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說,朋友圈裡50%的人不知道「爨」字怎麼讀

2021-01-12 中國新聞周刊網

寫下一「爨」字,需要多少筆畫?應該讀什麼?字義是什麼?在雲南很多城市街頭,瀰漫著「爨」字文化的氣氛,沿街的小吃店,都打著「爨」字招牌。而正是這個落筆複雜、生僻陌生的漢字,背後隱藏的是一段關於雲南曲靖長達400餘年的地方文化史。

  2012年,央視《探索·發現》所做的《爨碑驚奇錄》紀錄片中提到,上世紀70年代末,一批幾經輾轉的日本遊客來到雲南,直指曲靖,說要去朝聖,但他們的請求被委婉地拒絕了。

 

  無奈的日本遊客只好朝著曲靖方向虔誠跪拜,並且發誓,總有一天他們會到曲靖來參拜。

 

  曲靖究竟有什麼讓他們如此痴迷?

 

  一字識曲靖

 

  爨,音cuàn,字形結構很複雜,爨字的本意一是燒火做飯,二是灶。三國、晉、南北朝時期由南中佔統治地位的建寧(雲南曲靖地區)大姓爨氏集團演變而來。或許,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姓氏和一座城就此結下不解之緣。

 

  沿著滇東高原向黔西高原過渡地帶的烏蒙山脈,可以到一座美麗的滇東小城——曲靖。

 

  溯源而上,「曲靖」城市一名的出現,最早是在《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蠻下》,將「曲州」、「靖州」中各取第一個字「曲」和「靖」,合起來稱作「曲靖州」。

 

  《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曲靖者,本唐之曲州、靖州也,合其地置府,而名亦因之。

 

  △一座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曲靖

 

  作為雲南省下轄地級市,曲靖地處珠江源頭,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交界處,素有「滇黔鎖鑰」、「雲南咽喉」之稱。歷來是中原掌控邊疆地區的橋頭堡,兵家必爭之地,從秦代就有五尺道,紅軍長徵也兩次經過曲靖,毛主席潑墨留下「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恢宏詩句。

 

  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漢末,在這裡,遠離封建中央王朝統治的西南邊陲,出現了一個長達500多年的爨氏地方王朝,其勢力範圍包括了今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東部及越南北方部分地區。

 

  曲靖陸良,一舉成為爨氏地方王朝統治南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爨氏王朝通過修德修文,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爨文化。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經》賁卦彖辭

 

  爨文化自東晉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間,歷史書籍對這段歷史少有記載,故此給南中爨氏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如今,只有保存完好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還在默默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巳年(公元405年)刻,用筆結體與《中嶽嵩高靈廟碑》極相似,在隸楷之間,康有為評其:"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現碑石在雲南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內,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兩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兩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體現出東晉、南北朝時期漢字從隸向楷過渡的特點,並大量使用廠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體字和俗(異)字。此外,兩爨碑為典型的漢碑風格,其碑文採取了前序後銘的漢碑格式,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雲南腹地,成為邊疆主體文化之源。

 

  一城載春秋

 

  曲靖作為爨文化的發祥地,二爨之鄉,是整個南中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化氛圍濃厚,享有「獨步南境,卓爾不群」的特殊地位。

 

  寫下一「爨」字,讀懂曲靖城。

 

  2018年,偉光匯通落子云南曲靖,深入挖掘曲靖博大精深的爨文化資源內涵,匠心打造「中國·爨城」文化旅遊小鎮,充分釋放爨文化在歷史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經濟產業方面的重要價值。

 

  △偉光匯通落子曲靖重點項目:中國·爨城(效果圖)

 

  作為偉光匯通回歸雲南布局滇東的重點文化旅遊小鎮項目,「中國·爨城」在項目建設的同時將對爨文化進行深度挖掘,通過「爨學」、「爨體」、「爨氏」、「爨人」、「爨樂」、「爨居」的深度提煉,將爨文化在小鎮全面落地,打造一個具有體驗感、文化傳統風俗的文旅地標。

 

  「中國·爨城」位於曲靖市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用地毗鄰南小線交通主幹線公路,與曲靖市鐵人三項體育公園相鄰,依山傍水,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是曲靖市經濟開發區重點區域、曲靖市發展的門戶。

 

  「中國·爨城」結合現有水系和山體等自然景觀空間及內部廣場等景觀,形成「一心一廊一帶五軸多節點」的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系統。通過花海倩影、爨君之路、圖騰公園等多個節點,豐富小鎮的景觀特色及建築形式,打造出一個具有獨特歷史特色的文化小鎮。

 

  「中國·爨城」的建設不僅標誌著曲靖市首個國家級示範小鎮的落地,更是爨文化的深度解讀和外化落地,這裡將作為曲靖市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會客廳,成為城市文化旅遊、生活休閒、康養度假、購物娛樂的理想之地。

 

  誰說滇東無旅遊,雲南也不只有大理、麗江、香格裡拉....。.

