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2021-03-05 讀文摘精選

2020年,為了幫忙照顧小外孫,65歲的李阿姨和老伴一起從湖南老家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

可不到一年,老兩口就和兒子吵翻了天。

李姨委屈地說:

「活了大半輩子了,這也不行,那也不對,大老遠跑來給你們當保姆,不感激也就算了,還挑三揀四,嫌這嫌那。你們行,自己帶,我回家去。」

不知從何時起,「隔代養育」的現象變得十分常見。

在中國,像李阿姨這樣的「老漂族」總共有1800萬,他們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因為自己的孩子,又風塵僕僕地踏上徵程。

央視就曾專門拍過一部紀錄片,以「姥姥」為視角,講述了每個帶娃老人背後的心酸苦難。

正值4、5歲的小男孩,往往精力旺盛,好奇心強,單單一隻玩具手錶,他都能擺弄半天。有時候姥姥不舒服想要多休息一會兒,還要小心翼翼地去「求」孫子。
平日裡,女兒女婿忙著上班,昀昀姥姥就包攬下所有的家務:買菜、做飯、照看昀昀。最近抖音上有一條點讚千萬的視頻,視頻裡的奶奶講述了自己「忙碌的一天」。
7點,早餐準備好,一邊給孫子收拾洗漱,一邊叫醒兒子、媳婦起床吃早飯;帶著孫女去公園玩一會回來,來不及休息,就要趕緊去買菜,不然孫子中午回來會餓肚子;但這還不是最累的,最怕就是一邊受著辛苦,一邊卻受著委屈,還遭子女埋怨。年輕時為了孩子心力交瘁,到老了依舊有操不完的心:孩子雖然長大了,可孩子的孩子還小啊!「姑娘生孩子了我肯定得去啊,誰不為也得為我姑娘啊。」和自己的子女比起來,自己能否適應、交不交得到朋友、開不開心,似乎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可到頭來,竭盡所能卻換來心安理得,子女是一邊依賴,又一邊嫌棄,對父母既沒有感恩,更缺乏尊重。就像紀錄片裡的另外一位姥姥,自從她住到了女兒家,女兒和女婿就徹底成了「甩手掌柜」。

「媽,孩子不能這樣慣著,都被你慣壞了。」

「你的方法不對,不科學,不能這樣照顧孩子。」

「怎麼回事,孩子都發燒了,你怎麼不告訴我呢。」

愛子心切的女兒堅持「照書養」,動不動就對「照經驗養」的姥姥各種嫌棄和指責。甚至就連對孩子說句話,女兒也能挑出毛病,書上說了不能跟孩子這樣說話,這樣容易……巴拉巴拉又是一堆說教。那段時間,加上老伴的突然離世,心力交瘁的姥姥患上了抑鬱症。
其實不光是紀錄片裡的姥姥,很多帶孩子的老人都坦言,給兒女帶孩子既是心甘情願,也是迫不得已。
但面對子女的嫌棄和不滿,他們又顯得「迫不得己」,自己好像做什麼都不對,真的是又氣又累。還記得新聞曾報導過一個幫忙看孫女的爺爺,有一次他差點丟了當時2歲半的外孫女。
「我正仔細看一株梅花的介紹,突然意識到外孫女不見了。」他喊出了平生最大的嗓門,在整個公園奔跑叫喚孩子的名字。整整半小時,他想的竟不是外孫女的安全,而是回家怎麼跟女兒交代。回家後嗓子啞了幾天。更嚴重的是,他當晚失眠,在之後半個月裡反覆後怕,「如果沒有找到……」如今,「帶孫焦慮症」早已成了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社會病」。退休之後,誰不想種花、跳舞、下棋、看書,悠閒地渡過晚年。但他們甘願切斷老家的親戚朋友,遠離家鄉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住進子女家的次臥。

