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藏族英語老師,投身石刻研究,成就了西藏唯一的石刻博物館

2020-12-22 若有所思CS

已經忘記,這是第幾次來到日喀則了。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這裡匯聚了西藏山水地貌的精華,還有著「世界青稞之鄉」的美譽。

提起日喀則,旅行者們便會想起日喀則境內定日縣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有一座能媲美拉薩布達拉宮的黃教寺院——扎什倫布寺。

去日喀則的交通很方便,從拉薩火車站坐上一列火車,40元車費,不到三個小時,便可以到達。

很喜歡那一列火車,名叫「唐竺古道號」,內部是濃濃的藏式風格。

冬日的日喀則,陽光燦爛萬裡無雲,並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寒冷。

在日喀則古城北側,有一座日喀則宗遺址。某一日我站在那個十字路口,看著日喀則宗,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無數的回憶交疊。

即使去過二次珠峰大本營,去過二次扎什倫布寺,我依舊想來日喀則。這一次到達了日喀則的江孜縣、亞東縣和聶拉木縣,讓我對日喀則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在日喀則宗遺址的對面,發現了一個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

這是2019年6月剛開業的博物館,也是西藏第一家以石刻藝術為主的專業博物館,帶你們一起去看看。

走進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牆上三個巨大的佛像,濃濃的藝術氣息。日喀則珠峰文化旅遊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格桑朗加,熱情的接待了我們。

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共有兩層,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這裡匯集了公元7世紀至19世紀之間大量的西藏精美石刻,分為藝術初興、百花齊放、融會貫通、繼承發展、調查保護五部分內容。

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0餘件,囊括了近年來出土的石碑、石刻、造像碑等各個種類。

在西藏,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寺廟佛塔、百姓人家,或多或少都能發現一些石刻的蹤跡。

博物館內,一個藏族的義工講解員,向我們一一講解了這些石刻的歷史和由來。

這是一尊「米拉熱巴尊者座像」,是後期鍍金的,她說。

來到這個博物館,不得不提的是一個藏族男人,名叫格旺。他是忠實的石刻「守護者」,也是這一家博物館的館長。

格旺館長從2014年開始從事石刻的研究工作,2019年藉助上海援藏出資,這家博物館終於落成,用時五年。

在與「格桑朗加」的交談間了解到,格旺館長曾經畢業於原日喀則師範學校,是當地較早一批的英語教師,因為教書教得好,升任了校長,在多所中小學校留下了履歷。

後來他辭去校長工作,全心投身石刻研究。整天挎著一部單眼相機,一聽到哪裡有新的石刻,馬上就趕過去。

博物館裡有一張地圖,上面標註的每一個紅點,都是格旺館長曾經發現時刻的地方,幾乎涵蓋了整個西藏。

父子倆經常風餐露宿,對石刻進行拍攝、測量和拓印,留下痕跡。

這家博物館是格旺的心血。

博物館的一個角落,還有一尊格旺館長的蠟像,形象的展示了在冰天雪地,他是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的。

「西藏石刻大部分刻在石板和崖壁上,受自然和人為破壞,日益減少。」格旺館長曾擔憂的說。

「成立博物館就是要呼籲每個人為石刻藝術的保護和傳承貢獻一份力量,讓西藏石刻藝術在中華文化中綻放奪目光彩。」

因為有了格旺館長這樣執著的人,我們才能在博物館裡,安靜的欣賞這些美妙絕倫的石刻藝術。

在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還有一個互動項目——石刻拓印。遊客在這裡,可以感受這些精美的石刻,是怎樣轉移到一張宣紙上的。

「西藏石刻分布廣泛、歷史悠久,這些精美絕倫的石刻集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於一身,是了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格旺館長曾說。

從一名英語老師到博物館館長,格旺館長帶給我很多的思考。怎樣的一種執著啊!

