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不穿第三代坦克,我軍為何還要對PF98A如此器重?

2021-01-18 谷火平觀察

前段時間,央視播出了我軍某新銳部隊的訓練視頻。在視頻當中2個PF98A火箭筒和2個QLZ04自動榴彈同框出境,向堅固碉堡實彈射擊,瞬間秒殺了假象中的敵軍據點。

其中,PF98A的出現更是讓大家非常的關注,因為這款武器自從研製出現以後一直伴隨著不小的爭議。如今,PF98火箭筒非但沒有被淘汰反而進行為PF98A並下放連隊,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否定這款武器的人一致認為這款武器非常雞肋:既不如一次性火箭筒方便,也不如反坦克飛彈穿甲效果好。那我軍為什麼對這種武器如此其中呢?筆者認為,PF98A目前雖然還有很多問題。但它作為攻堅武器的地位在我軍中目前還是很難被取代的。

雖然在許多反坦克屬性上來看,PF98A的確顯得不如人意:作為主力裝備之一,PF98A很難擊穿第三代坦克的正面裝甲,只能對付第二代坦克(例如M60坦克),在面對攜帶主動防禦和反應裝甲的豹-2坦克和M1坦克時顯得非常力不從心。同時,由於是反覆使用的武器,筒重本身就達到了近7kg,還需要兩名戰士攜帶彈藥,其中破甲彈全重6.28千克,多用途彈藥則為7.60千克,因此每人只能背負2發,在目前我軍9人步兵班當中就佔據了3人,系統過重的問題表現的十分的明顯。同時由於部分設計問題,導致PF98A的危險區很大,後噴嚴重,因此非常不便機動和狹窄地區的作戰。

但是,PF98A在攻堅性能,尤其是對付混凝土堅固目標的能力上非常出色,而反觀目前主流的反坦克武器,對堅固混凝土工事都力不從心。那麼我軍為什麼裝備了一款火箭筒不用來打坦克而用來打堅固固定的工事呢?

首先,PF98開發於上個世紀末,本是用來取代69火箭筒的。69火箭筒是我軍裝備規模最大的火箭筒,因為此前我軍在戰略上受到北方強鄰很大的壓力,而我軍陸軍直升機和反坦克飛彈等的反制手段又不足,因此非常擔心受到裝甲集群的重壓。因而大量準備了反坦克火箭筒,即「全軍反坦克」。當時對步兵的的戰鬥要求是:步兵要有能力對付大規模的裝甲集群目標。而隨著一方面蘇聯的解體,我軍步兵直面世界最先進坦克群的機會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軍其他的反坦克手段能力得到了加強,也分擔了步兵的反坦克壓力。反坦克的距離線已經被拉遠,步兵直面坦克的機會已經寥寥無幾了。

而PF98當時已經研製成功,卻已經不適用於作戰的需要,於是我軍決定不在將PF98作為主力反坦克武器使,。而是根據需要轉變為攻堅武器,專門對付混凝土工事。那麼為什麼是對付工事呢?眾所周知,我軍除了北方的戰略方向外,還有西南,東北,和東南等戰略方向,這些地區尤其是某島嶼上,有大量的堅固工事。而反坦克飛彈等對這些工事則大多無可奈何。於是,PF98在進行了實際裝備後,根據作戰需求,轉變了角色,變成了PF98A,成為了我軍的攻堅武器。

那麼PF98A還能對付坦克嗎?當然能,未來PF98A的主要職責就是對付固定工事,而兼職的指責,就是對在我軍反坦克火力網下漏網的敵軍坦克進行查漏補缺。只不過在正面無法擊穿的情況下,需要進行側面打擊。PF98A穿甲能力可達800mm,對付目前主流坦克的側甲還是綽綽有餘的。

從另一個方面也能作證PF98A是往攻堅方向發展的:早期研製的PF98對付裝甲目標的穿甲彈,但後期改進的PF98A則增加了雲爆彈,多用途彈等新的彈種,甚至在未來可能加上空爆榴彈,成為微型火炮。

