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吉思汗病逝後,蒙古汗國秘而不宣,隨後與西夏開戰,不僅滅了西夏,而且徹底毀滅了西夏王朝的文明。因此,有學者分析,蒙兵把成吉思汗的病故歸咎於西夏,才顯得如此極端。但是實際上,看蒙兵屢次屠城的行徑就知道,他們對「文明」似乎並不那麼愛惜。事實上,這並不奇怪,對於強者來說毀滅是一種姿態宣言。
在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再次向西夏發起進攻。事實上,西夏與蒙古,可以說是「愛恨交加」。西夏時而示好時而叛變,最後,讓蒙古下定決心消滅它。然而,由於兩國之間的長期對峙,使得成吉思汗無法看到最終的結局。
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正值盛夏酷熱,成吉思汗一次打獵落馬,此後高燒又讓舊傷復發,只好暫時留在六盤山調養。最初,成吉思汗在這裡主要有兩個活動的地方:涼殿峽,在六盤山的腹地,涇河之源;山下的行宮,後來又稱為開城。也許成吉思汗是在等待戰機,也許是長時間不能恢復健康,導致他在此地停留了3個月,直到他離開。據《化平縣誌》的有關記載,前人已注意到許多散落在涼殿峽的石頭器物,如石墩、石槽、石柱和插旗臺等。在這些石器中,有一些像飲馬槽鑿的很精緻,可見與生活、牧馬及屯田有關。所以,有人設問,這些都是當年蒙軍留下的嗎?
與開城的情況完全不同,開城位於現在的固原南面20公裡處,後來蒙古的幾個繼任者都在這裡調集軍隊,對外進攻。開城當年的情況可以通過文物「還原」,如:開城延釐寺,類似京城寺院的格局。其他文物如石雕龍,銅器,琉璃四足香爐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忽必烈死於蒙哥戰場,在外面不戰而降,奔回爭奪王位,這裡的六盤山就是西面的主戰場。隨後,他的兒子忙哥剌被封為安西王,開城即為安西王府。不過,忙哥剌的兒子阿難答由於缺乏政治經驗,在自己繼承王位後,未能迴避與蒙元爭奪王位,最終失敗,使安西王的王號也被直接廢除。
下面我們再看一看成吉思汗的六盤山遺囑。歷史上,成吉思汗臨終前交代了許多事情,其中最主要的三件事是:
1、關於繼任者的問題,成吉思汗一再強調「凝聚力」,他必須服從自己的安排,把老三窩闊臺擁立為下一任統治者,同時也警告他的兒子,不要違背他的決定,把這些決定融入自己的靈魂中。
2、消滅西夏,成吉思汗念念不忘,他知道西夏是忌憚自己的,所以,告訴部下不準透露自己的死訊,並與西夏交戰,必須選擇時機一舉殲滅。2003年,蒙古汗國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把西夏滅掉,成吉思汗本應預見到西夏氣數將盡,但他更希望快速的戰爭和決斷。終於在1228年,李將軍投降蒙古。
3、「聯宋滅金」。成吉思汗真是老道,懂得利用宋和金的矛盾。事實上,把戰國時期的經典戰例讀幾遍,就能明白蒙古汗國的最終意圖,有誰會突然間出手幫助別人呢?其意圖不過是使金兵的戰線延長,讓頻繁的戰爭消耗金兵的戰鬥力。只是宋朝那些文人,似乎都不讀兵書,於是,就答應聯蒙抗金。
最後,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果然如願以償,使得蒙古汗國滅了西夏,滅了金,滅了宋。成吉思汗死於什麼地方呢?
關於這一問題,各方面的說法各不相同,目前主要有寧夏六盤山、寧夏靈武和甘肅清水縣三種。但仍需進一步考證。與成吉思汗墓相比,成吉思汗墓園更是一座迷宮,這自然與蒙古族的喪葬習俗有關,與中原某些朝代皇帝的陵墓不同,非要把它修整得富麗堂皇,成為一座標誌性建築,還不防盜。
並且蒙古「汗」墓無人知曉,地上無任何痕跡。據史書記載,在屍體深埋地下之後,埋葬者會牽來產子的駱駝,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小駱駝,這樣地上就會留下血,然後讓萬馬踏平。此後的一段時間裡,這裡將會有士兵守衛,直到長出青草來,看起來和周圍的環境都不一樣才撤退。後代若要拜祭先人,得靠這頭母駱駝,因為它能記住後代的味道。
可以想像的是,成吉思汗的墓地也在採用同樣的方法,應該是找不到的。元朝滅亡後,蒙古汗國建立,六盤山的地位不容忽視,1253年忽必烈在此駐軍,與蒙傳佛教薩迦派結緣,在政治和宗教上結下了深厚的淵源,甚至後來還接受了宗教灌頂。這對中國版圖的完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實上,成吉思汗的理想就是「大蒙古國」,要想在現實中扞衛這一成果,需要更多的不是武力,而是民心。因此,再來看看這個故事,儘管它來得轟轟烈烈,卻沒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同樣被狼狽地掃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