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奇特村莊
「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
可能不少人都聽說過這個字謎,
謎底是一個三十畫的「爨」字。
「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
可能不少人都聽說過這個字謎,
謎底是一個三十畫的「爨」字。
「爨」,
《廣韻》注為「七亂切」,
今普通話讀作cuàn。
它的主要義項有兩個,
一曰「炊爨」,
一曰「姓氏」。
在中條山下,
山西夏縣境內,
魏國故都安邑城附近,
就有這樣一個名字叫「爨」的村莊。
01
4
關於「爨村」村名的來歷,與詞書釋義相應,也有兩種不同說法。
一種是「炊爨說」。
史書記載,秦末楚漢相爭,項籍立魏國貴族魏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郡,都安邑。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魏豹降漢,不久又叛漢歸楚。劉邦派酈食其遊說不聽,遂命韓信率兵攻魏。
魏豹盛兵塞臨晉,杜絕關河通道。韓信採用疑兵之計,佯裝陳船欲渡臨晉,暗中伏兵從夏陽用木罌渡河,一舉擊滅魏軍,俘獲了魏豹。
當地人傳說,當年韓信攻打魏都安邑(今夏縣禹王城,距爨村十二公裡),在這一帶屯兵。因此當地留下了許多與這次戰爭有關的地名。當年駐軍的村莊都稱「韓王村」,為示區別,分別呼作「陳家韓王」「喬家韓王」「樊家韓王」「杜家韓王」等等(「王」字方音讀「月」)。還有的村莊以「師」命名,呼做「北師」「南師」,而行轅所駐的地方呼做「轅村」。至於「爨村」,則是因為駐紮火頭軍,是炊爨之所而得名。
至今「爨村」村東還有一大片耕地叫做「校場地」,相傳是漢軍演武練兵的場所。因為這個原因,早年某報一篇關於爨村的報導,稱這裡是「炊煙升起的地方」。
一種是「姓氏說」。認為爨村得名與魏國大將爨襄有關。
《戰國策·魏策》載,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為魏將,與韓、趙戰於澮北,擒獲韓國大將樂祚。魏王大悅,要以百萬良田賞賜公叔痤。公叔辭謝說:這是大將巴寧、爨襄的功勞。
於是魏王賞巴寧、爨襄良田各十萬。
這位爨襄,被後世認作「古籍中有記載的爨姓第一人」。
歷史學家朱希祖先生認為,魏惠王「其時尚都安邑,則爨襄為安邑人。」(《雲南兩爨氏族考》)當地有「爨村」或「爨鄉」之名、有爨姓人家,應與爨襄有關。156年過後韓信又屯兵於此,由於火頭軍與原有地名「爨」字義相合,後世人們昧於爨村舊有的歷史信息,遂以後來的韓信駐軍故事疊加附會之,於是又有了上述「炊爨說」。
今天的爨村早已沒有了爨姓人家,而在與夏縣毗鄰的平陸縣大山裡(直線距離約40公裡的地方),後南吳村、石穴村等卻有少數爨姓人家悄然存在,而且附近還有一個「爨坡村」。這裡的爨姓有可能是從幾十裡外的夏縣遷來的,他們或許就是爨村人的後裔。
總之,「炊爨說」或「姓氏說」,兩「說」無論何者為是,「爨村」得名都不晚於漢初,距今已經有足足的2000多年歷史了。
▲爨村村民馮平順介紹,這一片地就是校場地:
老輩人傳說是漢軍練兵習武的地方。
02
4
當然,從爨村外遷的人有的走得更遠。
據《漢書》記載,秦國滅楚後,將楚國公族令尹子文之後班壹,遷徙至晉、代之間(今山西忻州猶有班姓大戶)。班氏「當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成為當地的望族。到了後來,班姓一支又由晉昌(今定襄西)封於安邑爨鄉,於是以地為姓氏,改姓為爨。
此後史書記載的爨姓名人,後漢有爨肅,三國有爨習、爨能等等。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中,又由四川再遷雲南,成為南中大族。東晉中原動亂無暇南顧,爨氏在雲南自立為王,將其統轄之夷族統稱「爨人」。
又分為「東爨」「西爨」:「東爨」以彝族為主,亦稱「烏蠻」;「西爨」以白族為主,亦稱「白蠻」。從而形成一個漢夷結合的部族、民系。
