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都將困在大數據與算法編制的《美麗新世界》裡嗎

2020-12-24 萬吼

我們這代人正處在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處在一個被大數據和算法控制的世界裡: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大數據和算法困在彼此的信息繭房裡,互相不通融、彼此不了解:996、715工作之餘,點各種地溝油+無限甜外賣,加班回家打開手機,進入直播間裡買買買,然後打開抖音快手B站,在一條條毫無營養的搞笑視頻中沉沉睡去,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一)耳朵派與眼睛派之爭

信息傳播一直存在兩派之爭:即耳朵與眼睛之爭,口語與文字之爭。這個從兩千年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就開始的爭論,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麥克盧漢和尼爾.波茲曼。

這兩對師徒當中,倆師傅都是「耳朵派」:也就是支持信息傳播的民主化,認為門檻越低越好,人人表達,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倆徒弟都是「文字派」:認為書寫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前提。文字雖然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但門檻高,有利於精英階層的產生,有助於維持文化的高品質。

波茲曼反感口語文化,也即聽覺文化。他並不孤單,傳播學裡除了波茲曼的媒介環境派,還有一個法蘭克福學派也討厭廣播電視。他們討厭電視廣播的理由是:聽覺是強媒介,不能被拒絕。

比如一個小夥子給一個姑娘寫情書,姑娘要是不喜歡,情書一撕,往垃圾簍裡一扔就完了。但小夥子要抱個吉他在她窗前唱上了,那姑娘能拿他怎麼辦呢?

(二)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

廣播電視是單向度的、一對多的、大功率的,並且可以無限次重複的。哲學家阿多諾也說:言說無孔不入,這一驚人的事實代替了言說本身,一個建議於是就變成了一道命令,個體喪失了抵抗的勇氣和意願。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廣播電視的結果就是奧威爾《1984》式的社會:老大哥在看著你;波茲曼也反對廣播和電視,但理由不一樣。他認為,廣播電視的結果是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

在《美麗新世界》中,人人不愁吃穿,從搖籃到墳墓,都會得到政府很好的照顧,無聊的話可以性交,一旦情緒低落立即就可以得到一種叫「唆嘛」的藥物,一切都是免費的。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裡,只是禁止人們了解歷史,反對人們思考。

用自由意志換取政府庇護,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出現過了。窮困潦倒的自由民把選票——也就是自由意志,交給元老院的某個元老換取麵包。吃了麵包後還不開心呢?元老們就一場接一場地舉辦角鬥比賽,為平民們提供刺激而血腥的娛樂。羅馬共和國的毀滅,正是源於自由民用榮譽和責任,換取了果腹的麵包和嗜血的娛樂。

電視廣播時代,每個人手捧瓜子薯片爆米花,坐在沙發上衝著肥皂劇咯咯傻笑。電視這種俗文化,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把所有人都變成白痴。波茲曼認為,這就是現實版的《美麗新世界》。

他在《童年的消逝》裡抱怨:在電視時代,「能讀能寫」不再是成年人的標誌了。在文字時代,我們從外部世界獲得的一切信息,並不是其本來面目,而只是它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將這些信息進行文字編碼的過程,訓練了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將這些文字信息再傳遞給他人,等於讓信息接收者「對信息進行解碼」。文字信息的「可闡釋」屬性,又意味著對因果的要求。所以,文字表達又很好地訓練了人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到了電視時代,人們用圖像直接進行交流,編碼和解碼過程就自動被免除了。文字帶來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也就多餘和退化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波茲曼表面是在說「童年的消逝」,其實是在說成年的消逝。電視就像《美麗新世界》裡的那個腦缺氧手術:讓每一個人,一輩子停留在嬰幼兒的低智力水平,從而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緊接著,波茲曼又在《娛樂至死》裡說,電視畫面平均每個鏡頭只有3.5秒,空間和主題隨意切換,根本不給觀眾思考時間。在剛剛報導完一場死亡200多人的空難後,主持人輕鬆的一句「下面,我們插播一條廣告」,剛才的一切就仿佛不存在了。

文字時代信息的樹狀結構被打碎,重新變成了一鍋冒著泡的雜燴湯。海量的、快速切換的、彼此沒有邏輯聯繫的碎片信息,造成了人們對信息態度的兩個轉變:一是漠視歷史,只關注當下;二是因為喪失時間概念,我們也就喪失了對信息進行闡釋的能力。除了娛樂,我們對信息已經別無所求了。所以,電視成了《美麗新世界》裡的那個「唆嘛」,成了古羅馬的鬥獸場。

