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 「鮮花畫家」——17至18世紀的荷蘭靜物繪畫藝術

2020-12-24 澎湃新聞

鑑賞| 「鮮花畫家」——17至18世紀的荷蘭靜物繪畫藝術

羅浮宮博物館

2020-03-31 17:52 來源:澎湃新聞

春日裡,鮮花觸目可及。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的荷蘭,誕生了一些專門描繪鮮花的畫家,他們被稱為「花卉畫家」。當時是靜物藝術的蓬勃發展時期,得益於相關自然科學手段的進步,對於花朵的觀察也更加細微。同時,花朵在當時也被賦予了一些宗教寓意。

鮮花,貝殼,蝴蝶以及蚱蜢 (Fleurs, coquillages, papillons et sauterelle) © RMN - 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Gérard Blot

不論是盛開的花束,簡單的花環抑或是裝飾精美的花冠,精美的花卉元素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形象,其蘊涵著獨特的象徵。花卉讓我們對於生活產生了全新的認知和思考,是自然之美最為明豔而熱情的表達方式。在十七世紀以及十八世紀的荷蘭,誕生了一些專門描繪鮮花的畫家,他們被稱為「花卉畫家「。當時是靜物藝術的蓬勃發展時期,得益於相關自然科學手段的進步,對於花朵的觀察也更加細微。同時,花朵在當時也被賦予了一些宗教寓意。

起點:畫作中的象徵意義

最開始的時候,鮮花常常被用在書籍的邊緣裝飾圖案中,這標誌了花卉藝術的開始。很快,花朵的藝術形象就從書籍中慢慢擴散開來,進入了繪畫作品的身影中。從14世紀開始,花朵就出現在了弗萊芒繪畫作品中(今荷蘭以及比利時)。從此時開始,花朵富有了象徵意義,代表著一些弗萊芒文化中的神聖主題。在17世紀,靜物藝術在繪畫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作用,在許多歷史題材的畫作中加入了更多靜物藝術的元素。

一位40歲婦人以及孩子的畫像 Portrait d'une veuve âgée de quarante ans et d'un enfant © RMN - 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René-Gabriel Ojéda

超越現實:重塑花朵

從弗萊芒畫家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出,畫家並沒有選擇把花朵最真實的樣子原封不動的呈現在畫作之中。相反的是,他們通過細微的觀察以及獨特的想像力以及藝術創造力,將花朵的真實形態進行了藝術化處理,精心的將其合理的融入在畫作的布局之中,充分凸顯出其魅力。就如同我們在以下這幅畫中看到的花束一樣,這些花朵的形狀和顏色比現實生活中更加鮮豔明亮。甚至有的花朵看起來克服了地心引力的約束,保持挺直的狀態。我們在這些小細節中都可以看到畫家融入了自己的藝術創造力,使得其視覺張力更加明顯。

花環(Corbeille de fleurs) © RMN - 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Hervé Lewandowski

花環以及其宗教象徵

 「花環」這一藝術形象經常被弗萊芒畫家丹尼爾希格斯(Daniel Seghers)使用。在他的繪畫作品中,花朵的顏色一般比較暗淡,從而賦予其一種全新的精神含義「一種與凡間生活脫離」的內涵。此時許多作品都是為教堂而創作,以及其他宗教用途,所以我們可以在畫作中看出宗教所倡導的「奉獻」,同時也通過自然之美以及豐富的創造力從而彰顯出神的存在。這一時期,花朵被賦予了宗教內涵。

花神,愛神以及水果花環 (Flore et Amours avec des fruits et des guirlandes de fleurs) ©RMN - 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Stéphane Maréchalle

鬱金香

鬱金香最初起源於帕米爾高原,隨後被引進至歐洲大陸,隨後便受到了歐洲人的喜愛和推崇。當時的蘇丹 蘇萊曼大帝(Sultan Suleiman le Magnifique)對於鬱金香非常的喜愛。通過和土耳其的貿易往來,將這種花引入了荷蘭,隨後引入了其他的歐洲國家。在十六世紀中葉,這些花朵迅速進入了當時荷蘭富裕家庭的花園中。    

鬱金香成功地適應了歐洲大陸更加惡劣的氣候條件,隨後成為了代表權利以及財富的象徵。隨後,植物學家在歐洲迅速培育出了其他的品種,這些新品種的顏色更加豐富,例如天空藍色以及珍珠灰色;同時花瓣的形狀也更加豐富多樣。鬱金香也是很多畫作的描繪對象,突出其優雅的形象。

