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私自在豐西放走驪山徒,是有計劃和預謀的,他留下了5個破綻

2020-11-19 騰訊網

引言: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講的就是漢高祖劉邦在一次執行公務中,在豐西私自放走了驪山徒的故事。可以說,在秦末動亂的時局裡,劉邦的這個行為代表了他與秦王朝的公司決裂,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關於漢高祖劉邦為什麼要在豐西放走驪山徒的說法,歷史學家一直認為劉邦害怕到時交不了差,要受嚴懲,並無其他政治目的。然而細心推敲,我們發現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豐西縱徒不是偶發事件,劉邦並非迫不得已才冒死犯難,透過些許蛛絲馬跡,倒更像是一場早有預謀的活動。

五個破綻,看豐西縱徒背後的預謀

公元前210,劉邦已經47歲,做亭長多年,老成持重,吏事幹練,曾多次赴鹹陽公幹。押送徒夫乃其職守內之常事,以其才幹、經驗和社會閱歷,可以把西行的路線、食宿、警衛等事項安排得非常妥當,而且劉邦以前從未出過差錯。然而,這最後一次押送徒夫,卻出現了一系列不應有的破綻。

破綻1:配備了武器,卻沒有發揮作用

在古代社會,服徭役、兵役是農民極不情願的苦役,所以封建國家大都採取強制措施,以武裝押送、看管。而劉邦這次西行之時,已經出現了公開的反秦活動,按照常理,更應加強護送的力量。 但在《史記》、《漢書》中,我們卻沒有看到相關記載,劉邦似乎沒有配備應有的護送武裝,或雖有武裝,但根本就沒有發揮作用。

破綻2:看似嚴加看管,實際故意放水

《史記》說劉邦「夜乃解縱所送徒」,說明赴驪山的徒夫都被繩索綁縛了雙手,即使夜間休息也不得放鬆,其行動受到極大限制,甚至連大小便都要報告,由押送人員松解繩索後才能方便。因此,徒夫在行進途中自己是很難掙脫繩索的,在嚴加看管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大量逃亡。所以,「徒多道亡」是極不正常的。

破綻3:第一天就發生逃亡事件,有悖常理

沛縣縣城距豐邑六十裡,至豐西澤也才七八十裡且路途平坦,步行恰為一日之程,故徒夫逃亡和縱徒事件皆發生於出發第一天。長途押解,通常是剛出發時防範最嚴,後半程疲憊困頓時戒備鬆懈,事故也多於此時發生。而劉邦此次西行,居然在第一天就出現大量逃亡事件,這有違常理。

破綻4:既不上報,也不安排追捕

事件發生後,劉邦說跟縣令報告也於事無補,這顯然是一種推脫。首先,逃亡事件發生在本縣轄境,輸送驪山徒又是本縣承擔的任務,依照封建法律,沛縣地方官對追捕逃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縣令必然會全力配合,而決不敢有絲毫怠慢。其次,豐沛為劉邦的家鄉,劉邦人地兩熟,應當說辦法還是比較多的。但劉邦既未向上報告,又未組織追捕,亦未採取任何補救措施。這是嚴重的瀆職失職,試問一個成熟歷練的老亭長,怎麼可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

破綻5:故意安排露宿,動機令人懷疑

最明顯的一個漏洞是:宿營地的選擇。徒夫上路後,最理想的宿營地應當是豐邑。一是豐邑壤沃野豐,能較好地解決隊伍的食宿;二是豐邑城防堅固,能保障住宿安全;三是劉邦的家就在城內,且他有很多人脈資源,隨時可以得到幫助。因此,無論從安全要求還是食宿條件論,豐邑都是最理想的宿營地。但劉邦卻不選此最佳方案,反而把隊伍帶到荒無人煙、難以看管、食宿困難的豐西大澤露宿,其動機不能不令人懷疑。

那麼為什麼過去劉邦的押送人物就能平安無事,這一次押送卻出現了這麼多問題呢?有人說是因為劉邦這次太疏忽大意了。但是我覺得不是,押送驪山徒是關係身家性命和個人前途的大事,劉邦當然不會等閒視之。因此,對於這一系列反常行為,就只能有一種合乎情理的解釋:即劉邦有意放鬆看管,為逃亡製造機會、提供方便,並使個別逃亡最終發展升級為集體逃亡。

