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淺
臺灣口碑與收視雙贏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當應思聰因精神障礙病發時,善良的姐姐應思悅一如既往地善良,而平日裡還算和藹的應父和後媽則是另一個樣,雖然他們的反應讓人不寒而慄,但在現實裡卻又如此讓人熟悉。
應思聰本來是家人的驕傲,年紀輕輕就憑藉一部電影作品獲得導演類國際大獎。然而,不幸的是成名既巔峰,此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不是自己缺乏導演的才能,而是少一份圓滑,多一份執拗。非常熱愛電影的他對電影的拍攝要求相當高,若達不到要求堅決不會為趕進度而拍攝,這對於投資方來說自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在他們那裡時間就是金錢。儘管監製一再催促應思聰,甚至還指責、辱罵,但應思聰並沒有因催促而放低要求。於是,為了保證進度的投資方便換掉應思聰,改為其他導演拍攝。
這件事情對應思聰的打擊很大。事業不順的同時,自己心愛的女友還自殺了,剩下他孤伶伶一個人。而早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自己的親媽拋棄過,這件事情他一直耿耿於懷。在這一系列的疊加效應下,這個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年輕小夥漸漸出現幻聽,總覺得有人在監視他,總覺得那個監製又在罵他,且愈發嚴重。但應家人對此卻毫無察覺,直到應思聰進幼兒園劫持人質。
幼兒園事件發生後,經過診斷,應家人才知道原來應思聰已患上思覺失調症,也就是俗稱的精神分裂症。此時姐姐應思悅才從應父口中得知應母家有精神病家族遺傳史。
應母的妹妹患有精神病,她媽媽也就是應思聰、應思悅的外婆為讓大女兒的婚姻不受影響,一直把應母的妹妹關起來,不讓外人知道。應父是在娶了應母后在一次誤闖中才知道這一秘密的。也正因為這秘密的存在,當應母走後,擔心應思悅姐弟倆會遺傳精神病的應父便趕緊填了房,給應思悅姐弟娶了個後媽,並生了個兒子,對小兒子的關心明顯多於對應思悅姐弟。
當說起這些往事,應父還略顯無奈地說,如果當初不是因為你外婆瞞著你阿姨的事,我跟你媽媽也不會在一起,並強調說若是別的病也就罷了,但這是精神病,會遺傳。說完還勸應思悅,為不影響她即將到來的婚姻,尤其是男方家境還這麼好,要瞞著思聰的事。而當後媽來時,後媽對思聰的病也有嫌棄之意。
應父和後媽的反應多少會讓人寒心,但現實裡這樣的場景並不少,當沒事時可能一切都是和諧的,但出現應思聰這樣的大病且還是遺傳病時,可能就是另一個樣了。那句流傳至今的「久病床前無孝子」能流傳這麼多年對應的就是這類一直存在的場景。
不說可以拖垮整個家庭的大病,哪怕是會影響生活質量的跟隨或者說陪伴也可能會被赤裸裸的現實所排斥,比如兩年前那篇刷爆網絡的《倆兒子一個清華一個人大,但我還是進了養老院》。一對曾經是研究員的有著豐厚退休金的老夫妻,兩個兒子都考了名校,並在北京各自買了150平的房子,算是非常體面的家庭。然而背後的心酸卻讓人感慨。他們本以為靠著自己的退休金在不給孩子經濟負擔的同時,還能出門旅遊、請保姆、過好日子,不給孩子精神上的負擔。但是身體的快速衰老、保姆的不靠譜打破了他們的一切計劃,沒有辦法只能住進養老院,不然可能暈死在床也無人知曉。
至於到北京和兒子一起過日子是絕不可能的,雖然以他們的退休金不會給兒子增加經濟負擔,可兩個兒子從未開過口叫他們去北京跟他們一起住,兩個兒媳在回家看望他們時還曾在一次聊天中說,他們150平的房子住著三個人按照現在國家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康標準30平方米計算還是小康線以上,若再擠進兩個人就是以下了。很顯然,兒子兒媳並不歡迎他們,雖說他們可以在北京租房,但忙碌的兒子不過是在周末來看他們,他們依舊是空巢老人,還浪費一筆錢,所以還是住進養老院吧。
這篇文章能刷爆網絡,自是將養老問題和當下流行的所謂攀比、精緻等演繹到極致,讓所謂的光鮮亮麗變得千瘡百孔。儘管我們一直在傳播善,也渴望老有頤養,可物質條件如此豐富、文化水平如此高的家庭尚且如此,再差一些的想想都懂。雖不絕對,但卻也代表了挺大一部分的現實。
當然,所幸不是全部現實,所以不至於讓人窒息或絕望。比如劇中的應思悅,為了照顧弟弟,她不顧應父勸說,更沒有因害怕失去多金的未來婆婆家而放棄對弟弟的照顧,一如她堅決不趕走無差別殺人犯被千夫所指的李曉明妹妹李大芝那樣。而因為她沒有放棄弟弟,財大氣粗的婆婆以及勢利的未婚夫最後放棄了她,但她並不後悔,還慶幸弟弟的事讓她看清楚了未婚夫家的真實面目。而應父及後媽在應思悅的感化下,最終也主動承擔起照顧應思聰的工作來。
特別聲明:文字內容系原創,未經本人同意,禁止轉載;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