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丨小葫蘆 大世界——賀蘭山下陶淵明後裔陶瑞珍葫蘆刻畫藝術

2021-02-27 文藝期刊網

《現代藝術》微信帳號:XDYS-SC

文丨李曉園

攝影丨何曉宇

世界是立體的,歲月是流動的,「一葫蘆一世界」。她用一支燙畫筆、一個葫蘆,揮灑著天地間雋永的情意,以畫追先賢,以畫寄情思,講述著生命的低回與昂揚,傳承著祖先的智慧和夢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古往今來中國文人嚮往的精神家園,這種靜穆、淡遠的人生追求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坐落在寧夏石嘴山賀蘭山下一個名為潮湖的小村莊裡,逸居著東晉大詩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文學家陶淵明的後裔(潮湖分支十九世孫),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葫蘆烙畫傳承人陶瑞珍女士。

《哺育》2016年

也許是天性使然,抑或是父輩薰陶,陶瑞珍從骨子裡就有那股說不上的靈性。沒有學過一天美術、書法的她,對剪紙、刺繡、繪畫和書法無師自通。憑藉著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和超強的悟性,她掌握了畫、刻、雕、烙等技術,將父輩們的技藝發揚光大。

10歲的那一年秋天,陶瑞珍第一次接觸到葫蘆烙畫。看著爺爺高興地從柴房裡取出曬乾的葫蘆,像捧著一個個寶貝愛不釋手。是啊,只有藝人才能讓這些不會說話的物件開口,靈動說話,鮮活起來。記憶中,爺爺點燃線香,把栩栩如生的戲劇人物、傳統故事、花花草草們烙在葫蘆上。小瑞珍眼睛一眨都不眨,好奇地從前看到後。待爺爺作好畫,她端著葫蘆,左看右看,手舞足蹈,滿院子邊喊邊跑:「葫蘆活啦,葫蘆活啦。」

深秋的農家小院,綠茵茵的葫蘆藤枝枝蔓蔓爬滿了農家小院。從此,葫蘆藤兒絲絲縷縷纏繞在她的心上,也伴隨著她的人生。

《桃花源記》2008年

《大吉大利》2017年

從那天起,陶瑞珍對葫蘆著迷了。白天幫奶奶納鞋底,繡花,擔水,餵雞養鴨,得空就背著爺爺自己偷偷在葫蘆上烙畫。起初爺爺是不同意的,擔心孫女年紀太小,烙畫也是吃苦的手藝,費神不說,更怕孫女燙傷。為此,小瑞珍挨了爺爺不少訓斥。然而,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她對葫蘆烙畫的熱愛。起初,因為技藝不精,加上線香、鐵絲這些工具不好使用,她的小手多處被燙的傷痕累累,眼中流著淚,小嘴咧著笑。每完成一個葫蘆,一種無以言狀的成就感便升騰在小瑞珍的心中,植下了一顆成為「葫蘆仙女」夢想的種子。

成人後的陶瑞珍是十裡八鄉的孝女、繡女、才女,家庭的變故使她不得不帶著奶奶出嫁。作為一個農村婦女,她的主要責任是服侍丈夫、養育孩子、還要侍弄好家裡的田地。生活的艱辛磨礪著一個勞動婦女柔軟敏感的心性,但日子再難,她也沒有停止對藝術的追求。

《歸園田居》2003年

「千金焉能一字貴,萬孝如同祖傳情」,在陶瑞珍的小院裡有一個展廳,陳列著爺爺的葫蘆精品「福祿壽喜」、父親用篆體書寫的先祖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女兒翻譯手抄父親遺作、孫女剪紙梅蘭竹菊,無不體現著四代人同一個夢想——先輩陶淵明淡泊名利,歸隱山林,悠然自得的陶氏情懷。

葫蘆自古有「福」「祿」之說。石嘴山學者許長禮的《陶葫蘆記》更是把葫蘆描繪得活靈活現,頗有靈氣:「葫蘆藤科,品種繁多,自然之物,宜種宜活。你種你收,她栽她得。依樹緣木,絲絲捕捉,節節攀升,晝夜不舍。生於後院,片片綠葉包藏花朵,一片陰涼佑及一群雞鵝。爬在前庭,東『長』西『望』。一年吉祥招來一家祥和。春華秋實,酒瓶醋罐,水瓢油簍,隨興製作,老君盛丹,鐵拐裝酒,八仙飄渡,萬年千載,天上人間,糊裡糊塗葫蘆樂,神奇神物神傳說。」