這樣無條件的幫忙,除了愛,別無其他。

很早之前,網上有這樣一個7分鐘的短片,看溼了好多人的眼眶。女兒的媽媽在家裡幫她帶孩子,和好多家庭一樣,因為生活習慣和育兒觀念的不同,母親經常被女兒「訓斥」。一大早,媽媽早起為她煮養肝粥,她生氣地質問:「你這樣讓我怎麼睡覺?」忙完早餐,為了讓孩子快點收拾完去趕校車,媽媽總是替孩子穿衣服,可女兒依舊滿臉嫌棄……女兒生日,她下班晚歸,孩子發燒了,女主責怪媽媽給孩子蓋的多,亂吃藥。後來有一天,她早起沒有看到媽媽,碰到鄰居說看見媽媽拉著箱子走了,那一刻,她慌了神……急忙撥電話,可電話打不通,媽媽找不到,每一秒都是煎熬。人就是這樣,擁有的時候覺得理所當然,等「失去」了,才開始悔不當初。可這世上哪有那麼多能讓人再一次「擁有」的事情,除了父母的愛。所有「隔代養育」的背後,不過是對自己子女愛的託舉,說到底,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的生活負重前行。只要平時多用心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有多深,有多重。年輕的媽媽一口一口的餵著自己的女兒,而她的媽媽就站在她身邊,一口一口餵著她。愛總是一代代向下蔓延,誰也不會回頭看看那個為了自己耗盡心血的人,因為享受的太多,以至於變得不在乎、無所謂。「你別怕,我就是那個給你託底的人。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很多時候,正是老人的默默付出,才讓我們有了前行的底氣。可很多人一直不明白,其實父母也有好多委屈,也有很多無奈,有時候可能他們盡力了,也沒做到子女心裡的一百分。
正如韓劇《請回答1988》裡,女兒因為自己的生日被「忽略」而不滿哭泣,
第二天,爸爸特意買了蛋糕等她回來,並很誠懇地跟女兒道歉:「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是啊,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爸媽,他們會犯錯,會無措,會不知所措,為了這份「不完美」的愛,也別再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畢竟,餘生不長,原諒父母的不完美,才是最好的孝順。

點亮【在看】,希望幼有所愛,老有所養,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被兒女們溫柔以待。

作者:橙子,來源:勵志語錄(ID:lizhi743),只為讀者傳遞正能量而存在,讀文摘精選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

