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
白族,一九六三年出生。上過"山"下過"海",當過老師做過公務員。熱愛書法、文學藝術,其書法作品曾獲貴州省第一屆、第二屆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首屆全囯青年硬筆書法大賽特等獎,全國首屆新聞系統書法大賽優秀獎,貴州省首屆新聞系統書法大賽二等獎等二十餘次。並在各地報刊雜誌上發表書法論文、散文、隨筆、詩歌數十萬字。出版有書法專著《古帖新臨》(沈鵬題籤書名)、《硬筆書法臨摹法》和文學作品集《雜亂無章》、《父女兩地書》、《心靈的泉水》。主編有《山裡的希望》、《藝文崇德》、《夢想的翅膀》等書畫文學藝術作品集。其傳略、書法、文學作品收入《中國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硬筆書法鑑賞大辭典》、《中國當代散文詩選》、《當代優秀作家精品文選》等。現為貴州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黔西南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香草山書法藝術培訓中心"創建人。
楷書鬥方,釋文:爨,尺寸:65cmx70cm,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8年5月
學書隨筆
吳建民
一
書法晉唐,這大概是歷來從事中國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但是,現在如果你還只是"書法晉唐「的話,那顯然是有一定局限的了。
自上世紀初發現西北漢簡以來,隨著大量的秦漢簡帛文字資料和敦煌寫經書體的出土,那富有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的秦漢墨書文字正在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認識和觀念。現在如果你要"取法高古"的話,那麼,就不應只是"印宗秦漢",而應該加上"書宗秦漢"。
秦漢簡帛文字的大量出土不僅改變著人們對中國書法史的認識,而且也引起了簡帛文獻研究學者的高度關注,他們在從事簡帛文獻研究的同時,已在不同的層面上對簡帛文獻的文字特點丶書跡演變丶地域風格和書手特徵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學術與藝術的融合。浙江的鮑賢倫,江蘇的劉燦銘就是這個領域裡的典型代表。
楷書四條屏,釋文:節臨《爨寶子碑》,尺寸:47cmx174cmx4,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11月
二
學漢隸的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範本失真、不清晰。我們現在看到的漢碑都是經過刻手加工的石刻,墨跡的原貌已經看不到,而且很多碑刻經過千年的風化又斑駁不堪。當然我們可以參考漢簡、帛書等出土的墨跡,但那些畢竟是民間寫手的作品,不能視作漢碑的原貌。
那學隸書還有清晰的範本可以選擇嗎?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還原漢碑上作了多方的探索,更借鑑了金文、漢碑額、錢幣,甚至漢印,從線條、結構、節奏、氣息等方面,將石刻變成墨跡,讓我們眼界大開,在創作學習中甚有裨益。他們就是清代的伊秉綬,鄧石如,吳昌碩等一大批書家。
在中國書法史上清代是一個大力提倡碑學的時代,尤其是清乾嘉之後崇碑運動的狂飈,審美思潮指向古樸、稚拙的自然狀態,在隸書方面形成了頗具時代特點的「清隸」。其中伊秉綬隸書特點強烈,與鄧石如並稱「南伊北鄧」。
伊秉綬在繼承漢碑空間形式的同時,頗多新的創造。他的隸書結體方正,筆畫較粗,產生了厚重、茂密、雄強的風格。伊秉綬採用古穆厚重、大氣磅礴的態勢,更多的體現凝重、厚質。
伊氏作品亦有多種風格,而《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更能代表伊隸的面目。這塊碑是伊秉綬碑刻的代表作,其特點強烈,刻工甚精,而且字數多,是學習伊隸的最好範本。
「精、清、全」是這碑的特點:
精:一是體現在用筆精到,沙孟海先生認為伊秉綬是用楷法寫隸字,我們可以從此碑的筆畫感受到顏體的筆意,起筆、行筆、收筆可與唐楷媲美,又極具隸意,線條無一懈怠。二是精與刻手有極大的關係,此碑刻工精良,能充分表現伊隸的線質,令人嘆服。