(三)從放棄抵抗,到與技術共謀

在《技術壟斷》一書中,波茲曼指出,與電視廣播相比,網際網路是更大的禍害——如果說電視時代只是「技術統治文化」的階段,那麼網際網路時代,情況已經惡化到「技術壟斷文化」的時代。 「統治」只意味著強迫,說明文化還沒有放棄掙扎;而「壟斷」,則意味著文化已放棄抵抗,不僅主動繳械投降,還與技術共謀,成為技術花枝招展的新衣。

從波茲曼的這三部媒介批判三部曲(即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技術壟斷)來看,他是不是很像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的時候,率領工人搗毀機器的那個盧德呢?並不是。《技術壟斷》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文化向技術投降」。波茲曼真正批判的並不是技術,而是投降。

波茲曼認為,面對技術的壓迫,文化其實大有可為。他認為:文化的出路是反對唯科學主義、尊重宗教、尊重傳統。所以,波茲曼呼籲人文學科要主動放棄將自己包裝成一門科學的努力,拒絕統計學、拒絕用數字來量化自己,回歸人本主義的立場。

(四)在算法系統裡,生死疲勞+娛樂至死

誠然,我們這代人正處在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處在一個被大數據和算法控制的世界裡: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大數據和算法困在彼此的信息繭房裡,互相不通融、彼此不了解:996、715工作之餘,點各種地溝油+無限甜外賣,加班回家打開手機,進入直播間裡買買買,然後打開抖音快手B站,在一條條毫無營養的搞笑視頻中沉沉睡去,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在這樣一個生死疲勞+消費主義+娛樂至死的時代裡,波茲曼顯得很孤單:他的老師麥克盧漢、他的學生保羅·萊文森,那些風頭正健的網際網路大廠、那些發明各種算法的技術大牛,以及放棄抵抗的沉默的大多數,都是沒心沒肺的樂觀派:熱情擁抱新技術,總覺得新的比舊的好,未來比現在好,科技就是進步,數據決定一切,技術無關善惡,信息傳播的總量和頻次越多越好……

最近剛剛履新陌陌CEO的王老闆在微博上直言:

科技是個帶有進步色彩的概念,你今天用iPhone,不可能明天科技退步你只能用諾基亞8210了,但政治經濟文化卻都有倒退的可能。所以科技領域有一種普遍的樂觀,而這種樂觀如果沒有反思,會演變成盲目自大…… 我和這個時代沒有任何共鳴。這個由電子碎片、自媒體和蒙眼狂奔的科技共謀的時代,人與人之間隔著460PPI的屏幕遠遠眺望,沒有哲學、詩歌和每分鐘120次的心跳,只有遠方傳來股票發行的鐘聲以及像長夜一樣漫長而冰涼的算法。