 

  未來,來美麗曲靖不僅能領略旖旎絕美的自然風光,到中國·爨城欣賞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你定會與這座「特色+生態+文創+旅遊」魅力城市相見恨晚。

責任編輯:郭惠芬

相關焦點

  • 「爨」姓怎麼讀知道嗎?汪涵曾想改名叫汪爨爨
    鄭州市民爨保園喜歡給人出這樣一個謎語:興字頭,林字腰,大字底下加火燒。打一字。謎底就是他的姓。因為認識這個字的人太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簡化字,爨保園的父親將「爨」簡化成了「串」字。儘管如此,在給別人介紹的時候,爨家人還是喜歡說自己姓爨。
  • 寫下一「爨」字,讀懂曲靖城
    寫下一「爨」字,需要多少筆畫?應該讀什麼?字義是什麼?在雲南很多城市街頭,瀰漫著「爨」字文化的氣氛,沿街的小吃店,都打著「爨」字招牌。而正是這個落筆複雜、生僻陌生的漢字,背後是隱藏的是一段關於雲南曲靖長達400餘年的地方文化史。
  • 爨 怪字背後年俗多
    N海都記者 李帥 海都訊 「爨」這個字,認識它的人不多。它讀作cuàn,本義是燒火做飯,後來指「灶」。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景山說,「爨」字並不神秘,因為家家都有灶,家家過年都要祭灶神。 有人說,這麼多筆畫,誰記得住呀?甘先生說,這個字還有個順口溜,叫做「興字頭,寶蓋腰,森林底下大火燒」。
  • 運城,一個叫「爨」的村莊
    京西齋堂鎮有個「爨裡安口」村。據中央電視臺《家園》節目介紹,這也是一個明初山西移民的村落。這裡的村民即來自夏縣爨村。雖然遷來的人家中並無爨姓,但村人仍然襲用了老家村名舊有的「爨」字以作紀念。除了「爨」字外,「裡安」二字也具有安邑、夏縣一帶地方口語特色。
  • 二月二,陝西人最懂得這種香味兒:爨
    爨○許石林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個節日,關中農村炒豆子,給孩子吃炒豆子,叫「咬蟲蟲」,即孩子這一天吃了炒豆子,一年不生蛔蟲。大人這麼一說,小孩子不愛吃炒豆子的也會吃一把。不知道為什麼,別處的麵食就是不學這一點。將揉好的面稍微醒一下,就擀成小指厚的餅,再切小指粗的方條,將方條再切成正方形的小塊兒,然後用雙手在案板上輕輕揉小方面塊,令其變成圓形,即圓蛋蛋,就可出入鍋炒了。炒蛋蛋饃,要用土,即將這溼的面蛋蛋放入「面面土」中炒。
  • 教育家孫敬修編兒歌 教學生寫生僻字「爨」
    爨底下村  「爨」音竄(cuan)。「爨」字的字義,字典解釋:1、灶。2、燒火作飯。3、姓。  這個字久已不用了。北京有個景點叫「爨底下」,近年報刊對這個景點介紹很多,因此這個「爨」字在報刊上出現的頻率多了起來。  京西門頭溝區崇山峻岭中,沿著齋堂川峪谷,有一條明清時通往河北、山西、內蒙古的古驛道。近半個多世紀,這條古驛道已消沉在這兒的群山中。在齋堂川古驛道邊,有一座依山而建清水環繞的山村,村中有100多座明清時的四合院,鱗次櫛比。
  • 字典——每日釋一字:「爨」
    釋說:這個「爨」字讀作cuàn,本為會意字,結構相當複雜,而且越變越繁。①是《說文》中籀文的形體,外形為大的灶門,雙手堆柴於火上。②是小篆的形體,其上部又增加了雙手執灶具之形。③為楷書形體,直接由小篆演變而來。
  • 北京最美的村子,村莊名很多人都不認識,第一個字就有30筆!
    歡迎大家收看新的內容,我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的書法字體和有趣的由來都讓人感受到漢字的世界,無論是我國的城市還是小村,總是屬於自己有意義的名稱,對於這些名稱,我們還是為了它的繼承和發展,這也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一部分。
  • 你知道《說文解字》最複雜的部首是哪個字?它代表怎樣的生活圖畫
    《說文解字》是一部字書,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書,它因解釋古代的思想文化經典而具有了與經典同樣重要的地位,是研習經學和文字學不可不讀的一部書。《說文解字》的部首是結構部首,共有540個部首,編入14卷中,反映了表意漢字因義構形的特點,所以它的歸納性要低於現代的那些查檢部首,分得較細。
  • 吳建民——將爨字進行到底!
    筆法不同,寫出來的點畫形態便不一樣。點畫在形態上富有變化,可以說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特色之一。但是點畫在結構上的千變萬化,總不能脫離三個基本的原則,一是形的變化是在筆勢的作用下產生,二是要出於自然,每一個字都有自然之形,要各盡字的不同姿態,三是要有統一的基本筆調。另外在結構上,儘管書法藝術結構千變萬化,但有一定法度,所謂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從心所欲不逾矩,講的都是這個法度問題。
  • 「反串」居然和「爨」這個字有關(附精彩視頻)
