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石刻藝術,惟妙惟肖

2021-01-10 國際藝術之大觀

《宋代石刻藝術》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開放空間舉辦的重要專題陳列,旨在通過內容豐富的石刻精品,向觀眾展示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喪葬習俗以及匠心獨運的宋代石刻藝術。

本次展出的30尊浮雕畫像,匯集了四川地區出土的宋代石室墓石刻精品,多數屬首次展出。其內容以開芳宴為中心,輔以武士、四神、婦人啟門等,展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表現手法採用浮雕的形式,雕工精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別是風姿綽約、惟妙惟肖的侍女形象,各不相同而皆有意趣:有的奉梳妝灑掃,有的侍飲宴起居,有的獻歌舞音樂,各有職司,分工明確。她們眉目傳情,欲語欲動,使我們從中不僅看到了宋代社會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人物形象,更能感受到雕塑家精湛的技藝。這些浮雕精品是研究同類宋墓與宋代社會史珍貴的歷史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持扇侍女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30釐米,寬46釐米,厚20釐米

▌二侍填香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05釐米,寬85釐米,厚14釐米

▌持注子侍女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81釐米,寬47釐米,厚17釐米

▌託盤侍女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50釐米,寬47釐米,厚16釐米

▌童子啟門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99釐米,寬94釐米,厚15釐米

▌捧鏡臺侍女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81釐米,寬46釐米,厚20釐米

▌伎樂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28釐米,寬46釐米,厚21釐米

▌負交椅男侍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91釐米,寬49釐米,厚15釐米

▌青龍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82釐米,寬41釐米,厚17釐米

▌白虎石刻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83釐米,寬40.5釐米,厚18釐米

相關焦點

  • 解開宋代生活密碼,皇澤寺這組宋墓石刻定格千年歲月
    《楊門女將》、《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這些以宋代真實人物和事件改編的電視劇,帶領我們撥開層層迷霧,遨遊這個傳奇的時代;金庸先生的代表小說《神鵰俠侶》、《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也是以宋代為背景;近兩年大火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清平樂》更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這些經典文藝作品,讓更多人對宋代產生了好奇心。你知道宋代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
  • 大足石刻論文集┃大足石刻面面觀
    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中,屬較晚的石窟,由於它誕生在佛、道、儒三教高度融合的年代,使石窟藝術這個外來藝術門類,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徹底完成了自身的中國化進程,當之無愧地成就了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在世界石窟藝術中標新立異而獨領風騷。「大足石刻」這座縱貫千餘載,橫容儒、釋、道的藝術寶庫,多稜鏡般地折射出五光十色的人類智慧和有益於現實的文化積澱,不妨從幾個主要角度來鑑賞一番。
  • 佛光石韻-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精品展
    「佛光石韻——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精品展」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全國非國有博物館協作體、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全國非國有博物館協作體古代石刻專業委員會、ACBD大唐西市藝術品中心、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承辦
  • 九日山:祈風石刻講述海絲故事
    九日山中古蹟遍布,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計10方,分布於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為1266年(南宋鹹淳二年)。
  • 黃樹煌:文武雙修的石刻藝術文化傳承者
    黃樹煌現系地術拳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全國職業院校武術項目」傳統技藝大師」 、華光學院武術教研中心主任、古代石刻收藏家研究員。華夏匠人黃樹煌:文武雙修的石刻藝術文化傳承者文:吳然教授(華光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
  • 鑑賞|芸芸眾生皆成像,在貴博石刻中窺見古人生活
    遵義南宋楊粲夫妻合葬墓發掘問世以後不久,因其精美的墓葬裝飾石刻,進入了藝術史家的視野,其中的女墓主石刻、進貢者石刻和虎柱石刻,無不細膩地反映社會芸芸眾生。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內的「演樂圖」、「備宴圖」等石刻,都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古代社會的生活。今年是貴州省博物館建館62周年。
  • 從籍籍無名到世界遺產,大足石刻為何能吸引世人目光?
    (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目前,「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這是大足石刻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展。開幕當天,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來到金沙遺址博物館,為成都觀眾講述了大足石刻的發現歷程。
  • 一個藏族英語老師,投身石刻研究,成就了西藏唯一的石刻博物館
