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應家人對應思聰的反應讓人不寒而慄卻又真實無比

2020-09-05 清淺之說

文|吳清淺

臺灣口碑與收視雙贏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當應思聰因精神障礙病發時,善良的姐姐應思悅一如既往地善良,而平日裡還算和藹的應父和後媽則是另一個樣,雖然他們的反應讓人不寒而慄,但在現實裡卻又如此讓人熟悉。

應思聰本來是家人的驕傲,年紀輕輕就憑藉一部電影作品獲得導演類國際大獎。然而,不幸的是成名既巔峰,此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不是自己缺乏導演的才能,而是少一份圓滑,多一份執拗。非常熱愛電影的他對電影的拍攝要求相當高,若達不到要求堅決不會為趕進度而拍攝,這對於投資方來說自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在他們那裡時間就是金錢。儘管監製一再催促應思聰,甚至還指責、辱罵,但應思聰並沒有因催促而放低要求。於是,為了保證進度的投資方便換掉應思聰,改為其他導演拍攝。

這件事情對應思聰的打擊很大。事業不順的同時,自己心愛的女友還自殺了,剩下他孤伶伶一個人。而早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自己的親媽拋棄過,這件事情他一直耿耿於懷。在這一系列的疊加效應下,這個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年輕小夥漸漸出現幻聽,總覺得有人在監視他,總覺得那個監製又在罵他,且愈發嚴重。但應家人對此卻毫無察覺,直到應思聰進幼兒園劫持人質。

幼兒園事件發生後,經過診斷,應家人才知道原來應思聰已患上思覺失調症,也就是俗稱的精神分裂症。此時姐姐應思悅才從應父口中得知應母家有精神病家族遺傳史。

應母的妹妹患有精神病,她媽媽也就是應思聰、應思悅的外婆為讓大女兒的婚姻不受影響,一直把應母的妹妹關起來,不讓外人知道。應父是在娶了應母后在一次誤闖中才知道這一秘密的。也正因為這秘密的存在,當應母走後,擔心應思悅姐弟倆會遺傳精神病的應父便趕緊填了房,給應思悅姐弟娶了個後媽,並生了個兒子,對小兒子的關心明顯多於對應思悅姐弟。

當說起這些往事,應父還略顯無奈地說,如果當初不是因為你外婆瞞著你阿姨的事,我跟你媽媽也不會在一起,並強調說若是別的病也就罷了,但這是精神病,會遺傳。說完還勸應思悅,為不影響她即將到來的婚姻,尤其是男方家境還這麼好,要瞞著思聰的事。而當後媽來時,後媽對思聰的病也有嫌棄之意。

應父和後媽的反應多少會讓人寒心,但現實裡這樣的場景並不少,當沒事時可能一切都是和諧的,但出現應思聰這樣的大病且還是遺傳病時,可能就是另一個樣了。那句流傳至今的「久病床前無孝子」能流傳這麼多年對應的就是這類一直存在的場景。

不說可以拖垮整個家庭的大病,哪怕是會影響生活質量的跟隨或者說陪伴也可能會被赤裸裸的現實所排斥,比如兩年前那篇刷爆網絡的《倆兒子一個清華一個人大,但我還是進了養老院》。一對曾經是研究員的有著豐厚退休金的老夫妻,兩個兒子都考了名校,並在北京各自買了150平的房子,算是非常體面的家庭。然而背後的心酸卻讓人感慨。他們本以為靠著自己的退休金在不給孩子經濟負擔的同時,還能出門旅遊、請保姆、過好日子,不給孩子精神上的負擔。但是身體的快速衰老、保姆的不靠譜打破了他們的一切計劃,沒有辦法只能住進養老院,不然可能暈死在床也無人知曉。

至於到北京和兒子一起過日子是絕不可能的,雖然以他們的退休金不會給兒子增加經濟負擔,可兩個兒子從未開過口叫他們去北京跟他們一起住,兩個兒媳在回家看望他們時還曾在一次聊天中說,他們150平的房子住著三個人按照現在國家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康標準30平方米計算還是小康線以上,若再擠進兩個人就是以下了。很顯然,兒子兒媳並不歡迎他們,雖說他們可以在北京租房,但忙碌的兒子不過是在周末來看他們,他們依舊是空巢老人,還浪費一筆錢,所以還是住進養老院吧。

