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很多名將,他們風格不一樣,比如呂布擅長打殲滅戰,趙雲擅長衝鋒陷陣,夏侯淵擅長千裡奔襲,關羽擅長因地制宜,諸葛亮、周瑜會利用天氣作戰。正是因為百花繚亂的作戰方式,三國史才讓人這麼著迷。
作戰風格不同的將領性格自然而然也不同,張飛、呂布的暴躁性格,關羽的傲氣、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沉穩也是人盡皆知。而對於諸葛亮而言,所有的計劃是有無限於接近100%的成功才會執行,這就造成了他的理念和很多人有衝突。歷史上和諸葛亮衝突最大的將領當屬魏延了,甚至兩人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按照諸葛亮擁有的權力來看,其實他輕而易舉可以處決魏延,但諸葛亮沒有這麼做。不是諸葛亮仁慈,而是他需要用魏延來制衡一個曹魏猛將。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兩人的矛盾點要從長沙說起,赤壁之戰後劉備奪下南郡,因為荊州實際上已經是無主之地,劉備打算先從長沙開始逐個吞併荊州。當時的長沙守將是魏延,他算得上是荊州地區少數有軍事才能的將領,但因為此前沒有背景的原因不被重用,早就有了易主的想法。得知劉備攻打長沙後當即挾持長沙太守然後獻城投降,本以為會得到重用,但沒想到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認為魏延是一個賣主求榮之輩,建議劉備殺了他。而劉備很賞識魏延這種態度,全盤接受他的投誠,並對他委以重任。至此,魏延和諸葛亮結下了矛盾。
劉備攻打益州時留守關羽、張飛、諸葛亮、魏延等將領駐守荊州,後來因為益州戰事吃緊,不得已只能派諸葛亮、魏延等人領兵入蜀。當時魏延被分到和諸葛亮一路,兩人的任務是攻克從江州到成都的所有郡城。在諸葛亮看來,現在劉備已經對益州形成了壓倒性優勢,我軍只要擺出懷柔態勢,自然能夠招降他們。而魏延作為一個武將更喜歡打仗,雙方爭論不休。後來因為劉備一直督促援軍儘快行動,諸葛亮只能按照魏延的節奏開戰。
十幾年後諸葛亮北伐,曹魏主帥司馬懿把諸葛亮死死抵禦在渭水邊上。諸葛亮領導的蜀軍不論從裝備上還是軍力上都弱於魏軍,遲遲找不到破局之點。這時候魏延提出奇襲長安計劃,他認為長安僅有5000守軍,而且太守還是一個酒囊飯袋之徒,只要分出5000兵馬帶上10天的糧食走子午谷就可以到達長安。等出其不意拿下長安之後就可以斷了司馬懿的糧草,甚至可以破局。而諸葛亮認為這叫策略太兇險,直接拒絕魏延,這也造成了兩人矛盾直接爆發,魏延甚至和身邊人說諸葛亮不適合做統帥,應該由自己領導北伐。
蜀漢面臨的難點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再加上諸葛亮本人在蜀漢的話語權非常重要,假如他有私心的話,完全可以借用自己手上的權力治罪、處死魏延。諸葛亮沒有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蜀漢面臨了一個尷尬的局面,首先就是人才斷層的問題。
在蜀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其實集團內部還是人才濟濟的,以五虎上將為代表的大將;以諸葛亮、法正、馬良、王甫為代表的參謀;以許靖、劉巴、蔣琬、郭攸之為代表的文臣;以劉封、向朗、向寵、付彤為代表的少壯派,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強大的蜀漢。但自從荊州被曹操和孫權聯手瓜分,隨後劉備又碰上了夷陵之戰的慘敗,直接導致蜀漢失去了半壁江山,絕大部分人才也相繼離世,蜀漢後繼無人的現象非常嚴重。
而此時的曹魏西線副帥張郃洞察了蜀漢這種尷尬的局面,他甚至制定了各種攻略蜀漢的戰術。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也是一位沙場老將,作戰經驗非常豐富,能力遠遠超過蜀漢很多將領。再加上他嚴重蜀漢多年,制定出的都是可以重挫蜀漢的戰術,已然已經成為蜀漢頭號心腹大患。放眼目前蜀漢僅存的人才,也只有魏延能夠制衡張郃。
魏延因為張郃才能活命劉備、諸葛亮等人執意要求魏延擔任漢中太守,目的就是制衡張郃。當時張郃的部隊駐紮在長安和漢中中間,時時刻刻要重新奪回漢中。魏延上任之後冷靜分析對策,他認為曹魏雖然富饒但假如攻略漢中的話戰線補給很長。而漢中崇山峻岭很多,只需要守好漢中重要的關卡,讓這些關卡相互間成掎角之勢就能固若金湯。事後證明魏延的決策是對的,期間不論是張郃、曹真或者其他大將多次攻打漢中都被魏延擊退。
後來張郃調整戰略部署,主力部隊由關中地區遷到羌人地盤內,目的就攻略對益州的閬中郡,切斷益州和漢中地區的聯繫。當時魏延提議張飛做閬中太守,隨後又派遣精通羌語的士兵到羌人地盤結盟,以極大的利益說服羌人反抗曹魏。最後可以藉助羌人的力量包圍張郃,甚至全殲張郃派出的5000人馬先鋒部隊。後來又誘敵深入將張郃擊殺在木門道,魏明帝得知張郃戰敗身死的消息後當場崩潰,魏軍士氣非常低迷。
諸葛亮儘管不看好魏延,但沒張郃的話單憑自己的力量很難擊敗張郃,因為需要只能留下魏延的性命。
小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相互牽制相互制衡,魏延可以牽制張郃,諸葛亮可以牽制司馬懿。所以當張郃死後魏延的實際作用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時候被他的政敵楊儀、姜維奪權並殺害。而司馬懿沒有了諸葛亮這個對手的牽制,從此無敵於天下。在籌劃十年之後,僅用了一天時間就奪取了曹魏的統治權,把司馬家推向了那個時代的巔峰。
所以從他們的履歷來看,一個人不論是什麼身份,不論是謀臣或者武將還是文官,最重要的就是有能力,對人有利用價值。這樣才能凸顯自己的能力,才能延續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