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反骨,為何能活到最後?諸葛亮:沒他,我打不贏這位猛將

2021-02-13 沙僧談故事

三國時期有很多名將,他們風格不一樣,比如呂布擅長打殲滅戰,趙雲擅長衝鋒陷陣,夏侯淵擅長千裡奔襲,關羽擅長因地制宜,諸葛亮、周瑜會利用天氣作戰。正是因為百花繚亂的作戰方式,三國史才讓人這麼著迷。

作戰風格不同的將領性格自然而然也不同,張飛、呂布的暴躁性格,關羽的傲氣、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沉穩也是人盡皆知。而對於諸葛亮而言,所有的計劃是有無限於接近100%的成功才會執行,這就造成了他的理念和很多人有衝突。歷史上和諸葛亮衝突最大的將領當屬魏延了,甚至兩人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按照諸葛亮擁有的權力來看,其實他輕而易舉可以處決魏延,但諸葛亮沒有這麼做。不是諸葛亮仁慈,而是他需要用魏延來制衡一個曹魏猛將。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

兩人的矛盾點要從長沙說起,赤壁之戰後劉備奪下南郡,因為荊州實際上已經是無主之地,劉備打算先從長沙開始逐個吞併荊州。當時的長沙守將是魏延,他算得上是荊州地區少數有軍事才能的將領,但因為此前沒有背景的原因不被重用,早就有了易主的想法。得知劉備攻打長沙後當即挾持長沙太守然後獻城投降,本以為會得到重用,但沒想到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認為魏延是一個賣主求榮之輩,建議劉備殺了他。而劉備很賞識魏延這種態度,全盤接受他的投誠,並對他委以重任。至此,魏延和諸葛亮結下了矛盾。

劉備攻打益州時留守關羽、張飛、諸葛亮、魏延等將領駐守荊州,後來因為益州戰事吃緊,不得已只能派諸葛亮、魏延等人領兵入蜀。當時魏延被分到和諸葛亮一路,兩人的任務是攻克從江州到成都的所有郡城。在諸葛亮看來,現在劉備已經對益州形成了壓倒性優勢,我軍只要擺出懷柔態勢,自然能夠招降他們。而魏延作為一個武將更喜歡打仗,雙方爭論不休。後來因為劉備一直督促援軍儘快行動,諸葛亮只能按照魏延的節奏開戰。

十幾年後諸葛亮北伐,曹魏主帥司馬懿把諸葛亮死死抵禦在渭水邊上。諸葛亮領導的蜀軍不論從裝備上還是軍力上都弱於魏軍,遲遲找不到破局之點。這時候魏延提出奇襲長安計劃,他認為長安僅有5000守軍,而且太守還是一個酒囊飯袋之徒,只要分出5000兵馬帶上10天的糧食走子午谷就可以到達長安。等出其不意拿下長安之後就可以斷了司馬懿的糧草,甚至可以破局。而諸葛亮認為這叫策略太兇險,直接拒絕魏延,這也造成了兩人矛盾直接爆發,魏延甚至和身邊人說諸葛亮不適合做統帥,應該由自己領導北伐。

蜀漢面臨的難點

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再加上諸葛亮本人在蜀漢的話語權非常重要,假如他有私心的話,完全可以借用自己手上的權力治罪、處死魏延。諸葛亮沒有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蜀漢面臨了一個尷尬的局面,首先就是人才斷層的問題。

在蜀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其實集團內部還是人才濟濟的,以五虎上將為代表的大將;以諸葛亮、法正、馬良、王甫為代表的參謀;以許靖、劉巴、蔣琬、郭攸之為代表的文臣;以劉封、向朗、向寵、付彤為代表的少壯派,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強大的蜀漢。但自從荊州被曹操和孫權聯手瓜分,隨後劉備又碰上了夷陵之戰的慘敗,直接導致蜀漢失去了半壁江山,絕大部分人才也相繼離世,蜀漢後繼無人的現象非常嚴重。

而此時的曹魏西線副帥張郃洞察了蜀漢這種尷尬的局面,他甚至制定了各種攻略蜀漢的戰術。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也是一位沙場老將,作戰經驗非常豐富,能力遠遠超過蜀漢很多將領。再加上他嚴重蜀漢多年,制定出的都是可以重挫蜀漢的戰術,已然已經成為蜀漢頭號心腹大患。放眼目前蜀漢僅存的人才,也只有魏延能夠制衡張郃。

魏延因為張郃才能活命

劉備、諸葛亮等人執意要求魏延擔任漢中太守,目的就是制衡張郃。當時張郃的部隊駐紮在長安和漢中中間,時時刻刻要重新奪回漢中。魏延上任之後冷靜分析對策,他認為曹魏雖然富饒但假如攻略漢中的話戰線補給很長。而漢中崇山峻岭很多,只需要守好漢中重要的關卡,讓這些關卡相互間成掎角之勢就能固若金湯。事後證明魏延的決策是對的,期間不論是張郃、曹真或者其他大將多次攻打漢中都被魏延擊退。

