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掩卷——木心與鄭念

2021-02-19 今辰為男

幾年來,我寫了很多次的鄭念,甚至從13年到今年的2月底,我的手機屏保一直是《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封面那張她的照片。

她的這部作品給我帶來很深的影響,我從前手捧英文版和程乃珊譯本,認真拜讀的那一個多月,成為一段最為愜意和思考的時光。與書裡那種堅韌和執著的高貴一致打動我的,還有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和那種經歷變革和傷痛以後彌足珍貴的人文氣質和人格魅力。

似乎這不是一個小資情調的人單一的對美和美的精神的附和,也不是一個孤獨個體對命運和戰鬥的敵視和控訴。

鄭念的生活總是遠離嘶吼和吶喊,不論是無休止的批鬥、舉報、還有階級鬥爭的軟禁和監視,她總是保持著克制和冷靜,這種對於情緒的掌控,是心理極度健康和強勢的表現,也是我頗多欣賞的一點。

除此以外外,我曾在推特上看到過張偉國1994年於舊金山南灣帕洛阿託(史丹福大學)的鄭念的照片,還有1988年William Kienzle、Elmore Leon和她的合影,前者黑色羊絨大衣,戴著一隻白玉手鐲,靛藍披肩落落大方,後者她穿著素黑滾邊旗袍,戴著一串珍珠項鍊秀氣玲瓏,按照維基百科上她出生於1915年來看,照片拍攝時她已經接近80歲高齡,但是優雅、堅定,還有那明媚的笑容依然讓人印象彌新。

每個人都可以光鮮亮麗,但是品味氣質見於日常,一個人的氣質和氣度可以通過讀書、習字來培養,但是一個人明理、堅定、明媚、樸素常常是需要天資和閱歷共同打磨,從這一點看,鄭念似乎已經站立成標籤,背後是文化、堅定、優雅。

文化、堅定、優雅常常可以歸結於一個人活的清澈,清澈和樸素這是我近一年來頗多喜歡的詞。

我總是希望在男性性別中找到一個人可以用來和鄭念做對比,可惜鄭念的作品僅此一部,從一部作品裡尋見一個人的一生的性格和表達,總是給人一種似說非說的逼仄,而那些作品頗多,氣度非凡的,因為太多的虛構主義和男性權力、權威、精英文化而遜色。

木心算是這其中男性表達對等的清流,我最初開始讀木心,是我的高中時代,在彭心潮圖書館的有限館藏中看到這個名字,以為有趣,沉沉的木,跳動的心,有靜有撩撥,看的他的第一篇散文是《烏鎮》,和鄭念旅居華盛頓一樣,木心紐約漂泊多年,他們同樣經歷文革,木心的敘述自有一種公子氣,他的悲苦一念,著化成羅曼蒂克,誠不失愁苦化為愉悅的良方,在美國他始終懷念財神灣孫家花園的一枕鄉愁。

鄭念也是如此,不同的她的物質財富讓她在華盛頓的生活遠離塵世的煙火氣,鄭念是一種女性堅韌的高貴表達,深刻而克制,木心的落寞言表於意,躍躍字裡行間。

《少年朝食》中,木心這樣敘述,沒有比粥更溫柔的,念予畢生琉璃紅塵,就找不到一個似粥溫柔的人。少時讀到此句,只覺得修辭精妙,如今看來,好像如懿對乾隆說的那句蘭因絮果無二。

木心的孤獨有一種更為女性色彩的柔軟和美妙,這一點是出身鐘鳴鼎食之家,在美富足的鄭念所沒有的,鄭念喪女喪夫,孑然一身卻強大無比,木心更像一樣溫柔的少年,比少女更玲瓏的少年。

昨天夜裡,我又翻開書櫃裡的《文學回憶錄》,看到他那句話:天色舒齊頓暗,夕陽射亮玻璃,草坪溼透,清晰、和藹、婉約,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木心的感性和豐富,清澈明淨,不高深卻真誠。

和鄭念一樣,木心是極為有品位的,他總是穿著裁剪得體的質感著裝,連大衣都能親自動手裁剪,看過他和陳丹青的合影,板正挺括的西服內裡深黑襯衫,木心並不能算是典型的英俊,一直到晚年,他穿著帶墊肩的寬大羊絨大衣,黑色禮帽,拿著手杖,圍著漂亮的格紋圍巾,依然不能算得上是與作品表達一樣俊朗飄逸的瀟灑。