那時候,秦朝法律嚴酷,實行連坐制,如對東郡隕石事件的處理。此事剛過一年,人們心理上的陰影尚未褪去,對縱徒的嚴重後果,劉邦當是非常清楚的:如若在豐邑縱徒,全城百姓將被株連,慘遭誅戮。所以他不在豐邑宿營,而是到荒無人煙的豐西大澤縱放民夫,這樣就不會株連無辜,並且便於事後逃亡藏匿。顯然,這些活動都是經過周密考慮、精心策劃的。綜上所述,豐西縱徒顯然是一場有有預謀的活動,而非偶發事件。

豐西縱徒於劉邦而言,是一個正確的歷史選擇

劉邦為什麼置身家性命和個人前途於不顧,而預謀縱徒?史書說:劉邦是「仁而愛人」,我們並不排除這一因素,但是這次豐西縱徒的爆發,我們認為劉邦的主觀動機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結合劉邦的個人成長經歷,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端倪。

01豐西縱徒讓劉邦邁出最關鍵一步

劉邦雖然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哥嫂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妻子呂雉帶著子女在家種地,但他的志向卻不在田園,而是致力於尋求政治上的出路。他在青年時代就整日出遊,廣交朋友,終於謀取到泗水亭長這一卑微吏職。但他並不甘心於亭長之位,在鹹陽目睹了秦始皇出行的壯觀場面,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慨,說明劉邦由此萌生了建立帝王之業的鴻鵠之志。

02豐西縱徒使劉邦的影響力迅速增強

主觀動機的實施需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秦律嚴酷,參與謀反輕則殺頭重則滅族,因此發動反秦活動必須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才能得到眾人的同情、支持和參與。當時具有這一條件且為社會認可者,一是六國貴族,如韓之張良;二是公卿名將之後,如項梁、項羽父子;三是社會賢士,如張耳、陳餘等。

而劉邦雖為亭長仍屬社會下層,沒有任何政治資本可恃。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劉邦遊手好閒、貪好酒色,其行為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相左,自然不被看好。這樣一個被視為「無賴」的酒色之徒,人們當然不會去跟他起兵造反。而縱放驪山徒則使人們徹底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劉邦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黑暗中的希望,其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由此得到極大提升。

03豐西縱徒使劉邦的機遇到來了

主觀動機的實施更需要機遇。劉邦在秦末已年逾不惑,思想成熟,性格穩定,他深知實現反秦理想不能操之過急、魯莽從事,所以一直在觀察時變,審時度勢,等待時機。

然自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起,秦開始經營嶺南和河套,史書說「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階級矛盾開始緊張。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興建阿房宮,並加緊了驪山墓工程,沉重的徭役賦稅使人民苦不聊生,階級矛盾因之趨於激化。而同年發生的「焚書坑儒」事件,則使社會矛盾全面激化。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後,全國各地開始出現公開的反秦活動。人民的怨憤之情和反秦情緒,如同熾熱的地火巖漿,在秦皇朝這座大廈下奔突匯聚,秦的統治已經出現了動搖的跡象。劉邦以其政治家特有的政治嗅覺,敏銳地覺察到秦皇朝大廈將傾,實現理想的時機已經到來了。

沛縣縣令這個時候委派劉邦押送驪山徒,就使劉邦驟然面臨嚴峻的歷史抉擇:一是恪盡職守,但這必然會得罪豐沛的父老鄉親,等於把自己與行將滅亡的秦皇朝捆綁在一起,到頭來只能落個同歸於盡的下場,更談不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了。二是順應潮流,順從民願,釋放徒夫,與暴秦決裂。這雖然要冒極大的風險,但亦可最大程度地贏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此,押送驪山徒這趟兇險之旅,又暗伏玄機、禍福相倚,成為難得的歷史機遇。劉邦毅然選擇後者,果斷地抓住這一機遇。此後他不動聲色,暗中準備,精心策劃,逐步實施,終於邁出了反秦大業的第一步。豐西縱徒後,劉邦的聲望與日俱增,雖亡匿芒碭山澤之間,而其后豐沛起兵時又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推戴,都足以說明劉邦這一抉擇的正確性。

劉邦發動豐西縱徒的底氣有哪些?

