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唐小蓉 光華醫院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類風溼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小關節滑膜病變所致的關節腫痛,繼而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晚期因嚴重骨質破壞、吸收導致關節僵直、畸形、功能障礙。
在我國類風溼關節炎的患病率為0.24-0.5%,高發人群為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要高2-3倍,發病年齡一般是40-60歲。雖說女性易患病,但男性也要提高警惕。男性的 發病高峰期在20-40歲。
發病原因
類風溼關節炎的病因非常複雜且尚不完全清楚,是一個與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同卵雙生子的共同患病率為12%~15%,異卵雙生子為2%~5%。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家庭中,一級親屬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10多倍。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不是由單一基因所決定的,不屬於遺傳性疾病。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和細菌感染可能作為始動因子,啟動攜帶易感基因的個體發生免疫反應,進而導致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與類風溼關節炎發病相關的病原體包括EB病毒、細小病毒B19、流感病毒及結核分枝桿菌等。
性激素:女性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在懷孕期內病情可減輕,分娩後1~3個月易復發,提示孕激素水平下降或雌-孕激素失調可能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有關。
其他因素:吸菸、寒冷、外傷及精神刺激等因素可能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生有關。
臨床表現多留心
類風溼關節炎早期症狀有很多,患者容易將類風溼和其它疾病混淆,或者認為是關節勞損症狀,因此錯誤對待疾病造成的關節損傷。如果身體一些部位經常出現疼痛、僵硬等症狀,要警惕可能是類風溼關節炎的先兆。
手和腕部腫脹疼痛
類風溼關節炎會對手部產生嚴重影響,手指近端指間關節對稱受累,掌指主要累及手掌中央和尺側,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天鵝頸」樣表現。腕部會發生對稱性的病變,腕關節不能伸直暗示侵襲性損傷。
足部和踝骨異常
足部和腳踝也是經常受到影響的部位,尤其早期症狀可能體現在足部,雙腳可能變寬,出現疼痛,甚至走路困難。
肩膀和肘部疼痛僵硬
肩膀最易受到類風溼關節炎的影響,症狀常表現在夜間上臂疼痛,抬臂困難,胳膊僵硬,無法正常洗澡、穿衣,日常活動受限。肘部關節處還可能出現結節。
膝蓋腫脹發炎
膝蓋關節的發炎導致關節積液的大幅增加,進而發生腫脹,可能導致膝關節活動受限、異常屈曲、韌帶鬆弛引起變形、肌肉萎縮。
頸部和下巴疼痛
類風溼關節炎還會導致頸椎不適以及顳頜關節受累,講話或咀嚼時疼痛加重,甚至張口受限。
心肺循環系統問題
80%的患者會出現貧血導致的疲勞症狀,因為血液中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數量下降。有時會引發心包炎、心包積液;還可能出現心臟瓣膜關閉不全。類風溼關節炎還會引起肺部功能障礙,具體可表現為胸膜炎或間質性肺炎,胸腔積液等。
眼乾澀發炎
約1/4的患者還會遭遇眼乾澀的困擾,其他可能出現的眼部問題還有角膜炎、鞏膜炎、眼底血管炎等。
皮膚
約 20%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會出現皮下結節,稱為類風溼結節,單個或數個,如橡皮樣,按壓不痛。
由於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不明確,很多人會在患上類風溼關節炎以後病急亂求醫,盲目輕信一些私人診所、小醫院的建議,或者聽信廣告購買一些膏藥,這樣做只會貽誤病情或導致病情加重,一定要慎重選擇。
類風溼關節炎
需要做哪些檢查?
僅僅依靠臨床症狀往往無法做出正確判斷是否得了類風溼關節炎。一旦懷疑自己得了關節病就要到醫院做相關檢查。
相關的檢查項目包括:
血常規:患者常表現為慢性貧血及缺鐵性貧血,需注意患者有無消化道慢性失血可能;
非特異性免疫學指標:如血沉、C反應蛋白;
特異性免疫學指標:RF、抗CCP抗體,APF、AKA、MCV抗體;
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
影像學檢查:關節X線檢查、肌骨B超、核磁共振等。
作者介紹
唐小蓉
風溼免疫科
副主任醫師
簡介:醫學碩士,1997年工作至今,長期從事風溼關節病臨床診治工作,曾進修於仁濟醫院風溼免疫科,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上海市中醫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關節病臨床診療基地的建設和科研工作,主持長寧區衛計委課題2項,發表論文10餘篇,曾獲長寧區優秀青年人才稱號,參與課題曾獲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擅長: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乾燥症候群、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等風溼免疫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主攻:皮肌炎、間質性肺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專家門診: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六上午(新華路540號)
普通門診:周二上午(延安西路1474號)
原標題:《類風溼關節炎,女性比男性更高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