另外,PF98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便宜。在於外軍反坦克武器的性能比較上,PF98在許多數據上都不佔優勢。與PF98採用相同攻擊模式的瑞典AT-12T穿甲深度明顯是優於PF98,PF98發射破甲彈時可擊穿230毫米/68的裝甲,而美國配輸給裝甲旅不對的的標槍飛彈採用的是攻擊坦克最薄弱的頂部裝甲的模式,而且重量更輕,機動能力更強,環境適應性要更為多樣。但是,當考慮到價格時候,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截取2014的價格,美軍自用的標槍飛彈價值24600美金一發。2017年出口給烏克蘭時,烏克蘭用4700萬美元僅僅買到了210枚標槍。均價也在22萬美元以上,而這僅僅是彈體價格而已。還不算其他的控制組件加上他們,基本接近10萬美元,還不算發射筒和其他配件。同時,考慮到PF98是攻堅武器,這個價格就很能接受了。

在我軍多次的演習當中也能看到,我軍經常集中起來4到6具PF98A來重點打擊工事目標,這就已經演示清楚了PF98的使用方法,試想哪有反坦克武器是這麼用的?

總之PF98從誕生後,經過不斷的改進最終下方連隊成為我軍手中的攻堅武器,一方面是由於任務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武器的適用。將PF98A作為攻堅武器理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軍對它如此器重了。(利刃/ZB)