爨人「從其古長之姓」,不忘自己族源所自。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所立的《爨龍顏碑》稱:爨氏「蟬蛻河東,逍遙中原」。《新唐書·南蠻傳》曰:「西爨自言本安邑人」。《唐會要》曰:「西爨者,南寧之渠帥,自雲本河東安邑人。七世祖事晉為南寧州太守,中原亂遂王蠻夷。」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說:「爨氏本安邑縣人,東晉時為南中太守,中原亂遂王蠻中」。《雲南志鈔》「爨氏世家」也說:「爨氏自謂……食採於爨,以爨為氏,自河東安邑,遷運南土」。
唐代中葉,雲南的烏蠻和白蠻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封皮邏閣為雲南王,南詔開始立國,與唐通好,進一步加強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雲南爨人喜歌善舞。天寶年間,南寧州都督爨歸王曾帶領藝術團到長安演出,爨人載歌載舞的表演震懾了京師,人們遂將這種藝術形式稱為「爨弄」或「踏爨」。
元人李京《雲南志略》說:「金齒百夷,……男女文身,去髭、須、鬢、眉睫,以赤白土傅面,彩繒束髮,衣赤黑衣,躡繡履,帶鏡,絕類中國優人。……天寶中,隨爨歸王入朝於唐。今之『爨弄』,實源於此。」
「爨」的特點在於且歌且舞。到了宋金時期,雜劇、院本中的歌舞均有稱為「爨」的,如「五花爨弄」「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豔爨」等。這些「爨」,有的是說唱為主的歌舞,有的則是扮演一定角色的戲曲性歌舞。從此中國藝術史上出現了「爨」這種表演形式。
明初山西大移民,夏縣爨村亦有遷出者。
史料記載,洪武、永樂年間先後十八次從山西移民,其中「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即達六、七次之多,且動輒成千上萬人,以軍旅編制,實行屯田。
由於故土難忘,移民把老家的地名帶到了新居地。今天京郊大興、順義一帶的「蒲州營」、「紅銅(洪洞)營」、「西絳州營」、「夏縣營」、「稷山營」、「河津營」等,就是山西移民留下來的地名。
京西齋堂鎮有個「爨裡安口」村。據中央電視臺《家園》節目介紹,這也是一個明初山西移民的村落。這裡的村民即來自夏縣爨村。
雖然遷來的人家中並無爨姓,但村人仍然襲用了老家村名舊有的「爨」字以作紀念。除了「爨」字外,「裡安」二字也具有安邑、夏縣一帶地方口語特色。當地人表示方位,稱「這邊」「那邊」「裡邊」「外邊」,即為「這(至)安」「那(兀)安」「裡安」「外安」,等等。而對有深度或較封閉的地形,「下邊」亦稱為「裡安」。故安邑、夏縣人所說的「爨裡安」,也就是「爨底下」的意思。至於「口」字,則如同古北口、喜峰口等一樣,也應是軍塞的標誌。
近年來,隨著大力開發,這裡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景點,並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市最美的村莊」稱號。
▲源自山西夏縣爨村的北京爨底下村,
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北京市最美的村莊」。
03
4
爨」字原本是個象形字。它像一幅反映古代人們生活的紀事圖畫,上部是以雙手持甑置於灶口,下部為雙手將木柴推入灶火中,是最生動最妙曼的漢字之一。
但它的缺點是筆畫太多,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於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常常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簡化它,使它有了多個「替身」。
在河東老家,人們把它簡化為「全」。夏縣當地人口語讀爨為quàn,與古音「七亂切」相一致。由於與「爨」quàn完全同音的常用字,《現代漢語詞典》中只有「勸」「券」兩個字,而「勸」字是個中性詞,沒有吉祥的寓意;「券」字在當地人的口語中讀作juàn,與「爨」字讀音不同。於是人們便選擇了有吉祥寓意的近音字「全」quán來代替它。
