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沒有自我」|專訪心理學者武志紅

2020-12-26 騰訊研究院

引言:

武志紅相信預感。

「19年時,我總感覺會出大事,我自己、公司、乃至整個世界都轉得太快了,讓人眩暈,總得有點什麼能夠讓大家慢下來。」當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近9個月後,我們在廣州見到了武志紅,在他不疾不徐的講述中,我們確實感覺時間慢了下來。

在中文網際網路裡,武志紅是個熱詞達人。「原生家庭」「巨嬰」的流行都肇始於這位心理學暢銷書作者的科普。雖然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科班出身,但武志紅遠非枯坐書齋的學院派。在過去近二十年裡,他在雜誌開專欄、寫書、碼博客、發微博、做微信公號到如今拍短視頻,每一次媒介變革的潮流,都被武志紅或主動或被動趕上潮頭浪尖,也成為其科普心理學、打破大眾對心理學和雞湯劃等號的誤解的戰場。

武志紅在微博擁有超過800萬粉絲,已然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心理學者之一。作為超級個體,武志紅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的公司位於廣州珠江新城一座摩天大樓裡,與廣州地標建築「小蠻腰」隔江相望,在裝飾現代的格子間中,有數十位員工為之奮鬥,從程式設計師、新媒體編輯到商務人員,武志紅的公司具備當下內容公司的幾乎全部的標準人員配置。

但武志紅也並非標準意義上的老闆,每周他只來公司兩次,不是為了會客,就是拍攝視頻,其他時間他們都在寫作、閱讀、接受心理分析,同時為他人進行心理諮詢,不過最能夠讓他進入了心流狀態的還是寫作。在短短三個小時訪談中,武志紅展現了他作為一個知識工作者的吸引力,他對於幾乎所有的個體心理問題,最終都會留有一個光明的尾巴,讓人相信他應該是一個謹慎的樂觀主義者。這可能是商業浸染的必然,但也可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訪談/整理:竇淼磊、周政華)

18和19年

是我人生中最焦慮的兩年

武志紅:我是70年代出生,也算在看到中國世界各種各樣的變化,但在18、19年,是我人生中最焦慮的兩年,而且感覺整個世界似乎在焦慮。因此我一直有個感覺,似乎這個世界要出點什麼事。2020年初,許多事「嘭」一下爆發出來,新冠疫情只是其中之一。可能這個世界真的到了一個改變的地步。比如我們需要減速,甚至反轉?這種反思,是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很多東西之一。

低密度社交,

感覺真好!

騰訊研究院:疫情期間,你的來訪者有什麼變化嗎?

武志紅:我的很多來訪者都有社恐(社交恐懼)的一面。今年很多人都談到一點,在新冠疫情下,人際交往變少,感覺特別好。

後來我提出了一個詞:「低密度社交」,比如今年的春節,過去傳統的中國式春節,大家整天走親訪友,人際交往密度高的不得了,突然之間這些交往變為零,反而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低密度春節真好。

比方我的一位朋友,他就是一個工作狂,非常享受滿世界出差,享受和人打交道,總是以生龍活虎的面貌出現。新冠疫情使他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忽然暫停了,讓我很驚訝的是,他說希望疫情再持續幾年,因為以前他找不到理由讓自己停下來、休息。他代表了現代社會一個共同的邏輯:積極上進奮進,並且樂在其中。

當這種生活被新冠疫情阻斷,人們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家庭裡,陪伴家人、陪伴孩子,然後發現,感覺真好!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新冠疫情會的影響是兩面的,不僅是創傷或打擊,也帶來了很多改變。

新冠疫情

檢閱了我們的世界

騰訊研究院:您怎麼看待疫情對公眾的普遍的心理的影響?

武志紅:這是個很複雜的話題。從某個角度來講,所有的事情的發生都非常有道理。魯米一首詩裡寫過:傷口是陽光照進你身體的地方。新冠疫情是人類的一個創傷,但這個創傷會帶來很多東西。比方說,我必須得坦然的說,疫情已經改變了我對中國的態度。

過去我總以一種批判的角度去看,雖然我在不斷的發生改變,但是內心裡的有些東西好像真的得通過一個大考試,所以就相當於新冠疫情真的就像就把整個世界檢閱了一遍。

直面真相,

才能療愈創傷。

騰訊研究院:過去十幾年,我們經歷過非典、汶川地震、嚴重的洪災,都是全國性的大事件,但大家似乎很快就能走出來,這是因為我們文化當中的「韌勁」嗎?還是說節奏太快,不得不往前跑?

