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人生歷程與金庸筆下的人生探析(一)

2021-03-01 金庸武俠

中國古人走的是這樣一條人生之路,明達時趨向於儒家,積極入世,追尋孔孟的理想;窮困時則傾向於道家,逍遙出世,向老莊處尋求心靈的撫慰。金庸筆下的主角們走的也不外三種人生路,一種是郭靖式為國為民的入世之路,一種是令狐衝式笑傲江湖的出世之路,而大部分人都是積極奮力過,經歷了失敗挫折後又懊喪退隱,是一條由入世轉入出世的人生之路。而金庸本人則入世與出世兼而有之,功成名就而又急流勇退,兼濟天下而能獨善自身,走了郭靖與令狐衝結合的人生道路。

金庸是個成功的讀書人,同時又是一個成功的小說家。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理想,金庸筆下的人生與金庸本人的理想,是密切相關的。金庸在寫小說裡的人物時是寄託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同時,金庸自己的人生歷程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筆下人物的影響,比如,金庸坦言他最喜歡的小說人物便是令狐衝。在這之外,更深層次的是中國古代儒道互補兩種人生觀對讀書人的影響。

所以,在說這個話題之前,劍膽君想先談一談中國古人的入世與出世情結。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道相得益彰互相補充的文化。馮友蘭把《中庸》裡的「極高明而到中庸」視作中國哲學的精神,「極高明」是道家的玄虛精神、超越精神;「道中庸」是儒家的現實主義、入世精神。

儒家重現實,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提倡積極進取;道家重自然,追求個體的自由本性,主張超然物外。可以說儒道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儒家重責任而忽略個人的自主性,道家強調個人的獨立自主,但對個人的社會責任重視不夠。

在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中國古代,正是儒道兩家千百年來的碰撞與交鋒中實現了互補融合,共同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文化傳統上如此,體現在中國人的人生觀上亦然。儒家是投身社會實踐,「知其不可而為之」,是積極入世;道家是超然世俗之外,「無為而無不為」,是逍遙出世。入世與出世,儒道兩家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人。

儒家思想重人生、重現實,儒家人生哲學是講道德、重進取的現實主義人生觀(宋志明:《儒道互補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儒家從「人」的角度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和使命,荀子的「明分使群」觀點就指出人與禽獸的區別在於人的社會性。

儒家學說認為人生於天地間,作為社會成員就不可避免地置身於社會關係中,必須有明確的角色意識,因而也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規範,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強調父子君臣都要各守其位各謀其政,做好自己的本分。繼孔孟「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做人準則之後,儒家思想逐漸形成系統的為人處世的人生準則,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修身養性、孝悌和親到經邦濟世、平定天下,越發明顯地強調和重視個人的社會責任。

受孔子「學而優則仕」以及儒家人生哲學的影響,「修齊治平」便成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畢生為之奮鬥的康莊大道和理想人生。張載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千百年來傳頌不衰,成為中國人的理想。

於是,讀書人發現了一條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履行社會責任達到「修齊治平」的人生之路,那就是十年寒窗苦讀以求一朝金榜題名,而後出將入相、經邦濟世。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個讀書人都渴望榮登金榜,這畢竟不可能,即使得以出仕入宦,仕途上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挫折在所難免。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一心想推行仁政,希望在諸侯國中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他「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困於陳蔡」,「七日不夥食」(《讓王》),「累累若喪家之犬」(《史記·孔子世家》)。可以說四處碰壁、落魄潦倒,孔子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他也消極過、失落過,但感嘆之餘卻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儒家積極向上的人生、百折不撓的精神,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才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嶽飛、文天祥等人敬仰備至。

然而,大部分人在壯志難酬、官場失意、人生遭遇挫折時,總要尋求一些自我安慰自我消遣,所以這時候道家逍遙遁世的思想就成了心靈的寄託。入世的道路走不通,那便尋求出世。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林和靖「梅妻鶴子」的閒適一樣受人推崇。讀書人更是想著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所以,功成身退、歸隱山林的範蠡、張良其實也是一種大智慧。這樣中國古代的人生觀中就兼有儒道兩家思想了。

與儒家重視人生,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不同,道家重視生命,尊重個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老莊有「貴生」思想,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放在高於萬物的角度。《莊子·駢拇》裡說「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小人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呼籲「無以人滅天」,要保全人的天性。在莊子看來,個人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就是人的最高目的(羅安憲:《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現代反思》)。

老子的「不爭」「無為」、知足常樂,莊子的「安時處順」「順人而不失己」,都要求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強調個體的精神自由,提倡淡然閒適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由自得的人生,最終達到莊子「逍遙遊」的人生境界。