清:雖也是碑刻且原碑無存,但因年代較近、刻工精良,所以拓本清晰沒有損字,學習起來不用猜測原碑風貌。
全:伊秉綬的墨跡雖然存世尚多,但是少有長篇巨製。《光孝寺虞仲翔祠碑》約500字,如此長篇內容可以系統學習到伊隸的風格特點,而且日後臨創轉換時進行集字也方便的多。
有志於學習伊秉綬隸書的學友,細細揣摸這塊碑刻,可以看透清隸特質,進而再去上溯漢隸,一定會大有收穫。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為代表的伊秉綬隸書,用筆圓潤率直、結體古樸端莊,法度森嚴、氣象宏大。以此為範本是學習隸書是極佳的選擇。
對於學習伊秉綬隸書的有益之處,我總結為:
1、橫平豎直,筆畫簡潔,易於入手。
2、伊融顏體於隸,是有楷書基礎的人學習隸書的方便法門。
3、伊隸源於漢碑又別於漢碑,筆墨更添情趣。
4、伊是結字的空間大師,空間分布極具現代感,線條粗細變化、方圓結合是其一大特色。
希望書友們能正確認知伊秉綬隸書、欣賞伊秉綬隸書、掌握伊秉綬隸書,從用筆到結體、從臨摹到創作,還原伊秉綬隸書的「金石氣、廟堂氣」,寫出有個性、有高度的隸書來。
章草對聯,釋文:春雲夏雨秋月夜,唐詩晉字漢文章,尺寸:47cmx180cmx2,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三
寫大字的書友,在伊體的基礎上,要從摩崖上找靈感。
摩崖,特別能顯出高古豪放之氣,大多因石勢而書、自然天成,看起來無規則、無法度,卻也因此有一股山野逸氣,透著天真爛漫的拙趣讓人著迷。就像是一位隱居於山林的高人志士,不修邊幅,卻氣質不凡。
摩崖多為大字,鐫刻於高崖石壁之上,大有一種室外展館的模樣,反觀現代高大寬敞的展廳,不就是一種「摩崖」的室內翻版麼。
大字書法更注重的是字勢、氣度,而不追求零碎的筆法細節。總是學習過於規則的漢隸,易學死,僵化成美術字,而摩崖隸書卻氣象宏大,更接近漢代人那股豪放雄渾之美。學古人,最難在得其意而忘其形。由美入拙,才是審美更進一步的標誌。
臨習摩崖隸書常見的困難就是字跡不清,看不出用筆,比如《石門頌》等都是字跡斑駁的。其實也有清晰的,例如與《石門頌》關係密切的《楊淮表記》就基本無損字,這樣的範本我們就很方便學習。
可以說,「拙巧相生」在《楊淮表記》這裡表現得尤為酣暢淋漓,它的沉著紮實、渾樸雄勁、古厚寬博可謂之「拙」;它的因勢賦形、參差舒展、隨意布陣可謂之「巧」;它的字勢開張、縱成行橫不成列可謂之「拙」;它的變化自然、整體和諧可謂之「巧」。
此外,寫大字的書友,還應從《泰山金鋼經》,《石門銘》,《石門頌》,《瘞鶴銘》和近代康有為,蕭嫻等處尋找更廣沒的資源。
四
學習書法關鍵有三:方向、方法、方位。
一是樹立明確的方向。書法是可以寫心、寫境的,最終目的是表情達意。學習書法的方向確定了,就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臨摹古帖,進入經典。大方向決定你的視野和心態,也決定了你走多遠、飛多高。
二是掌握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遵循的是「化繁為簡」,去除雜念,在正確的道路上,下正確的功夫。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背臨,節臨和選臨三者可以交叉進行,不拘一格。通過臨摹把古人的筆法技法移植到自己手上,感知經典書法的氣韻與風採,與古代大家進行精神的藝術的交流,提高審美能力,達到眼高手高。用最笨的心態,每天很用心地鑽進去臨帖,用最簡單最基礎最乾淨的想法去面對書法,直至終於有一天書法開始真正地向自己靠近,開始享受每天都是進步的喜悅。
從學書開始,就確定一個字帖,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沒有老師的同意不隨便換帖。帖選好後,用什麼樣的紙、筆、墨都非常重要。選定了什麼樣的帖,就要選擇符合寫此帖的紙和筆,工具不同寫出來的味道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在經濟充許的情況下,提倡用什麼樣的紙創作,就用什麼樣的紙臨摹。只有熟悉了紙的紙性,寫起來才沒有隔閡。要把紙和筆當作自己身體的延續。只有控制好這個工具,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通過不斷地練習,加強對毛筆的控制能力,熟悉毛筆和紙之間的關係,最後渾然一體,才能夠自由地創作。
