號入口上方送上新年祝福;在凝暉路,以十大傳統節日為主題的「錦繡中華」燈籠和寫有燈謎的走馬燈,提醒我們不忘中華文化傳承。
炫彩羅店燈耀元宵
新春發嚼米花甘,聽鬧元宵興倍酣,高照彩燈千百盞,盛年此夕照田蠶。
元宵節,2019羅店元宵燈彩年會將如期舉行,作為首批上海市非遺名錄項目的羅店彩燈也將成一大亮點。
伴隨著音樂的節奏,棉桃花神緩緩綻放、而後又輕輕合攏,四周還有一群翩翩起舞的花仙子……今年的元宵節,市民在寶山區羅店鎮龍船廣場,將看到四組大型羅店彩燈。設計、斷料、彎折、拼裝、糊裱、裝飾,兩個多月前,70多歲的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店彩燈」傳承人朱玲寶便開始設計、製作元宵節彩燈組。羅店鎮四季各有特色:春有花神、秋有畫,夏有龍船、冬有燈。為此,他今年特別設計製作了四組羅店彩燈:第一組彩燈就是一個巨型棉桃花神及一群花仙子,輕歌曼舞;第二組彩燈是兩個高達三米的六角走馬燈,每個彩燈的燈面上將展示羅店民俗畫;第三組彩燈以正在建設的寶山寺古塔為原型,下面還有五條龍船;第四組彩燈則是兩個有三米五高的荷花燈。
羅店彩燈至今有400餘年的悠久歷史。傳統的羅店彩燈,一般採用大紅大綠的鄉土顏色,以蘆葦製作骨架用紙張裱糊,並有花紙裝飾,造型以仿造寶山寺、楊王廟等原型的亭臺、樓閣居多。這些年,朱玲寶不斷發展出新工藝,將構架的「綁紮法」改為「拼裝法」;將走馬燈中的蠟燭改為慢速小電機,帶動內燈轉動;為了讓彩燈「活」起來,他還在羅店彩燈製作中融入聲光電等最新技術。
南翔老街衣袂翻飛
那邊有彩燈鬧元宵,這廂有數十位身著漢服女子在南翔老街遊走。
衣身和裙身的繡花繁複精美,衣角處的蝴蝶翩然若飛,十分靈動;搭配的及地襦裙古典韻味,百褶裙擺以清雅的繡花縈繞顯得優雅迷人……元宵期間,遊客走進南翔老街,不僅可以在檀園猜燈謎,還能邂逅街頭藝術表演,漢服展示便是街頭藝術表演的一大特色節目。
漢服是華夏文化的代表之一,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是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該活動的組織者之一藍凌介紹道,近年來,漢服展示越來越受市民歡迎,不僅是因為服飾漂亮,更是因為其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讓人感受到古典之美。值得一提的是,漢服還傳承了禮儀之邦的精華,從布料到絲帶,花紋樣式到髮飾搭配,特別有講究,比如說,顏色的選擇,同色系有優雅之美,對比色則讓人眼前一亮。
「新年到,放炮仗,噼噼啪啪,真熱鬧。吊龍燈,踏高蹺,阿奶笑得彎了腰,阿爺笑得鬍子翹。」童謠,往往承載著歷史記憶。那些清新質樸、親切童真的老上海遊戲,浸潤著上海市民的成長記憶與風俗志趣。元宵節期間,走進檀園的遊客,還能欣賞「老上海味道——童謠與遊藝」插畫展,上海閒話配上生動圖片,帶遊客重溫老上海經典童謠。(記者 楊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