小貼士:

西藏日喀則石刻博物館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周一到周五

上午10:00-13:00 下午 15:30-18:30

日喀則除了壯美的風光,還有青稞、藏紅花、蜂蜜等很多農特產品。從博物館出來,我去了西藏阿古邢巴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直播了一次,帶粉絲們看看糌粑是如何生產的。

「阿古邢巴」的意思是農民伯伯,當地的藏族姑娘「次旦卓瑪」,熱情的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產情況。

原材料倉庫裡,堆滿了青稞,不愧是「世界青稞之鄉」。特別有意思的是,從青稞到糌粑,是通過古老的水磨方式。

水流的速度給了足夠的動力讓巨大的石磨轉動,青稞於是變成了藏族同胞的主食糌粑。

粉末飛揚,我站在那裡,沒多久就白了頭。

又去了德琴陽光莊園,這裡生產「藍天淨土」品牌的一系列產品。很喜歡這些包裝,設計的很到位,濃濃的民族風。

青稞米、青稞餅乾、青稞黑豆黑芝麻飲、青稞掛麵....海拔39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原生淨土種植的青稞,被加工成了各種產品,深受消費者好評。

青稞粉還可以做成麵包哦!真心希望雪域高原這些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能被更多人知道。

如果你想要購買日喀則的這些特色產品,在日喀則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都可以把心儀的日喀則特產帶回家。