這篇文章能刷爆網絡,自是將養老問題和當下流行的所謂攀比、精緻等演繹到極致,讓所謂的光鮮亮麗變得千瘡百孔。儘管我們一直在傳播善,也渴望老有頤養,可物質條件如此豐富、文化水平如此高的家庭尚且如此,再差一些的想想都懂。雖不絕對,但卻也代表了挺大一部分的現實。

當然,所幸不是全部現實,所以不至於讓人窒息或絕望。比如劇中的應思悅,為了照顧弟弟,她不顧應父勸說,更沒有因害怕失去多金的未來婆婆家而放棄對弟弟的照顧,一如她堅決不趕走無差別殺人犯被千夫所指的李曉明妹妹李大芝那樣。而因為她沒有放棄弟弟,財大氣粗的婆婆以及勢利的未婚夫最後放棄了她,但她並不後悔,還慶幸弟弟的事讓她看清楚了未婚夫家的真實面目。而應父及後媽在應思悅的感化下,最終也主動承擔起照顧應思聰的工作來。

特別聲明:文字內容系原創,未經本人同意,禁止轉載;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應家人對應思聰的反應讓人不寒而慄卻又真實無比
    文|吳清淺 臺灣口碑與收視雙贏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當應思聰因精神障礙病發時,善良的姐姐應思悅一如既往地善良,而平日裡還算和藹的應父和後媽則是另一個樣,雖然他們的反應讓人不寒而慄,但在現實裡卻又如此讓人熟悉。
  • 《我們與惡的距離》應思聰: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但是實際上天才和瘋子之間並沒有什麼特定的界限,一個天才很有可能在來自外界的壓力之下變成一個不被人理解的瘋子。在幾年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就有一個人原本是一個天才級的人物,最終在外界的壓力之下變成了一個常人眼中的瘋子。這個人就是飲料店的老闆應思悅的弟弟應思聰。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呂蒔媛不想拿劇作與真實事件簡單對應——她認為,在媒體上看到的人和現實中的人可能並不一樣。2019年3月24日,由呂蒔媛編劇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註:以下簡稱《與惡》)首播,隨即引發收視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5,騰訊視頻自6月24日上線至今已累積1.3億次播放量。
  • 我們與精神病的距離:應思聰的下一步是…
    【文/職能治療師 張自強】剛播出完結篇最近很熱門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影集,劇中不同的人物、職業,經歷不同的人生課題和壓力,有不同的心理、壓力、創傷和疾病反應,心理的健康與否常在一線之隔,我們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有多遠?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這樁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大學生。他一共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故事背景是電視主角(李曉文)的哥哥(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了數十人被逮捕後,李曉文及其父母、曉文的房東(應思悅)、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以及受害者家屬一系列後續故事,其中包含了李曉明家人對社會大眾的道歉及對於輿論的恐懼,應思悅的弟弟(應思聰)(年少成名的導演)數次失敗後患精神分裂導致傷人行為,宋喬安(知名媒體Daily版總監)因兒子在影院被殺害遲遲無法走出悲痛,王赦律師一直想找出曉明殺人的真實原因以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看在哪裡?
    最近我在長途航班上一口氣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上回遇到這麼抓人的作品,還是兩年前,我在昏暗狹窄的座位裡讀完《火星救援》原著小說。《我們與惡的距離》,3月份首播,口碑很好。李大芝房東的弟弟應思聰是導演,思覺失調有遺傳因素,再加上女友自殺、拍片時與監製起矛盾被趕出劇組,漸漸妄想幻聽,分不清現實與虛幻,開始暴力傷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普通人家庭,為什麼會養出殺人犯?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豆瓣評分9.3,是近幾年不可多得的優質臺劇。簡單來說,這部劇講述的其實就是一件隨機殺人案件之後,公眾、媒體和法律對兇手及其家人的審判,以及兇手的行為對自己的家庭、受害者的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李曉明是這一次隨機殺人案的兇手,在犯罪後,他家人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你,是好人嗎?
    是很多觀眾看《與惡》時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因為這不只是劇中一位精神病患者應思聰的問題, 它更是代表了所有在經受苦難時的人的心理:在醫生告訴你(或身邊所愛的人)得重病的那一刻,你會在腦子裡回想自己過去的一切,為什麼是自己(或身邊的人)患上了這種病?
