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彭震就曾參加東方衛視創業真人秀節目《創智贏家》而受到關注。那一年,彭震一路從幾萬人的海選到最終捧得亞軍桂冠。如今,彭震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投人,從投資順豐光電、我武生物,到泰坦科技、神舟電力,彭震正在續寫新的投資傳奇。
文 | 譚宵寒
報導 | 投資界PEdaily
見到彭震時,他剛剛結束風塵僕僕的行程。
這次出差北京,彭震的一項行程是溝通與教育部合辦的「網際網路+」創業大賽,創豐資本是這一由國家隊牽頭、涉及全國眾多高校的創業大賽主辦方中唯一的非高校基金。
從選手、評委到主辦方,彭震一直是創業大賽的參與者。早在2005年,彭震就曾參加東方衛視創業真人秀節目《創智贏家》而受到關注。那一年,彭震一路從幾萬人的海選到最終捧得亞軍桂冠。即便是如今,去搜索當時的新聞,依然能找到觀眾們對他洞察力與創新能力的讚嘆。
如今,彭震的身份變成了一個投資人,他喜歡去做創業大賽的評委,和95後的年輕人混在一起。
同濟大學建築學學士、復旦大學MBA,彭震曾創辦過房地產公司、綠化公司,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和窘迫,也獲得了歷練,為他現在在生意場上的摸爬滾打打下基礎;
跟隨香港「殼王」之稱的李明治、擔任新鴻基金融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彭震見識了香港金融市場的興起衰落,也深諳遊戲規則;
與證券大佬闞治東共同創立了東方匯富,掘到過創投業早期的第一桶金,華銳風電上市時曾豪賺500倍……
35歲不到的時候,彭震又華麗轉身,在上海創立了創豐資本。五年時間,彭震帶出創豐資本一個近60人的團隊,管理規模接近50億元,躋身一線PE行列。
70後的彭震看起來和80後一樣年輕和呆萌,但又有著超出於常人的睿智和老練。
從「憲哥」到老彭
回憶起十年前參加《創智贏家》的經歷,彭震面露羞澀,「其實當時主要是覺得好玩,加上剛離開新鴻基有半年的靜默期,所以就報了名。
彭震當時參賽的項目是做體育社交服務公司,評委評價他「邏輯清楚,組織和創新能力強「,」為人熱情,言談有見地」。那次大賽是《創智贏家》的第一屆,收視率頗高。彭震因為外形有點像吳宗憲,劇組人員都叫他「憲哥」,還吸引了一票女粉絲。
事實上,在參加這檔真人秀之前,彭震已經在香港新鴻基金融集團工作了三年,他擔任新鴻基中國區副總裁,負責新鴻基在中國區業務的拓展,成功運作了博智藥業、泛亞環保等多家企業在香港上市,還發展了一批有意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成熟企業客戶。
機緣巧合,在新鴻基的經歷也讓彭震結識了「證券猛人」闞治東。2005年,一次工作機會,彭震結識了剛剛從南方證券離開的闞治東,兩人一見如故,對國內創投業發展的很多判斷不謀而合。31歲的彭震當即決定離開香港,跟隨闞治東拓荒大陸的創投業。
不久,東方匯富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在發起成立的7個合伙人中,彭震是最年輕的合伙人。後來,彭震同闞治東一起投資了華銳風電、我武生物、順風光電、新生源藥業等多個項目。其中華銳風電上市後的回報高達553倍,順豐光電回報也超過40倍。
為什麼幾年後會離開東方匯富出來單幹?這個問題很尖銳,但彭震依然正面回答了我。
「東方匯富喜歡投大項目,未來可能要做一家大而全的公司;但我個人喜歡投小公司,對創豐的定位也是做一家精品的創投機構。」
彭震又進一步解釋道,「我們不想去投那些市場上規模已經很大、名氣很高的公司。我們希望投小的、但有成長潛力的公司,然後和企業家、和行業共同成長。創豐未來也不會去做管理規模最大的PE,但我們一定力爭去做市場上最賺錢的那批機構,和我們的出資人、合作夥伴共同成長。」
而今天再回頭看參加創智贏家的那段經歷,彭震說,這場比賽對他的影響其實是性格的轉變:以前不喜歡出頭,因為父母從小教訓他「槍打出頭鳥」,所以那場比賽最後也拿了亞軍;但如果以現在的心態再去參加,一定會拿冠軍。「很多時候,你只有衝在最前面,才能更好地利用資源。」
一家眼光獨到的精品創投
精品的創豐是怎樣的?