    「反串」居然和「爨」這個字有關?!來源於「爨」這個字! 爨(拼音cuàn),作為動詞它有「燒火做飯」「燒煮」「焚燒」的意思,作為名詞有「爐灶」「燒火做飯的人」「中國古族群名和古地名」「姓氏」等涵義。這個字還有一個意思:「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舊時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劇。」
  • 爨,認識這個字嗎?很有文化底蘊,爨體字還很漂亮!
    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齊謂之炊爨。象持甑,冂為灶口,廾推林內火。凡爨之屬皆從爨。這個字的讀音是cuan,四聲。繁體字是這樣寫的。這張圖能很直接的說明這個字的含義。這個爨字,簡化了還有30劃,這麼複雜的一個字,居然還有一個字體。
  • 李宗瑋教授:二爨雄風 南朝獨秀——楷書中的異樣法則
    《爨寶子碑》立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劉宋大明二年(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為形制有差別,不是以立碑前後為依據的。《爨龍顏碑》高3.38米,寬1.46米,字有927個,墓主爨龍顏享年6l歲。《爨寶子碑》僅高1.85米,寬0.7l米,字有403個,墓主爨寶子享年僅23歲。然而兩碑並譽書壇,俱為神品,則是無大小前後之分的。
  • 歙縣的「歙」字,怎麼讀?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歙縣的「歙」字,怎麼讀?」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這樣問道,讓我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歙縣。話說最近,安徽歙縣,引發全國人民的擔心和關注。其實,有朋友不認識歙縣的「歙」字,很正常,因為這個字並不常見,甚至相當生僻。當年,古徽州一府六縣的名字,除了休寧、祁門和績溪比較常見外,歙縣、黟縣、婺源的名字,都比較生僻,許多外地朋友不認識,正常!
  • 中國最生僻的姓氏「爨」,登記戶口時電腦打不出來,家族無奈改姓
    兩個認識的中國人走在路上遇到了,說的第一句話基本是「您吃了嗎」,而兩個不認識的中國人初次相見,說的第一句話則基本上是「您貴姓」,這是兩種很有意思的中國文化現象。「爨」這個字下面是火,中間是柴,上面是鍋,寓意為煮東西,其實就是今天的「炊」,爨姓的來源就是周朝時候的一個官職:爨官。爨是煮東西的意思,那麼爨官自然就是專門煮東西的官員,不過是專門為天子煮東西的,因此爨官也因此深感榮耀,他們的一些後裔子孫,慢慢也就開始將祖先的官職,當作自己的姓氏,於是爨姓就此出現。
  • 「卍」字怎麼讀?你知道嗎?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哦在佛教中,人們常常會在佛的胸口見到一個標誌,「卍」這一標誌,代表了佛教,但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一標誌實際上是一個字,並且也有讀音,你了解這個字怎麼讀嗎?在初期的漢地佛教之中:這個字有二種書寫,分別是:「卍」和「卐」。很多人不細心看,都會把這兩字當作一個字,實際上這兩字發音一樣,但之後所表述的實際意義卻不一樣。由於之後的希特勒用了這一「卐」字,因此這一「卐」字的實際意義就發生了更改。而佛教常用的一直全是這一「卍」字,因此大伙兒不要再弄混了。
  • 99%的人都不知道這些字怎麼讀!
    最近抖音上有一首歌很火雖然是中文歌但很多人看到歌詞都目瞪口呆準確的唱出來也有一定的難度
  • 誰能告訴我:仝卓的「仝」字,怎麼讀?
    有網友說:我就想知道,他是怎麼將往屆生變應屆生的?神操作了!也有網友說:又是一個坑爹族,後面,肯定還有故事;還有網友更直接,直言道:你們就別扯其它的,我書讀得少,誰能告訴我,仝卓的「仝」字,怎麼讀?作為一個文史愛好者,我想說,這位網友真的挺實在,也很真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仝卓的「仝」字,不要看它筆劃少,講真,第一眼就認識,並能準確讀出來的人,還真不多!許多人看到這個字,往往不知道怎麼讀,憋了半天,愣是不知如何讀。
  • 這個「羋」字怎麼讀?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楚之國姓乃熊,例如楚莊王就叫熊旅,也叫熊侶,那為何羋又是其國姓呢?準確地說,羋才是楚的國姓,熊則是楚王的氏。先秦姓、氏是分開的,姓大于氏,是有血緣關係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一般不會改變,而氏是某個支系的稱號,可能隨著封邑、官職的更改而更改。氏,經三代後成為姓。
  • 拼音帶cuan的字大全_26個拼音含cuan的字組詞 - 小孩子點讀
    bēn cuàn) | 抱頭鼠竄(bào tóu shǔ cuàn) | 2、篡(cuàn),16畫,上下結構,部首:⺮(竹)組詞:篡奪(cuàn duó) | 篡改(cuàn gǎi) | 篡位(cuàn wèi) | 篡黨奪權(cuàn dǎng duó quán) | 弋者何篡(yì zhě hé cuàn) | 弋人何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