武志紅:2008年,我加入了幾十個人團隊的心理諮詢志願者團隊去了汶川,新冠疫情發生之後,也做了很多心理援助的研究和實踐。在汶川地震後,電視臺連續24小時播報現場新聞,有些慘烈的畫面會對人構成創傷,大家也特別關注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但我們去汶川的這幾十個志願者並沒有因為見到那麼多慘烈的場面,聽到那麼多可怕的故事,最終出現PTSD,一個都沒有。

但是汶川地震災區的人不同。他們受到了創傷,肯定有一批人是有PTSD。

騰訊研究院:對於正面遭遇疫情的人,比如長期居家隔離的湖北居民,比如志願者、醫護人員、患者和他們的親友,關於他們的心理恢復、康復,您有什麼建議?

武志紅:對他們來講,親歷災難,生命、財產、生活受到巨大的衝擊。如果你發現一直走不出來,那些痛苦好像還在緊緊地抓著你,這很可能就是PTSD。有一個概念叫做閃回,就是你看見任何一點細小的線索,和當時的情形有點像,就「嘭」一下產生崩潰的感覺,可能會情緒失控,可能會痛哭流涕;或者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噩夢,這些都意味著這個創傷把你的自我撕裂了。這時你需要去做一些事情、去努力,讓自己的自我重新就變得完整,去恢復自我,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尋求心理援助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學有兩個價值,一個是安撫人心,如果你的心特別動蕩不安,特別痛苦,心理學可能會讓你的痛苦減輕一些,就是幫助你得到療愈,得到擁抱,得到接納,得到化解。

心理學的另外一個價值過去強調不多,就是面對真相。為什麼無論汶川地震、非典、新冠疫情,我們中國人都比較順利的挺過去?回望歷史,如果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我們的文明被歐美文明、軍艦創傷了一百多年。當人受到創傷時,就會陷入抑鬱狀態,自我體驗不好,覺得我真差,我羞恥。但是人在抑鬱的時候也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放下自戀,吸收外界的信息。在一百多年持續的創傷裡,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發現我們有很多東西是有問題的。

這就是直面真相。

自戀與理性

騰訊研究院:能具體說說「放下自戀」和「直面真相」是怎麼起作用的嗎?

武志紅:當自戀被放下之後,我們就會變得非常的理性、務實、勤奮。如果沒有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做檢閱,我們還不知道到底我們的理性和科學發展到什麼程度了。過去我們總講中國人迷信,不尊重客觀,現在才發現我們好像已經是最務實、理性、尊重科學的社會共同體。而在有些國家,到現在讓公眾戴上口罩都如此困難,當那個社會共同體還陷在自戀中不能自拔,面對危機的調整就非常慢。

所有的人和社會共同體都一樣,不被現實打臉,不經受巨大的痛苦,甚至不經歷死亡般的痛苦,就不能逃脫自戀和想像,不懂得尊重現實。

當務實、理性、科學、民主成為共識,才是我們化解危機的根本原因。

親子摩擦:

誰製造焦慮,誰容納焦慮?

騰訊研究院:我們還看到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家庭和親子關係摩擦。孩子們幾個月不能上幼兒園,不能上學,成年人居家辦公,親子關係變得特別緊張。原本挺好的孩子,現在父母怎麼看都不順眼,相互對抗情緒非常強;也出現了一些家庭極端暴力現象、學生自殺的極端案例,您覺得這些是偶然現象嗎?

