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激怒父母只是在博關注?家長掌握「3不」法則,化解錯誤行為

2021-01-19 超超育兒知識

電影《克萊默夫婦》中的賽思在憤怒的情況下尖銳的向爸爸高喊:「我恨你!」

他的爸爸把他扔到了床上,也同樣回了一句:「我恨你。」

這一切都是因為繁忙的工作讓賽思備受冷落。

促使他擾亂爸爸的工作進度。

最終造成了父子之間的矛盾爆發。

而家長們可以發現,在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想盡辦法激怒我們。

無論是打斷談話還是肆意的哭鬧。

我們除了無奈與發怒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

但是其實孩子們故意做這些行為,只是在布置陷阱。

目的就是得到父母們的注意力。

阿德勒曾提出「目的論」,具體內容為:

當一個人產生自卑感的時候,就會跟隨某個目標去改變自己。

所以在家長們看來,孩子所做的一些行為很奇怪。

歸根到底都是孩子在滿足自己的目標與需求。

並且阿德勒把兒童常布置憤怒陷阱的行為進行了分類:

報復、自暴自棄、尋求目光、搶奪權利。

孩子們布置陷阱,激怒父母時,家長一定要保持情緒上的穩定,而不是像賽思爸爸一樣,升級矛盾。

01

孩子布置陷阱的根本原因:

一、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度

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靜面實驗」。

實驗具體內容為:媽媽在與孩子進行互動的時候,突然轉換表情。剛開始時,孩子一臉茫然,但是發現無論做什麼動作都吸引不了媽媽的那一刻開始,孩子開始哭鬧。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聯繫最緊密的關係之一。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孩子被家長開始忽略,那麼恐懼就會充斥他的內心。

尤其是對於嬰幼兒來說,哭鬧是他發洩不安的最好途徑,

嘗試激怒父母,所求的不過是得到家長的關注度。

02

二、搶奪權利與肆意報復

很多家庭裡都會有一個犟小孩。

總是闖禍不說,還從不低頭認錯。

尤其是在父母進行棍棒教育之後,這種行為會變本加厲。

這都是因為孩子在搶奪惹父母生氣的權利。

而與之相鄰的就是,棍棒教育之後孩子內心充滿了負能量。

孩子會產生報復心理,把負能量想辦法傳遞給父母。

方法再次回到原點,那就是激怒父母。

三、自暴自棄

阿德勒曾說把這一點總結出了一個現象,叫做「廉價的自我優越感」。

很多孩子在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後,就會走上叛逆的道路。

逃學、打架、早戀。

不僅幼稚,還傷人傷己。

作為家長得我們只要仔細分辨就可以找到,孩子為家長布置陷阱,肆意惹怒的家長的具體原因。

那就是孩子的安全感與關注度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用憤怒也不用仇恨。

03

掌握「3不」原則,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指出:

如何對待錯誤,比犯錯誤本身更重要。

當孩子因為尋求關注度,做出錯誤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自我反思,孩子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要認真的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教會他們正確表達情感需求。

【不逃避】

《傾聽孩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每一個錯誤行為的背後都存在一個正當的理由,那就是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呼喚家長的關注,從而使自己得到康復。

當看到孩子有錯誤行為的時候。

家長不應該逃避問題。

孩子犯錯或許是因為家長的錯誤教育手段、過高的期待、忽略性的行為等。

總有一部分原因在家長的身上。

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找到問題所在,與孩子進行友好的溝通,最終化解孩子的悲傷與戒備。

【不糾正】

《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家來了兩位小朋友。

霍思燕熱情好客,無意中忽略了嗯哼。

嗯哼開始發脾氣、放狠話激怒霍思燕。

霍思燕的解決方式就是講道理。

但是此時家長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糾正孩子的錯處。

換位思考,與孩子進行情感連接才是正確的處理辦法,

【不拖延】

在做了以上兩步後,我們就應該具體的解決孩子的這個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孩子得到關注的時候,生命力是紅色、充滿愛的;而如果忽略了他,那麼他的生命力就會變成黑色、充滿憤怒與攻擊性。」

而教育家德雷克斯指出:

孩子的觀察力很強,解釋能力卻很差。

所以家長們在看到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拖延。

要讓孩子了解,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那就是溝通與表達。

我是超超,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

相關焦點

  • 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大錯誤行為
    我們家長教育孩子,應該注意正確的教育方法,避免使用錯誤的做法,尤其是以下的錯誤做法。千萬要避免。 01.當著孩子面吵架 對孩子來說,父親是天,母親是地,而當「天地大碰撞」時,留在孩子心中是永恆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懼記憶。
  • 父母「同房」被孩子看見怎麼辦?看看聰明父母如何化解尷尬
    父母「同房」被孩子看見怎麼辦?看看聰明父母如何化解尷尬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夫妻同房不小心被孩子看見後,第一時間要做的,那就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不要對這件事情念念不忘,但是父母在分散孩子注意力時,千萬不要用呵斥和責罵等方法,可能有些家長會因為尷尬而責罵孩子,但是這樣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差的,甚至會讓孩子從心裏面產生性是罪惡的
  • 父母在面臨親子衝突時應巧用「3R法則」
    在父母矛盾頻繁發生的家庭中,兒童在性格特質方面也會出現較為暴戾的一面,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更傾向於採取極端的過激方式來處理分歧,顯然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負面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父母需要有正確的處理方法來理解和學習,而這其中的「3R法則」會給父母以啟發。什麼是「3R法則」呢?
  • 3個黃金教育法則,家長要知道:想要孩子優秀,棍棒教育可不行
    導語:「教育的意義不在於教授孩子技能,而在於激勵和鼓舞……」家長是孩子認識世界,學習新知識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往往與其父母有關。在撫養孩子父母,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合格的,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許多父母仍然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為人當父母不需要通過考試,不需要獲得任何學歷或證書……許多家長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面對孩子他們也是懵懂無知的。
  • 「別人有的我也要」,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家長巧用這3招輕鬆化解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大多數父母是很頭疼,但是又毫無辦法。攀比心理是一種錯誤的消費心理,如果父母不及時幫助孩子化解這種心理,會對孩子以後的發展產生一些不太好的影響。前不久,和嫂子帶著侄子去親戚家做客,侄子從親戚家回來之後,就一直悶悶不樂的,跟他說話也不搭理人。
  • 善用「狐狸法則」的父母,大多能做到這「3懶」,孩子獨立又自信
    善用"狐狸法則"的父母,大多能做到這"3懶",孩子獨立又自信大自然中的狐狸法則同樣適用於教育孩子上,當父母學會適當地放手,孩子更容易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會過於依賴父母。"對孩子無條件地付出才是愛;無限度的寵愛才是愛;無底線的包容才是愛"。
  • 孩子故意和父母對著幹怎麼辦?家長要通過行為看到孩子背後的動機
    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瑞克斯也認為孩子不會去做沒有目的和回報的事情,他們會用家長暫時不理解的行為來表達愛,也會用家長暫時不理解的行為來呼求愛。他們的吵鬧、對抗、叛逆看似是隨機而起的,但其實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 心理學ABC法則:樂觀的孩子,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樂觀陽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因為種種原因變得內向,甚至出現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而父母又由於忙於工作,或者是沒有這個意識,所以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他們並沒有關注到。
  • 孩子難管不知如何是好?學會「費斯汀格法則」,讓你成功掌控孩子
    後來抓到了孩子,小偉的母親忍不住就是一頓打。打完之後,氣是消了,可孩子卻變得更加的膽大妄為了,既然連打都不怕了,他還怕什麼?像小偉母親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面對孩子頑皮的行為,往往都是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打罵,結果事情往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了。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
  • 《狗十三》:家庭教育中解決親子衝突,家長要學會應用「3R」法則
    這個時期的孩子帶有叛逆情緒,獨立意識也開始增強,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所以需要成人更多的關注和愛。「愛因斯坦」走丟,爸爸對李玩的解釋是「今兒個狗不聽話,跑了」,李玩馬上質疑問找過狗沒有?家人的表情說明了一切,所有人都想著如何不讓李玩哭鬧,卻沒人想到去幫李玩找找」愛因斯坦「。
  • 能主動學習的孩子,原因在於家長巧用了這3點,很多父母沒有做到