隸書中堂,釋文:徐渭詩《題墨葡萄圖》,尺寸:70cmx120cm,材質:手工草紙,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五
金農不以工書為念,然書法造詣卻在「揚州八怪」中成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別是他的行書和隸書均有著高妙而獨到的審美價值。他的隸書早年是「墨守漢人繩墨」的,風格規整,筆劃沉厚樸實,其筆劃未送到而收鋒,結構嚴密,多內斂之勢,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樸素簡潔風格,金農的書法藝術以古樸渾厚見長。他首創的漆書,是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金農墨」濃厚似漆,寫出的字凸出於紙面。所用的毛筆,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濃墨,行筆只折不轉,象刷子刷漆一樣。這種方法寫出的字看起來粗俗簡單,無章法可言,其實是大處著眼,有磅礴的氣韻。
最能反映金農書法藝術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將楷書的筆法、隸書的筆勢、篆書的筆意融進行草,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其點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鉤都呈隸書筆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於魏碑,分外蒼勁、靈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寫的詩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種真率天成的韻味和意境,令人愛不釋手。 金農的行書從其早期開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與自家的「漆書」法寫成的行草書,用筆率真,隨心所欲,點畫浪藉而又筆墨醇厚,粗頭爛服之間,透出蒼逸稚拙之趣,令人嘆服;其「寫經雕版」式的楷書,似乎與民間書法一脈相通,沒有輕重的線條變化和圓潤的轉折用筆,也沒有提頓中的波挑,以均勻的線條和方硬的轉折,書寫出類似單線體美術字的書體,卻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書法的啟迪意義非常深遠。
行書鬥方組合,釋文:康成元詩六首,尺寸:50cmx50cmx6,材質:卡紙,創作時間:2017年8月
六
對《爨寶子碑》,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評曰:「端樸若古佛之容。」 「樸厚古茂,奇姿百出」。此碑有人認為它屬正(楷)書,有人認為書體是在隸楷之間,有的則認為應歸隸書。任政等在《楷書基礎知識》中說,「它的用筆結構已具楷書雛形,歸屬楷書較為合理」。魏晉是書法史上新舊書風的轉換期,主要是隸書向楷書和行書轉換。因此,新舊雜糅,楷隸相參,實難定其為楷書或者隸書,《爨寶子碑》便是這一時期書風的典型。
有人從另一個角度評價《爨寶子碑》,認為此碑天馬行空,不可羈勒,高視闊步,無法無天,無古無今,任筆寫去,不避醜拙,基本上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就技巧來說,它是不成熟的,甚至相當生澀,與其說它「端樸若古佛」,不如說象一個粗獷而納於言語的高原男子漢,在大山一樣沉默的表象下洶湧著旺盛的激情和生命力。和王謝子弟、插花舞女相比,它的美是一種原始的、野性的、蠻悍的美。完全可以說,《爨寶子碑》的美恰恰在於它不美,也無意去追求美。和敷粉薰香的美不同,這是不加修飾、不加雕琢,甚至不避醜拙的野、蠻、怪的美。」它"既無漢分的典雅,也無唐楷的謹嚴。它是漢分的野孩子,唐楷的不衫不履的先輩"。
也有人認為,《爨碑》不是名家所書,也不講究什麼筆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間味、野蠻味,和南朝正統名人書家的法度、筆意結構、書卷氣形成強烈對比,實質就是「不法」、「不名」、「不筆」、「不漢」。它衝破束縛的"這一另類特色」,正是獨特的審美價值所在。