    在日喀則宗遺址的對面,發現了一個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這是2019年6月剛開業的博物館,也是西藏第一家以石刻藝術為主的專業博物館,帶你們一起去看看。走進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牆上三個巨大的佛像,濃濃的藝術氣息。
  • 「聖地石華」大展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濟寧新聞12月18日訊(記者 王立強)今天上午十點,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在濟寧市美術館拉開序幕,伴隨「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開展,揭開了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這個大展第一次全面、系統、完整地將唐以前濟寧石刻書法以拓片形式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
  • 晚唐最精美作品觀無量壽佛經變像:大足北山石刻藝術欣賞之二
    晚唐最精美作品觀無量壽佛經變像大足北山石刻藝術系列之二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區主城北1.5公裡的北山山巔(俗稱佛灣),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於唐景福元年北山石刻造像依巖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約7—10米,形若新月。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其中造像264龕窟,近萬尊,陰刻圖1幅,經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
  • 展訊速遞 | 穿越千年的印記,中國古代石刻拓片等你來品鑑
    你有看過石刻拓片嗎?
  • 看見文物|石刻藝術與音樂文化的完美結合——虎紋石磬
    與青銅器上常見的虎形紋飾相似,線條遒勁,勻稱地布滿整個磬面,成為一個完美的適合紋樣,與長度近一米的器形渾然一體,反映出商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虎紋石磬 圖源網絡《詩經·商頌》中就有描述殷商時期的人們祭祀樂舞的詩句:「鞉鼓淵淵,嚖嚖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由此可知磬在殷商時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樂器。
  • 甘肅峽谷發現千年石刻:1800年前,古人是如何在懸崖峭壁上刻字的
    位於甘肅天井山麓,魚竅峽中的摩崖石刻《西狹頌》就是這麼一個鮮為人知的千年古蹟。西狹頌風景區清幽綺麗,青山對峙,澗流清澈,瀑布迭次相連,不僅是有石刻,更是一個盛夏避暑勝地。西狹頌風景區奇在山、美在水。山、水、石、樹,皆成風景;亭、橋、廊、榭,相映成趣。一邊是拔地而起的高山,一邊是錯落有致的懸崖,其間更有古樹參天,老藤纏繞。峽谷之間,清幽無比,澗流清澈,尤為幽靜。
  • 重慶大足:守護石刻世界文化遺產
    11月11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記者來到重慶大足石刻景區採訪。重慶大足石刻造像始建於初唐,興盛於兩宋,歷時千餘載,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1999年,大足石刻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安徽九華山天台有「三絕」,峭壁怪石與摩崖石刻,還有壯美雲海
    接著分享九華山遊覽見聞,今天要介紹的是九華山的天台景區,景區裡有峭壁怪石、雲海絕景和摩崖石刻三大看點,精彩紛呈。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眾多網友的旅遊目的地。九華山風景區有花臺、天台、百歲宮和九華街四大核心景區,天台景區的觀賞度較高。圖為天台禪寺,氣勢非凡。
  • 2020讀城行動|靜聽石語,石刻館裡尋古蹟故事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是京城唯一一家以石刻文物為主題的博物館,這裡每一塊石刻都是藝術傑作,都鐫刻了一段歷史,都凝聚傑出工匠的心血和靈魂!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明清皇家寺院真覺寺舊址內,寺內中軸線上的金剛寶座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在我國現存同類建築中年代早、等級高、雕刻精美,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造金剛寶座的目的是什麼?其建築有什麼特色?
  • 印泉遺風——李根源摩崖石刻拓片藝術展蘇州開展
    2020年12月26日,江蘇蘇州,市民正在李根源摩崖石刻拓片藝術展上參觀。印泉遺風——李根源摩崖石刻拓片藝術展近日在蘇州太湖藝術中心開展。藝術展共展出張軍、費佳、顧德樂、鍾華、黃寅、陳亮、彭志清、劉曉新等8人團隊歷時6年,將已知的李根源109處摩崖石刻拓印下來的作品,並搜集整理了已毀已佚的摩崖石刻資料32處,一併編入《印泉遺風——李根源摩崖石刻藝術》一書。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養溪、印泉。雲南騰衝人。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代閨秀的必修課——插花藝術
    宋代的插花之美 插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代,中國民間就有男女互贈花束以表達思念 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到宋朝時,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
  •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登上高鐵 列車首發向世界發出邀請!
    全列所有車廂,將重慶大足石刻眾多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的石窟藝術濃縮其中,呈現在旅客面前,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大足石刻帶來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藝術之美。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刻造像的總稱。
  • 千年古堤之上,石刻遺存有了守護者
    ▲檢察官赴西順河派出所查看追回的5塊石刻保護情況 如今,在多個部門的聯手保護下,這些曾被盜竊分子驚擾的石刻,重新回到了美麗的洪澤湖大堤旁。6塊清朝年間的石刻被盜 洪澤湖大堤始建於東漢,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堤壩,全長約70公裡,與都江堰並稱「堰中雙雄」,並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大堤上,散落分布著石碑、石刻遺存近400處,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史料價值。 今年8月6日,洪澤區的文物愛好者裴先生在文物市場上發現了疑似洪澤湖大堤石刻,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