武志紅:雖然很難做到嚴格的統計,但我想接著發生的事情如此之多被爆出來,不是偶然。其實放眼看全球,國家間的摩擦增多,可以說新冠疫情使整個世界的焦慮水平嚴重上升。

為什麼是焦慮?所有的焦慮都通向死亡,焦慮是因為我們害怕死亡。新冠疫情在經濟、個人生命安全上都形成了威脅,在疫情大環境之下,人們很容易變得焦慮,擔心收入能否維持、生活水平可能下降、感覺到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精神分析大師比昂說過,關係的本質是誰製造焦慮,誰容納焦慮。在這樣特殊的時期,家長必須去反思,必須認識到一點:我們作為成年人,是容納焦慮的那個人,家長不能總是去製造焦慮,更不能總是把你的焦慮宣洩給孩子。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強者容納弱者的焦慮,而不健康的家庭裡,最弱的那個人最悽慘,因為所有人不想要的焦慮,都一層層傳遞給了弱者。我們現在動不動說小孩是「熊孩子」,「神獸終於上學去了」,我希望這只是大家的玩笑,而不是由衷的想法。

當成年人作為家庭中的強者無法容納、化解焦慮,反而把它宣洩給孩子,孩子作為一個弱者,要去承受你傳遞來的對經濟、生活的擔憂,甚至是死亡的恐懼,我們很難說青少年自殺與此無關。

威權主義疊加重男輕女,

導致了嚴重的不公。

騰訊研究院:這也可以引申到家庭暴力現象的根源?

武志紅:我們這一輩的女性承受的壓力非常的大,極其迷茫,很多人都是覺得到了結婚的年齡就得結個婚,然後到了生孩子就得生個孩子,現在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90後00後他們這種壓力雖然有,但比那個時候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一種進步。

在儒家文化主導的傳統社會裡,有兩個問題非常嚴重,一個是威權主義,長輩、有權力的男性就是比年輕一輩、女性權力大,第二是重男輕女。當威權主義和重男輕女疊加在一起,導致了嚴重的不公平,特別是對女性,對孩子,對幼齡、年輕的女性傷害就更大了。

現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現在講平等,女性和男性的擁有同樣的權利,雖然這兩年我感覺似乎有一點逆流,但大趨勢很難改變,因為人們的意識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

作為男性,也得明白這一點,所謂的傳統觀念使男性佔了巨大的便宜,而女性在傳統的婚戀觀中損失巨大,所以現在社會要做調整。

作為女性,在年輕的時候是需要好好去想想自己的發展和婚戀的問題,不要輕易根據傳統的婚戀觀,按照那些道路去走,有可能會損失慘重。這兩年在媒體上看到,對女性的好像權益的侵犯似乎多了一些,對男性的權益的保護又變多了,我覺得這個事是不對頭的,而且我感覺這個方向也不可能持續,還是會再回到基本的走向平權的路。

說到底,不平等對所有人都是一種傷害。

盤剝女性的男性

最終淪為受害者

騰訊研究院:為什麼對所有人都構成傷害?對享有更多權力的人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嗎?

武志紅: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被嚴重的盤剝,男性佔了便宜,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妻子在丈夫、婆婆面前權益受損,但是妻子可以傷害自己的孩子,作為母親她就可以去剝削孩子的權益。

很多心理問題都和母親有關,因為母親和孩子的關係非常的根本。結果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輪迴:男性佔了妻子、女性的便宜,女性又佔了孩子的權便宜,結果孩子過得很痛苦。當孩子長大了,他又會製造一些問題,惡性循環,這個社會永遠是不平等的。

但是如果我們尊重平等,在社會變化的過程中,也許出現令人不安的現象或者問題,但是最終通過大家的努力,個體得到尊重,個體的創造力、能量得到了保護和釋放。我想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我們作為一個共同體就變得更加的強大,也許真的是變得更加偉大。

這一代人依然沒有自我

騰訊研究院:您從2007年開始從事心理諮詢已經十多年了,有沒有觀察到一些普遍的趨勢?

武志紅:每代人之間有明顯的變化,現在90後越來越自我,創造力旺盛,情商也普遍很高。但是基本的問題似乎沒有改變,就是失去自我。

現在我特別關注一個東西就是self,其實就是從底層的邏輯上去思考人的自我。我的的確確認為我們社會中很多人呈現出一種假的穩定性,表現出來的是假自我,這個人是用這兒就是維持著自己活著,但是你會感覺自己活得不真實,活得虛假,活得不開心。

騰訊研究院:於是出現了「喪文化」?

