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瑋教授:二爨雄風 南朝獨秀——楷書中的異樣法則

2020-12-22 騰訊網

中國近代書論大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揖》中,赫赫然寫著:「二爨出於滇蠻……然其高美,已冠古今。」「二爨」是書壇上對兩塊名碑《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的習稱,康有為用「高」(境界高遠)「美」(藝術美妙)、「冠古今」來讚美二爨,其用意十分明顯,就是高揚二爨的雄強之風。凡知中華民族書法藝術常識之一二者,恐無人不知這兩塊名碑是以雄強之風而標榜書史的。

爨龍顏碑

二爨碑又稱大、小爨碑,大爨碑即《爨龍顏碑》,小爨碑即《爨寶子碑》。《爨寶子碑》立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劉宋大明二年(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為形制有差別,不是以立碑前後為依據的。《爨龍顏碑》高3.38米,寬1.46米,字有927個,墓主爨龍顏享年6l歲。《爨寶子碑》僅高1.85米,寬0.7l米,字有403個,墓主爨寶子享年僅23歲。然而兩碑並譽書壇,俱為神品,則是無大小前後之分的。但有趣的是,《爨寶子碑》比《爨龍顏碑》早刻立了50多年,在1000多年之後,《爨寶子碑》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雲南曲靖楊旗田出土,而《爨龍顏碑》卻是在清代道光時,雲貴總督阮元在荒蕪處發現了它。兩碑出土重見天日的時間,又是前後相隔大約50年,是巧合?不是巧合?

爨龍顏碑

自晉室南遷至其滅亡,從公元317年至420年,歷104年,後為宋、齊、梁、陳四朝所取代。這就是所謂的南朝。南朝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無不以書法為其雅好。但「南朝禁碑,至齊未馳」,因此碑版寥落稀少,書法傳世作品多以尺牘、書札等墨跡為主。因此,像《爨龍顏碑》、《爨寶子碑》這樣南朝豐碑巨刻的出土,是極其罕見的,二爨的出土,成為那個歷史時期僅見的碑刻文字,二爨書風標新立異,與其它碑文幾無相同者,所以更為世人所重。

爨龍顏碑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就楷書而言,正處於演變過程之中,楷書還沒有真正定型,此時的楷書主要見於墓誌碑刻。這些墓誌碑刻上續漢魏之隸意碑風,下開隋唐之楷體書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歷代學者習慣把我國碑刻中的魏碑稱為北碑,把東晉和南朝的碑刻稱為南碑,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南碑少而帖多,北碑多而帖少,因而,二爨在南朝碑刻中幾乎成為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品。

從藝術的角度看,小爨碑在用筆、結體、章法上竭盡動蕩、窮盡變化之能事。同一點畫,因字而殊,奇正互變,各具情彩,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它的點畫特徵節奏鮮明,用筆以方筆為主,端莊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它方圓兼濟,已露出楷書靈秀之風。其字結體古樸,每多篆隸遺姿,筆法內剛外柔,融參差錯落於端嚴整飭之中,康有為稱它「樸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道其「下筆剛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又有稱其「筆力雄強,體勢飛揚」者。小爨碑的標新立異為後學者所愛不釋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就書法而言,與小爨碑相似,都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但又別有一番氣象。其書勢雄偉強勁,筆力千鈞,氣勢宏闊,意境博大深遠,筆致參差,如刀砍斧鑿。用筆方圓兼用,筆力柔韌相濟。就其用方筆而言,比晚它六十四年的魏碑精品《張猛龍碑》渾厚大方,氣度雄渾;就圓筆而言,比晚它五十三年的名刻《鄭文公刻石》凝重沉著,挺拔勁利,已達到雄秀相融、剛柔互化的神境。在結體上粗獷茂密,堅實雄壯,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範壽銘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康有為說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他在《碑品》中將《爨龍顏碑》列為「神品第一」,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氣,當為隸楷之極」,足見書家對它的推崇。