《三羊開泰》2015年

陶瑞珍更是通過自己獨到的技藝讓葫蘆呈現出一種獨特、獨立的表達方式,寄託著中國人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思。

中國的美術形式是多樣的,豐富的文字內涵與圖畫交相輝映。剪紙、壁畫、刺繡、版畫、漆畫、木雕、石刻、磚刻等均為表現形式。陶瑞珍雖未學過一天美術,更不曾拜師名門,但一個「悟」字,讓她能自習各家之長,汲取各派風格之要,自成一體,獨成一家。篆、隸、草、行、楷她樣樣精通,但在她的作品裡又難以單純定義為哪種體式。只因她的字隨她的心,她的心又繪她的字。諸如《難得糊塗》,字體憨態可拘,情趣盎然。「難得糊塗」託畫言志,詮釋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也正是在這種情思的湧動下,一隻只以陶淵明為主題的精美作品從她手中誕生。《桃花源記》中,她以寫意為主,將人物、山水、桃花、詩句時隱時現布局在整個圖案。尤其書法抑揚頓挫,用墨濃淡相生,變化自如。人物線條精準運用,把人物的面部姿態刻畫得清雋灑脫,將偉大文學家陶淵明內心世界展露得一覽無餘。

《童趣》2013年

如果說毛筆在宣紙上是如魚得水,那麼一支燙畫筆在陶瑞珍的手中也被賦予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精湛的技藝幻化出各種形態,線條的掌握全憑手藝人長期積累的經驗。力度重而拙即為粗線;側鋒表達出情緒;粗細相交體現剛柔並濟或抑揚頓挫,燙畫筆在她的手中自然靈動,賦予了毛筆般的神奇。「骨法用筆」指的是「下筆有骨力,亦用筆的功力」,中國書法的魅力從宣紙走向了石碑,走向了綾羅綢緞,也走向了葫蘆。中國的線條與西方截然不同,從落筆的從容到收筆的利落,潛意識裡表達著中國人達濟天下、剛柔相濟、收放自如、對人生和世界的價值觀。

中國人講究「道法自然」,在陶瑞珍的許多作品中就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她獨創的生長期葫蘆刻畫以質樸、清新、優雅的姿態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這種手法是直接在葫蘆藤蔓上做畫,待葫蘆七成熟時,在生長於藤上的葫蘆之上刻畫,成熟後摘下葫蘆風乾保存。年限越長,色澤越醇厚。因此,這種葫蘆被大家奉為「素美人」。《三羊開泰》《愛蓮說》《香草龍》《百花齊放》《梅蘭竹菊》《一路平安》《喜氣滿堂》等作品,風格奇特,獨樹一幟。

《八仙過海》2014年

也許是因為沒有受正規學習的束縛,陶瑞珍的作品從不拘泥於形式,純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鬱。如《哺育》這件作品,秋天莊稼豐收了,鳥兒的食物豐盛了,所以羽毛是豐滿的。相反,春季的鳥兒因為缺食自然是清瘦的。樹木、花朵也是如此,季節不同景不同。在她的作品中,細節在情境中找到根基,一切都順理成章,浸滲到生活中。

小葫蘆,大世界。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陶瑞珍始終追求著三個境界:

一是「表達」。透過「骨法運筆」的功力,無論烙山烙水烙人物,都要能掌握內容情節,不僅讓觀者看懂,而且講究畫面的層次。這全憑藝人對燙畫筆的精準把握,真可謂「用墨濃淡相生,變化自如」。

二是「表現」。作品講求「布局完美」,精心安排出故事中的各種元素,用最完美的構圖,將故事呈現出來。要想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憑的是悟性,靠的是眼力,講究「依形造意」。如《童趣》,正是利用疙疙瘩瘩的異形葫蘆,刻畫出眾多嬉戲的娃娃。還有《遊魚圖》《吉祥如意》《壽龜圖》《節節高》等,造型奇特,別有一番韻味。

三是「表演」。在前述的繪圖能力上揮灑創意,讓整幅圖畫達到氣韻生動、引人入勝的境界。諸如《歸田園居》《桃花源記》《淵明醉酒》《八仙過海》《鍾馗》《精忠報國》《愛蓮說》等都具備這樣的特色。

