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是普遍存在的,但分歧不一定表現出來,要看實力。實力相當的雙方一旦出現分歧,就容易表現,比如兩頭爭奪領地的老虎,再比如兩隻爭奪配偶的公羚羊,必經歷一番比武較量,最終一方取勝另一方敗退。如果實力不對等,就不會出現這種畫面,比如貓要抓老鼠,賈政要打賈寶玉,你們見過對打的場面嗎?即使是Jerry一般不會也與Tom正面對抗,都是按照國際慣例,奪路而逃。
但真正嚴重的分歧還是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表達出來。建國之後,林副主席可曾公開表達過對毛主席的不同意見?完全沒有,但沒有表達並不代表沒有分歧。1971年的五一,在天安門城樓上林的表現已經說明他對自己的結局有深深的預感。實力太不對等啊,所以即使有不同意見也沒有表現出來,我猜測九一三那天林副主席倉促登上256號「三叉戟」飛機奪路而逃時,腦海中閃過的是高副主席、彭總、劉主席等等。不光是林副主席,當時又有幾個人公開表現出不同意見呢?高華說過,毛主席是那個時代的主宰。為什麼明明有分歧但不肯表達,大概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追求表面和諧,二是為了守護既得利益。很多情境下,我們似乎沒有習慣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尤其是一大群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特別害怕形成張力,特別害怕自己被孤立,害怕撕破臉,這個在傳播學上叫做「沉默的螺旋」。那我們為什麼沒有習慣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那是文化使然,就像我們開會討論問題時,都是總經理先發言表態,發完言後下屬就沒辦法再發言了。如果考慮到基層的人更了解實際情況,那么正確的會應該是,總經理和副總先閉嘴,讓科員最先發言然後退下;然後科長發言然後退下;然後處長發言然後退下;最終總經理和幾個副總留下來針對剛才的發言進行研討。
從外部看一團和氣,其實從內部看就是不和諧了,弄到最後,大家都表示同意卻各懷心事,就是同而不和了。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大概意思就是,君子雖然有很多分歧,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有很多善意能夠容納對方,依然能夠和睦相處。
我們不要怕分歧,分歧太普遍,我們不要追求處處一致,因為那不可能。你長在山東,愛吃饅頭;他長在浙江,愛吃米飯,這輩子都改不了,所以別想著處處一致。更別想著說服別人,莊子說: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杜牧遞進道:這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本來,實力懸殊的雙方應該不會展現出分歧,但是饒毅是怎麼回事?大意了啊!這段時間饒毅的舉報塵埃落定了,偌大一個中國生命科學界,除了饒毅還有誰站出來繼續表達不同意見?有常識的人都是心知肚明,那些實驗能重複早就重複了。誰願意出來得罪人啊,新聞上說:「這次確定覆核工作組先後聯繫了幾位專家包括海外歸來的專家,但相關專家均予以婉拒。」將心比心,要理解科學家首先是人,追求科學和堅持真理並不總是科學家們最高的行動指南。
圖片誤用
今年同學們都學會一個新成語:「圖片誤用」,講真,我的那些博士同學要是早一點掌握這個成語就不用念那麼多年了。其實我對於教育學那些所謂實證研究和那些稀裡糊塗的準實驗早就不以為然了,然後今天你們告訴我,科學實驗竟然也無法重複,哦,大自然真的好神秘啊。我真的想請教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同學們,你的實驗結果應該是一個可以不斷被重複出來的客觀現象,而不應該是某次實驗中得到的偶然結果吧?如果一個現象是偶然出現的,那麼到底怎麼再次使用它呢?
在有分歧的地方爭一爭,儘管實力懸殊,但饒毅還是爭了。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要我說,饒毅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也沒有考慮自己的實力,真是個君子啊!君子和而不同,如果大家都是君子就好了,和而不同是個結果,前提條件是大家都是君子。可惜現實中,嶽不群往往能夠欺騙利用令狐衝,朱九真往往能夠欺騙利用張無忌,你又有啥辦法?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我來胡亂翻譯一下:君子沒有要爭的。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那樣。相互作揖謙讓著上場,射完後,下場來幹一杯。君子爭起來也是君子。我又想,為什麼孔子說是比射箭呢?我又想到孟子說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我再來胡亂翻譯一下:仁者就像比射箭的人一樣,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身體然後放箭;如果沒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看看自己身子正不正吧。饒毅敢於舉報,大概至少說明自己身子正吧!
君子和而不同,反過來想也成立,和而不同的前提條件是雙方都是君子,和而不同檢驗著君子。因為君子從來不以權勢壓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