是的,我們今天的世界,已經越來越像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文化庸俗化,政治淺薄化,社區破碎化;我們越來越沉迷於技術這碗「迷魂湯」, 漠視歷史、拒絕思考、放棄了生而為人的榮譽和責任,在糖衣包裹的平庸與麻木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文章來源於萬吼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新黑暗時代》丨被困在算法系統裡的還有誰?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科技發展是帶給我們更多便利,還是更多隱患?近日,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深度文章在朋友圈刷屏,通過對我們熟悉的「外賣系統」的詳細解讀,引發大眾的思考:被系統壓縮的越來越短的送餐時間,是否使得外賣騎手成為一個高危職業?數字經濟時代,算法究竟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 《美麗新世界》這令人絕望的美麗新世界,離我們真的很遠嗎?
    這些觀念都深植在萬國邦國民的潛意識裡,成為他們奉行不悖的圭臬。這種潛意識的洗腦,就不會被人們發現嗎?書中女主角列寧娜,小時候就曾在半夜驚醒,她發現一個鬼魂般的聲音一直在腦海重複、盤旋,在那半個小時的失眠中,她曾生出許多懷疑和猜測。但抵不住那些詞句的催眠效果,她還是睡了過去。
  • 反烏託邦的網際網路更像美麗新世界還是一九八四
    我們差點忘了自己就是這樣生活的。儘管很多年前,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都多多少少寫到了今天。  在那些著名的危言聳聽的預言裡,除了這兩本書,還有由這兩本最容易聯想起來的,是前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茲曼那本《娛樂至死》。
  • 書評:《算法霸權》與大數據時代的正義
    進入大數據時代的今天,人們討論著「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也有人說「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希望大家多給騎手5分鐘」。之前我們分析了,現在再來冷靜地思考,與算法共生的新一代人類,如何繼續追求「正義」這一信仰。凱西•奧尼爾的《算法霸權》一書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期待有更多人看到,建設自身的「數據素養」。
  • Zao刷屏:從自拍到換臉,我們將迎來一個美麗新世界?
    這種AI換臉術是基於人工智慧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生成的假臉(通稱Deep Fake),首先,程序會對照片/視頻中的人採集數據標準化及分割算法處理等,接下來,會將這些數據投射到另一張「臉」上完成替換。當人們可以精心地修飾每一張照片和視頻,編輯每一段文字,扮演和展現一個最想要展現的自己時,真實的臉還重要嗎?而另一個由此引發的重大問題是:虛擬的數字面容又意味著什麼?擺脫身體意味著美麗新世界?「他究竟有多大?30歲還是50歲?抑或是55歲?真的說不清楚。但是,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福特紀元632年,並沒有誰想去問個究竟。」
  • 《美麗新世界》和《一九八四》——摧毀我們的兩劑毒藥
    我們既應當避免在痛苦的極權主義束縛下淪為麻木的底層,也應警惕在幸福的奴役下自甘喪失成為盲從者。《美麗新世界》:娛樂至死的甜蜜毒藥1931年出版的《美麗新世界》比《1984》早面世20餘年,卻做出了與現實世界更為接近的寓言。
  • 投餵時代,你被算法投餵了什麼,可別困在信息繭房裡
    「投其所好式」的推送,在移動網際網路裡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算法推薦」,算法的出現,對人們的資訊信息獲取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現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出現,人們反而是無從選擇。算法的出現,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用技術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以幫助我們節約時間成本,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會有不好的另一面。
  • 從萊布尼茨到扎克伯格:算法和它許諾的美麗新世界
    這幾個世紀裡,工程師都在將體力勞動自動化;我們最新的工程學精英都有自動化思想。他們有完善的技術,可以接管智力思考過程,讓大腦變得多餘。或者就像瑪麗薩·邁耶(Marissa Mayer)曾提出的那樣:「你得讓文字的人味兒更少一些,機器味兒更濃一些。」 實際上,我們已經開始把一些智力活動外包給公司,由那些公司來告訴我們該學什麼,該考慮什麼話題,該買什麼東西。
  • 大數據時代,我們都成了提現木偶,3分鐘紀錄片講述個中緣由
    如今這個時代,被稱作資訊時代。相信大家都會有這種體會,稍微一空下來就不知疲倦地刷著社交媒體的內容,渾然不知時間的流逝。刷了大半天,除了看到別人的美好生活,什麼都沒有記住。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會日復一日地發生著。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都是「井底之蛙」|學通專欄
    你們倆之前的同學嗎?我記著咱們班沒有叫胡先煦的呀。」「誒呀,胡先煦怎麼可能在咱們學校,他是個明星!」「我記得他前不久還拍了個新的電視劇,最近要播了!」「真的嗎真的嗎!」我站在一旁,很想融入他們,但是他倆所談的這個當紅小生對我來說只是個第一次聽說還長得很帥的陌生人。 這種「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年齡、環境、教育都可能是其產生的原因。