後來張郃調整戰略部署,主力部隊由關中地區遷到羌人地盤內,目的就攻略對益州的閬中郡,切斷益州和漢中地區的聯繫。當時魏延提議張飛做閬中太守,隨後又派遣精通羌語的士兵到羌人地盤結盟,以極大的利益說服羌人反抗曹魏。最後可以藉助羌人的力量包圍張郃,甚至全殲張郃派出的5000人馬先鋒部隊。後來又誘敵深入將張郃擊殺在木門道,魏明帝得知張郃戰敗身死的消息後當場崩潰,魏軍士氣非常低迷。

諸葛亮儘管不看好魏延,但沒張郃的話單憑自己的力量很難擊敗張郃,因為需要只能留下魏延的性命。

小結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相互牽制相互制衡,魏延可以牽制張郃,諸葛亮可以牽制司馬懿。所以當張郃死後魏延的實際作用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時候被他的政敵楊儀、姜維奪權並殺害。而司馬懿沒有了諸葛亮這個對手的牽制,從此無敵於天下。在籌劃十年之後,僅用了一天時間就奪取了曹魏的統治權,把司馬家推向了那個時代的巔峰。

所以從他們的履歷來看,一個人不論是什麼身份,不論是謀臣或者武將還是文官,最重要的就是有能力,對人有利用價值。這樣才能凸顯自己的能力,才能延續存在感。

相關焦點

  • 魏延有反骨,諸葛亮為什麼不殺他?諸葛亮:沒他,我打不贏這位猛將
    諸葛亮死前甚至留下遺計殺了魏延。 在正史中,諸葛亮對待魏延雖然不算壞,但也絕不算好。為何說諸葛亮對他不算壞呢?這是因為諸葛亮還算是重用魏延的,在北伐中,每次都以魏延為先鋒。在官位和爵位方面,也從來不吝惜。魏延立下戰功後,諸葛亮更是將他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而曹操年輕時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做個徵西將軍。而魏延卻做到了,由此可見,他對魏延有多麼重用。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確實有此描述,稱其在諸葛亮死後便興兵反叛想要奪權,最終被長史楊儀運用諸葛亮遺留的間諜馬岱所斬殺,三族也被滅。而我們通過史料也能窺見這一事件的起因並不簡單,之所以不簡單,就在於以諸葛亮之大才,絕不會僅憑「腦有反骨」這一面相就殺魏延這一大將,如此片面而武斷的人是做不到丞相高位的,那麼,諸葛亮為何要殺魏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 為何諸葛亮給魏延穿小鞋?還說魏延天生反骨
    諸葛亮不管是在正史還是名著中,對蜀漢的貢獻獨一無二,肯定是個正面人物無疑,為何也會需要在魏延面前懺悔呢?為了解答,只能從細節中尋找答案。細品之下,魏延天生反骨是笑話,但諸葛亮給的小鞋太多,逼反魏延卻絕非戲言。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麼一位為蜀漢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功臣,卻被諸葛亮認為其腦後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諸葛亮的計劃下,把魏延處死了。那麼諸葛亮真的能看得見魏延所謂的反骨嗎?其實這只是掩飾之詞了,誰腦後有什麼反骨?完全是騙人的把戲。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拿著「腦後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給暗中處死了呢?其實還是有原因的,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兩個缺點,或許會重蹈關羽的覆轍,讓蜀漢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者,為何反遭猜忌
    三國名將魏延從加入蜀漢陣營開始,一直就是飽受爭議的角色,諸葛亮認為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不適合委以重任,的確魏延從參軍開始,一系列做法讓堅守道德情操的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十分不滿。 但是即使魏延表現這樣,在前期為何不趁早殺掉他,為反而還是給他重要的職位呢?
  •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反骨是什麼
    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便要將他拉出去咔嚓了。劉備問其原因的時候,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說的劉備和在場的人都一愣一愣的。那麼諸葛亮說的反骨是什麼呢?難道魏延的腦袋和別人的腦袋長得不一樣嗎?諸葛亮已經不在世了,沒法詢問,其也沒有留下關於腦袋長反骨的具體描述。
  • 揭秘: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不怪諸葛亮
    隨著諸葛亮的離世,魏延之死就成了所謂的千古謎案。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早就看出了有反骨,所以臨死前吩咐楊儀和馬岱殺掉魏延,一句魏延反,馬岱斬的話影響了多少人的判斷,那麼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
  • 魏延的反骨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寫關羽帶兵攻打長沙,與黃忠大戰,長沙太守韓玄懷疑黃忠裡通外應,於是要斬黃忠,幸而魏延挺身解救,殺死韓玄,獻了長沙。不料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認定他「久後必反」,下令將他斬首。虧得劉備阻止,才倖免一死。魏延有膽有識,有勇有謀,屢立戰功,深受劉備賞識。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漢中這個地方當時何等重要,應派誰去鎮守?