武志紅:為什麼在東亞文明之中這個事變得這麼嚴重?不止在中國,在韓國、日本,都有很多年輕人喪喪地活著。

我以前講過,人的關係有兩個基本維度,一個自戀的維度,也可以說權力維度,另一個是關係維度,就是平等、情感。當關係維度佔主導時,人就會比較放鬆,可能環衛工人和CEO之間有一種平等感,從事普通工作的人,感覺有尊嚴,焦慮就會降低。

假如關係維度非常弱,在社會裡大家主要感知到的是自戀、權力。那會導致什麼?權力高的人話語權太大,權力低的人話語權太小。比如一些企業高層,很驕傲地號召715、996,他們的權力太大了,作為員工,和奴隸有什麼分別?

在這個狀態之下,新員工、年輕人首先沒有話語權,第二他們感覺到人活著是為了工作,而不是工作是為了活著,他的意義感也會喪失。這就構成「喪」的根源。

年輕人必須談戀愛

騰訊研究院:然後他們在網絡上找到了「精神家園」?

武志紅:雖然90後表現出了很強的創造力,自我也更強,但是因為在以自戀維度為主的社會,逐漸構成權力的集中,年輕人沒有話語權,都沒有權力,沒有資金。當你不能在現實世界做自己的時候,你就會選擇從那兒退出你的生命力,不再投入生命熱情了,退回到想像的世界裡,退到了網絡世界。

我甚至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年輕人的人格狀態都好好的,但他們根本沒有戀愛能力,雖然找到戀愛對象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他們持續地不戀愛。

騰訊研究院:不談戀愛有什麼問題?

武志紅:我一直認為,年輕人必須得談戀愛,如果你不談戀愛的話,你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在戀愛的深度關係之中,就像鏡子一樣照見了你是誰。

一個想像的世界能夠安撫人心,但不能增強人的精神能量。

超級個體:

專業是根本的生命力

騰訊研究院:也許未來幾年我們不會再有高速增長,年輕人也更難獲得上升通道了,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他們可以做什麼準備?

武志紅:首先我想在社會層面做一些呼籲。大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對自己的年輕人要好一點,權利等級劃分不要太嚴重,重視發展關係維度的情感和平等感,讓年輕人獲得真實的滿足感、幸福感,和上升的機會。

傳統來講,如果一個年輕人想構建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力,你得進入一個超級平臺,然後才可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比方說媒體記者,或者主持人,必須在非常有影響力的機構和大平臺裡。但是因為現在我們共享超級網際網路,可以誕生出超級個體。

19世紀末發生了工業革命,接著有了電氣革命也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網際網路革命後出現了新的革命,就是知識經濟。很多專業人士脫穎而出,並且持久的紅下去。過去難以想像,很多大學教授通過在網上開課,一年能掙幾百萬。我想,這個趨勢會不斷發展下去,對年輕人來講,雖然你感覺到空間越來越小,但是你有的是時間。

時間會成為你的祝福

騰訊研究院:但年輕人也感受到很強的時間危機,比如「30歲焦慮」、「35歲職場危機」?

武志紅:雖然我小時候特別愛讀書,把我能找到的字我全讀了,但直到考到北京大學之後,才看見一些真正的好書。現在年輕人多好,你想接觸知識,就能夠接觸到無限之多,而且能找到品質最好的。如果你對某個東西有強烈的興趣,你就去發展這個部分,而且當專注的投入到某個專業上的時候,你的職業能力是指數級發展的。

專注、熱愛、持續的投入,在一些事情上,最終你會發現,時間會成為一個祝福,你越老越值錢。

如果這個社會不發生巨大的變化,有權力的人越來越有權力,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年輕人的機會貌似越來越少,但是同時在個體的身上永遠存在著一個真理,持續專注熱情的投入,你就會戰勝時間,甚至於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

算法:不含深情的誘惑

騰訊研究院:您怎麼看待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比如實時在線、算法推薦、沉浸式信息流……對這一代人的影響?