美麗的花瓶亦稱水晶花瓶裡的鮮花( La Belle Carafe ou Fleurs dans une carafe de cristal)  © RMN - Grand Palais (Muséedu Louvre) René-Gabriel Ojéda

「鮮花」在藝術史中不斷更新變化著他的含義,以及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弗萊芒繪畫作品中)。花朵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一樣,經歷了含苞待放,成長,盛放,凋落,枯萎的過程,也暗示著人的生命中的萌芽,成長,成熟,衰退,甚至最後的死亡。也正是生命之間的相通性,使得我們更加珍惜欣賞花朵,欣賞自然的生命。

 壁龕裡的花瓶(Vase de fleurs dans une niche) © RMN - 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ony Querrec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羅浮宮,春天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藝術有見笛(Dì)丨荷蘭「黃金時代」裝飾藝術賞析
    而裝飾畫的發展還得從17世紀的荷蘭說起,這個時期被後人稱之為:荷蘭「黃金時代」。十七世紀的荷蘭因在貿易、科學與藝術等方面的發展被視為「巔峰時期」。在荷蘭這個時期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薰陶下,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此時的荷蘭藝術家們也擁有了更多自由創作的空間。不難想像,隨著荷蘭這時期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愛好者們也越來越多。
  • 靜物有點 「靜」
    但在拍賣現場,該作拍至550萬美元便匆匆收槌,計算佣金後剛剛超過最低估價,以651.75萬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幣4388萬元),現場完全沒有出現預想中的爭相叫價,一件堪稱完美的靜物畫就靜靜地完成了半個世紀之內的唯一交割。
  • 17世紀荷蘭畫家哈爾斯油畫第三次被盜
    本周三上午,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 約1582-1666)的一幅17世紀繪畫被人從荷蘭一家美術館盜走。令人驚訝的是,這張《兩個笑著的男孩》(Two Laughing Boys)不是第一次遭竊,1988年和2011年,畫作曾兩次被盜。
  • 淺談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二,巴黎繪畫藝術中心的確立   提到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法國。因為19世紀至20世紀初在法國,繪畫藝術不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發展,而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  其實,從18世紀開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就逐漸向法國轉移。18世紀頗為盛行的洛可可主義油畫就是從法國興起的。到19世紀初,由於照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對以義大利為主導的歐洲古典寫實油畫形成巨大衝擊,繪畫藝術何去何從,面臨著嚴竣的考驗和挑戰。
  • 「光影浮空」裡的提香、倫勃朗與高更……——在成都走進歐洲繪畫...
    9月29日,成都博物館「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覽開幕,來自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60幅世界頂級藝術典藏在特展廳亮相,展品囊括14至20世紀初歐洲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畫家作品。這次展覽涉及的畫家覆蓋義大利、荷蘭、英國、法國等不同地域,幾乎遍布大半個歐洲,勾勒出14至20世紀初歐洲繪畫藝術的發展輪廓。
  • 荷蘭當代靜物畫家哈勒曼特經典作品欣賞
    一鍵關注 喜歡藝術的朋友,都在這裡。關注後,可進入華人圈裡最好的文化藝術微信公共平臺!
  • 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60幅曠世傑作,從鮮為人知的歐洲中世紀宗教繪畫,到舉世聞名的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肖像畫,到耳熟能詳的巴洛克藝術人物畫,至如數家珍的印象派風景畫……只為與您相知!倫勃朗的自畫像有沒有用經典的「倫勃朗光」呢?在提香的真跡中能否感受威尼斯的浪漫呢?
  • 天才畫家傑昂Joan的簡介以及藝術特點、成就和作品賞析
    傑昂·米羅(Joan Miro,1893-1983年),二十世紀繪畫大師,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偉大天才之一,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一生只像孩子那樣畫畫米羅藝術的卓越之處,並不在於他的肖像畫或繪畫結構,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這是其中一個要素。
  • 澳大利亞女畫家,如何另闢蹊徑,使她們的油畫成為私人收藏品