縱徒存在巨大風險,理想不能脫離現實,劉邦之所以敢於出此空前壯舉,難道真的是因為一時衝動?我們認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47歲的劉邦早就過了易於衝動的年齡。劉邦縱徒的膽量和底氣來源於他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而形成的實施預謀、化解風險的潛在實力和條件。

01劉邦在沛縣官場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史記·高祖本紀》稱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可知劉邦具有仁而愛人、樂施好善、豁達大度、樂於助人等品格。因此,他善於與人和諧相處,與社會各個階層都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官場更是如此。劉邦在沛縣官場,與各級吏員關係密切,打成一片。正是有了這種和諧的氛圍,劉邦才能做出一些驚人之舉。

02劉邦的性格使他結交到一批真朋友

劉邦的這些朋友在沛縣官府掌握一定的權力,能夠在劉邦危困之時施以援手。比如縣吏夏侯嬰與劉邦的關係可以說是「兩肋插刀」,當劉邦因誤傷夏侯嬰被人告發受到法律追究時,夏侯嬰為保護劉邦,被嚴刑拷打,坐牢歲餘,而無怨言。顯然,這些人是一批值得信賴、可以託付的朋友。

縱徒事發後,這些朋友也確實為劉邦出了大力。按照秦朝法律,縱徒之罪株連九族亦不為過,但在整部《史記》中,我們看到僅有呂后一人為縱徒所累而被關進牢獄,並且還受到劉邦的朋友、獄吏任敖的保護,此案並未再牽連到其他人。

再從《高祖本紀》中呂后芒碭山尋夫的記載看,呂后享有人身自由,顯然並未被治罪判刑。官府拘禁呂后只是做樣子走過場,掩人耳目,堵人口舌,風頭一過,隨即放人。如此處置,說明縱徒大案已經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史書雖然沒有關於營救過程的記載,但在沛縣官場能夠為劉邦化解這一風險的也只能是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

可以說,沒有沛縣官府中的朋友們幕前幕後的上下活動、左右奔走、通風報信、開脫罪責,劉邦一家決不可能平安無事。

03劉邦在民間也有一定群眾基礎

劉邦出身於一個自耕農民家庭,在民間他有更多的朋友,其中多為販夫走卒之徒,但亦不乏王陵、雍齒之類的地方豪強。由於劉邦仁愛好施、睿智豁達且能屈己待人,故這些朋友亦多為俠肝義膽之士,他們能夠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與劉邦患難與共,追隨劉邦進行反秦活動。

比如,後來成為劉邦連襟的樊噲,《史記》本傳言之確鑿地稱其「以屠狗為事,後與高祖俱隱。初從高祖起豐,攻下沛」;《漢書》本傳則直言樊噲「與高祖俱隱於芒碭山澤間」。看來樊噲不僅參與了縱徒事件,還是劉邦聯繫豐沛、奪取豐沛的重要人物。

還有《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了當年隨從劉邦在豐邑參加反秦首義,後來成為開國功臣而被封侯的一批人,這批民間的朋友是劉邦進行反秦活動的骨幹力量。劉邦正是依靠他們,邁出了豐西縱徒一隱匿芒碭—奪取豐沛的反秦三部曲,成功地打出起兵反秦的大旗。

綜述:

關於劉邦縱放驪山徒的原因,學界一直沿用《史記·高祖本紀>中「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的說法,即害怕交不了差要受嚴懲故而行之。但從實際情況考察,這一經典解釋又存在一系列破綻。諸如:押送行動沒有配備應有的護送武裝;徒夫被繩索綁縛,自己很難掙脫;出發第一天就出現大量死亡事件;逃亡發生後,既不向上級報告,又不組織追捕,亦未採取補救措施;宿營地的選擇存在明顯失誤等。

因此,從劉邦在秦末的一些活動來看,他具有縱徒舉事的主觀動機。經過他多年的苦心經營,已經形成了化解風險、實施預謀的潛在實力和條件。所以我認為:豐西縱徒應是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活動。