武志紅:我想起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科胡特,他創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含誘惑的深情是什麼?我跟你相處,完全以本心相處,我不會去誘導你的任何行為,因為我希望和你本心相遇,這是絕對的真實。我們利用這個詞創造另外一個詞:不含深情的誘惑。

像沉浸式的信息流,不管是視頻還是文字,基於算法來進行推薦,這就是毫無深情的誘惑。目前看來他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有一個問題:成功來自於什麼呢?成功來自於很多人可能沒有真實的活著,才會覺得這樣的機制很好。

人類的所有基本體驗

都是奢侈品

騰訊研究院:技術再往前走,還能夠大幅提升人類真實的體驗嗎?

武志紅:人類的所有基本體驗都是奢侈品,放鬆、專注、好睡眠、幸福感、全能感……這些東西全都是奢侈品,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享受到。說到放鬆,一般人可能體驗七八十分已經不錯了。如果你體驗到90分、99分、100分的放鬆,也許就開悟了,這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也許未來我們可以用VR或者其他的科技手段,增強人類的基本體驗。我們設想人類有10個基本的體驗,如果我們能夠生產一個產品,在某一個體驗上獲得極致,比方說放鬆,如果能夠讓人體驗到95分的放鬆,這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產品。

有好睡眠的人在中國只佔大約10%,也就是90%的人多少有睡眠的問題,能夠一覺睡到天亮。如果你能夠通過軟體硬體結合,最終能夠讓人改善睡眠,能夠體驗到好的部分,這個產品絕對會火的不得了。

這就是真實。我們刷手機刷視頻開心一下能改善睡眠嗎?很可能刷完手機你發現自己更空虛更無聊是吧?你看這就是真實和虛假的區別,但是虛假有它存在的價值,有它存在的空間。

網際網路:

是魔鬼,還是善意的神?

騰訊研究院:對處於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和前網際網路時代的人,您觀察他們的心理問題有什麼不一樣?

武志紅:相對舊時代,我通常都對新時代保持歡迎,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現代社會和網際網路提供給人們無數的選擇空間,意味著現代人可以把自己活出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覺生活,你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

而看似無窮無盡的選擇和機會,又引出一個問題:人們更焦慮了。如果說焦慮來源於更多的選擇,我覺得這是好事。

我們今天無形中一直在談一個主題——真和假,任何時代都存在這個問題。網際網路時代讓各種功能迅速連到一起,這會帶來很多正面、負面的影響,但我認為主要是正面的。

很多東西都要重新的思考,比如過去我們看小說《1984》,非常擔心出現一個「老大哥」監控我們,現在,我就會發現網際網路真的像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網絡,所有東西都儲存著,刪也很難刪得乾淨,而且網際網路在盯著所有人。

在國內,我們似乎看到一個巨大的改變:基本上可以做到命案必破,再者小偷也幾乎消失了。偷錢包、偷手機還有什麼意義呢?那我們很擔心的,那個一直在看著你的人,他到底是魔鬼,還是真的是善意的神?我們很擔心能夠無時不刻都在看著自己的東西是一個恐怖的魔鬼,但結果會發現,可能網際網路就是中性的。

