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傑扶草編專業合作社採訪,想起一句老話:" 不走尋常路 "。
" 這幾天大家加油幹啊,咱們又接到了一個 30 雙拖鞋的訂單。"25 日,正當多數農民 " 貓冬兒 " 時,位於我市農安縣萬順鄉的傑扶草編專業合作社內,卻是一派繁忙景象。玉米葉、稻草、蒲草 …… 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材料,在巧姐們的精工細作下,變成一件件既精美又實用的草編工藝品。
" 訂單裡有什麼,我們就能做什麼。無論是上百件的大訂單,還是一兩件的小訂單,我們照單全收,為的就是不讓巧姐們錯過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 合作社理事長曲秀傑高興地說,如今合作社的訂單接到 " 手軟 ",全年 12000 件訂單,讓草編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
高手、巧手在民間,上萬件草編訂單是如何完成的?每當接到訂單,曲秀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配訂單,分布在合作社周邊近 10 個鄉鎮的數百名巧姐,根據自己手裡的產品和特長承接任務。沒一會兒工夫,曲秀傑就完成了這次訂單任務分配,領到任務的巧姐便開始了新的工作。
" 很多農村婦女由於要照顧家庭,無法走出家門就業。在咱們合作社,坐在炕上照樣領草編訂單賺錢。" 曲秀傑介紹說,草編項目市場前景廣闊,自合作社 2016 年成立以來,一直通過草編培訓的形式,向婦女們送來一門增加收入的技能,累計培訓數千人次。目前,合作社已經培養出較為成熟的草編團隊。
" 合作社的訂單一個接一個,不愁沒活幹。" 在萬順鄉致富村村民王金鈴家中,幾名婦女圍坐在工作檯旁,一支軟尺、一把剪刀、幾雙巧手 …… 玉米葉隨之起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眼下,她們正熟練地編織著收納筐訂單。
" 我幹這行三四年了,這手藝都是從合作社學來的,每天編兩件作品就能賺五六十元,一年下來賺上一萬多元不成問題,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現在,王金鈴已經成了合作社的骨幹力量,聽說又有了新訂單,她樂呵呵地說,以前大家都不把玉米葉當回事,誰想到現在都成了 " 寶貝 "。
做大做強 " 炕頭經濟 ",搭建起致富新平臺。幾年間,傑扶草編合作社在各級婦聯的支持下,多次參加各種展會、技能大賽,外出考察草編市場,力圖將小草編拓出大 " 商路 ",最終換來了一筆筆訂單 …… 如今,合作社又有了另一重身份——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經營)性保護基地傳承基地,曲秀傑也成了 " 曲氏草編 " 傳承人,創作的《農安遼塔》《多功能儲蓄筐》《生機》等 10 餘件作品更是成為版權專利產品。
" 草編市場又有了新變化,客戶越來越重視作品的原創設計,這要求我們不僅僅局限在單一的草編生產,更要兼顧作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 曲秀傑說,在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對草編技藝與產品樣式進行創新,進而開闢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目前,合作社可編織沙發、茶几、坐凳、拖鞋、草帽等 200 餘種產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文化發展雙豐收。
點 " 草 " 成金," 編 " 廢為寶。近年來,由於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農民增收致富的願望強烈。看到收益後,又有不少農村留守婦女、貧困戶、殘疾人加入草編行列,合作社已先後帶動周邊 200 餘名農民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年人均增收 1.2 萬元。" 隨著草編隊伍的不斷壯大,合作社開始走向規範發展之路,並著力打造集培訓、加工、展示、銷售為一體的『草編工作室』。" 曲秀傑自信滿滿地說。
用傳統技藝 " 編織 " 出 " 幸福路 ",用一筆筆訂單刷出存在感。如今,草編產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正成為農民實現增收的新支點、新渠道、新路徑。
來源:長春日報
編輯:丹琦
【來源:城市融媒+ZAKER吉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