  •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整而真實的復刻了觀眾所在的現實社會
    最近,HBO與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豆瓣上狂砍9.5分,成為權力的遊戲終季之外討論最多的劇集。作為一部的現實題材作品,它如此貪婪,將網絡暴力,精神疾病犯罪,醫患關係,法律程序正義,吃人血饅頭的失範媒體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吞入腹中,完整而真實的復刻了觀眾所在的現實社會,竟沒一絲陌生感。
  • 《我們與惡的距離》:給你世界,給不了你答案
    社會熱點事件從來都是抓眼球的,而《我們與惡的距離》不但是抓住了一個熱點事情,更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審視「視角」:一個殺人案和一個精神病患者引發的人性喧囂,從開始到結束的社會反應全過程。儘管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它引領我們去還原真相,去關注生命,這是最難得且攪動人心的。
  •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解讀 「為什麼是我」
    是很多觀眾看《與惡》時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因為這不只是劇中一位精神病患者應思聰的問題, 它更是代表了所有在經受苦難時的人的心理:在醫生告訴你(或身邊所愛的人)得重病的那一刻,你會在腦子裡回想自己過去的一切,為什麼是自己(或身邊的人)患上了這種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們與媒體、媒體與利益之間的距離
    在整部劇中他所接手的案件,被重點敘述的一共有三件:其一是李曉明自製槍枝,在劇院隨機殺人案;其二是陳昌隨機殺害女童案;其三則是應思聰校園劫持案。這三大案件,環環相扣,為我們揭示了社會乃至人性的真實寫照。但他的想法終究沒能得到理解,也沒能實現,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曉明最終迫於輿論壓力,被提前處決。徹底斷送了他獲取真相的希望。有很多人認為,傷人者必須予以嚴懲,才能杜絕社會的惡行,偷盜者剁手,施奸者閹割,久而久之人人心生忌憚,社會得以淨化。這種殘酷的非人道思想,不僅不是法律的初衷,也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很遠
    anyway,今天願意花一些時間寫點東西,單純是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神劇這幾天牽著我的情緒波動很大。感謝編劇,將結局寫的很圓滿,生活已經這麼艱辛了,還是讓我們在非現實的世界裡抱有那麼一絲希望吧。在推崇快即是好的時代,我們忘掉了好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澱,請給思考預留充足的時間,請給作品創作預留充足的時間。我們堅信「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的願景我們堅信,但是現實卻讓我們無力和無奈。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拾——《我們與惡的距離》劇評
    該劇的編劇呂蒔媛說到,這部劇討論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標籤化,標籤讓我們對一個人完全不了解。所謂標籤,原指商品流通和交易中用戶根據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所添加的描述詞,在此處指人們對自我形象的界定和產生;所謂標籤化,是指一種自發的認識歸類方式,將某一個事件或某個人物自發地歸為一類事件或一類人物。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而後來,當幼兒園發生不明原因的劫持案時,人們第一反應就指向了「康復之家」的精神病患。最後事實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幻想自己是導演,讓幼兒園的小朋友跟他一起拍戲。他進幼兒園時提著的攝像機包,形似「槍」,於是被市民誤以為他持槍劫持幼兒園。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正視傷痛,才能直面人性的善與惡
    這都是我們處於旁觀者的角度急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我們與惡,究竟隔著多遠的距離?其中所發出的一系列反問發人深思,下面我就從劇情分析的角度著手展開敘述,談談對人性的思考。01 不諒解別人的過錯是人性的自私,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遙遠不幸的人已經離去,而活著的人,也似乎從來都和幸福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