網際網路是面鏡子,它可以被權力所掌握,可能被人類濫用。但是目前來講,我也在想是不是我們一直都是過於恐懼網際網路的魔鬼的部分。

相關焦點

  • 「這屆年輕人沒有自我」 | 專訪心理學者武志紅
    武志紅:對他們來講,親歷災難,生命、財產、生活受到巨大的衝擊。如果你發現一直走不出來,那些痛苦好像還在緊緊地抓著你,這很可能就是PTSD。有一個概念叫做閃回,就是你看見任何一點細小的線索,和當時的情形有點像,就「嘭」一下產生崩潰的感覺,可能會情緒失控,可能會痛哭流涕;或者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噩夢,這些都意味著這個創傷把你的自我撕裂了。
  • 我為啥不像武志紅那麼紅
    討論中,有時我會遇到攻擊,因此,在寫作中給出對應的回應時,這部分語氣措辭會犀利,不溫柔。是是,這個我會再注意一下,推送文章時,儘量還原必要的語境。)文 | 李雪01我對自己的反思說性別差異這個事兒,拿我和武志紅對比,自認為我跟武志紅在對心理學的熱愛和洞察力上相差不算太多,但顯然他的名氣,他在大眾中被認可的程度,他的收益都是我的N倍。這是什麼原因呢,「中華女權」對一切差異都有通用版解釋:男權社會的壓迫。
  • 武志紅給解藥,請尊重你的感受
    很多人都以為,人只有長大成人後,才會有自我意識。其實並非如此。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人一出生,就擁有了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在發育過程中,會驅動孩子做各種事,這是孩子最初自我意識的形成。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能強行幹預孩子,更不能一味否定孩子。如果這樣做,會破壞孩子與事物之間的連結,否定孩子的自我感覺,最終讓孩子無法形成真正的自我。
  • 不愛加班,是這屆年輕人的覺醒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夜讀|不愛加班,是這屆年輕人的覺醒看到「為什麼年輕人不愛加班」上了熱搜,我一臉蒙,暗暗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年輕人就該愛加班?不是年輕人,就愛加班嗎?「不愛加班」這個鍋,年輕人不背,也背不動。這個話題有一個預設的語境:職場上,越來越多的創業型公司都要求員工加班,揚言要模仿網際網路公司的狼性文化,但現實卻是,大部分企業員工——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不願加班,甚至面試時會直接問公司是否加班。如果有,就不考慮。這就不難理解了。
  • 笑吧,分享武志紅《巨嬰國》序言的感受,看看巨嬰是什麼
    武志紅夢見他殺死了秦檜的乾兒子,秦檜派了一隊士兵去抓他,幾十個人排成一個方陣,他們的盔甲很亮,他們的長矛是林立,當他們走近時,武志紅平靜地拿出一個上面有「弗洛伊德的使者」幾個字的令牌,然後他們沒有逮捕他。說到上海,武志紅告訴了諮詢行業的幾個朋友這個夢想,所有的顧問都說:「哇塞!這是大夢啊!」
  • 楊曉君 · 北京 心樂土武志紅心理諮詢師
    碩士研究生,已婚已育國家註冊二級心理諮詢師  證書編號:0901000008200845、薩提亞家庭模式治療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諮詢師、曼陀羅藝術性表達心理治療師、箱庭療法治療師、青少年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師「我曉君心·心靈空間」創始合伙人心樂土武志紅心理工作室創始合伙人
  • 武志紅:每一次緣分,都是一個功課
    那麼,我們該怎樣通過伴侶,以及這段親密關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1.潛意識的驅動,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渴望圓滿武志紅老師認為,每一個生命都在渴望圓滿,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深層需求。
  • 武志紅:成年人最舒服的療愈,是去進入深度關係
    作者 | 武志紅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推薦人 | Spenser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在這個男孩女孩一起歡樂的日子裡,你們的S叔我,依然在加班,哈哈哈。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吧,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老師,武志紅老師寫的。作為中國最有名的心理學家,武老師的話,經常治癒我,我希望也能治癒到你。