- END -

相關焦點

  • 那些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第二個家庭看了很扎心。
    她說,你儘管生,我來給你養,給你帶。可生下二胎後,出了月子她就回了老家,說什麼都不願意幫我們帶娃。」 可能很多人會說:「老人沒有帶孩子的義務,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這句話沒錯,但它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說的人多了,讓人膩味。
  • 那些婆婆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第二個家庭看了扎心
    她說,你儘管生,我來給你養,給你帶。可生下二胎後,出了月子她就回了老家,說什麼都不願意幫我們帶娃。」可能很多人會說:「老人沒有帶孩子的義務,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沒錯,但它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說的人多了,讓人膩味。
  • 夜讀丨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帶孩子是世上最難、最累、最苦的工作,沒有之一。」 這是閨蜜曉彤的經驗之談,他們家也是被現實「毒打」著。 有了寶寶後,請保姆的費用比她一個月的工資還高,她也擔心老人帶娃的觀念差會加劇家庭矛盾。
  •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央視就曾專門拍過一部紀錄片,以「姥姥」為視角,講述了每個帶娃老人背後的心酸苦難。正值4、5歲的小男孩,往往精力旺盛,好奇心強,單單一隻玩具手錶,他都能擺弄半天。有時候姥姥不舒服想要多休息一會兒,還要小心翼翼地去「求」孫子。平日裡,女兒女婿忙著上班,昀昀姥姥就包攬下所有的家務:買菜、做飯、照看昀昀。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當今社會,很多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結婚有孩子之後依然還得工作賺錢,所以不能在家全職帶娃的人有很多。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把帶娃這個重任交給家裡老人的也不少。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老人不幫帶娃的家庭,最後怎樣了?4位29歲媽媽實話實說,很扎心
    不知從何時起,「隔代養娃」卻成了「潛規則」一般的存在,成了老人與子女之間必須跨越的一條「鴻溝」,成了一件老人不得不「扛下來」的事情。那麼,那些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以下4位29歲媽媽實話實說,暴露了四種殘酷又心酸的結局。
  • 品讀·原創|那些幫子女帶娃的「隨遷老人」
    剛開始,她連坐便器都用不慣;出去買菜也會迷失方向,好些天才摸清我們周邊的環境……她背井離鄉,忍受著、適應著城市和她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那些完全不同的習慣。有一次姥姥太累了,趴在嬰兒床沿睡著了。我過去給她蓋衣服,她幾乎是本能地跳起來喊著二寶的名字,看到正在熟睡的孩子,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 謝娜不讓婆婆帶娃,說出原因後眾人稱讚,老人帶娃應「趨利避害」
    不少中國家庭都有婆婆幫忙孩子帶娃的傳統,好像婆婆不幫自己孩子帶娃,在外人看來就是家庭不和諧,婆婆不體貼不愛孩子。在娛樂圈也逃不開婆婆帶娃這一話題,很多明星都選擇生娃後,交給婆婆,自己出去繼續拍戲工作。而著名節目主持人謝娜就有不同的觀點,她認為:媳婦不應該要求婆婆幫忙帶娃,這樣的做法,不僅是不孝順,還對孩子本身的成長和教育沒有任何的好處。
  • 老人是雙職工家庭的「救兵」,但4種老人真心不適合帶娃,別不信
    現在很多都是雙職工家庭,家裡小孩一般由老人照料。雖然老人能夠幫忙帶娃的確能幫寶爸寶媽減輕很大的負擔,堪稱「救兵」。但並不是每個老人都適合帶娃,尤其是下面這幾種,很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只要不是原則上的事情,沒有必要非讓老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照顧孩子,雖然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方法,但是老人的方法也未必不好或不正確。現在很多專家的理論都不一樣,也未必真的科學,所以不要在小事情上過多計較,如果真的觸碰了自己的育兒底線,那就儘量溝通協調,溝通不了的話就選擇自己帶娃吧。
  • 那些帶娃「不上心」的爸爸, 最後都怎麼樣了?
    不過看了美贊臣五星草飼安兒寶的這個魔性短視頻,好笑之餘又讓我突然意識到,與其媽媽一邊操勞一邊吐槽爸爸帶娃,倒不如好好想想爸爸需要哪些幫助,來更好完成自己的角色。帶娃時父母雙方一個都不能缺失。媽媽可以帶來女性身上溫暖,柔和的能量,爸爸則會讓孩子擁有勇敢、堅強、堅韌的品質。
  • 老人幫忙帶娃是好事,但這4個問題要提前說清楚,對全家人有好處