但是卻有一種倔強和溫柔的複合考究。在汙水橫肆的地牢,鄭念用紙做成馬桶墊,要保持自我的體面和潔淨,木心似乎更嬉皮一些,他改造爛鞋成時興的尖頭皮鞋,既有塞繆爾.貝爾特的精緻,也有阿爾貝.加繆的風流。

他寫道:你這樣吹過,清涼,柔和,再吹過來的,我知道不是你。

他又這樣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啊。

木心的散文和詩歌,常常瞄準聚焦情境和感情,他說:一個愛我的人,如果愛得講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我就知道他愛我。

我在夜裡讀的靜謐而反覆,被床前的桔燈,照的時時愣住,人生總是需要鄭念一樣的清醒、理智和堅定,也需要木心這樣沉沉枕木,炯炯心明,情緒而透徹。

天色舒齊頓暗,生成莊重,入夜。

 

 

相關焦點

  • 鄭念 《上海生死劫》
    ——鄭念《上海生死劫》她的面容,永遠讓人感覺到清澈的美麗與寧靜。八九十歲時,看起來還是個讓人驚豔的老太太。在瘋狂年代裡,她由於英國留學和長期供職外商公司的經歷,被控為英國的間諜關進了看守所,一關就是六年。青年時期的鄭念她是鄭念,出生於北京。先後就讀於天津南開大學盒北平燕京大學。
  • 鄭念,一位真正的名媛與貴族
    推薦閱讀鄭念的自傳體小說《上海生死劫》。鄭念,原名姚念媛,祖籍湖北,其父曾留學日本,並任北洋政府官員。鄭念1915年生於北平(今北京),先後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女生部(今第二南開中學),北平燕京大學,並留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獲碩士學位。留學英國期間,她與家境一般但才華橫溢的鄭康琪相愛了,並不顧家人勸阻與之結婚。
  • 鄭念:一代名媛的上海生死劫
    我在此簡單介紹本書的背景與內容,以及鄭念女士人生最後時光的歸屬。鄭念,原名姚念媛,出身於富裕家庭,畢業於燕京大學,後在英國LSE留學,與丈夫在英國相識,並育有一女鄭梅萍。丈夫曾是國民黨高級官員,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後選擇留在上海。後供職於英國殼牌公司。富裕的生活使她自由在英美香港等地出入。
  • 中國版唐頓大小姐——鄭念
    鄭念,原名姚念媛,1915年1月28日出生於北京,一個民國北洋政府高官家庭。當時還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的她,就曾四次登上北洋畫報封面,成為遠近聞名的「風雲人物」。引得一片官宦子弟無盡的追求,可她絲毫不在意富二代們的追求,對她來說,你們再有錢,卻還是要拼爹。
  • 末路名媛鄭念:42歲喪夫, 51歲入獄,90歲卻活成了中國精緻美人
    美女也,人所援也,故愛媛",她的父母冠她"念媛"之名,希望她將來會成為一位惹人疼愛的美麗名媛,事實上,鄭念也做到了。  出生於大富大貴之家的鄭念,美豔至極。自小過著優渥殷實的家庭生活,各種最優渥的資源都給了她,但鄭念從不刁蠻任性,她待人溫和,對家裡僕人們都好聲稱呼她們為"阿姐"。
  • 蘇釋:《木心談木心》
    《答客問》中,他純乎孩子氣的講究,仔細看他說話,身後混天綾飛舞。木心有極強表現欲,但又自持堂堂,他會是個極好的演員,倘若那舞臺能布置得海面般美麗。這舞臺亦是後臺,是化妝間道具室,木心領著一群小朋友進去了,他自己也做回小朋友的,天才是高深的孩子。《木心談木心》之前是只見高深不見孩子。狡黠仍舊是聰明的意思。但聰明直說來就很笨。木心不老實,無論說話亦是寫作,但他花香樣的不老實下很有其篤定。
  • 這本書,是被木心藏起來的木心!
    終於去了木心美術館。木心美術館很漂亮,從外面看,從裡面看,都很漂亮。夏天,美術館裡人不多,我走動,看木心的帽子,衣服,看他用過的東西,還有他的畫,高高低低掛在那裡,看不大懂,看不大懂也一徑看下去。進入一個黑洞洞的展廳,裡面是木心的獄中手稿。細細密密的字,像螞蟻一樣爬滿稿紙。
  • 木心物語
    木心的思維極其活潑,字如其人,文字裡可以讀出他的俏皮、智慧、品位…… 春節宅家,看了一部關於木心先生的紀錄片,名為《木心物語》,再次感受到金句王的魅力。 紀錄片分三集:《上海倒影》《紐約散步》《遵彼烏鎮》,每集不超過20分鐘,短小精緻,濃縮了木心先生的一生。
  • 木心 從前慢
    坐在楓樹下的木頭長凳上,喝微甜的蘋果酒,將香香的臘腸送入口中……木心決意在此結束這部詩及俳句集,並題名為《雲雀叫了一整天》。木心(1927年2月14日 --- 2011年12月21日),原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詩人、文學家、畫家。1927年生於烏鎮東柵。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82年定居紐約。
