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每日釋一字:「爨」

2021-01-12 衡東縣廣播電視臺

釋說:

這個「爨」字讀作cuàn,本為會意字,結構相當複雜,而且越變越繁。①是《說文》中籀文的形體,外形為大的灶門,雙手堆柴於火上。②是小篆的形體,其上部又增加了雙手執灶具之形。③為楷書形體,直接由小篆演變而來。

「爨」字的本義是「燒火做飯」,如《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大意是,許行也用鍋甑做飯,用鐵器耕田嗎?由「燒火做飯」的本義又可以引申為「灶」,如《墨子備城門》:「二舍共一井爨。」也就是說:兩戶人家共同使用一口井一個灶。

請注意:宋雜劇和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也常稱為「爨」,如《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等。另外,「爨」字的筆畫很多,歷來數法不一,《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放在二十九畫內,而新《辭海》卻放在三十畫內,我們應以新《辭海》為準。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會意字。《說文》說之甚詳:「爨,齊謂之炊爨。臼象持甑,冂為灶口,推林內火。」字形的上部像兩手持著甑類炊器,中間是灶門,下部像兩手拿著薪木送入灶門,最下部是火。「爨」的常用簡體是省去下面的兩隻手,字見《集韻》。《說文》籀文當是另一簡體。它們的本義都是燒火做飯。這類在文字偏旁中又夾雜著一些象形構件(如「爨」中像灶門的「冂」)的象意字,無法確定其為象形字還是會意字。說它是哪一類都有道理、但又不完全準確,這也正是六書理論自身的不足。以上是秦系文字的「爨」,戰國文字另有如下異體:

1、2、4、5 《戰文編》 168頁。3 《馬王堆》409頁。上列「爨」字主要集中在楚地流行,還有一些其他變體,在此不一一詳列。其字形大概是中部為炊器,下從火,表示燒火做飯的意思。上部所從當是從「允」聲或「允」的省聲。這些異體字在西漢以後就逐漸消亡了。