相關焦點

  • 劉邦為何不敢揭竿而起,而是選擇逃匿於芒碭山?
    秦朝為了修驪山的陵墓,大肆徵發徭役。劉邦作為泗水亭亭長,他的任務是為縣裡送役徒去酈山。 可是旅途艱辛,劉邦一行人離開豐邑叫豐西澤時,役徒開始逃亡,豐西澤離他出發地不過幾十裡地,逃了一半。劉邦心中估計,如果按這個形式發展下去,還沒到驪山,這些人定會全部逃光。按照秦朝的法律,劉邦沒有完成押送役徒的任務,其罪當誅!這時候的劉邦,該作何選擇?
  • 來份劉邦的簡歷,感受下少年不得志,也能成大事
    ▲陳道明飾演的劉邦公元前256年,劉邦1歲。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裡,從小就遊出好閒,不好好務農,讓老爹操碎了心;公元前224年,劉邦33歲。▲劉邦雕像公元前221年,劉邦36歲。觀秦始皇出巡,看到人家比他只大三歲,但卻事業有成,不禁感慨:「嗟呼,大丈夫當如此也!」
  • 劉邦去世後,他的赤霄劍為什麼下落不明了?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  主角是秦朝時期的人,整天不務正業,有一天晚上,他和村子裡的其他年輕人結伴去豐西澤,途中碰上一群人神色慌張往回跑
  • 看鬼谷子與驪山老母如何從《戰國七雄爭霸》玩到《楚漢熱血傳奇》,腦洞大開!
    我們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沙僧最後被授予的稱號都是「大職正果」,而豬八戒被授予的稱號是「職正果」,所以豬八戒才當場跟佛祖爭,你以為他爭的是淨壇使者的職務嗎?不是的,他爭的是代表級別的職稱啊。這就好比說,一場取經下來,別人都被授予大將了,自己被授予的是上將。他心裡能舒服嗎?那麼,這個「大巫」的稱號對白起來說,誘惑力是足夠大的。
  • 鴻門宴上,劉邦為何留下張良只因算準項羽沒有殺心?
    之後劉邦是藉口如廁,然後和樊噲直接開溜了,第一這時候劉邦方面不可能不告而別,第二留下張良還需要幫劉邦周旋,如果劉邦這一方面全走了,顯得無禮和心虛不說,就完全沒有可以和項羽說得上話的人了
  • 權謀無雙,看漢高劉邦出神入化的管理能力!
    ,眼看著跑了一大半,這時候問題來了,如果阻止逃跑,很有可能被這些囚徒聯合殺死;如果睜隻眼閉隻眼,那麼這些囚徒全部走光,劉邦光杆一條無論去驪山還是回沛縣都無法交差,只能從此亡命天涯。 就這樣,劉邦同學完成了資本最初的原始積累,有了第一票弟兄! 打這以後,大小算個boss了!TNND!
  • 斬「白帝子」是一個謊言,劉邦斬蛇起義和大澤鄉起義形式上的雷同
    我為什麼會說劉邦斬蛇起義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的"山寨版"或"翻版"呢?漢高祖劉邦一直是無白書生十分尊崇和敬仰的歷史人物,這位大漢民族的奠基者和漢文化的創造者,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傳奇。有人根據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以及喝酒不給店家錢等,而說他是一個混混,一個無賴,或者一個流氓,我覺得這些說法實在是對先人的大不敬。
  • 來西安不來驪山 等於 白來
    今天我們不講別的,就講一座山:驪山,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的存在與帝王江山氣運交織在一起。請聽我一一訴說1、老母殿相傳女媧補天后太累,睡著睡著,化成了一座山,驪山。光吃不行呀,天氣熱,貴妃也要沐浴,驪山是一座天然的死火山,這裡有上好的溫泉,於是這裡就新建了華清池;也叫華清宮。5、兵馬俑驪山下,有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融融 …,秦兵馬俑,在此守護千古一帝,秦始皇。
  • 恐怖如斯,白素貞會不會是他的孩子,要不然會有這麼硬的後臺
    就是那個流氓皇帝劉邦建立的大漢。這時候你想到了什麼?夜乃解縱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 「前有大蛇當徑,願還。」 高祖醉,曰: 「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裡,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 「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 「嫗子何為見殺?」
  • 都說劉邦是流氓,他到底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泗水公官吏起兵到統一天下立漢稱帝,他在最終能取得成功與他自身的性格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那麼他有哪些性格特徵呢?首先,劉邦胸有大志,深圖遠慮。秦朝律令嚴苛,刑罰殘酷,遂加劇社會矛盾,引起百姓反抗,劉邦深明這一點,於是他致力建造仁德的形象,待人禮善,懂得籠絡人心,博得支持。
  • 劉邦收拾黥布後,御駕沛縣開懷暢飲十餘天,犯了不可挽回的大錯
    無論劉邦的出生如何,但的確在他身上有一種吸人的魅力。江湖上的好漢賢士跟他挺有緣似的,都願意跟隨他。劉邦出生在沛縣豐邑中陽裡,年輕時當過秦朝泗水的亭長,專門負責遣送徒隸去修驪山陵墓。聽說陳勝揭竿而起後,劉邦也摸拳擦掌。