1981年經有關部門批准,將「爨村」正式改名為「全村」。在平陸縣,「爨坡村」人們也不約而同地讀作「quán坡村」,寫作了「全坡村」。附近後南吳村、石穴村的爨姓村民,一般也都將姓氏改寫為「全」。但老年人有的還保留了「爨」的寫法。石穴村原黨支部書記全項茂稱,他父親的印章刻的仍然是「爨」字。
爨氏遷往雲南後,有改姓為「勸」的。明凌迪知《萬姓統編》稱「勸」姓為「南詔王勸龍晟之後。」比照「爨龍顏」之名,可知「勸」姓當為「爨」字同音之又寫。而繁體的「勸」字共二十畫,比「爨」字少了十畫,這是唐代的一種寫法。另外,爨字又簡化為「寸」。元人李京《雲南志略·氏族志》說:「爨人之名,復化為寸。」 忽必烈滅大理後,以當地爨人和僰人組成鄉兵,稱為「爨僰軍」,也簡寫為「寸白軍」。
《元志·兵志》曰:「又有遼之乣軍、契丹軍、女直軍、高麗軍,雲南之寸白軍,福建之畲軍,則皆不出戌他方者,蓋鄉兵也。」清代李根源《大爨碑跋》也說:「騰(衝)永(昌)寸氏,據其祖代相傳,為爨之嫡裔。」
1941年在中條山戰役中,抵禦日軍壯烈殉國的原國軍師長寸性奇將軍,就是雲南騰衝人。可知,在雲南「爨」簡化為「寸」,時間當在元代以前。
如前所述,唐代爨人歌舞在長安演出後,形成了「爨弄」「踏爨」這樣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到了宋金時期,又出現了「五花爨弄」「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豔爨」等新名稱。後來人們為了簡便,找了一個「串」字來代替它。於是將「爨戲」「爨演」「爨角兒」「反爨」「客爨」寫成了「串戲」「串演」「串角兒」「反串」「客串」,等等。
清人翟灝《通俗編·戲》說:「《輟耕錄》:『國朝院本用五人般演,謂之五花爨弄。』按:院本只般演而不唱,今學般演者,流俗謂之串戲,當是爨字。」
「串」字《廣韻》注為「尺絹切」,今普通話讀作chuàn ,與「爨」字聲母不同,亦是取其音近而已。今天,「串演」「客串」「反串」等詞語人們仍習用不輟,但不少人已經不曉得這個「串」字原本是一個筆畫繁複的「爨」了!
再說,遷至京郊的爨村人,不忘故土,在村名中特意保留了「爨」字,曰「爨裡安」。後來人們嫌這三個字寫起來筆畫多(「裡」字還須寫作「裡」),太麻煩,於是找了一個只有三筆的「川」字,來代替這個三十畫的「爨」字。同時改用口語的說法,將村名改寫為「川底下」,並於1958年經過有關部門批准正式使用。
這樣,「爨」字在這裡又化身為與它音近的「川」了。
▲如今,這個源自山西的北京村名又回歸了
04
4
歷史在創新中前進,
文化在創新中發展。
山西這個名字叫做「爨」的地方,
從先秦開始,
直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一直在為承載中國歷史,
豐富發展中國文化做著貢獻。
她不僅記載有中國秦漢史的重要篇章,
而且由於當地人的遷徙,
形成了中國民族史上
一個重要部族、民系,
創造了中國藝術史上
一種重要表演形式,
增添了中國族譜學中新的姓氏,
助成了一個馳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甚至還豐富了漢字的簡化寫法。
「爨村」地名本身,
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之豐厚,
所具有的文化能量之浩大,
是罕見的!
晉京
爨
不一樣的村莊
上:山西夏縣爨村 下:北京爨底下村
作者
王雪樵
▲王雪樵(中)走訪夏縣爨村94歲的賈連成
1943年生,山西運城市第二屆地名普查特聘專家。運城日報原總編輯、高級編輯。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堯舜禹研究基地顧問,三晉文化研究會理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著有《河東方言語詞輯考》《河東藝文叢考》《河東文史拾零》《河東記憶》《識讀運城古中國》等。關於爨村研究,著有《夏縣爨村與雲南爨人》《「爨裡安口」考》《雲南爨人始祖考》《爨氏的遷徙與爨字的簡化》等文章,刊於《人民日報·海外版》、《滄桑》雜誌、《運城學院學報》。
來源:文博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