這種超然世俗之外的出世精神衍生出了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於是中國古代便有了這樣一群人,他們逍遙出世、怡然自得,或放蕩不羈,縱情山水,流連忘返;或避世隱居,隱逸山澤,棲身曠野;或傷心失意、懊喪退隱……總之隱於野有之,隱於市有之,隱於朝亦有之。相對於儒家的積極進取、奮力拼搏,這些「穿行於鬧市與山林之間」的隱士是另一道風景線。

其實,中國古人走的就是這樣一條人生之路,明達時趨向於儒家,豪情萬丈,積極進取,常懷濟世之志,朝著「修齊治平」的理想努力。而一旦窮困則傾向於道家,困頓失意便出世,歸隱山林不務世事,去向老莊處尋求心靈的撫慰。

因為有了道家學說的存在,古人才有了退卻的理由和餘地。就個人而言,進可為儒,退可為道;攻可為儒,守可為道;成可為儒,敗可為道;表可為儒,裡可為道(邸永君:《儒釋道相互關係之思考》)。

有了道家人生這條退路,古人便多了一份選擇。於是,在儒家人生路上走得就越發從容也越發悲壯,幾多暢快、幾多得意,幾多悵然、幾多失意,箇中意味恐怕只有親歷方能體會。

入世與出世,成了折磨中國古人幾千年的不解情結。



相關焦點

  • 諸葛村夫║做古龍筆下的浪子,做金庸筆下的聖人
    而於我而言,人生存在著雙重境界,一做古龍筆下的浪子,二做金庸筆下的聖人。江湖上一直盛傳著這樣一句名言「武俠是成人的童話」,年少不知武俠世界之魅力所在,初聞此言只轉瞬便忘。唯如今開始邁向社會,方知沉醉於武俠的世界實在太過美妙。
  • 金庸筆下的「變態」孩子林平之5
    今天我們最後來聊一聊林平之的人生角色變化。在繼續之前,我們先回到開篇,林平之這個角色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在《笑傲江湖》這本書的一開初,林平之可說是一位不怎麼理解底層社會,活在溫室裡的富家子弟。通常這類角色往往會在困境當中露出醜態。但不知道是因為本性善良,或者說家教很好,在患難的時候,林平之的表現可圈可點。
  •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原來金庸筆下正是自己的人生……
    金庸筆下的愛情故事,寫盡了人生百態:有姑姑和過兒這種非等到白頭才能偕老的曠世之戀↓↓F君常覺得,一個胸有丘壑萬千的人,自己的人生必然也不會寡淡無趣。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金庸自己的愛情故事,比他筆下的主人公們一點不遜色。
  • 連載版黃蓉毒蠍心腸,金庸筆下為何判若兩人?
    前言:金庸筆下的女主角總是千嬌百媚,各有特色。黃蓉卻是這些女主角中唯一一個金庸動筆寫到中年時代的一位。儘管神鵰一作中,黃蓉從少女變成少婦,可黃蓉依舊得筆者喜愛。她不再以可愛明媚動人心弦,卻是因為俠義之心惹人敬佩。
  • 金庸、古龍、梁羽生:作品金句頻出,展現百味人生
    武俠時代 金庸、古龍、梁羽生被稱為中國的三大武俠宗師,他們寫的小說風格迥異,但是無一例外都是開山鼻祖,在那個精神匱乏的年代,這三位大師開創了一個武俠時代,甚至於武俠小說這個名詞都是因他們而誕生的。
  • 金庸筆下的那些醫生
    再後來,蕭峰再見阿紫,「一雙眼睛已變得炯炯有神,又驚又喜。」在北宋年間,實施這一例「角膜移植術」的神醫是靈鷲宮主、逍遙派掌門人虛竹。△ 香港演員樊少皇飾演的「虛竹和尚」金庸是全球華人的金庸。咱們這一代人,有誰沒有躲在被窩裡看過金庸?反正我是看過的。
  • 金庸筆下的好孩子——袁承志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金庸筆下的各色學生,今天我們聊一位好孩子---袁承志。在金庸的小說《碧血劍》當中,袁承志是寂寥督師袁崇煥的兒子。說起這個袁崇煥,是非常厲害的,他是明末抗清名將。金庸在《碧血劍》這本書的後記裡面還專門寫了一部作品,叫《袁崇煥評傳》。在這部作品當中,他給予袁崇煥高度的評價,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作為這樣一個大英雄的兒子也是《碧血劍》的主角。
  • 韋小寶:金庸筆下一位「阿Q式」的男主角
    金庸當年寫《鹿鼎記》雖然有其現實意義的追求,但是純粹的說韋小寶應該是什麼樣的性格、形象。這種想法有悖於藝術創作的初衷,在金庸看來,韋小寶代表的是一類人,而且很顯然,這類人和之前金庸武俠中的主角有明顯的差異,甚至走向了那些大俠人生觀的反方向。如果說之前金庸小說中的俠客是天空中皎潔的月光,那麼韋小寶便是低入凡塵的泥沼。金庸先生曾說過,他在創作韋小寶這個形象時,會不時地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
  • 金庸: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在多少年前,金庸先生就已經看淡了生死,以一種頑童的姿態笑對人生。曾有人問他:人生該如何度過?他答曰:大鬧一場,悄然離去。10月30日下午港媒突然發布新聞: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享年94歲。有人說:活著的時候,讀者就以億來計算的作家,古今中外僅此一人,就是金庸;有人說:金庸逝世,笑傲江湖成絕響,人間再無俠客行;有人說:感謝老先生留下的永遠不能替代的江湖,您一走,江湖變了滄桑.