《龍鳳呈祥》2014年

「圖必有意」,「意」不僅代表意義,也包含了情意。陶瑞珍把對自己對家鄉的愛用一支滾燙的筆深深地烙在葫蘆上。石嘴山十景、沙湖葦洲、星海明月、武當梵音、玉皇高閣、中華奇石山、歸德神溝、羅家園子、田洲塔影、黃河紅柳、五七幹校……這種以家鄉風景命題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地方特色,無不體現了賀蘭山下這位民間藝人對故土精神家園的守護。

中華民族是熱愛圖畫的民族,中國人賦予了繪畫無限神奇的魅力。小到記錄生活瑣事,大到上天入地,道宇宙之蒼茫,品人間之滄桑,談天文說地理,講忠孝節悌。繪畫承載著祖先們的智慧、伴隨著人間真善美。

陶瑞珍,這位執著的手藝人,通過刻畫這門特殊的技藝在一方葫蘆上把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傳遞著流傳千百年來的生動故事。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理解為「中國味」。「中國味」是通過不同的傳統元素來表達的。而這種表達是唯一的,生命力極強,綿延上下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在陶瑞珍的葫蘆上處處可見其元素,如書法、中國結、戲劇臉譜、雕刻、剪紙、如意紋、祥雲紋、萬不斷、芭蕉紋、太極圖、對聯、門神、年畫、鯉魚、梅蘭竹菊、牡丹、蓮花、古鐘、古寺、古塔等等,數不勝數。在陶瑞珍這裡,傳統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行走在每一個葫蘆上,它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

《壽》2014年

行走,不僅僅是表達,更是傳承、發揚、創新。「非遺」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遺產,在陶瑞珍的葫蘆上再次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色,《地球儀》《快樂》《酒尊》《茶臺》《U盤》《火機》《葫蘆彩燈》《節節高》等,將生活與藝術緊密結合,綻放出耀眼的光彩。「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結晶,彰顯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陶瑞珍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珍貴的傳統技藝,並用她的作品贏得了社會各界對她的肯定。在中阿博覽會上,她的作品令外國人流連忘返,嘆贊不已;她多次代表寧夏參加全國大型文博會,作品受到人們的追捧;2016年,她的作品在西北非遺摘得金獎;《平安吉祥》《大吉大利》被鎮北堡影視城博物館收藏;《三羊開泰》被石嘴山非遺博物館收藏。她和她的非遺作品正在成為寧夏對外宣傳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

藝術永無止境,祝願陶瑞珍女士藝術之樹常青,不斷創作精品佳作!

TAO RUIZHEN

中國婦女手工協會會員

寧夏傳統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

寧夏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石嘴山市民間協會副會長

石嘴山市瑞寶工藝-葫蘆合作社理事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寧夏非物質項目(葫蘆刻畫)傳承人

編輯丨陳香伊


現代藝術丨月刊

總345期丨2017 07


歡迎關注《現代藝術》官方微信!

投稿郵箱:

原創版《文藝月報》:scwyyb@sina.com

佳作版《文藝選刊》:scwyxk@sin.com

聯繫電話:

028-86782833 (編輯中心)

028-86786686 (運營中心)

028-61361360 (交流中心)

郵編:610017

地址:四川省文聯第二辦公區

(成都市紅星路二段燕魯公所街25號)