    以下3點對孩子主動學習非常重要:1、讓孩子掌握控制權家長不能完全控制孩子,可以給他一定範圍的選擇。正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學習進度沒有控制感,所以才會出現父母督促他學習的情況,如果家長不督促他,他就不會學習,因為他的控制感不夠。首先,從生活中選擇一件小事,讓孩子練習控制感。
  • 父母行為對孩子影響有多大?潛移默化,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附近的室內遊樂場玩,看到了一幅非常讓人感動的畫面:有個大概3歲的小朋友在遊樂場滑梯下面喝水的時候不小心把水瓶子失手掉在了地上,因為是室內的那種遊樂場,孩子們都是穿著襪子在裡面跑來跑去的那種,所以在滑梯下面有水就很不方便。孩子媽媽沒有責備孩子,從管理員那兒找了塊抹布就開始擦。那個小傢伙也看似很蒙,愣了一會兒也跪在地上開始幫媽媽擦。
  • 奪命的陪讀警醒父母:這3條紅線千萬不能踩,真的能激怒孩子!
    不僅僅只是畢業班的家長極其緊張,就連那些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家長,就開始有了各種擔憂和焦慮。最初,高考成為了所有家長的關注焦點,漸漸的中考也成了熱議話題,而如今連小升初和幼小銜接也早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甚至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畢業班的學生,家長們都隨時緊繃著神經,好像時時刻刻都是考驗,生怕自己稍不用心孩子的成績就有所下滑了。
  • 讓孩子往東他偏往西?家長試試用「4C法則」,勝過吼罵和棍棒教育
    孩子們從幼稚到成熟是需要時間的,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引導,而不是家長強勢地指責。2、多尊重孩子的選擇(choice)父母們總是覺得自己的經驗豐富,自己更有判斷力,並以這為理由去替孩子做選擇。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會誘發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
  • 不合格家長的5種行為,一個沒中的都是優秀家長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督促孩子學,更要幫他們養成習慣、修煉品德、激發思維、拓展眼界。不留短板,全面發展,孩子的人生路才能越走越順!傳統觀念中,我們常把親子溝通理解為單向的「大人說孩子聽/做」。雖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其實,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並不只有這一個。多傾聽孩子的想法,我們才能找到孩子錯誤行為的根本原因,進而對症下藥。
  • 「他只是個孩子」這一句,讓多少家長理直氣壯地袒護孩子
    結果這時一直把這一切看在眼裡不出面制止的小學生的媽媽開口了「他只是個孩子!」「一個大人計較什麼!」「將來你孩子也這樣!」孕婦孩子沒來得及反應,孩子突然就狠狠的推了孕婦一把,結果導致孕婦流產。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除了照顧飲食起居,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承擔責任。當父母因為對孩子的寵溺而袒護包庇孩子,並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 白巖松:父母要學會讓孩子吃這3種苦,心軟的父母教不好孩子
    很多注重教育孩子的家長,在胎兒尚在腹中時就開始關注育兒專家或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希望從中尋點育兒經,好培養自己的兒女,讓孩子能活成他自己希望的模樣,掌握技能,有文化有教養,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3.失敗的苦家長要讓孩子學會面對不理想的結果,從暫時的失敗中積極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找出新的解決思路。成功固然可喜可賀,但並非萬事一帆風順。有些時候,雖然失敗了,但過程同樣可圈可點,值得回味,受挫後,調整姿態繼續向前的人才知得來的珍貴。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在這種溫室家庭環境裡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不知道挫折和懲罰是什麼,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即便是一些小事也會容易讓他們抓狂。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
  • 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差,想要培養「樂觀」娃,家長要用ABC法則
    雖然現在很多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其實在他們內心也知道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孩子的健康和快樂。 如果孩子的優秀必須以犧牲健康和快樂為前提,那麼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不會願意。 然而一組數據卻揭示了影響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全世界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1/3有抑鬱症,等到了高中畢業時,幾乎有 15%的人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狀。
  • 孩子哭鬧、耍賴,懂得孩子心理的家長,只用4招輕鬆化解
    可是孩子根本不理會家長的吼叫,哭得更兇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家長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到的是只是孩子哭鬧的行為讓自己很丟臉。 可是,如果懂得孩子的心理,家長只需要用4招,就能化解尷尬,讓孩子從地上爬起來,不再哭鬧。大家想知道是哪4招嗎? 1、 識別情緒 家長先蹲下來,這樣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因為那個玩具特別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