相關焦點

  • 中國坦克兵為何打敗美軍?解放軍第一代重型坦克:打遍天下無敵手
    中國坦克兵為何打敗在朝鮮戰場上打敗美軍?除了我軍坦克兵的英勇無畏,我軍坦克兵的裝備也成為了我軍打敗美軍坦克兵的重要原因。說實在的,解放軍第一代重型坦克IS2可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是為什麼呢?說完了IS2坦克在二戰中的貢獻,我們再來看看IS2坦克的中國之旅。IS2坦克於1950年抵達中國,交給了新組建的解放軍坦克兵。IS2坦克落戶解放軍坦克兵的意義在於:它讓解放軍坦克兵在走向正規化建設的開始就擁有了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型坦克,這對於提升我軍坦克兵的戰鬥力有著重要的意義。畢竟,起點高,發展的速度也就快。
  • 不打無準備之仗:096坦克可為城市攻防戰作序,為最壞的結果做準備
    這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軍備競賽,卻又對此無法加以管制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其中一方的國際形象、國際地位都令人難以信服之時,沒有人知道對方會做什麼,又會有什麼反應,就會形成一種人人自危的緊張局面。 所以我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就是這個意思。雖然這個「仗」還停留在紙面上,也無人能準確預測它的去向,但是準備起來,在這種時候,簡直不能更合適。
  • 這輛號稱陸戰之王的魔改59為何很難裝備解放軍?這幾項非常關鍵
    ▲QN-506坦克支援戰車那麼,為何說火力強大的QN-506陸戰之王會被解放軍很難看好呢?首先,從這款戰車的根源來看,這款戰車59式坦克的車體就已經在起跑線上吃癟了,畢竟59式坦克作為一款源自蘇聯時期T-55的坦克改進仿製版,其二代坦克的總體設計指標放在今天來看已經是非常之落後的了。
  • 我軍15式坦克不再孤單,大批三代猛士來助陣!一年生產6000輛
    猛士突擊車是我軍當前裝備數量最多的輕型作戰車輛,第一代僅試裝部隊,第二代裝備部隊主要擔負一些指揮、保障等任務,整個家族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其各型號數量達到二十多種,發展到第三代猛士真正步入快車道
  • 吳京沒有軍權,拍電影時為何能調動坦克?
    眾所周知,吳京並沒有什麼軍權,但是為何會能調動這麼多的武器裝備呢? 吳京拍戰狼2軍隊和坦克軍艦哪來的 ?吳京為什麼能調動。坦克可以製作,製作出開的都是簡單的,炮筒那些根本發射不了炮彈,就是做了坦克模型的汽車。
  • 抗戰時期我軍缺衣少食,為何卻很少穿繳獲的日本軍大衣?不浪費嗎
    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就憑藉著《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積累了大量發展資本,其進行的明治維新西化改革,也讓日本成功躋身當時的資本主義強國。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深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的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苦難。
  • 我軍坦克連教敵寇做人!猛打猛衝如砍瓜切菜,對方毫無還手之力
    除了隱蔽在大霧裡的層層地堡外,輕重機槍、高射炮、60炮、40火....一齊向山下進攻的我軍部隊開火。坦克7連的趙一凡連長奉命率部為步兵單位承擔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他所駕駛的2號坦克,一路沿著公路猛衝,不顧敵人的槍林彈雨,所向披靡。趙連長甚至一度單車殺入了越軍的炮兵陣地。越軍炮手一看我軍坦克殺到,紛紛抱頭鼠竄。還膽敢開火還擊的,也被履帶碾壓成了肉餅。
  • CS/AA5型40mm埋頭彈突擊炮,穿深比肩虎式坦克,59坦克和直升機隨便打
    要知道步戰車炮塔內部空間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偏偏現在為了打穿越來越厚的裝甲,炮彈個頂個的龐大,待發彈數量還少,供彈困難,射擊角度小,主要原因就是彈殼長加上彈丸長鬧得。而埋頭彈幾乎就是圓柱體彈殼長度,不僅減小了體積,還簡化了自動裝彈機和旋轉閉鎖設計,縮小火炮尺寸,提高射速、攜彈量,威力遠遠超過同口徑普通彈藥。
  • 對越反擊戰,我軍坦克連中兩彈,車組負傷3處,堅持開13公裡回國
    越軍利用孟康四周的地利,布下數個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為了對抗來襲的我軍坦克,40火、無後坐力炮小組時刻埋伏於公路四周。 就是在這場爭奪喉舌的戰鬥中,我軍裝甲部隊的一位英雄脫穎而出。他,便是賀全利。 生於1957年的他,於1975年入伍,進入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擔任駕駛員。
  • 無敵88高射炮不去打飛機,平射猛轟坦克,真是隆美爾發明的麼?