爨寶子碑

我們對「二爨」兩碑作一比較,不難發現他們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其共性一是善於變化, 二是點畫象鋼鐵,入木三分,是用全身之力寫出來的。它們都是多用方筆,結字緊密,隸書筆意濃重。「二爨」的另一共性就是以詼諧的筆調,寫盡幽默滑稽之情。「二爨」本是楷書,但其用筆結體的怪誕,往往令人捧腹,粗壯憨厚的線條真讓人忍俊不止。但是兩者在用筆、結體、書風尚存在著不少差異:《爨寶子》全用方筆,《爨龍顏》間用圓筆;《爨寶子》結體多方,《爨龍顏》結體多扁;《爨寶子》筆畫粗細大體是一致的,《爨龍顏》則肥瘦並用;《爨寶子》寄巧於拙,《爨龍顏》則多用巧;《爨寶子》字大小不等,《爨龍顏》字則大小几乎一致。

爨寶子碑

南北朝時期的雲南,相繼處於劉宋、蕭齊、梁等封建小王朝的統治之下,二爨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薰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讓人們不可思議的是,二爨的書法風格,不是魏晉瀟灑飄逸之風格,反而與萬裡之外的、在文化交流上相互阻隔的北碑書風相似或相近,這真是一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

相關焦點

  •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中國書畫理論史上對「韻」的闡釋很多,南朝齊人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六法」的理論,「六法」之首即為:「氣韻,生動是也。」那麼,這裡所謂的「氣韻」是如何使畫面生動起來的?謝赫沒有做深入的探討和解釋,給我們留下了對氣韻理解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後人接著這個課題繼續研討,從不同的視角對「韻」展開了評析、注釋和深入的挖掘。
  • 字典——每日釋一字:「爨」
    釋說:這個「爨」字讀作cuàn,本為會意字,結構相當複雜,而且越變越繁。①是《說文》中籀文的形體,外形為大的灶門,雙手堆柴於火上。②是小篆的形體,其上部又增加了雙手執灶具之形。③為楷書形體,直接由小篆演變而來。
  • 爨,認識這個字嗎?很有文化底蘊,爨體字還很漂亮!
    凡爨之屬皆從爨。這個字的讀音是cuan,四聲。繁體字是這樣寫的。這張圖能很直接的說明這個字的含義。這個爨字,簡化了還有30劃,這麼複雜的一個字,居然還有一個字體。非常有愛的一種字體。爨體字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字體之一,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隸書向楷書轉變的過渡書體,饒有篆、隸、行、草、楷書諸體一爐的意趣。
  • 吳建民——將爨字進行到底!
    任政等在《楷書基礎知識》中說,「它的用筆結構已具楷書雛形,歸屬楷書較為合理」。魏晉是書法史上新舊書風的轉換期,主要是隸書向楷書和行書轉換。因此,新舊雜糅,楷隸相參,實難定其為楷書或者隸書,《爨寶子碑》便是這一時期書風的典型。
  • 教育家孫敬修編兒歌 教學生寫生僻字「爨」
    教育家孫敬修編兒歌 教學生寫生僻字「爨」   爨底下村  「爨」音竄(cuan)。「爨」字的字義,字典解釋:1、灶。2、燒火作飯。3、姓。  這個字久已不用了。
  • 寫下一「爨」字,讀懂曲靖城
    一字識曲靖爨,音cuàn,字形結構很複雜,爨字的本意一是為燒火做飯,二是灶。三國、晉、南北朝時期由南中佔統治地位的建寧(雲南曲靖地區)大姓爨氏集團演變而來。或許,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姓氏和一座城就此結下不解之緣。沿著滇東高原向黔西高原過渡地帶的烏蒙山脈,可以到一座美麗的滇中小城——曲靖。
  • 運城,一個叫「爨」的村莊
    到了後來,班姓一支又由晉昌(今定襄西)封於安邑爨鄉,於是以地為姓氏,改姓為爨。此後史書記載的爨姓名人,後漢有爨肅,三國有爨習、爨能等等。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中,又由四川再遷雲南,成為南中大族。東晉中原動亂無暇南顧,爨氏在雲南自立為王,將其統轄之夷族統稱「爨人」。
  • 我敢說,朋友圈裡50%的人不知道「爨」字怎麼讀
    一字識曲靖   爨,音cuàn,字形結構很複雜,爨字的本意一是燒火做飯,二是灶。三國、晉、南北朝時期由南中佔統治地位的建寧(雲南曲靖地區)大姓爨氏集團演變而來。或許,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姓氏和一座城就此結下不解之緣。
  • 「爨」姓怎麼讀知道嗎?汪涵曾想改名叫汪爨爨