隸書橫幅,釋文:蘭犀尺寸:35cmx90cm,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6年3月
七
中國的書法藝術,所以能給人欣賞,簡單地說不外乎於三個方面,即點畫的美,結構和章法的美以及意境之美。而點畫之美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它包括形態、形質和動態的美。隸書體以前的小篆大篆和籀文,鐘鼎、甲骨文等在點畫美方面不是十分突出,但到了隸、楷、行、草書,點畫在形態上的表現就極為豐富了。筆法不同,寫出來的點畫形態便不一樣。點畫在形態上富有變化,可以說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特色之一。但是點畫在結構上的千變萬化,總不能脫離三個基本的原則,一是形的變化是在筆勢的作用下產生,二是要出於自然,每一個字都有自然之形,要各盡字的不同姿態,三是要有統一的基本筆調。另外在結構上,儘管書法藝術結構千變萬化,但有一定法度,所謂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從心所欲不逾矩,講的都是這個法度問題。
然而,用這些書法藝術上的常理去看爨碑似乎都沒有用。整體上看,它就是一個「野」,一個「無度」。點畫方面多是方折頓挫,突出三角點,似楷又不是楷,折彎與橫畫則方筆雁尾,是隸又不似隸。結構上更是一反常規,本來平正、勻稱、協調、和諧、對立統一是歷家書家所尊崇的一致法則,是書法藝術結構美的主要表現形式和方法。王羲之的「永」字八法,就是關於字形結構的最好範例。著名美學家劉綱紀先生在《書法美學簡論》中將其歸納為「平衡對稱,多樣統一和對比照應」,是符合「對立統一」的基本法則和普遍規律的。「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式出矣」。陰陽就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書法藝術的結體,就是通過奇正、疏密、長短、大小、闊窄、參差、伸縮、開合、俯仰、向背等多樣的變化,對立而統一的手法來表現出勻稱、協調、和諧、照應的結構美。偏激於矛盾的任何一面,都會破壞字形的結構的勻稱和協調。
但是同樣對我們來說是來自於古人的爨寶子碑在結構上卻處處偏激於矛盾。不顧及每一個字的自然之形,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該正不正,該疏不疏,該長不長,該闊不闊,恰似一個三歲孩子學書時任其性靈的塗鴉之作。如「寶」字,從字形結構上這是一個最適合用九宮格來套的端端正正的字,然而,碑上出現的是上大下小,頭重腳輕,按陳孝寧先生說的像一個醉酒羅漢,步履蹣跚,與那些相同還有「樂」、「舉」、「紫」「縶」、「賢」等等,而一個「墓」字,那麼好看平衡的一個上中下結構的字,卻讓這位不知名的書寫者弄成上下大中間小,一個「慟」字,又寫成中間大,兩邊小。還有一些字,一反傳統的寫法,或多筆少筆,這種天馬行空,無法無天,無古無今,方圓同施,中側並用,恣意妄為的寫法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行楷書對聯,釋文:讀書貴在有文膽,踏浪應怕無水心,尺寸:22cmx135cmx2,材質:萬年紅熟宣,創作時間:2016年12月
八
爨寶子碑提供了我們看書法藝術世界的另一隻"貓眼「,通過這隻「貓眼",能看到更豐富多彩,更個性化的書藝世界。
「爨」是什麼?雲南「爨王"陳正義先生說:"爨"就是「竄」,竄來竄去,竄東竄西,竄天竄地,竄漢竄蠻,竄隸竄楷,竄行竄篆……,總之,無所不竄,無所不通。它是一個多種成分複合而成的綜合體,但這種複合卻十分自然,各種矛盾對立的因素在豪爽強悍、樸野率真的「蠻夷」「書家」筆下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心態下觀賞《爨寶子碑》,都會有新的感受。不可否認,該碑作者的書藝是拙陋的,至少是不精隸法。但更不可否認,該碑是奇妙的,奇妙得令人心醉,令人流連忘返。而且,其拙陋處正是該碑的奇妙處,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從拙陋到奇妙,是什麼因素促成了這兩極之間的轉換,是審美觀念嗎?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劉熙載「怪石以醜為美,醜到了極處也就美到了極處」的理論在這裡得到了具體的落實和驗證。我為此曾情有所動,心亦搖焉數春秋!現重拾筆墨,把爨法融進草法!將對爨字的愛進行到底!