  • 歷史探秘:魏延腦後真有「反骨」嗎?諸葛亮死前是否設計殺害他?
    但這些事情都是演義小說,當不了真。魏延是人,又不是怪物,怎麼會真正長出一顆所謂的「反骨」?正常成年人全身有206塊骨頭,誰也不會憑空多出一塊來,所謂「反骨」,只是後腦勺的枕骨凸起。魏延腦後生有「反骨」一事,古往今來一直都為人所詬病。魏延是個正常人,哪裡會腦後多生出一塊骨頭?
  • 諸葛亮:魏延你腦後有反骨!陳壽:孔明你胡說!
    三國時期有一個令人費解的老梗,即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我時常在想,一個忠於蜀漢的國士,腦袋後面為什麼會生出反骨呢?羅貫中或許只是隨便一說,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更想不到的是,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在後世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正史。而他強加的反骨,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對魏延的認知。
  • 諸葛亮要殺死魏延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魏延不受控制,堅持要留兵據守,不還成都,甚至和楊儀發生了軍事衝突,繼而有投靠魏國的打算,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當魏延與姜維對陣時,姜維依照諸葛亮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話,魏延狂傲,大喊一聲:誰敢殺我?聲音未落,身後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諸葛亮臨終前為何執意要殺魏延,難道就只是因為有「反骨」嗎
    魏延最初在長沙歸順劉備的時候,諸葛亮看出魏延腦背後有"反骨"料,到此人日後就會造反, 本想著除之而後快,最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魏延果真造反了。以降服葛亮逝世 ,沒有人可以那他怎麼辦 ?很典型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當時幸運的是諸葛亮提前授予馬岱的計劃, 才殺了魏延。
  • 魏延的「反骨」
    一是他從長沙歸降時,諸葛亮一見他,就號令將他推出斬首,理由是他腦後有反骨;另外一個就是諸葛亮剛剛去世屍骨未寒,魏延就發動叛亂,結果被馬岱誅殺,印證了「反骨」的說法。這個位置有多重要呢,當時的人們有個普遍看法,叫「無漢中則無蜀」,想想看,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國,魏延當時的位置,就相當於是京畿戍衛隊對北京的重要性啊。當時人都都以為這個位置非張飛莫屬,誰也沒想到會落到魏延這個小角色身上。這說明什麼?說明劉備非常信任魏延,反過來,也說明魏延有能力,要不然劉備也不會這麼信任他。
  •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斬殺麾下能力最出色的魏延還說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一代出色的名將,先是替劉備把守漢中國若金湯15年,後跟隨北伐大軍,更是戰功卓著,論武堪比五虎將,論智更是賽諸葛,沒想到在蜀國後期因諸葛亮一句魏延有反骨
  • 諸葛亮為何非要魏延死?並非他真的有反骨,而是不該有這一個想法
    可他沒能成功,在關鍵的時刻被殺,魏延也就徹底被坐實了謀反的罪名,這件事爭論一直都很大,包括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安排人要殺他,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個命令其實有些沒頭沒尾的,諸葛亮這麼嚴謹的人,居然會有這樣的命令,我認為這個命令很有可能是偽造的,魏延作為軍隊的先鋒,大軍撤退的時候讓他斷後很正常,只是諸葛亮也不可能預先判斷到魏延必然會不服從將令,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謀反呢?這也不太可能的。
  • 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36所謂魏延的反骨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反,馬岱斬」的情節為人所熟知,不過現在很多為魏延喊冤犯案的文字,說歷史上魏延並沒有造反的意思,這個就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為了印證前面戰長沙那段當中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的話,整個三國,投降的武將多如牛毛,怎麼諸葛亮就認定魏延有反骨呢,難道就是相面看出來的嗎?
  • 魏延腦後的反骨,這個人也有!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
  • 湖說三國-魏延究竟是個良將,還是個「天生反骨」的逆賊?
    3、魏延最後被馬岱斬殺,他是否天生反骨?註定是個反賊之命?1、魏延為何沒有進入「五虎將」之列?論個人能力和對蜀漢的貢獻,魏延躋身五虎將行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總比黃忠厲害吧?)即使魏延十日內能順利到達預定目的,那夏侯楙要是不逃,反而堅守城池等待援軍呢?還有離長安不遠的郭淮可不是庸才,他必會採取措施應對魏延。再有,萬一諸葛亮那邊不能按時到達呢?面對源源不斷趕來增援的魏軍,你魏延領著這長途跋涉過來,已經疲憊不堪的一萬兵能抵擋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