    因為認識這個字的人太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簡化字,爨保園的父親將「爨」簡化成了「串」字。儘管如此,在給別人介紹的時候,爨家人還是喜歡說自己姓爨。麻煩老師纏著問他的姓害他沒考好爨保園小時候,父親就一遍遍地教他一個字:爨。因為這個字少見、複雜,這個姓從小到大沒少給他惹「麻煩」。
  • 南朝訓詁學家顧野王與《玉篇》
    顧野王(519-581),原名顧體倫,字希馮,南朝吳郡吳(今蘇州)人。南朝梁陳間官員、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他從小聰明好學,9歲寫《日賦》一文,頗有文採。12歲隨父去建安(今福建建甌),撰成《建安地記》兩篇。
  •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近二十年對於「書法是什麼」的認識
    李宗瑋:最近二十多年,中國書法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並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作為書法是什麼的討論,也搞得熱火朝天,出現了很多種關於書法的新定義。……除上述這些「表現藝術」、「抽象藝術」、「線條藝術」、「造型藝術」之外,還有很多種觀點和意見,我認為當今著名學者沃興華先生關於對書法全部內涵的分析很重要,他認為書法的全部內涵有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對象,二是表現內容,三是書寫過程。沃興華先生的這三個方面借鑑了清人周星蓮的一些觀點,並加以分析和深化而得出的結論。
  • 楷書技法15|草頭偏旁在工筆楷書中的書寫方法分析
    一、草頭「艹」在工筆楷書中的書寫方法分析;工筆楷書作為田英章先生的拿手絕活,其核心就在於以時間換精緻。當然作為有過實際練習經驗的人,你肯定明白這句話的具體含義。「以時間換精巧」是工筆楷書的特點,也是它的不足之處。
  • 在所有書體中,楷書最後才出現,為什麼有人鼓吹楷書是書法的根?
    說楷書是書法中最後出現的書體,這個說法基本上不算錯。有人會指出說:行書才是各書體中最後出現的字體。事實上,楷書、行書都是在東漢時期產生的。楷書是由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在史料的記載中認為是東漢時期的王次仲始創了楷書。唐代著名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著作《書斷》中說:「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中初,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 啟功體標準楷書字帖,啟功手跡精華收錄,筆筆入骨精美絕倫,好字
    楷書書寫筆順規則及啟功楷書心得概述:楷書書寫過程中必須一筆一畫地寫,筆畫書寫的先後順序稱為筆順。按照約定成俗的筆順規則書寫,對於寫好字形結構大有幫助,這也是運筆的基本技巧之一。在粉筆楷書的練習和書寫創作中,如果不按照筆順規則書寫,不但寫起字來彆扭、不順手,而且字的間架結構也會受到影響,導致結構不穩,字形不夠美觀。個字的筆畫之間應該疏密勻稱。筆畫疏密應根據字形特點作整體考慮。筆畫多而複雜的字寫得緊密,但不能局束,筆畫少而簡單的字要寫得舒展,但不可鬆散。漢字大部分是合體字,合體字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以上部件組成,各個部件往往都是獨立的單字。
  • 看看他的楷書章法就知道了
    他的這種積極活動,不但提高了人們對書法的極大熱情,而且加快了楷書普及與規則形成的步伐,直接影響了後世崛起的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以至後世習小楷者均為鍾繇為祖,其作品的結體與用筆亦成為後世衡量作品高下的標準。傳世作品眾多,但原跡都已亡佚,從其臨本刻帖也可見鍾氏之風採。
  • 陸良:爨文化廣場音樂噴泉添彩市民夜生活
    夜幕降臨下的爨文化廣場,燈光璀璨,廣場周邊的綠化也被五顏六色的燈裝飾得分外迷人,整個廣場顯得五彩繽紛,都市感爆棚。在七彩的燈光中,音樂或歡快流暢,或輕柔舒緩,或激越動感。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噴泉不斷變換造型,水柱時而躍起十多米高,時而縮小身子匍匐在地,就像一個個快樂的精靈在翩翩起舞,驚豔著爨文化廣場,也俘獲著市民的「芳心」。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很多小朋友以前都不愛出門散步,自從有了音樂噴泉燈光秀後,周三、周六晚飯後都會催著爸爸媽媽帶著他們出門,來到爨文化廣場,一睹音樂噴泉燈光秀的「芳容」,期待著跟它有一個「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