  • 這屆年輕人,用脫口秀與生活「和解」
    他們是一組當代年輕人的群像楊蒙恩、李雪琴等一眾新人,初見即驚豔;王勉、楊笠等「前浪」浴火重生、煥然一新;王建國、龐博等身經百戰的OG(老炮兒)不再一味討巧,而是嘗試一種真誠的自我表達。或許可以說,這群脫口秀演員,所代表的就是當代年輕人的一組群像。他們用「梗」戳破這個社會的堅硬壁壘,他們用自黑和諷刺解構生活的難題,在笑聲中、在默契中、在心領神會中,這屆的年輕人與他們的時代達成了和解。
  • 這屆年輕人,用脫口秀與生活「和解」| 沸騰
    王勉的奪冠像是種隱喻,在他身上有太多年輕人的影子,既頹喪又自信、既逃避又想贏、既真誠又社恐、既不屑又不甘……總之,年輕人沒有那麼簡單。他們是一組當代年輕人的群像楊蒙恩、李雪琴等一眾新人,初見即驚豔;王勉、楊笠等「前浪」浴火重生、煥然一新;王建國、龐博等身經百戰的OG(老炮兒)不再一味討巧,而是嘗試一種真誠的自我表達。
  • 花錢買安慰、情趣娃娃當女友,這屆年輕人怎麼了?
    原創 Cheryl 精英說「你有多久沒有過性生活了?你的性生活頻率正常嗎?你是否甘願放棄性生活?」這屆年輕人,是伴隨著性解放和性自由長大的。對於他們而言,性,不再是一個禁忌、不可談論的話題。對待啪啪啪這件事,80、90後佛系隨緣,每個月性生活低於3次的達到了93%;低於1次的、也就是沒有性生活的高達71%。圖片來源自網絡同樣,根據騰訊新聞客戶端聯合岡本推出《2019中國年輕人性現狀報告》顯示,在這屆年輕人中,18.7%表示自己從未有過性生活,還有37.3%的人性生活間隔在一周以上。
  • 專訪 | 729聲工場,承包這屆年輕人的耳蝸
    |作者:李雨瀟  餘馳疆這是一個幕前幕後不再嚴格區分的時代,尤其對配音行業而言。隨著「二次元」崛起,配音演員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他們不再單純地縮在配音室裡,也不只是在角色背後,而是更多用聲音魅力和自我個性,透過動漫、遊戲、影視劇、廣播劇等等,走向臺前。
  • 奧斯卡欠這屆年輕人一座小金人
    轉載:來源網絡在生活面前這屆年輕人活得越來越「虛偽」每個人都是影帝影后奧斯卡都欠大家一座小金人今天我們就來揭露一下冷漠在熟人面前 騷裡騷氣這屆年輕人
  • 這屆年輕人最痛恨「沒禮貌」
    當面社交時的禮貌問題,在這屆網友眼裡很多雷區:■ 聊天的時候老插話,三句話之內話題一定要拐到自己身上;■ 要搭別人的車時90後覺得飯桌上一直被指著鼻子問隱私、催婚不禮貌,60後還覺得你這孩子在飯桌上冷臉不說話不禮貌呢。其實,大家經常是在拿自己定義的禮貌的形式,缺乏變通地要求別人。曾引發網友爭議的「蹲著到底是不是沒教養」問題↓
  • 這屆年輕人有多會搞錢?
    這屆年輕人為了賺錢有多努力?西西君最先想到的就是基金,總是熱搜提名,實在太火了。有數據顯示:2020新增基民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一半以上。定投基金的用戶中超四成是90後,六成90後穩定持有單只基金超一年。
  • 武志紅又放狠話: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最大謊言
    武志紅回答:溺愛是中國家庭發明的一個謊言,目的是推卸責任。這個故事在我們的童年教育中反覆出現,既被當作獵奇,同時也是父母的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開脫手段。他們以這種交換的方式,去說服自己:沒有溺愛我,就不會害了我。
  • 這屆年輕人,交朋友都是遊戲裡撿的
    發現了嗎,這屆自閉的年輕人,憋得都開始飈內心戲了。當年輕人內心的小宇宙越來越蕩漾時,飆戲成了一種需求。這點也戳中了深諳摳門精緻之道的年輕人。就像618衝動剁手,買來的化妝品色號不合適,趕緊放鹹魚上賣掉;就算在鹹魚買二手,能包郵就包郵,能砍價一定砍價,省下來的,才是自己的。這屆年輕人,花錢享受,可以;但多花錢,絕對不行。
  • 這屆年輕人,過年都這麼野嗎?
    說黑話,是當代年輕人快速確認眼神的方式之一。千篇一律、不走心、複製粘貼沒新意的拜年文案,這屆年輕人早就看膩了。拜年這件事,對95後來說,真誠好玩比什麼都重要。根據不同的小圈子,用不同的拜年黑話,彼此相互get,使用魔法交流成功的那一刻,從對面傳送過來的祝福才能100%發揮效果。
  • 這屆晚婚的年輕人,恭喜你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逛遍豆瓣小組,終於讀懂了這屆年輕人的「圈子文化」和「標籤哲學」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替你逛了逛豆瓣上的小組,帶你看看小組的神奇生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為什麼獨得這屆年輕人的青睞? 萬物皆可成組 這年頭,沒有什麼局是年輕人組不起來的。除了考考考,這屆年輕人的學習小雷達還覆蓋了諸多領域。