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名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代表著門臉。不止要在本國語言裡聽起來恢弘霸氣,就算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至少不能產生歧義,如果必要的話,還要聽起來頗為正式嚴肅。
就拿我國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其從入選到最後確定,都經過了長達2年的時間。很多人以為其是張奚若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其是在1947年,我黨在「十二月會議」上便明確提到了這個名字。最後經過多番篩選考量,最終在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確定下來。
由於「中華」這兩個字自古以來便有對應的英文「China」,再加上「人民」和「共和國」這兩個字本就是舶來詞,在英語裡早就有對應的單詞。因此,我國國名翻譯成英文「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後相當精準,不但沒有歧義,聽起來還相當正規。
然而,中譯英容易,英譯中卻很難,我國的海外舶來詞大多數都是根據其發音來命名的。譬如「咖啡」、「芭蕾」、「沙發」等等。國名亦是如此,「義大利」、「丹麥」、「法國」等等。而日本這種國家是個例外,自古以來「日本」就存在於古漢語當中了,其並非英語的音譯。
既然是音譯,如何將其轉化成信達雅的名稱,則是我們的難題。而如今世界各國名字在中文裡演變成今天這樣,還是走了不少彎路的。
譬如尼泊爾,英文叫「Nepal」,當時的清朝人就將其音譯成了「泥婆羅」,聽起來怪土氣的。還有印度「India」,最開始叫「信度」,跟最早的天竺比起來,簡直高下立判。最搞笑的還是俄羅斯「Russia」,還曾被我國叫過「羅剎」。
當然,這裡面最有意思的還是美國。作為英語國家,美國人對自己的英文國名可謂是相當考究。而如今的「美國」一名也並沒有什麼奇怪之處,就算說全程「美利堅合眾國」,也算中規中矩。
但在200年前,我國古人可不是這麼叫的,而是稱呼其為「米國」。把「美」讀成「米」,如今網際網路上也能看到,但主要是女生用來撒嬌時的說法。為何200年前的古人也叫得如此軟糯呢?
這就要從我國第一次接觸美國開始說起了,那是在1784年,正是美國獨立建國後的第8年,以及我國的乾隆49年。
這一年,美國派了一艘商船,暫滿了毛衣和皮革,同時還有一些西方人看起來頗為值錢的玩意兒來到我國。由於雙方語言不通,再加上音譯過來有口音的影響,最終「美利堅」讓我國聽成了「米利堅」。
不過,這個名字因為太拗口,還頗有歧視的意味,最終在近代,我國改口稱美國為「花旗國」。當然,鴉片戰爭後,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降低,對美國的稱呼也越來越敬重。到了和美國籤訂不平等《望廈條約》那會,我國甚至還稱其為「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
直到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才被正式統一,米利堅也被我國正式啟用,改稱為美國。不過,我們鄰居日本倒是沒改,當年聽了我國的「米利堅」後,他們也將其音譯成日語,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將英文發音音譯成日語,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究其原因,或許在於日本人知道「米利堅」裡包含的貶義,以此來報復當年美國人扔核彈的行徑吧。當然,這誰又能說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