    作品展示了女畫家對女性職業、生活和經濟的洞察力,她們在將後印象派和現代主義引入澳大利亞藝術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藝術評論家認為女性畫家「天生」適合於花卉繪畫,而靜物畫在傳統繪畫流派中被認為是次要的。
  • 看了讓人心情舒暢的西方靜物水果畫,夏天的意義在於能吃各種水果
    揚 .梵·海以森的水果靜物揚 .梵·海以森,18世紀的荷蘭畫家,擅長植物花卉靜物畫作,他一生都未離開過阿姆斯特丹。看他的畫是一種享受,尤其是花卉水果畫,相當寫實,且細節尤為精緻,令人稱奇。這幅《水果片》(Fruit Piece)創作於1722年,在這幅可能是蓋蒂博物館《花瓶》的配套作品中,揚 .梵·海以森將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豔麗現實主義與十八世紀特有的鮮豔色彩結合在一起,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幅奢華的水果和花卉靜物畫。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西班牙與荷蘭的巴洛克藝術【第十四講 03】
    第十四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西班牙巴洛克美術 西班牙在17世紀成為歐洲的強權國家。
  • 最擅長描繪笑容的畫家——賞析荷蘭藝術家哈爾斯筆下的迷人微笑
    哈爾斯作品《自畫像》一、藝術,有人是為了欣賞,有人是為了生計哈爾斯生長在17世紀的荷蘭,生活有了保障,自然會滋生閒情和逸致,生活富裕的人們開始關注藝術,並在荷蘭形成了龐大的市民繪畫市場。哈爾斯作品《園中家庭畫像》在當時,符合市民審美情趣的風景畫、風俗畫、靜物畫以及人物肖像畫大行其道,哈爾斯和當時的其他畫家一樣順應時代環境,專注於單人肖像和群體肖像這兩種題材的繪畫創作
  • 畫家董睿油畫作品《靜物》入選「2020中國青年新寫實繪畫藝術大展「
    2020年10月30日上午10點,由中國寫實畫派、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納得美術經典傳承杯——2020中國青年新寫實繪畫藝術大展》在秋韻動人的東錢湖畔的寧波美術館分館
  • 荷蘭畫家哈爾斯,嗜酒如命,也樂天知命,被稱為「笑的畫家」
    #在今天10荷蘭盾鈔票上,印著一位畫家的的頭像,他就是荷蘭早期藝術的代表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 1580-1666)。印在10荷蘭盾鈔票上的弗朗斯·哈爾斯頭像哈爾斯在荷蘭小畫派中專攻「人物肖像」。他嗜酒如命,性情豪放樂觀,他的畫也是充滿歡快奔放的情緒和健康愉快的笑臉,人們稱他為「笑的畫家」。
  • 18世紀的精緻與奢華:一幅關於早餐的繪畫
    網絡上關於泡茶方式的爭論談到日常生活的儀式感,今天為大家解讀一幅18世紀的繪畫《拉維涅家的早餐》,他的作者是瑞士畫家利奧塔德早在16世紀,哥倫布就將可可豆從新大陸帶回了歐洲,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在18世紀時,由於法國宮廷貴族的推行,這種來自美洲的神奇食物已經風靡全歐洲,甚至蓋過了咖啡的風頭。熱巧克力成為宮廷貴族的新寵,尤其受到貴族婦女和兒童的喜愛。
  • 攝影中的靜物(上)
    第一張靜物攝影作品是在1827年拍攝的,在攝影媒介的探索者接下來的實踐中,這個類型還會持續顯示其重要作用。從19世紀到21世紀,伴隨著美學與技術的重大變革,靜物攝影一直是同時具備傳統和實驗性的形式。如今,最出色的當代靜物攝影回溯經典藝術的風格,隨著數字時代對攝影媒介的改變,這種類型也正在復興。與風景和肖像一樣,「靜物」是偉大的傳統美術形式之一。
  • 西方史:論偉大的視覺藝術
    在1832年至1852年間馮·希博爾德所 作的《日本歷史》出版以前,此書是西方關於這個島國歷史的最權威的歷史著作。張淑勤教授指出:「尼德蘭整個地區的藝術一向有其輝煌的傳統,特別是繪畫藝術, 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荷蘭17世紀黃金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繪畫藝術是荷蘭人的驕傲。黃金時代的畫作,不管就題材或者風格上都呈現十分多樣的面貌。
  •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展巴洛克藝術:17世紀的權力與幻想
    近期,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的展覽「英國巴洛克:權力與幻想」是首個專注於17世紀後期的展覽,亦是首個聚焦英國巴洛克藝術的展覽,探討在這一君主權力受到質疑的時代中,王室、教會和貴族如何利用巴洛克藝術和建築來顯示自身的權力和地位。
  • 奶叔帶你逛荷蘭之畫吃的也能永垂不朽啊
    17-18世紀,荷蘭有些畫家也是這樣的曬吃狂魔,不過人家曬吃,曬出了層次,曬出了境界,曬成了世界級傑作。奶叔要去的是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 。我們得去歐洲最好的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始建於1885年, 是世界十大頂尖博物館之一,是歐洲最好的博物館之一。
  • 世界級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作品選集
    蒙德裡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 1944)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