    很多寶媽生完寶寶之後,會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想追求自己的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事業;另一個是家庭經濟條件緊張,不得不出去工作賺錢。寶媽出去工作,就不得不請家裡的老人過來幫忙帶娃。老人如果肯幫忙,這是一件好事,但無論是寶寶的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有些問題一定要提前說清楚,這樣做對全家都有好處。
  • 沒老人幫襯自己帶娃的家庭,生活得如何?3位寶媽道出自己的經歷
    帶娃是個辛苦的工作,自打小傢伙出生起,寶媽就需要提起十二分精神,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寶寶身上,從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要關心到。但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很高,所以在生完寶寶後,更多的寶媽會選擇把寶寶拜託給家裡的老人照顧,自己則回到工作崗位。這樣一來,寶媽就能繼續給孩子賺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寶寶生活質量也能得到保證。
  • 「上班式帶娃」逐漸流行,老人白天帶娃晚上回家,和子女互不打擾
    上班和帶孩子之間的衝突,成了現在很多父母面臨的難題。要上班就沒有時間帶孩子,尤其是在娃沒有上幼兒園之前,如果沒有大人看著,安全隱患很大。可是要有人看著,工作就得放一邊。於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又成了不少家庭的首要選擇。可是,老人的生活觀念與年輕人相去甚遠,住在一起產生的家庭矛盾、婆媳關係又成為一個難題。如何能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呢?
  •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姥姥帶娃,奶奶都去哪兒了?看完文章,莫名心酸
    現在絕大多數的年輕人結婚沒多長時間就擁有了自己的寶寶,但是兩個人卻又不想耽誤自己的工作,手裡的積蓄根本就不夠僱保姆的,這種情況下就會讓老人過來幫忙帶孩子。之前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奶奶來帶孩子,因為在傳統觀念當中,一個女人一旦結婚生子就成了別家的人,奶奶帶孩子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為什麼最近幾年來,姥姥帶娃的家庭越來越多了呢?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姥姥帶娃,奶奶都去哪兒了?
  • 以下現象出現,提示老人帶娃「不合格」,年輕父母要及早接手
    文|文兒 現在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年輕人時一邊需要老人幫襯,一邊又嫌棄老人這不行那不好。就比如在帶娃問題上,很多年輕人都是每天非常矛盾。 我一個朋友,在鐵道部門工作,平時好幾天都在車上,經常忙得腳不沾地,根本就沒辦法帶孩子。
  • 為啥中國都是姥姥幫忙帶娃,爺爺奶奶去哪了?背後原因讓人淚目
    原來,莉莉從在醫院生完女兒的那天起,一直都是自己親媽幫忙照顧孩子。一把屎一把尿養到孩子現在3歲,終於可以省省心送幼兒園了。可這時孩子奶奶卻突然跳出來說「今年農活不忙,可以幫忙帶娃了」。一聽到這句話,莉莉頓時不開心了,認為婆婆這做法完全就是「截胡」的表現。要知道,孩子最難帶的年紀就是3歲前,如果等到孩子能跑能跳能上學再來幫忙,不免顯得過於狡猾。
  • 讓老人帶娃也可以,但這四個麻煩要解決,不然只會越帶越「糟糕」
    數據顯示:全國有66.5%的老人,參與到了對於孫輩的撫養當中。如今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房貸、車貸、養育孩子生活費,所以很多家庭都需要夫妻倆共同出去工作,才能維持家庭的開銷。不過兩個人都去工作的話,就面臨著孩子沒人照看的問題,於是很多父母就不得不讓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娃。都說隔輩親,讓老人們幫忙帶大孫子、大孫女,肯定都會非常盡心盡力的,有些老人甚至比爸爸媽媽照顧的還要好,但這樣反映出的問題就是孩子容易被溺愛。
  • 老人不幫兒媳帶娃,看似自己自由了,其實藏著隱患
    每次笑笑看到之後,心裡就各種怨恨,心裡想著:帶娃我不會我就學,我能熬過不會帶娃的苦日子,你老了能熬過晚年最孤獨的日子嗎?所以老人千萬不要不幫兒媳帶娃,看似是自己舒坦了,自由了。但是這樣的做法會寒了兒媳的心,為自己的晚年埋下重大的隱患。那麼為什麼老人不幫照顧孩子,只顧自己就錯了呢?為什麼兒媳婦會這麼怨恨呢?
  • 老人幫忙帶孩子,子女要不要給「工資」?社會學教授給出中肯建議
    底下很多網友也評論說,老人給子女帶娃主動要「工資」,確實顯得太「現實」了。要是這樣的話,夫妻倆乾脆請保姆算了,不欠老人的人情,有什麼問題也好溝通。但是,也有一部分網友覺得,老人晚年犧牲自己的生活,來幫子女帶娃,勞心勞力,子女就應該給他們「工資」。這兩方觀點,看起來都站得住腳,一時間,這位寶媽也不知道該聽誰的了。
  • 「上班式帶娃」正在流行,老人和子女互不打擾,孩子也有人照看
    維持一個家庭是需要一定的經濟作為基礎的,所以現在雙職工家庭是比較普遍的。但雙職工家庭中誰來帶孩子就成為了一個困擾的難題,而傳統家庭中更多的是由老人幫忙帶孩子,但這種方式容易引起不少的家庭矛盾。"上班式"帶娃雙職工家庭中流行張大爺的兒子和兒媳都是職場工作者,而張大爺已經退休在家,所以出於對兒子兒媳婦的關心,於是他每天就需要幫他們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