  • 樊噲分明是劉邦的連襟,為什麼劉邦臨死前,還要殺樊噲呢?
    劉邦臨死前,有人告密說:樊噲計劃等劉邦死後,幫助呂后殺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劉邦聽後大怒,馬上命令陳平和周勃去把樊噲殺了。劉邦為什麼聽到這樣一句話就下令殺樊噲呢?劉邦的老丈人呂公很有眼光,劉邦在沛縣當泗水亭亭長的時候,去呂公家赴宴,呂公精通相面之術,一眼看出劉邦有帝王之相,宴會結束後,呂公單獨把劉邦留下,一打聽劉邦還沒有娶媳婦,呂公喜出望外,馬上決定把女兒呂雉嫁給劉邦,劉邦是個大齡青年,因為不務正業,婚姻上也是個老大難,有這天上掉餡餅的事,當然高興得答應了。
  • 劉邦最恨的叛徒,稱帝後為何沒有殺他,反而封他為侯
    他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還是一個傳說,也可以稱之為那個時代的產物,他是漢高祖劉邦最恨的一個人,曾經背叛過劉邦,他做的那些事足夠他死100次,但這個人不僅沒有死,而且劉邦還封他為侯,更重要的是他比劉邦活得還久,死後更是被人立廟祭祀,傳承千年,不得不說,他是時代產物的幸運兒。
  • 論功行賞蕭何功勞最大,大臣們都不服,劉邦:他給我立下五個大功
    在劉邦眼中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稱呼他為功人,而其他的功臣將領都是功狗:《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 「白登山之圍」|冒頓單于到底為何會放走劉邦?司馬遷:臣不敢寫
    導語由於劉邦的輕敵冒進,在白登山遭遇了冒頓單于大軍圍困。然而七天七夜後劉邦卻突然脫身了!關於他用什麼方法解除這次危機,《史記》給出的解釋極其敷衍: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劉邦脫身,從冒頓的剛性需求和劉邦當時所處的情形來看,這絕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
  • 為什麼劉邦最終成為帝王?項羽差在了哪裡?誰更適合做帝王?
    這個時候的項羽是看不起劉邦的,覺得劉邦只是一個市井之徒,一直都沒把劉邦放在眼裡。現在自己被這個自己看不起的人給擺了一道,說實話確實還是挺氣人的,讓項羽覺得臉上無光,項羽是很看重臉面的。項羽可以說是當時勢力最強的竟被自己一直看不起的劉邦給打了臉,同時也讓項羽很受挫。
  • 「名人百科」漢高祖劉邦——十五個成語、十二項第一無人能及
    賞析: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鹹陽只有幾十裡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后,向劉邦投降。劉邦進鹹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裡,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 劉邦「好酒及色」胸無大志,可蕭何、韓信就支持他,還輔佐稱帝了
    劉邦能從一個街頭小混混坐上一國皇帝,想來他的人生經歷很精彩了!不怪《史記》記載說道他四十多歲了還沒成親,每天喝酒玩女人的瞎晃蕩!好不容易做了個泗水亭長了還挺知足的,可以想見他沒啥人生奮鬥的大志向。他能娶到呂雉生了孩子還是走了狗屎運,日子也就這樣過了下來,47歲時因工作失誤放走了囚犯,為了自保殺了沛縣縣令,組建了一支反抗暴秦的隊伍,自此開始他不平凡的一生。漸漸地百姓都加入此隊伍擴大到了三千人,大家全都舉薦劉邦來領導,可劉邦卻說自己不想當領導,是被逼無奈才隨了願。
  • 蜀道艱難,蕭何不辭而別,嚇壞了劉邦
    蜀道艱難,蕭何薦才 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很多人因仰慕劉邦的風範,而自願跟他進入漢中。《史記高祖本紀》載:楚國和諸侯國間,因仰慕劉邦風範而跟隨入漢中者,高達數萬人之多。張良要回韓王處述職了,畢竟他現在還是韓王的屬下。張良跟隨大隊至褒中,觀察地形後給劉邦獻計,燒掉剛剛經過的棧道。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阻絕外面兵力的侵入,二是迷惑項羽,使他認為劉邦已無意再回中原爭霸。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 蜀道艱難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又因為兵馬過山,必須走棧道,其艱難可想而知。
  • 劉邦要廢太子,周昌堅決反對,雙方吵得很兇,誕生半個成語
    秦始皇晚年,大興土木,從全國各地調用幾十萬民夫和囚犯修築驪山皇陵,各個郡縣接到朝廷的命令,都要押送苦役到驪山。沛縣縣令把押送囚犯的任務交給了劉邦。在半道上,有幾名囚犯逃跑,劉邦追之不及。按照秦律,劉邦沒有如數把犯人帶到驪山,屬於重罪。劉邦心想:反正自己難逃罪責,索性從此亡命天涯。 於是,劉邦對眾位囚犯說:「你們都逃命吧,我也要遠遁江湖了!」從此,劉邦逃到芒碭山,落草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