    一直以來,很多媒體將隆美爾在法國戰役時指揮第七裝甲師用88毫米高射炮放平了打法國坦克的情景描繪得很傳神,認為是隆美爾首創了高射炮打坦克的戰例。那麼,無敵88高射炮平射打坦克,到底是不是隆美爾發明的?在戰爭的早期,德國的反坦克火力其實非常貧弱,例如德軍在30年代末的主力反坦克炮是pak-36型火炮,37毫米的口徑基本難以對抗英軍重型坦克。二戰以前研製的所有高射炮都具有打坦克的能力。因為初速高,射速猛,中口徑以上的高射炮也很適合進行反坦克作戰。
  • 0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平射開火,能將M1A2重型坦克炸成零件麼?
    近日,第73集團軍炮兵旅在閩南地區展開了一次自行火炮直射打坦克的實戰演練,在演練中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對運動的坦克靶進行了直瞄射擊。很多網友關心,在察打一體無人機和遠程反坦克飛彈的年代,為何我軍的炮兵旅還要進行直瞄射擊打坦克呢?
  • 中國15式輕坦服役:2千米外擊穿第三代坦克 重量僅有30多噸
    目前,15式輕型坦克已經正式列裝部隊,這意味著這款早在2012年就在網絡上現身的我軍新一代輕型坦克,在歷經近6年的型號競標以及各種適應性測試和部隊試用之後,最終得以修成正果,加入了解放軍陸軍現役裝備序列,而它也將成為了我軍未來數十年內的主力輕型坦克型號。
  • 出鞘:反應裝甲為何能大幅提升坦克的防護力
    直到裝甲板背面開始出現強度不足的問題,穿甲彈將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穿透階段。此時由於靶板在各個方向上的強度並不相同,穿甲彈將偏轉向強度最低的方向穿出。這也就是靶板切面穿出一側也會朝著穿入一側的反方向呈喇叭狀的原因。
  • 88B主戰坦克:比59D式坦克先退役,保有量少減少坦克型號
    1974年就開始部件研發,1980年開始整車研製,1988年2月才設計定型,被命名為ZTZ80式主戰坦克,簡稱80式坦克,是我軍第一代主戰坦克。 此前,大量裝備我軍坦克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59式包括59式、69式和79式等都屬於中型坦克,其實,80式主戰坦克陸續服役部隊已是90年代初期了,如果感覺80式坦克是80年開始裝備的那就真錯了。
  • 為何《紅海行動》中的M60A3很難打中T-72B?其實是火控太爛
    那麼為何這三輛M60A3TTS的命中率會這麼低呢?這合不合理呢?且看筆者的詳細分析。T-72B高速S機動電影裡的M60A3TTS和T-72B都是借用的摩洛哥陸軍的現役裝備,這兩型裝備都是摩陸軍於上世紀90年代進口的,其中M60A3TTS是2009年由M60A1和M60A3升級過來的。
  • 桂系將領一貫驍勇善戰,但在解放戰爭中,也有四位成為我軍俘虜
    就連我軍四大野戰軍司令員都十分敬佩。三野副司令員粟裕說桂系士兵十分驍勇,比蔣介石嫡系還要強悍。二野司令員劉帥說;遇到桂系將領先不打為好,先打保安隊,再打蔣介石嫡系軍,最後再打桂系將士。而從未打過敗仗的林總,人生兩場失敗的戰役就是敗給了桂系將領白崇禧。而一野司令員彭老總早在紅軍時期就領教了桂軍的厲害,說桂軍猛如虎,惡如狼。
  • 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除了打飛機,還能打坦克、工事嗎?
    所以基於這些特點,在二戰中經常將高射炮用來打坦克、摧毀工事,那麼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也能打坦克、工事嗎?眾所周知,高射炮具備初速大,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所以基於這些特點,在二戰中經常將高射炮用來打坦克、摧毀工事,那麼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也能打坦克、工事嗎?
  • 「半人馬座」Ⅱ MGS:義大利製造,火力媲美三代主戰坦克
    「半人馬座」Ⅱ MGS:義大利製造,火力媲美三代主戰坦克 虹攝庫爾斯克 2016-06-30 16:40 來源:澎湃新聞
  • 日軍中的山崎大隊,擁有多少官兵,為何八路軍幾個團還打不贏?
    在敵後戰場打得最為慘烈的莫過於「關家堖戰役」,《亮劍》中對這一段有精彩演繹,日本的山崎大隊居然和八路軍幾個團的力量打的有來有回。這樣看來,面對日軍一個大隊,為何幾個團加起來還打不贏?真實的山崎大隊到底擁有多少兵力?一、《亮劍》中的大戰在影視作品《亮劍》中,曾有這麼一段。李雲龍和師部正在組織建設,結果恰巧遇到了山崎大隊,雙方在一頭霧水之中交火。
  • 我軍「猛士」幾乎避開了美軍悍馬的坑,它只能用支奴幹直升機吊運
    猛士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而山貓作為一種高機動戰術平臺,也有許多改型。那為什麼解放軍要開發兩種不同的越野車輛呢?我軍猛士會如何發展/它們之間的功能到底有何差異,誰才是越野之王?猛士是以美軍的悍馬高機動越野平臺作為藍本開發的,第二代裝甲型已經大量裝備高寒山地部隊,第三代深度改進型也已經亮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以說新的猛士做到了機動和防護同時兼顧,非常適合高寒山地,因為輪式步兵戰車在高原上的行動能力遠遠不如裝甲猛士,而裝甲猛士也可以搭載一個班的士兵,比第一代猛士的運載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這樣的發展思路類似於15式坦克之於我軍的重型坦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