郵發代號:62-603

官方微信:XDYS-SC

雜誌QQ群:88029321


長按識別二維碼  添加現代藝術官方微信

合作單位

四川美術館    成都文藝    福寶印社

中國美網   恆傑文化    清源際藝術中心




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小葫蘆大乾坤 探究扈魯和他的葫蘆情緣
    小小葫蘆,其貌不揚,隨處可見,觸手即得,談不上稀有,稱不得貴重,但在他眼裡卻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是世界各國共有的吉祥圖騰,是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的有益媒介。從葫蘆畫社到葫蘆文化館,到國際葫蘆文化學會,出生於沂蒙山葫蘆崖的扈魯教授將自己對葫蘆的痴迷與熱愛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轉化為充滿墨香的累累碩果。他因何對葫蘆情有獨鍾?他如何發現小葫蘆的大乾坤?讓我們與作者一道,共同探究扈魯和他的葫蘆情緣。
  • 平鄉縣孫朝劍:烙鐵當畫筆 小葫蘆「燙」出大名堂
    4年前,他又偶然與葫蘆結了緣,潛心研繪「烙畫」至今,漸有些名氣,在小葫蘆上「燙」出了另一個精彩世界。    小葫蘆玩出大名堂    孫朝劍在平鄉縣城有間工作室,美其名曰:翰藝堂。    他的工作室擺滿了大小不等的葫蘆,每個葫蘆上面都烙燙出花鳥草蟲、山水風光,形形色色,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一個精美的工藝品,令人嘆為觀止。    孫朝劍把葫蘆視為吉祥物,在上面賦詩作畫,使得這些大大小小的葫蘆別具魅力。
  • 小葫蘆裡的「新疆味道」
    過去還有專門的「葫蘆巴扎」 人們將自家種植的葫蘆拿到巴紮上 舉行有趣的葫蘆「選美」活動 比比誰家的葫蘆有三個肚兒 誰家的葫蘆脖子長 誰家的葫蘆肚子大……
  • 劉金雙:小葫蘆「烙」出大名堂
    劉金雙:小葫蘆「烙」出大名堂 西豐縣陶然村的劉金雙患有小兒麻痺,儘管命運多舛,但是自幼喜愛美術的他沒有向命運低頭。經過刻苦鑽研繪畫和雕刻藝術,他自己構思創作了許多的雕刻和繪畫作品,並多次在各種展覽上獲獎。
  • 葫蘆登上了藝術的殿堂
    葫蘆器,又稱「匏器」或「蒲器」,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品,創造出葫蘆器這一獨具特色的工藝品,使葫蘆登上了藝術的殿堂。葫蘆器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謂之「匏器」;另一類是將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謂之「範制葫蘆器」。這兩類葫蘆器製作方法不同,卻同為我國古代人民的發明,具有寶貴的價值。據現有文獻看,匏器大約出現在明清之際。
  • 文玩葫蘆分幾種?文玩葫蘆圖片欣賞
    據說雕刻葫蘆在民間起源於甘肅一帶,人們在葫蘆上走刀劃針,刻畫出有觀賞價值的花草蟲魚圖案,並流行到全國。民間藝人們在葫蘆上雕畫刻字(雕指立體雕刻藝術,刻為葫蘆表面刻畫),形成了豐富的葫蘆藝術品類。再後來,葫蘆演變成了一種掌上把玩之物,稱為手捻葫蘆,也稱為文玩葫蘆,作為文玩大家庭的重要一員,深受玩友們的喜愛。
  • 葫蘆的分類以及文化鑑賞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發現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就已經在我國栽培的種子和果實,在古代文獻當中,關於葫蘆的描述很多,比如「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詩經·豳風·七月》中的「
  • 宮家彩繪葫蘆,色彩鮮亮,寓意美好,深受人們喜愛~
    彩繪葫蘆宮家彩繪葫蘆製作技藝是從清朝光緒年間在乳山市南黃鎮宮家疃村一直傳承至今的。宮家疃原名宮家莊,幾十戶人家全部姓宮,且多出能工巧匠,第一代宮家彩繪葫蘆傳承人宮德紹就出生在這裡。宮德紹能寫擅畫,1881年前後隨其叔父學習木工、雕花、廟宇的門楣、廊柱等木結構手工彩繪手藝。
  • 【文化乳山】宮家彩繪葫蘆,色彩鮮亮,寓意美好,深受人們喜愛~
    宮德紹能寫擅畫,1881年前後隨其叔父學習木工、雕花、廟宇的門楣、廊柱等木結構手工彩繪手藝。兒子宮培勤年幼時也常隨父給人家畫照壁、家具、葫蘆等。當時的宮家彩繪葫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花樣大方,設色豔麗,深受人們喜愛。有蓋新房、娶新娘、添丁、老人壽誕等活動,人們都買葫蘆以示喜慶吉祥。1956年宮培勤的孫子宮雲德出生,他六七歲時就能幫爺爺畫葫蘆,深得其真傳。
  • 陝菜探秘 | 一碗葫蘆頭吃出千年歷史 這家正宗手藝當仁不讓
    葫蘆頭系秦川名貴風味小吃,其歷史悠久,久負盛名,早在唐高宗時已譽滿唐都。公元六二二年,藥王孫思邈徒終南山採藥歸來,在長安街上見一家以柴雞、豬大骨頭熬湯豬大腸等為原料的泡饃館,便就餐於此。藥王見此人虛心有誠便從隨身攜帶的藥葫蘆中取出上元、桂漢、陽椒等八味藥為其熬製成湯,每碗烹調少許,店家如法炮製,果然腸嫩湯鮮味美,食客大增,小店門前車水馬龍,唐長安街老幼皆知。店家為感謝孫思邈之大恩便將藥葫蘆掛於門首,把此泡饃取名為葫蘆頭泡饃一直流傳至今。