  • 罵木心或者誇木心之前需要做些什麼
    有人在罵木心,在貌似客觀地給木心熱減溫度。罵木心的人有兩種,一種人很小聰明,就是蹭熱度。這種人沒什麼好說的,他知道自己不行,很沒出息,沒水平,就是來蹭個熱度露個臉,生存之道嘛,可以理解,不予理會就好了。還有一種是有點成就的人。
  • 木心算得上「大師」嗎?如何評價木心依舊是文藝界的懸案
    「木心是否是大師」的問題帶入輿論空間。事件的起因,源自於音樂家郭文景在網絡上發表的「怒懟」木心一文。短文一經發布,包括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在內的文藝界人士紛紛撰文回應。於是,就有了這一場文藝界的「大師」之爭。關於木心是否是大師的爭論,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早在2006年,木心的著作第一次在大陸出版,圍繞「如何理解木心」、「如何定義木心的文學地位」等爭論就已展開。
  • 讀木心的情詩
    我用手機拍了木心的《以云為名的孩子》,傳給三兩好友。木心晚年開始寫詩,驚世駭俗,其遣詞用字,實在不像一個老頭子,譬如「你嬲我一宵」、「若無其事地泥上來」,「嬲」和「泥」,都給人以新奇之感。木心不用手機不上網,他的讀者很多是年輕人,而他居然於2010年和2011年,在別人的協助下,與豆瓣「木心小站」的網友做了兩次對話。一位叫子衿的網友說:「先生,剛看了你《我紛紛的情慾》,不敢相信,你已是一位老人。保重。」木心回答:「我並不算是老人,只算是詩人。」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那天第一次得知了木心的名字,陳丹青說起他,有點興奮的樣子,他認為文壇還不知木心這個人,很有點可惜。那一番感嘆,給眾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陳丹青峻急的魯迅與飄逸的木心當時大陸還沒有出版過木心的作品,對於其人其文,無從判斷。
  • 木心經典作品推薦,《木心作品八種》最受讀者歡迎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國當代文學大師、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
  • 木心「大師」論戰續:姜文「辣」評,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
    有不少文字介紹說,木心在獄中時,曾在白紙上畫鋼琴鍵盤,無聲彈奏莫扎特和巴赫。對此傳說我有兩個疑問。我見過木心留下的所謂音樂作品手稿的照片,是十幾頁不成調的簡譜,這說明木心不認識五線譜,那麼他彈的應該是簡譜版的莫扎特和巴赫了。我的第一個疑問是:哪兒有簡譜版的莫扎特和巴赫賣?
  • 木心:隱藏的時裝大boss
    顯然,木心也是愛國的。1947年,木心參與了反飢餓反內戰學生運動。即使生活經歷著大風大浪,木心依舊從容面對。年輕時的木心穿著粗線半高領毛衣,一臉的青春洋溢。但圓臉大頭脖子短的直男千萬不要模仿木心這樣穿,會秒變大頭娃娃。
  • 往事|木心在浦東高橋的點滴
    據說作家、畫家木心曾經在上海浦東高橋生活教書五年,但細節一直語焉不詳。身為高橋人,筆者喜歡木心的文字,更想知道木心在高橋五年的麟趾。本文中紀錄和展示各種細節,試圖讓大家了解真實的木心,了解他對生命的超越、取消和躲閃,以及那些時刻的存在特徵,觸摸到了他的靈魂。
  • 木心:從前慢
    木心,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桐鄉。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陳丹青的導師。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1946年,進入由劉海粟創辦的「上海木心先生美專」學習油畫,但隨後又轉到與他的美術理念更為接近的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間被捕入獄,囚禁18個月,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獄中,木心先生用寫「坦白書」的紙筆寫出了洋洋65萬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繪鋼琴的黑白琴鍵無聲地「彈奏」莫扎特與巴赫。
  • 木心:在自己身上,克服時代
    1984年,客居紐約、僅有一二知己知曉的木心恢復寫作,迅速震動彼岸文壇;35年後,先生的讀者遍布此岸各地。2019年8月,為紀念木心先生恢復寫作三十五周年,由單向空間、木心美術館、理想國聯合,共同發起了「回到文學:木心先生重啟寫作三十五周年系列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