脆弱而勇敢的心——建民書法隨感
夜郎山魈
一
有人寫詩,但並不是真正的「詩」人。建民不寫詩,我總覺著他是個詩人。——詩之於人,實在是內在的一種精神氣質,性格特徵。
「詩」人身上,大約有兩種最為常見的性格,一是脆弱,一是勇敢。脆弱時,他要逃亡天下,勇敢時,他要徵服天下。
建民不是詩人,也不是書法「家」。我以為建民就是建民,我的朋友。——如若一個人真的可以看清人生,那麼,此生能否成「家」,這名分,於他並不重要。
認識建民是很多年前的事,然而交流不多,其中竟有十餘年未見。重見時,感覺他性情平靜了許多。我也多了一點成熟。這成熟與平靜,並不在同一平線上,但可以有些「接近」。「接近」的交流,也就實誠無虛,往來次數,慢慢也多了起來。
某天深夜,隨手翻閱其書信體散文集——《心靈的泉水》,算是更進一步走進建民「心靈」。
行書鬥方,釋文:劉禹錫詩《秋詞》,尺寸:40cmx40cm,材質:卡紙,創作時間:2018年6月
建民兄的過去,所歷練過的事實,我並不了解。然而那些具象的細枝末葉,早已化作抽象的感情,在其《心靈的泉水》之中,細細流淌,默默訴諸。不必打問英雄之出處,那字裡行間,就是一生所歷的見證。《心靈的泉水》,有殘忍的真誠,懺悔,亦有靈魂的撕裂。好幾次,心中著實地顫動。那真誠的告白,脆弱的傷痛,勇敢的憤怒,深深觸動著我。
……似乎仿佛,聽其言說,曾多次在黃昏的南盤江上徘徊,面對浩渺煙水,作過一次次「死亡」的終極「追問」。
——這人生如此沉重的主題,我們並不陌生。然而親自去「追問」的,或許又不多見。
建民做過老師,記者,州長秘書,電視臺副臺長、副總編等。從職業看,也算不得太多起伏。然而平凡的生活,遭遇「不平凡」的心性,也會起大衝突,大矛盾。其言曾有六年之久的深深壓抑,孤獨,憤怒。
行書條幅,釋文:集爨寶子碑聯句,尺寸:48cmx175cm,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7年8月
朋友阿杜曾言,人之性情,約分三類,一曰孩童,二曰成人,三曰老人。藝術家詩人,屬孩童圈,商人政客,屬成人圈,哲學宗教學家,屬老人圈。天性原本是個孩子,然而要去參與成人遊戲,那必然要吃盡苦頭。消耗半生,幡然悔悟,亦覺「這樣」的生活,確鑿不是自己的想要,便毅然決然,跳出了法度森嚴的體制人生。
「放下」本不屬己的所有,還原了「赤裸裸」的「真我」,自此也是「一無所有」,萬事得須從頭再來。
人到中年,身心之力,皆有衰減,其辛酸冷暖,只有自知。……幻想一個脆弱而敏感的靈魂,於昏暮的江水之上徘徊,遊蕩,那是怎樣的景象?