——李學勤《字源》

來源:漢典文化

相關焦點

  • 「爨」姓怎麼讀知道嗎?汪涵曾想改名叫汪爨爨
    打一字。謎底就是他的姓。因為認識這個字的人太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簡化字,爨保園的父親將「爨」簡化成了「串」字。儘管如此,在給別人介紹的時候,爨家人還是喜歡說自己姓爨。麻煩老師纏著問他的姓害他沒考好爨保園小時候,父親就一遍遍地教他一個字:爨。
  • 教育家孫敬修編兒歌 教學生寫生僻字「爨」
    教育家孫敬修編兒歌 教學生寫生僻字「爨」   爨底下村  「爨」音竄(cuan)。「爨」字的字義,字典解釋:1、灶。2、燒火作飯。3、姓。  這個字久已不用了。
  • 寫下一「爨」字,讀懂曲靖城
    寫下一「爨」字,需要多少筆畫?應該讀什麼?字義是什麼?在雲南很多城市街頭,瀰漫著「爨」字文化的氣氛,沿街的小吃店,都打著「爨」字招牌。而正是這個落筆複雜、生僻陌生的漢字,背後是隱藏的是一段關於雲南曲靖長達400餘年的地方文化史。
  • 運城,一個叫「爨」的村莊
    (《雲南兩爨氏族考》)當地有「爨村」或「爨鄉」之名、有爨姓人家,應與爨襄有關。156年過後韓信又屯兵於此,由於火頭軍與原有地名「爨」字義相合,後世人們昧於爨村舊有的歷史信息,遂以後來的韓信駐軍故事疊加附會之,於是又有了上述「炊爨說」。
  • 我敢說,朋友圈裡50%的人不知道「爨」字怎麼讀
    寫下一「爨」字,需要多少筆畫?應該讀什麼?字義是什麼?在雲南很多城市街頭,瀰漫著「爨」字文化的氣氛,沿街的小吃店,都打著「爨」字招牌。而正是這個落筆複雜、生僻陌生的漢字,背後隱藏的是一段關於雲南曲靖長達400餘年的地方文化史。
  • 舌尖上的爨味:霑益小粑粑,馳名雲南的名食
    一塊霑益小粑粑,一段爨文化淵源從霑益小粑粑的發展史,我們可以追溯出整個曲靖地區的發展進程。始於漢三國時期的誕生時間,剛好與輝煌燦爛的500年爨王朝前後相銜接,可以說霑益小粑粑的興起及興盛正是與整個爨地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它植根於爨文化的脈絡,是爨文化中爨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爨地名食,霑益小粑粑也記述和傳承著爨文化的豐富內涵,成為一代又一代爨人文化記憶裡不可或缺的精神和物質食糧。
  • 爨 怪字背後年俗多
    N海都記者 李帥 海都訊 「爨」這個字,認識它的人不多。它讀作cuàn,本義是燒火做飯,後來指「灶」。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景山說,「爨」字並不神秘,因為家家都有灶,家家過年都要祭灶神。 有人說,這麼多筆畫,誰記得住呀?甘先生說,這個字還有個順口溜,叫做「興字頭,寶蓋腰,森林底下大火燒」。
  • 李宗瑋教授:二爨雄風 南朝獨秀——楷書中的異樣法則
    「二爨」是書壇上對兩塊名碑《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的習稱,康有為用「高」(境界高遠)「美」(藝術美妙)、「冠古今」來讚美二爨,其用意十分明顯,就是高揚二爨的雄強之風。凡知中華民族書法藝術常識之一二者,恐無人不知這兩塊名碑是以雄強之風而標榜書史的。
  • 《康熙字典》因何再度流行?
    然而事實上,僅中華書局出版的《康熙字典》每年仍保持六千冊的銷售量。買家究竟是誰?  博彩、取名成最大用處  近日網上的一條微博引起了媒體的注意,「一位朋友講,中華書局出版的《康熙字典》常年保持年銷六千冊。總編很困惑,去調查,發現南方銷得最好,每月都有固定群體購買。一問才知,是做博彩業的,還有取名和篆刻從業者。」
  • 【每日一字】 顰(1982)2020.01.29
    第九百四十三個字:妍【每日一字】 妍(1089)2017.08.19第九百四十四個字:笑【每日一字】笑(347)2015.08.01第九百四十五個字:年【每日一字
  • 二月二,陝西人最懂得這種香味兒:爨
    爨○許石林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個節日,關中農村炒豆子,給孩子吃炒豆子,叫「咬蟲蟲」,即孩子這一天吃了炒豆子,一年不生蛔蟲。大人這麼一說,小孩子不愛吃炒豆子的也會吃一把。炒豆子、炒蛋蛋饃、炒鼓掘等等,他們的香味兒,在關中有一個特別的詞:爨。一切烘烤的食物,或味道像烘烤食物一樣的食品,都可以用這個字形容:爨。比如:「這油潑辣子爨得很!」「這裡面加了啥嘛,吃起來爨爨的?」就是說,爨這個筆畫繁多的字,在關中方言中特指炒貨那種獨特專有的香味兒。
  • 陸良:爨文化廣場音樂噴泉添彩市民夜生活
    夜幕降臨下的爨文化廣場,燈光璀璨,廣場周邊的綠化也被五顏六色的燈裝飾得分外迷人,整個廣場顯得五彩繽紛,都市感爆棚。在七彩的燈光中,音樂或歡快流暢,或輕柔舒緩,或激越動感。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噴泉不斷變換造型,水柱時而躍起十多米高,時而縮小身子匍匐在地,就像一個個快樂的精靈在翩翩起舞,驚豔著爨文化廣場,也俘獲著市民的「芳心」。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很多小朋友以前都不愛出門散步,自從有了音樂噴泉燈光秀後,周三、周六晚飯後都會催著爸爸媽媽帶著他們出門,來到爨文化廣場,一睹音樂噴泉燈光秀的「芳容」,期待著跟它有一個「親密接觸」。
  • 爨,認識這個字嗎?很有文化底蘊,爨體字還很漂亮!
    凡爨之屬皆從爨。這個字的讀音是cuan,四聲。繁體字是這樣寫的。這張圖能很直接的說明這個字的含義。這個爨字,簡化了還有30劃,這麼複雜的一個字,居然還有一個字體。非常有愛的一種字體。爨體字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字體之一,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隸書向楷書轉變的過渡書體,饒有篆、隸、行、草、楷書諸體一爐的意趣。
  • 「反串」居然和「爨」這個字有關(附精彩視頻)
    「反串」居然和「爨」這個字有關?!來源於「爨」這個字! 爨(拼音cuàn),作為動詞它有「燒火做飯」「燒煮」「焚燒」的意思,作為名詞有「爐灶」「燒火做飯的人」「中國古族群名和古地名」「姓氏」等涵義。這個字還有一個意思:「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舊時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劇。」
  • 《新華字典》第12版修訂背後:為一字跑遍全國
    別看《新華字典》的「個頭兒」不大,卻包含70餘萬字、成為億萬中國人認字學字「不說話的老師」;別看《新華字典》已「70歲高齡」,卻每隔幾年就會「升級換代」,更新最新的知識。《新華字典》修訂要經過多少流程?如何確定增加的新詞?誰來參與修訂?
  • 繼承傳統追前賢 隸爨兼容成「張體」信然
    繼承傳統追前賢 隸爨兼容成「張體」信然他叫張克鵬 筆名 太行墨夫 他創造的「張體」,當是中國書壇上一件新鮮之事。截止目前,他已在全國一百多家專業報刊和非專報刊上登載。我說的非專業報刊並不是一般的小報。於是,他苦練爨書的筆法。對爨書筆法作分解式研究。結合傳統審美和現代審美特點,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三、隸爨兼容 形成「張體」把隸書和爨書結合起來,這是他一個大膽的設想。進入一九九五年,他作了這方面的嘗試。他以《張遷碑》為基調,以爨書的筆法為參進內容。使字變得既大氣,又拙巧,但拙中又透露出力量。
  • 《新華字典》初版記
    我們當時想不到所擬字典的前途,但有一個信念:中國的未來繫於兒童和文盲,危險在於無知。語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語言文字的工具。我們不會別的,只能咬文嚼字。談論字典等於談論中國的前途。炮聲使我們的信心增長。」沒過多久,北平和平解放。北大的教職員工們生活終於安定下來,幾個人的心情更加振奮,魏建功還開玩笑:「現在我們吃飽了飯,該開始編字典了!」
  • 中國最生僻的姓氏「爨」,登記戶口時電腦打不出來,家族無奈改姓
    「爨」這個字下面是火,中間是柴,上面是鍋,寓意為煮東西,其實就是今天的「炊」,爨姓的來源就是周朝時候的一個官職:爨官。爨是煮東西的意思,那麼爨官自然就是專門煮東西的官員,不過是專門為天子煮東西的,因此爨官也因此深感榮耀,他們的一些後裔子孫,慢慢也就開始將祖先的官職,當作自己的姓氏,於是爨姓就此出現。
  • 提問︱《康熙字典》為什麼又流行起來?
    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康熙字典》,是一本詳細的漢語字典,歷時6年由30多位學者共同編纂而成,共收錄漢字47035個,是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現已成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
  • 【每日一字】1月15日【尺】
    ★藝趣書苑每日一字★2021-1-15   星期五【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