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表示: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顧炎武指出了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而千百年來朝代多次更迭,漢文化卻一直源遠流長,這少不了無數有志之士在其中的付出和打拼。
而元朝作為異族統領的朝代,漢文化卻並未因此而斷流,這其中少不了一個人的付出,此人便是赫赫有名的趙子昂。
趙子昂(1254-1322 ),漢族,號松雪道人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而提到趙子昂,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的,稱讚的他,讚譽他為「神仙中人」,讓漢文化在元朝再一次出現繁榮昌盛的場面:
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書法上,他精通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貶斥他的人,則認為他是宋朝皇室後裔,宋朝滅亡後卻做了元朝官,毫無骨氣,為天下人所不齒,更是「因人廢書」,將趙子昂書法的「圓活遒勁」的特點看作是「媚態」、「賤態」……
孰是孰非,這裡不多做爭辯,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要正是,漢文化正是因為趙子昂才沒有異族的統領而斷流,趙子昂的書法對於元朝的書法風向具有導向作用,對於後來的明、清的書法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明朝才子孫承恩曾這麼評價他:前代王孫,異時翰學。粹質令儀,高吟大作。繪事擬聖,墨妙入神。文採風流,照映後人。
趙子昂被譽為「楷書四大家」,前三位都是唐朝書法家,而趙子昂卻是跨域了整個宋朝,唯一一位元朝的書法家,其楷書造詣可想而知。
其實趙子昂不僅楷書了得,其行書也是超凡脫俗,趙子昂的行書代表作有很多,比如說《洛神賦》、《行書千字文》、《臨蘭亭序及十三跋》、《歸去來兮辭》等等,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妙絕倫,其中《臨蘭亭序及十三跋》寫於趙子昂57歲時,可以說是盡顯王羲之的風採。
趙子昂筆下的《臨蘭亭序及十三跋》是參照了《宋拓定武蘭亭》和《定武蘭亭》兩本而心生靈感,寫下的書法。
此作下筆流暢、圓潤、瀟灑,用筆含蓄、骨肉均淨,結體嚴謹而雅致,縱觀整體給人一種平靜淡雅、遒麗灑脫、俊彩飛揚之感,得王羲之行書之精髓,久看而不厭,細究而不煩,越看越有味道。
遺憾的是,此作現在流落到了日本東京,在日本東京問世後可以說是驚豔了海內外,這字也讓當今書法家羞愧。
今天我們通過多方努力將趙子昂筆下的《臨蘭亭序及十三跋》進行1:1高清複製,還原出其原本的墨彩風姿,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趙子昂《臨蘭亭序及十三跋》
——編輯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