風雨俱息,建民對其佛學,似有所迷。這仿佛要給人生找尋新的淨土。——這是深刻理解過人生的感悟。在其散文《心靈的泉水》中,我們會發現這「佛緣」的諸多真相與根源。
有緣近佛,也是建民的福氣。
楷書橫幅,釋文:寶物,尺寸:42cmx70cm,材質:機制草紙,創作時間:2017年8月
愛需要勇氣,更是一種能力。建民深深愧疚大女兒從小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後來高考成績也不理想,建民便每星期給女兒寫上一封信,引導她勤奮學習,體悟人生。父女兩人來來往往,寫了整整三年(後來便有了《父女兩地書》這樣的集子出版)。女兒在他無微不至的呵護下,讀完大學,再念碩士,至英國、澳大利亞學習,直到獲得一個比較稱心的生活職業。
無論《心靈的泉水》,還是《父女兩地書》,文字筆息中,皆有家國天下的憂患與仁俠之氣。
建民那詩人的性格,剛烈,浪漫,卻也有另一面的絕望。「詩人」的理想,或者抱負,不一定都能實現。時代不需要,「舞臺」擠不下,但可以漁樵耕讀。
國在家「亡」,卻還有寶貝女兒。《父女兩地書》,那竭盡所有心力的文字,足見作為一個男人,一個父親,那厚重的愛與擔當。
隸書對聯,釋文:口碑應會常招客,悟性還須苦讀書,尺寸:35cmx135cmx2,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8年3月
二
某於書法,並無深究,純屬業餘的感性解讀。建民兄囑之作序,實在慚愧。鑑於抬愛與信任,只好強作。「專家」們或許是要笑的。但無論如何,也是為了一個「玩」字。
既然書不在行,其實可以偏重寫人。書格即人格;且所有藝術,都是人的靈魂氣質體現。懂得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其實大抵也就知其「藝術」特點。
建民性格的特立獨行,必然在其書法藝術的追求裡,也要尋求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當二王貼學在當代鋪天蓋地興起,他卻選擇秦漢古碑和滇南"二爨",以及明清書風的研習。行雲流水的「俊美」當道,他偏要作「醜拙」之行。其兄吳為民曾言:「他搞那個,連我都看球不懂。太醜了!」
小楷中堂,釋文:陶淵明、蘇東坡詩四首70cmx138cm,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8年2月
書體的外在形式,無論怎樣,其核心目的,也是為了審「美」。那「醜」的外殼所「包裹」的,其實依然是「美」。這於讀者,其實並非越不過的障礙,只是我們習慣了固有的審美形式。
建民很早接觸書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便連續獲貴州省一、二屆硬筆書法大賽一等獎,九十年代中期出版過《古帖新臨》一書,書家沈鵬還為其親題書名。之後因工作或生活的影響,停筆了好些年頭。近年又重新提筆研究秦漢簡牘帛書,六朝寫經及爨寶子爨龍顏。
這些冷門碑體,隨著歷史的時間推移,離我們的視線印象,也越來越遠,不是書法專人,必然陌生。
行草鬥方,釋文:一廉花影三更月,萬壑松聲半夜風,尺寸:40cmx40cm,材質:卡紙,創作時間:2017年9月
建民在其書法教學中,將清人伊秉綬書法當作教材,當初使我很是吃驚。曾經草草讀過一遍書法史,也見過伊秉綬的名字與其作品,但史書只是抽取典型的一兩幅作品,介紹也少,因此並不上心,甚至忘了。建民強化伊氏之後,我才到處收集伊秉綬的作品,進行重新的閱讀與認識。
