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彈詞名家周希明先生
——殷德泉
(周希明先生在蘇州電視臺錄製《蘇州第一家》)
2020年12月16日晩十點傳來噩耗,常州市曲藝團(原常州市評彈團)的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評彈藝術家周希明先生告別人生,告別他54年的書壇生涯。他是深受評彈聽眾喜歡和讚美的一位彈詞表演藝術家和評彈作家,他的離去是評彈界的一大損失,評彈聽眾失去了一位傑出的優秀演員,令人十分哀痛和惋惜。
1944年出生的周希明,蘇州人氏,年輕時隨父周伯庵學藝。其父乃蘇州彈詞周玉泉流派創始人周玉泉先生的入室大弟子,家學淵源,蘇州評彈周派藝術第三代唯一傳承者。1966年考入常州評彈團,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周希明和邢晏春、邢晏芝、潘瑛等一批常州市評彈團的年輕才俊以精湛的藝術和豐富的書目博得廣大評彈聽眾的喜愛,響徹評彈界,成為當年的評彈新響檔。1978年10月22日,周希明他們曾為陳雲專門作了匯報演出,陳雲親切接見並作出指示鼓勵,希望多演好書,多寫好書,使其成為他藝術生涯中的鞭策和動力。他長年累月奔赴江浙滬各書場碼頭為基層群眾說好書說新書,積極參與各項團體的演出比賽和主旋律宣傳活動,為推廣宣傳評彈和為團體爭取榮譽作出了貢獻。
周希明在五十餘年藝術生涯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說表口齒清晰,語彙豐富,擅長放噱;演出講究精、氣、神,特別注重塑造人物,且出神入化,留給聽眾朋友難忘的藝術印象;他的語言、聲調幽默風趣,具有周(玉泉)派藝術的風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擅長自編自演,其中有長篇彈詞、中篇評彈、短篇彈詞、開篇等各類節目數十部,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評彈界實屬罕見。他的五部長篇彈詞《蘇州第一家》《法華庵》《三更天》《血衫記》《文武香球》等,流傳較廣,曾應蘇州廣電總臺邀請,先後錄製廣泛傳播,特別是與沈世華雙檔彈唱的《蘇州第一家》成為廣大電視觀眾心中的最愛。周希明不僅是常州市頗有影響的藝術家,更是享譽江浙滬評彈界表演暨創作的傑出人才。
周希明的創作宗旨既尊重傳統,但不拘泥傳統題材,與時俱進,為時代謳歌。例如他和多人合作編創的中篇彈詞《焦裕祿》,作為主創之一的周希明為增強作品的現實性與感染力,不顧年老與創作團隊專程赴河南蘭考實地考察深入採風,加深對角色的理解;從細節著手,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豐滿了立體的人物形象;謀篇布局有趣味,精雕細琢見真章。曲本十易其稿,呈現在聽眾面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該作品榮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
周希明在退休之後真正意義上發揮了餘熱,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他的後期生涯中誕生的。除了《焦裕祿》外,他還創作了如《蘭考情》《江南第一燕》《金鳳展翅》《楊開慧》《港城大義》《良心》《堂娘娘》《笑不出來》《大餅嫂嫂》及《飛來的老婆》《楊記米行》等等,是一位實實在在接地氣的創作大戶,曾被授予江蘇省曲藝蘆花獎終身成就獎。
他心中始終想的是評彈大業,除了自己身在的藝術團體外,為了傳承大業,薪火相傳,還兼收外團學員共有十七位評彈接班人。「出人出書走正路」,這是陳雲同志對評彈工作的指示,周希明先生正是如此勇往直前。
記得2010年末周希明應邀參加蘇州廣電總臺《金玉滿堂》評彈春晚,他走在紅地毯上髙興地對我說,想勿到評彈演員也能走上紅地毯,謝謝蘇州電視書場,謝謝你!
2018年春末,周希明先生誠邀邢晏春、邢晏芝和我相聚姑蘇新聚豐。同年秋季,我等相邀周希明先生歡聚東園涵碧樓,這是我與周先生最後的一次見面。周希明生在姑蘇,功在常州,情在評彈,他的藝術形象將會長留在我們的心中。
作者供圖
(原文刊登於2021年1月17日《常州日報》)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