  • 葫蘆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農作物
    各國家的學者普遍認為葫蘆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農作物。日本的葫蘆學者認為,葫蘆的故鄉是非洲的摩洛哥、衣索比亞等地,史料記載最古老的葫蘆是從秘魯的阿亞庫橋洞穴中出土的,推斷為公元前一萬二千年以前的葫蘆,後從泰國的斯皮裡特卡坡古遺址中也發現了距今已有9000年歷史的葫蘆。日本從浜貝冢出土了8500年前的葫蘆和種子。
  • 葫蘆裡賣的什麼「寶」
    路莊村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有「中國葫蘆第一村」的美譽。在市、區、鎮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路莊村的葫蘆和葫蘆工藝品聞名海內外,已經形成了一條從培育種植、創意設計、加工製作、推廣銷售到物流運輸的成熟「葫蘆全產業鏈」。在這裡,種葫蘆,種的是創意,賣葫蘆,賣的是文化。推廣銷售渠道也是一路暢通,網商、電商、直播帶貨,時尚的銷售方式一樣也沒落下。
  • 銀川市—賀蘭山巖畫
    1/銀川市—賀蘭山巖畫—【寧夏】銀川市 2018.07.16行程:銀川市—賀蘭山巖畫—【寧夏】銀川市裡程:120公裡今天7點從銀川出發,大約8點到達賀蘭山巖畫,開始遊覽,門票:60元/人。
  • 文玩葫蘆,廉價中的珍愛
    不管到了那座城市,走在大街上,總是會看到路邊有人擺攤賣小葫蘆。小葫蘆看著可愛,但也不僅僅是看外表那麼簡單,裡面還有很多門道。經高手把玩過的小葫蘆,那可精美著呢。今兒,小編就跟大家一起聊聊文玩葫蘆。葫蘆的好壞在於自身的喜惡,最講究的就是一個緣分。這是小編問了大多數葫蘆玩家給的最中性的答案,有位老先生告訴小編說葫蘆的價格只是代表他的價值,並不是好壞。
  • 賀蘭山下小歇瞎思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有錢可以上賀蘭山,沒錢的也可以上賀蘭山,只是上山的方式不同。早晨,好時,千物復甦,輕騎出發。為何不說萬物,是因為有少部分物半夜或可說一夜都甦醒著,完全不需要復。一個話外話,不曉得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科學家,反正我有。
  • 葫蘆的吉祥寓意
    民俗研究者認為,吉祥的葫蘆滿足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華葫蘆文化,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一支,是全人類的財富。    道觀及佛廟也多以葫蘆寶頂作為鎮寺廟之靈寶。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比較起來,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特殊思維方式的民族,象徵主義就是這種特殊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和標誌。
  • 唐詩中的葫蘆詠嘆
    (陳貽焮主編《增訂注釋全唐詩》,卷八七八,第五冊,分冊主編孟慶文,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003頁。)農民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開墾安家,辛勤勞作下,爬上了籬笆的葫蘆葉和架條上懸空盛開的藤花,給荒村古戍帶來了一絲生機。錢起五言古體《贈柏巖老人》:「瓠葉覆荊扉,慄苞垂甕牖。」
  • 《手藝》徵集作品第四波公布!你的好手藝就在其中~
    推薦自己的手藝為——火繪葫蘆,以烙鐵代筆在葫蘆上烙繪出各類畫片。我自小受家庭薰陶很喜歡老北京文化,尤其是對火繪葫蘆很是著迷。我是一個農民,自幼酷愛藝術,對藝術根雕木雕和文學藝術有著特別興趣,並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孜攻以求,在創作中不僅注重作品的表面形式,更注重作品的內涵,並結合西方雕塑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理論,從傳統中汲取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雕塑概論
  • 小葫蘆如何養竹蛉:網友自製餵食器 完美解決餵食難題
    不像蟈蟈葫蘆笨重,我個人認為竹蛉葫蘆比蟈蟈葫蘆更有玩頭。    說了好處,可是有一點問題困擾大家,就是餵食,傳統方法餵食竹蛉用銅絲握圈,卡在葫蘆口,用蘋果切粒插在銅絲上,這個方法缺點多多,首先插的肯定不牢靠,上懷容易掉,而且無法餵食米飯。  另一個方法是用倒栽底部鑲食缸,這個方法固然不錯,可是破壞了葫蘆的天然形態。還有很多的小葫蘆無法鑲食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