伊秉綬書源秦漢隸書,兼容各種古碑,從而又獨出自我的奇異風格,所呈顯的書法面貌,近乎顛覆了我們一貫的書法審美習慣。
王羲之在書法史上,以「書聖」的地位得以確立,並成為經久不衰的「正統」,那麼,我們必然要經受其「正統」的薰陶與浸染,突然面對伊氏書法,吃驚是難免的。正如一桌人吃飯,大家都用筷子,突然有人用手抓,他必然就是大家驚訝的異類。大家就會指責: 一直都是這樣的,所以不應該是那樣的。
行書條幅,釋文:詩入圖畫中,尺寸:35cmx135cm,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8年5月
建民以為,所謂「標準」、「正統」,從某種意義上說,實則是對書法創造力的扼殺。因此,他特別鍾愛於那些轉型期的書法,介於探索與成熟之間,生澀,幼稚,誇張,失衡,古拙,意趣天成。
這樣的作品,其實離我們的「初心」最近。反之,虛華的裝飾,宗派的「嚴格」,法度的「公式」化,都極可能束縛藝術最本真的自由。
因此,我們歷來對離經叛道的藝術家,開始的接受,總是困難。「正統」的「主流」審美意識,已經長久滯留在我們心底,甚至化成可怕的血液。另類而奇異的事物出場,通常會有兩種可能,要麼瞬間被「主流」抹殺,要麼多年以後才被大眾認可,接受。
大眾心理,盲目的集體無意識「靠攏」,大抵是為尋求一種存在的安全。正如皇帝的新裝,當你發現自己看不見的時候,內心其實是非常恐懼的。大家都說看得見,而且「很漂亮」,唯獨你看不見,那你必然覺得被大眾拋棄,孤立。
小楷團扇組合,釋文:節錄蘇東坡《前赤壁賦》,尺寸:35cmx35cmx3,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5年3月
因此,無論是做人的獨立特行,還是藝術的獨立特行,都需要莫大的勇氣與能力。但這樣的獨特一旦被歷史確立,它就會是藝術的豐碑。石魯曾說:我今天這麼做,千千萬萬的後來者也跟著我這麼做,這就是——「傳統」。因此,史上那些披荊斬棘、開闢新生路的藝術家,大約都付出過慘重的代價。
審美的叛逆,也是心理的叛逆,對大眾的挑戰與對抗。或許也源於「大眾」或「主流」對其個體心靈的「擠壓」,亦有對群體雷同的厭倦。
建民的臨帖選擇,無論行書,草書,隸書,多喜不入「主流」的「偏門」,大有與「主流」分道揚鑣之勢。
書法的「人生性格」,實在可貴。否則臨古一生,也是書奴。書法的「性格」成因,有本真天性,也有生活的經歷,學養的滋助。
書法之美,紛紛複雜,亦如百花,各有其色,各有其香。「色香」之各異,正是書家獨特的審美「心性」使然。「書法」失卻「心性」,反不如民間老漢自家門上不成章法的那些對子。「書奴」的工匠「複製」,猛看很有震懾,細看則裝腔作勢,久看則空洞浮華。民間老漢不會臨古,亦無書「法」可言,然而「天性」保存完好。
楷書橫幅,釋文:家和國治以道為歸,尺寸:32cmx175cm,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10月
人生已過五十年,在苦歷歲月的浪濤裡,建民大約思想過很多,在其「孤獨」的心靈中,一次次追問,反思,其目的不外乎在不斷找尋自己,找回自己。
建民敢於認輸,敢於知錯,敢於自剖自嘲。——這不只是性格的誠實與坦率,更是心靈的勇敢!
我們相信,唯有真誠坦蕩的人,才可能真正找回自己。與建民的數次聊天,明顯感知,他正從過去的無數經歷中,慢慢看清一切,也正慢慢剝離一切,最終想要做一個純粹的自己。
這是我在建民人生或書法上看到的信心。並願給予心靈的真誠支持!
