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音竄(cuan)。「爨」字的字義,字典解釋:1、灶。2、燒火作飯。3、姓。
這個字久已不用了。北京有個景點叫「爨底下」,近年報刊對這個景點介紹很多,因此這個「爨」字在報刊上出現的頻率多了起來。
京西門頭溝區崇山峻岭中,沿著齋堂川峪谷,有一條明清時通往河北、山西、內蒙古的古驛道。近半個多世紀,這條古驛道已消沉在這兒的群山中。在齋堂川古驛道邊,有一座依山而建清水環繞的山村,村中有100多座明清時的四合院,鱗次櫛比。村中幾座房屋建在懸崖下,懸崖上豎寫著俊逸的「爨底下」三個楷書大字。
這個村為什麼叫「爨底下」呢?因為在這個村的川上邊,有個「爨寶玉溝」,相傳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這個村在它的下遊,因而叫「爨底下」。因「爨」字筆劃太多,後改稱為「川底下」,但「爨底下」三個楷書大字兒仍刻在懸崖上。這兒,現在正成為北京一個新的人文景點。
其實,孫敬修幾十年前就教過學生學這個「爨」字。
這個字30筆,不只現在記起來很難,原來也是很難記的。但兒童教育家孫敬修當年教小學時,用10分鐘就教會學生認識並記住了這個字,使學生一生不忘。
上課後,孫敬修先在黑板上寫上「爨」字,然後告訴學生這個字讀「竄」,並帶領學生讀三遍:竄、竄、竄。他給學生講了字義後說:「咱們再看看這個字怎麼寫?」
他先分析這個字的結構。上頭是個繁體的興字,下邊是林字,再下邊是一個大字,最下面是一個火字。
「是不是呀,同學們?」他問。
「是!」學生齊聲回答,很興奮。
「我把它編了個歌。」他說:「讀了這首歌你們就記住這個字怎麼寫了。」說完,他就念起了這首歌:
「興字頭,林字腰,屁股底下大火燒。」
他又帶領學生念了三遍,然後說:「你們不看黑板在本上寫寫。」之後又擦去黑板上的字,讓學生在黑板上和本上背著寫,學生都會寫了。孫敬修年近90歲時,那些學生去看他,他們還給老師背「興字頭,林字腰……」這首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