相關焦點

  • 佛光石韻-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精品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30多件來自陝西、上海、天津、深圳等地非國有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佛教石刻藝術精品,既有北魏、北周、北齊的石刻藝術品,也有大唐盛世的佛像、菩薩、經幢,造型精準,雕刻一流,美輪美奐。這些珍貴的藝術精品,由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陝西華廈石刻博物館、上海阿虛博物館等非國有博物館提供。
  • 宋代石刻藝術,惟妙惟肖
    《宋代石刻藝術》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開放空間舉辦的重要專題陳列,旨在通過內容豐富的石刻精品,向觀眾展示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喪葬習俗以及匠心獨運的宋代石刻藝術。 本次展出的30尊浮雕畫像,匯集了四川地區出土的宋代石室墓石刻精品,多數屬首次展出。
  • 大足石刻論文集┃大足石刻面面觀
    文章來源:《大足石刻研究與欣賞》出版發行:重慶出版集團本文作者:重慶文史館
  • 鑑賞|芸芸眾生皆成像,在貴博石刻中窺見古人生活
    遵義南宋楊粲夫妻合葬墓發掘問世以後不久,因其精美的墓葬裝飾石刻,進入了藝術史家的視野,其中的女墓主石刻、進貢者石刻和虎柱石刻,無不細膩地反映社會芸芸眾生。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內的「演樂圖」、「備宴圖」等石刻,都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古代社會的生活。今年是貴州省博物館建館62周年。
  • 黃樹煌:文武雙修的石刻藝術文化傳承者
    黃樹煌現系地術拳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全國職業院校武術項目」傳統技藝大師」 、華光學院武術教研中心主任、古代石刻收藏家研究員。潛心整理出非遺研究系列《南少林地術拳》《福建非遺地術拳概述》著作,發表《非遺地術拳泉州發展情況》學術論文。2019年,率代表團赴韓國參加武術項目競技,榮獲男子南拳、女子太極拳、男子棍術、女子單刀四項第一名。
  • 2020讀城行動|靜聽石語,石刻館裡尋古蹟故事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是京城唯一一家以石刻文物為主題的博物館,這裡每一塊石刻都是藝術傑作,都鐫刻了一段歷史,都凝聚傑出工匠的心血和靈魂!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明清皇家寺院真覺寺舊址內,寺內中軸線上的金剛寶座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在我國現存同類建築中年代早、等級高、雕刻精美,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造金剛寶座的目的是什麼?其建築有什麼特色?
  • 「海判南天」石刻身世之謎
    「苗曹湯」是「一個人」嗎1961、1962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曾兩次光顧崖縣(今三亞),1962年春節期間校訂了光緒《崖州志》。光緒《崖州志》金石目中有這樣的記載「海判南天石刻:在下馬嶺海濱巨石上,字大三尺許,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欽差苗曹湯巡邊至此,鐫。」
  • 從籍籍無名到世界遺產,大足石刻為何能吸引世人目光?
    (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目前,「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這是大足石刻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展。開幕當天,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來到金沙遺址博物館,為成都觀眾講述了大足石刻的發現歷程。
  • 北京市延慶區白河堡摩崖石刻「水落石出」
    隨著水位下降,延慶區白河堡水庫內三座連排摩崖石刻漸漸露出水面。這是水庫蓄水36年來石刻首次「現身」,當地文物部門根據石刻像的服飾、雕刻風格初步推斷,石刻可能為元明時期。   近日,記者坐船進入白河堡水庫,由於水面的大幅度縮小,大片曾淹沒的土地露出。
  • 解開宋代生活密碼,皇澤寺這組宋墓石刻定格千年歲月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要說最有故事的朝代,宋代算一個。走進皇澤寺博物館從《宋墓石刻》裡尋找答案吧!《宋墓石刻》位於皇澤寺博物館內二聖殿左上方平臺內側,出土於1974年-1980年,雕刻於南宋時期,共計24塊,每塊長2米,寬0.8米。
  • 觀石刻唐書品書法文化!「主流融媒體看河南」記者團參訪千唐志齋
    11月16日上午,「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探訪河南活動採訪團走進新安縣鐵門鎮,參訪千唐志齋博物館,觀覽石刻唐書,品讀書法文化。千唐志齋為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張鍅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所謂「墓誌」,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系爵裡、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等。
  •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御醫」陳卉麗:「望聞問切」 延續文物生命
    【解說】作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一座豐碑,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經歷了千年風雨,依然璀璨奪目。這些文物瑰寶能夠以光彩照人的樣貌迎接八方來客,便是「石刻御醫」陳卉麗最欣慰的事。近日,記者來到重慶大足石刻景區,聽文物修復師陳卉麗講述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的故事。
  • 四川考古院獨臂博士 「想給古代石刻文字安個家」
    四川首次大規模啟動古代石刻文字調查與整理,計劃用5年時間,聯合各地文物部門,對四川現存清代(含)以前的古代石刻文字遺存進行梳理,形成20餘萬張石刻文字拓片。「這些資料是最珍貴的原始素材,必將成為巨大的資料寶庫。」趙寵亮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全面深入,這些石刻文字的價值將日益凸顯。這是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遺珠。
  • 千年古堤之上,石刻遺存有了守護者
    6塊清朝年間的石刻被盜 洪澤湖大堤始建於東漢,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堤壩,全長約70公裡,與都江堰並稱「堰中雙雄」,並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大堤上,散落分布著石碑、石刻遺存近400處,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史料價值。 今年8月6日,洪澤區的文物愛好者裴先生在文物市場上發現了疑似洪澤湖大堤石刻,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
  • 「沉睡」水下三十年,北京白河堡摩崖石刻露「真容」
    在一個被當地人稱作「佛爺灣」的地方,水邊的粗粒花崗巖峭壁上呈現了三座連排佛像。三座連排佛像每座高約1.5米、寬約0.9米,左邊和中間的佛像輪廓已經模糊,最右邊的佛像可清晰看出身形和姿態。佛像上方的石壁上,不規則分布著圓形或方形的鑿孔,可以看出這裡是經人工修飾過的。「我在水庫工作8年了,以前放水,這組石刻從沒有露出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臥佛將...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臥佛將啟動整體修復
  • 江蘇國寶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警方介入 涉事者已致歉
    江蘇國寶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當地警方介入調查,目前涉事者已致歉據中國之聲報導,10月6日,多段拓印文物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畫面中,一群年輕人正在江蘇鎮江丹陽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丹陽南朝陵墓石刻上鋪紙拓印,疑似非法盜拓。
  • 石刻《法界源流圖》簡介
    八大龍王騰雲駕霧,十六觀音慈航普渡,十八羅漢形神各異,三大佛會場面宏大、莊嚴肅穆,眾多護法神祗造型獨特、形象生動……一個個光彩奪目的畫像讓人目不暇接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怡|雅安東漢石刻的文化價值
    雅安東漢石刻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和文化內涵,被專家譽為「漢魂」「漢藝精粹」。高頤闕及石獸頤闕位於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姚橋新區,建於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國務院於1961年公布其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迄今我國三十餘座漢闕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仿木結構石質建築,也是唯一集神獸、闕、碑、神道、墓為一體的漢闕。
  • 九日山:祈風石刻講述海絲故事
    九日山中古蹟遍布,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計10方,分布於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為1266年(南宋鹹淳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