彭震介紹,創豐目前專注在節能環保、生物醫療及文化創意領域。節能環保因為投得早,對這個行業的積累也最深。2015年,創豐資本參與航天集團旗下光伏板塊上海神舟電力有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因為方案最具創新性,一舉打動了航天集團的領導,從30多家參與競標的機構中脫穎而出、拿下了這個案子。
神舟電力總經理司德亮這樣評價創豐:這是一個非常理解我們行業的資本運作平臺,他們的方案最具創新性、也最具執行力。而對於彭震,司德亮評價他「是個抓住了資本市場發展機會的『幸運兒』,非常有包容精神,是個樂天派。非常樂觀,也非常的有幹勁兒。」
即便在環保、新能源領域積累頗深,但彭震也坦陳,這個行業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早期企業已經機會不大,因此投資策略以併購型投資為主,並且只佔到總投資盤子的20%。
彭震介紹,創豐更主要的投資,放在醫療健康和文化創意所代表的第三產業新經濟。其中醫療領域聚焦在醫療器械早期項目和健康服務,投資了柏為醫療、愛思唯醫療、固聖生物等企業。文化創意域則進行全產業鏈投資,投資了唯晶科技、西十區、金熊影視、摳電影、東娛文化傳媒、觸漫、小夥伴影視、如戲科技、仙俠科技等項目。
「沈南鵬說自己是賭賽道,那我們就是修跑道。」彭震說。怎樣是修跑道?將整個文化鏈條裡的IP挖掘、電影製作、在線票務、大數據分析、衍生品等等串聯,讓鏈條裡的企業們產生化學反應,這才是投資人最大價值之一。
以創豐投資的東娛文化為例,東娛曾製作明星真人秀節目《你好,菜鳥》:請明星到公司上班,讓他們成為工作族中的菜鳥。節目最初的盈利點是廣告費和企業宣傳費,但創豐在與各方討論商業模式的過程中,提出了新的方案:讓明星去化妝品公司上班,明星親自設計一款面霜或香水;取消明星片酬,而將產品收益進行分成。如此一來,由於節目的核心價值在於明星的IP價值,而明星設計的產品又引領粉絲經濟,無論是化妝品公司、製作公司還是明星,都將獲得超出以往的收益。
「文化和消費不能切割開。」彭震說,以前的文化產業投資有一個很弔詭的事情,投資了電影,賺了票房就結束了。但事實上,這是一個串聯的過程,電影可以帶起一個餐廳、一件衣服、一個品牌,所謂「衍生品」。《非誠勿擾》上映之前,三亞鳥巢西區的酒店幾乎要倒閉,但上映後火得一塌糊塗。
「我們希望創豐所投資的業務相關的企業能夠深度合作、資源置換,組成一個『非競爭者聯盟』。」彭震說。
投資有潛力的公司,陪它一起成長,
哪怕過程充滿痛苦
五年前,在一次上海大學生創業大賽上,彭震遇見了來自華東理工大學6個年輕人共同創立的泰坦科技,一家科學服務公司,主要從事科研領域的一站式供貨。得知他們需要第二輪1000萬融資,彭震親自去考察,「這6個80後租了個宿舍,白天一起在公司工作,半夜回到家還繼續討論,我能感受到這些年輕人是真的在追求夢想,真的希望能夠改變科學服務的現狀,而不是滿足簡單的物質追求。」很快,創豐投資了1000萬。
後來,泰坦的幾個投資方曾在其發展模式上出現分歧,大部分投資方希望泰坦儘快賺錢,但彭震堅持公司正處在打基礎的節點,雖然簡單地賣科學試劑可以賺錢,但這遠不是目的,泰坦應該做一個科研服務的一站式平臺,成為如美國fisher般的偉大公司。於是創豐幫團隊去說服其他投資人。找人、找資源、解決問題,和創始人團隊討論到半夜兩三點都不覺得累。
泰坦科技創始人謝應波這樣評價彭震團隊:「在五年來泰坦所接觸的所有PE機構中,創豐是對泰坦所在行業、公司價值想得最清楚的一家機構,不求短期利益,不做創投業的投機者,給了創始團隊最大程度的包容和信任。」
去年底,這個被彭震賦予「激情」屬性的團隊成功在新三板掛牌,公司目前已成為上海市科技創業標杆性企業。
彭震常說,他不喜歡去投資已經很牛的公司,分一杯份額的事情他不要幹;但他願意去投資有潛力的公司,並陪著他們成為頂級公司。「創豐願意陪著它們共同成長,共同解決問題,哪怕這個過程充滿痛苦。」
未來兩年,創豐所投項目將進入集中退出期:目前所投企業中正在主板排隊IPO的有2-3家,新三板陸續有十幾家會掛牌,併購退出的有2-3家,「我們會給投資人交出一個漂亮的成績單。」
挖掘兩岸三地投資機會
在國內眾多PE緊盯著美國市場和中概股回歸的如今,創豐的注意力卻是在鮮有機構關注的臺灣市場。它們關注臺灣的文化消費投資,並提出了「兩岸三地投資」的概念。彭震說,創豐之所以選擇這種投資方式,一是基於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帶來了許多人消費習慣的改變;二是臺灣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對文化消費細節的把握都已領先大陸多年,而文化的相通將會減少拓展大陸市場的阻力,有利於大陸企業完成在文化消費方面的更新升級。
彭震以旅遊紀念品為例,大陸所有景點裡看到的商品大都是相同的,且質量差、包裝差,體現不出當地風土人情,尋不到味道。但倘若去臺北故宮參觀,70%的人都會購買紀念品,因為這其中蘊含了文化。「大家旅遊時是有購買需求的,但卻沒有適當的商品供他們選擇,創豐將這些東西引進大陸,這其實就是時下頗受關注的供給側改革的理念。」
四川出生的彭震個頭不高,卻正在下一步大棋:利用三地市場估值體系的不一致、優勢產業的差距和互補所產生的機會,進行投資布局。
去年,創豐成立了香港分公司,下一步將以香港作為兩岸三地投資的橋頭堡。而目前「兩岸三地投資」已落地的項目包括遊戲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唯晶科技。唯晶科技起自臺灣的風雷工作室,目前主攻大陸市場。作為唯晶的首個大陸投資方,創豐不僅會將唯晶眾多優質內容帶到大陸,還會以唯晶為平臺反向收購臺灣的相關企業。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