  • 金庸│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會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筆下的哪個人物比較像。是機靈圓滑的韋小寶?老實憨厚的郭靖?還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
  • 金庸先生筆下的張家口:人煙稠密,市肆繁盛
    相信昨天的張家口人,都被金庸先生離世的消息刷屏了,各種媒體都發文悼念金庸先生。
  • 金庸: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世
    金庸之子查傳倜說,是昨天下午走的,「很安詳」。金庸曾說,最好的人生,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他的人生,即如是吧。特別是,他在我們華人的心靈世界中狠狠地「大鬧了一場」。他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字數超800萬,全球發行量超3億冊,而和他有關的影視已超100部。
  • 金庸筆下,哪位公主嫁得最好?
    導 語在金庸的小說中,也出現了不少公主。也許有公主命但沒有公主病,也許有公主病卻公主命。她們,也有邂逅愛情的時候。
  • 94載戲如人生!金庸留在了大家的江湖,查良鏞卻一人獨自謝幕...
    >>>>縮影一:不循規蹈矩的個性少年在金庸的筆下,江湖豪客很多都充滿著一絲桀驁不馴的灑脫個性。>>>>縮影三:江湖夢與政治情在金庸的筆下,很多江湖俠客都有著一股道義豪情。
  • 金庸筆下的六對美腳玉足,網友:金庸是戀足癖
    一雙臭腳丫子,在金庸的筆下竟然是那麼的美!有網友不僅表示:金庸實則戀腳癖!每個領域成大事之人,必有其怪癖也!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金庸筆下的六對美腳玉足。  1、趙敏的腳  張無忌不答,又扯脫了她右腳鞋襪,伸雙手食指點在她兩足掌心的「湧泉穴」上,運起九陽神功,一股暖氣便即在「湧泉穴「上來回遊走。……趙敏喘了一口長氣,罵道:「賊小子,給我著好鞋襪!」張無忌拿起羅襪,一手便握住她左足,剛才一心脫困,意無別念,這時一碰到她溫膩柔軟的足踝,心中不禁一蕩。  2、阿紫的腳
  • 六神磊磊讀金庸三部曲,六神磊磊讀金庸最新文章,六神磊磊讀金庸在線
    她從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始終保持好奇心和學習力,光是這一點,就無比值得我們借鑑。不只黃蓉,金庸筆下還有太多女性的人生故事,可以給我們以參照和警示。原因無他,只因他對世情的洞察、對女性的鮮活刻畫,都太讓人嘆服。
  • 玉笛誰家聽落梅:金庸筆下的美食
    毋庸置疑,金庸是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金庸武俠小說以其獨特的魅力徵服了無數讀者,其改編成影視劇次數之多,影響之廣泛,皆令人嘆為觀止。
  • 金庸為何說獨孤求敗最強! 只因金庸崇拜一聖人, 獨孤的原型是那人
    雖然他老人家並沒有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但獨孤求敗這個角色從設定來看,的確是配得上最強的名號,等於也就代表了金庸內心的想法。  那獨孤求敗用他自己的墓志銘來說便是:「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 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縱觀金庸全書,除他之外,沒有任何一個高手達到過這番成就。
  • 金庸先生逝世: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所以除了男生,很多女生也喜歡追看金庸劇,因為就連武俠世界裡的男女情愛,仿佛都帶著一襲果決英氣,像是張敏在白馬上的驚鴻一瞥,格外抓人。沒有人不喜歡江湖兒女的快意恩仇,也沒有人能不被英雄美女的纏綿悱惻所吸引。
  • 金庸筆下的名師——丁春秋
    說古論今談金庸,我們繼續來聊金庸筆下的名師,今天我們來說一位「惡」老師丁春秋。丁春秋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人物,山東曲阜人,這是他在少林寺激戰的時候自己說的。他是星宿派創始人,逍遙派的叛徒,武功極高善於用毒,最後被虛竹用生死符給治住了。丁春秋本來就是一個逍遙派的弟子,後來背叛師門自立門戶,外號「星宿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