2018年4月28日凌晨於徐州雲龍山
大篆對聯,釋文:左武十人新周一德,大零二月還師九邊,尺寸:32cmx180cmx2,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行書冊頁(通欄),釋文:劉禹錫《陋室銘》,尺寸:32cmx330cm,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7年3月
秦隸丶楷書丶甲骨文扇面組合,尺寸:27cmx35cmx3,材質:卡紙,創作時間:2015年4月
草書鬥方,釋文:運籌帷幄,尺寸:70cmx70cm,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8年6月
行書條幅,釋文:康成元詩二首,尺寸:35cmx134cmx2,材質:手工草紙,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楷書鬥方,釋文:節錄蘇東坡《前赤壁賦》句,尺寸:50cmx55cmx2,材質:半生熟,創作時間:2015年5月
草書小條幅組合,釋文:唐詩五首,尺寸:25cmx40cmx6,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隸書對聯,釋文:黃龍駕雲騰滄海,紫鳳矯翮凌清霄,尺寸:35cmx134cmx2,材質:半生半熟紙,創作時間:2018年3月
隸書條幅,釋文:七言詩一首,尺寸:35cmx174cm,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7年10月
隸書團扇組合,釋文:節錄老子《道德經》六章,尺寸:33cmx33cmx6,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6年5月
臨沈增植行書四條屏,尺寸:50cmx180cmx4,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8年4月
篆書扇面組合,釋文:集散氏盤聯句,尺寸:30cmx45cmx2,材質:卡紙,創作時間:2018年3月
楷書中堂,釋文:七言詩一首,尺寸:70cmx135cm,材質:手工草紙,創作時間:2017年8月
行草鬥方,釋文:宋之問詩《渡漢江》,尺寸:40cmx40cm,材質:卡紙,創作時間:2017年11月
行草橫幅組合,釋文:心經,尺寸:22cmx80cmx6,材質:灑金宣,創作時間:2018年6月
隸書對聯,釋文:三月春風道通天,四海同樂享太平,尺寸:35cmx135cmx2,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行書扇面組合,釋文:黃花白酒重陽近,石枕匡床六月寒;著書高臥青霞宅,按軫虛彈綠水歌,尺寸:25cmx48cmx2,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楷書三條屏,釋文:集爨寶子碑聯句,尺寸:22cmx180cmx3,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8年6月
意臨《爨寶子碑》手卷(通欄),尺寸:25cmx240cmx4,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2年6月
行書鬥方,釋文:康成元詩一首,尺寸:65cmx65cm,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7年10月
草書四條屏,釋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尺寸:22cmx130cmx4,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8年7月
草書對聯,釋文: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尺寸:35cmx135cmx2,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11月
草書三條屏,釋文:蘇東坡《水調歌頭》,尺寸:35cmx70cmx3,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8年6月
行書團扇,釋文:蘇東坡《鷓鴣天上闕》,尺寸:40cmx40cm,材質:卡紙,創作時間:2017年11月
行草條幅,釋文:看萬山紅遍,尺寸:50cmx180cm,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8年3月
楷書對聯,釋文:張良得道張騫駕海,陳平賢優陳遵清才,尺寸:32cmx160cmx2,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8月
行草條幅,釋文:評廣武將軍碑句,尺寸:30cmx40cm,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8年5月
行草條幅,釋文:金石集來周穆字,黃庭始自晉人書,尺寸:50cmx180cm,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9月
隸書對聯,釋文:分野中鋒變,陰晴萬壑殊,尺寸:35cmx135cmx2,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草書條幅,釋文:毛澤東詞《沁園春雪》,尺寸:5ocmx180cm,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8年6月
行書扇面組合,尺寸:22cmx60cmx2,材質:生宣,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草書條幅,釋文:歐陽修《醉翁亭記》,尺寸:70cmx175cm,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8年5月
隸書對聯,釋文:六書許祭酒,三禮鄭司農,尺寸:35cmx135cmx2,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行書小鬥方組合,尺寸:30cmx30cmx8。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12月
隸書對聯,釋文:寶物在庭其光耀月,高才處野有志凌雲,尺寸:32cmx180cmx2,材質:半生熟宣,創作時間:2017年11月
小楷五條屏(通欄),釋文:李毓秀《弟子規》,尺寸:35cmx135cmx5,材質:熟宣,創作時間:2018年5月
行草橫幅,釋文:李白、常建詩,尺寸:30cmx40cmx2,材質:粉彩,創作時間:2018年6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