  • 如何評價美劇《美麗新世界》?《美麗新世界》現代人能接受嗎?
    美麗新世界讓我恐懼的是我很多時候真的覺得這種生活是可以接受的。這世界已經這樣了,變成那樣有什麼不好呢 ?但是美麗新世界的繁榮是建立在壓迫低種姓的基礎上的,現實例子就是曾經白人控制的南非,你想的只是當上層罷了.
  • 《美麗新世界》:韓·索羅的共產主義宣言
    一改編自赫胥黎同名小說的美劇《美麗新世界》,在Peacock平臺上線。該劇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追捧。不為別的,因為《美麗新世界》這本反烏託邦小說,本身就有無窮無盡的流量。而約翰、約翰的指導官、品嘗到愛情美好的列寧娜,這些主角,或多或少地,都被削減了一部分性情。這麼做的結果,令原著黨不滿,但卻讓劇集本身更加緊湊與犀利。相比原著,劇集改動最大的部分在於,新世界的幕後運營者,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計算機系統,更進一步說,是一種算法。
  • 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如何將個人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大數據技術的推動下,隨著數據價值的不斷提高,關於個人隱私的安全問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關於如何在大數據時代保護個人隱私也是很多人在研究的課題。因為「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 當今網際網路已滲透至人們工作、學習、生活、購物等各個領域,在使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留下了龐大的數據信息,大數據便應運而生。而在大數據收集、挖掘、應用過程中,必然會帶動理念、模式、技術及應用實踐的創新。網際網路有助於攫取大數據,通過算法就可以發展人工智慧,今後企業發展主線必然是從網際網路到大數據再到人工智慧。
  • 靠大數據揣度觀眾心理 "算法"定能"勝算"嗎
    算法對於影視作品的「介入」早就有跡可循。《小時代》系列電影通過分析關鍵詞條微博搜索量,以及搜索群體、搜索時段、主演的關注度等大數據指導創作,以迎合市場口味;電影《後會無期》對目標觀眾進行數據畫像,利用分析結果輔助劇本創作。算法概念在當時尚不流行,但這些都可以看作是算法應用於影視創作的「早期實踐」。
  • 網際網路時代,教育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及發展趨勢!
    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際網路的數據量逐漸龐大,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到來,社會各行業在時代之下,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浪潮,將大數據技術全方位與自身業務、管理等方面相結合,使得各行業獲得更加良性、科學的發展。其中,大數據在教育領域之中的應用,是實現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教育大數據具有其自身的獨有的特點。因而,在時代之下,需要找尋到教育領域的特點,把握教育大數據的發展趨勢,推動教育領域的優化改革。
  • 算法世界給不了你真實溫暖的生活
    然而這兩種想像的前提,在今天似乎都已經以一種不那麼極端的形式呈現出來了:在全球變暖、資源枯竭的大環境下,一場席捲全球的流行病讓本就分歧不斷的各國都傷亡慘重,人人自危;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無處不在,手機、平板、電腦早已成為了現代人的外接大腦 —- 我們已經身處在一個幾乎人人都是賽博格的時代。
  • 《美麗新世界》美麗新世界並不「新」
    拖了這麼久終於把美麗新世界看完了,對於熱衷反烏託邦的我而言,這類題材的劇挺少拖這麼久的。相比同類題材的黑鏡、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等爽劇,看美麗新世界時的「不適感」是我堅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為什麼不適?因為約翰是個魯莽、衝動、只會動動嘴皮子到處惹事卻又不會解決問題的戀愛腦。他既不符合我們對完美英雄式主角的期待,也不符合我對完美理智的革命者的設想。
  • 我們到底該如何學習《數據結構與算法》
    在網上開始問各種大佬,統一回復的一句話是,你現在學數據結構了嗎?你數據結構咋學的?現在想想真的是留下啦悔恨的眼淚。既然數據結構與算法重要,到底哪個地方重要呢?第二:工作現在的大廠api框架基本上背後的邏輯就是基於算法實現的。其實算法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說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算法,還有java中的排序算法,網際網路的商品推薦、股票預測其背後的邏輯都是算法。就算是熟悉的那些框架,背後的邏輯也是數據結構與算法。我們敲代碼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也是算法的集中體現。
  • 《美麗新世界》當敵託邦經典淪為狗血三角戀
    書迷們認為它魔改經典,新晉劇迷更是見多識廣,分分鐘斜著眼睛指責這改編設定裡的淺薄與私貨。反烏託邦三部曲《1984》《我們》與《美麗新世界》註定是眾多導演覬覦的目標,而更契合當下這個時代屬性的,顯然是《美麗新世界》。《1984》是灰暗的,《美麗新世界》是明亮的。
  • 2020設計師必看影視:《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城市「通過某種形式的人工智慧,我們試圖創造可能一次性建成的城市。」巴西利亞大教堂內部「與當時多數城市不同,這座城市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其他的一切都已經消失了。」埃文斯說道。《美麗新世界》城市取景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